柳宗元(四)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2024中考语文一模试卷(济南卷)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济南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百岁爱国科学家杨振宁,“互为手足、相濡.以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残疾夫妇张顺东、李国秀,“心无旁①、志在冲天”开创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先河的歼-8总设计师顾诵芬,不惧万难、长途②涉真实记录我国扶贫攻坚“无穷之路”的香港媒体人陈贝儿,历经磨难、初心不改的“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浩③苍穹的中国航天人群体……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更是奋进的力量!1.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宁拙.毋巧(zhuó)相濡.以沫(rǔ)核潜.艇(qián)B.宁拙.毋巧(zhuó)相濡.以沫(rú)核潜.艇(qiǎn)C.宁拙.毋巧(zhuō)相濡.以沫(rú)核潜.艇(qián)D.宁拙.毋巧(zhuō)相濡.以沫(rǔ)核潜.艇(qiǎn)2.横线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骛②拔③翰B.①鹜②拔③瀚C.①鹜②跋③翰D.①骛②跋③瀚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广大官兵为防震抗灾提供了专业支撑,筑起了生命防线,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元旦长假,天气晴好,同学们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家乡周边的浮光掠影....令人陶醉。
C.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柳宗元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柳宗元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 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 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 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 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 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 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 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 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 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 (2 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 的话概括。
(3 分)(1)为友: (2)为官: (3)为师: 参考答案: 5.(1)交换,改授(1 分) (2)妻子儿女(1 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 的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 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 “子”。
6. A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 是“把”的意思。
A 把;B 因为;C 如果;D 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 分)解析:此题 考査文言文的翻译。
重庆市江津实验中学、京师实验学校等金砖四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期中语文试题

重庆市江津实验中学、京师实验学校等金砖四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未知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播文课本,开启了一段文学之旅。
我们在民俗画卷中,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的母亲,到偏pì()的平桥村,在几个少年的撺掇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着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震hàn()人心的鼓声戛然而止时,一声渺远的鸡啼仍回响在我们耳畔□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liáo()原的盛况,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在科学小品文中,与翩然而归的燕子一起迎接草长莺飞的春天,于销声匿迹的昆虫声中迎接风雪载途的冬天;与定期迁徙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jiān(默;与小小的沙砾翩越山麓□跨越沟壑,破解“海枯石烂”的密码……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撺(cuàn)掇B.耳畔(bàn)C.戛然(jiá)而止D.迁徙(xí)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汉字。
偏pì( )震hàn( )liáo( )原3.文段中的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叹为观止B.销声匿迹C.人情世故D.风雪载途4.文段中四个□处的标点符号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B.;;。
、C.;;…… 、D.。
;…… 、5.请你参照示例,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句话。
要求:与示例的修辞手法保持一致,诗意表达,句式不限。
示例:山峰——在氤氲着雾气的黎明打着哈欠,睁开双眼,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亲切拥抱。
备选词语:桃花扁舟晚霞6.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练习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堰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
B.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C.元和,唐朝年号,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的“元和”。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京城的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少有才华。
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窗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
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①[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
①拳毛:蜷曲的马毛。
①雕:猛禽。
①眄(miǎn):斜视。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2012-2014三年高考政治真题(二十三)认识论

9. (2013· 广东卷· 35题)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 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 “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 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 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 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答案】 B
16.
【答案】C 【解析】梦想属于意识的范畴,梦想的实现需要跋涉 的脚步,强调了实践决定认识。ABD都在强调意识的 作用。故选C。
17. (2013· 浙江卷· 29题)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 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 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 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1. (2013· 新课标全国II· 20题)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 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 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 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 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2012高考江苏卷2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 挂着我们的一生。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 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这 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 持久的 ③认识来自实践的需要 ④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 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柳宗元传》阅读试题附答案

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1)禹锡终易连州:(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1)为友:(2)为官:(3)为师: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
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
(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
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
其始度③土者,环山为城。
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
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
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
望其地,且异之。
使命芟其芜,行其涂。
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
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
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徐。
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
窍穴逶邃,堆阜突怒。
乃作栋宇,以为观游。
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
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
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
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①嵁(kān)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③度:勘测规划。
④蠲之浏如:蠲(ju ān),除却污秽;浏如,水清貌。
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必辇山石,沟涧壑辇:用车载 B.有石焉,翳于奥草奥:深 C.使命芟其芜,行其涂。
行:行走 D.迩延野绿,远混天碧迩:近处9.C(行:平整,疏导)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乃作栋宇,以为观游 B. 有泉焉,伏于土涂咸会于谯门之内 C.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 D.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10. B(B.均为介词,“在”。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阅读答案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阅读答案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诗《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写于诗人柳宗元担任柳州刺史的时候,描写了一幅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的画面。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①榕:常绿乔木,有气根,树茎粗大,枝叶繁盛。
产于广东、广西等省。
②羁思(sì):客居他乡的思绪。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2分)(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4分)(3)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参考答案】(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
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习绪。
(3)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
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
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
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
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二:(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
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四、破解一道无解之题前导言:被贬湖南永州的柳宗元,时时刻刻都梦想回到长安,经过多方求救终于如愿,谁知乐极生悲,回到长安的柳宗元等人,却因为一首《桃花诗》又再次获罪,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朋友刘禹锡的困难,柳宗元出手相助,患难之处见真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四集——《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画外音:从唐宪宗元和元年起,柳宗元在湖南永州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谪居生涯,其间虽有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与生儿育女的担忧,但柳宗元也有机会去饱览山水、了解民间疾苦,他的学术与诗文在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永州终究远离中央,柳宗元时时刻刻都在盼望能够回到长安,却始终不见朝廷的诏令。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柳宗元的仕途竟成为一道无解之题,要想重回长安,柳宗元该怎么办呢?百家讲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四集——《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康震:他还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长安呢?长安既是我的家,又是我要施展政治抱负的最大的舞台,最重要的舞台。
可是我跟你说,柳宗元面对的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一道无解的题,没有根,没有根的一道题。
为什么呢,因为这道题的答案在谁的手里呢,在唐宪宗的手里。
唐宪宗不松开这个拳头,柳宗元想要回到长安这道难题,就解不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唐宪宗登基之后,有好几次重要的机会,本来柳宗元是完全可能回到长安的,但是最终没有实现。
我们来数一数,唐宪宗的父亲唐顺宗,是在永贞元年的八月,把他的皇帝位置让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唐宪宗。
那么,唐宪宗在元和元年的正月一日正式地登基,并且尊他的父亲为太上皇。
这时候按照惯例就要发布大赦令,他这个大赦令很有讲究,这次大赦令说,除了死刑犯以外,其他所有的罪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赦免,并且给老百姓当中的老寿星送一些礼物。
这次赦免,连除死刑犯之外其他所有的罪犯,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赦免,但是柳宗元有没有得到呢?没有。
到这一年的六月份,唐宪宗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
这也是一件大事,这次又发布了大赦令。
这大赦令程度就更深了,为什么呢,就是死刑犯可以免死刑,改为流放。
流放以下的各种罪行都可以减去一等。
那大家想,连死刑犯都赦免了,杀人不过头点地,最大的、最重的犯罪分子都赦免了,改成流放了,那柳宗元他们应该能回来了吧?没有。
到了这一年的八月份,唐宪宗开始分封同姓王,但是同时下达了一道非常严厉的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是这样的:“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旧唐书•宪宗本纪》就是你们这八个人,当初我贬的你们这八个人,我告诉你们,你们就踏踏实实地在那被贬的地方待着吧,我就是再大赦一百回,也赦不到你身上去。
你们好好想想为什么不能赦免你们。
他说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我就是再赦免,也不赦免你们。
大家说为什么呀?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不是?死刑犯都赦免了,难不成这几个人比死刑犯还严重?你还真给说着了,其实原因啊,前面咱们已经讲过,也很简单,柳宗元等人虽然不是死刑犯,但对唐宪宗来讲,他们比死刑犯更可恶,更让自己感觉到危险。
为什么呢,死刑犯那是刑事犯罪分子。
那像柳宗元他们,实际上严格来讲属于什么犯呢?是政治犯。
当初唐宪宗要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柳宗元他们是站在唐宪宗的对立面的。
换句话说,如果让柳宗元当年得逞了,那现在这个皇帝就不是唐宪宗了,谁知道是谁呢?他怎么能饶过你啊?他这个题的答案,牢牢地、永远地攥在我的手心里,我只要一天不死,你这道题就甭想解开。
画外音:从唐宪宗对待八司马不依不饶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当年因政见不同而结下的恩怨有多么深。
可以说只要唐宪宗不松口,他们的前途真是黯淡无光。
但出身名门又少年得志的柳宗元,自然不甘终老他乡。
那么要想重回长安,他应该怎么办呢?康震:但是我们知道,你要解开这道难题,要想让自己重新回到长安,你得掂量掂量当时人们的舆论的环境,我们知道这舆论环境很重要,常言说得好,人言可畏。
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啊。
当时柳宗元他们所处的舆论环境是什么舆论环境啊?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当中对这个有清楚的认识,他怎么说啊,哎呀,他说现在朝廷对我们这帮人是不能有一点宽大,稍微有一点点宽大,朝廷里的那帮小人,就会死死地咬住我们不放,现在已经成了这种形势了。
如果他们想要往上爬,就得把我们臭骂一顿,就得把我们骂死,就得把我们骂得狗血喷头,好像他们才很清白。
好想骂了我们以后,才能证明他们对朝廷是忠心的,他们对唐宪宗是忠心的。
你们反正是朝廷最讨厌的人,最仇恨的人,所以呢我不管跟你有没有关系,我只要把你骂臭了、骂倒了,我就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所以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怎么才能启动自己回到长安的工程呢?没办法,还得靠朋友,还得靠亲人,就得给朝廷里的朋友写信,但是写信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真费脑子。
为什么呢?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心理,有不同的地位。
你给他写信,你得先揣摩他的心思。
因为什么呢,柳宗元现在处的地位是很糟糕的,他是皇上的仇人。
你是皇上的仇人,然后你给朝廷里正在做官的朋友写信,请求他帮助你摆脱现在的困境,你说这不给人坐蜡呢嘛?所以这写信呢就是一个高度的技巧。
他给当时的兵部郎中知制诰李建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特点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叫借力发力。
李建当年跟柳宗元也算同事,也是朋友。
柳宗元被贬了,人家没被贬,人家一点一点升上去了。
知制诰是帮助皇上起草诏书的,所以他是能接近皇帝的人。
那怎么个借力发力呢?柳宗元在给李建的信里边一开始就引用了《列子》的一句话,这话怎么说的?“贫者,士之常也。
死者,人之终也。
处常得终,尚何悠哉”——《列子》什么意思?说这个贫困啊,是读书人的常态。
死亡是一个人的终结。
我以平常的状态等待死亡的到来,我有什么忧愁的呢?大家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啊?我给你说句实话,柳宗元的形象经过那帮小人的糟蹋,现在已经被高度妖魔化了,人都是见了他就绕着弯走的。
那你现在要给朋友写信,你总得告诉朋友你现在是个什么状态才行啊。
他就说了,说我是安于贫困的。
我是个读书人,我以这种平稳的心态来等待死亡的到来。
所以您甭担心,我不是疯子,我不是神经病,我很正常。
这个给李建说了,李建看了才能放心,接下来才能借力发力,怎么借力发力呢?因为李建是他的老同事,是他的朋友,他就给李建说,说你有一个哥哥,不是在常州做刺史吗?你原来答应过,说让你哥哥关照我的,可是现在你看我这个身份呢,你哥哥又做着官,我主动给他写信,多少有点不太合适。
你看能不能你给你哥哥说一下,让他主动跟我联系一下,把我关照关照,这是第一。
第二呢,说你看你在朝廷中人很熟,我不好给很多人都写信,我给你写这封信之后,你拿上我这封信,再找另外两个原来咱们的同事和朋友,把我给你的信给他们俩也看看,让他们了解了解我的诉求,了解了解我现在的想法,这叫借力发力,找一个熟悉的人,自己了解的人,敢说心里话的人,不但让他帮忙,让他再通过其他的人,联络更多的资源,来帮助自己解除困境。
费脑子呀,这是李建这样做可以。
他还写一封信,是当时的右补阙萧俛。
右补阙是个什么官啊?说白了就是皇帝身边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官。
(给)萧俛的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巧用比喻。
这话怎么说的?当时柳宗元是被贬了,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朝廷正在动员军队,要讨伐反叛的藩镇。
柳宗元捕捉到这个信息,他很敏感。
他给萧俛说,朝廷打这一仗肯定能胜利。
胜利之后,肯定要天下大赦。
您可得抓紧这机会啊,你得让皇帝的恩泽的阳光照在我的头上才行。
他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他说什么呢,他说像我这种人现在,朽木不可雕也。
阳光再照到我这个朽木上,也发不出新的树芽来了。
可有一样,我是发不出新的树芽,我能长出蘑菇啊,我还能长出灵芝来呢。
那蘑菇要是开出花来,不是也挺好看的吗?总归还是有营养的,还是有点用处的。
你看,你要是把我赦免了,我回到长安以后,我什么官我都不当,我什么野心都没有。
我就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
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在家过日子。
我有余闲了,我不是还会写文章,还会写诗吗,我用我的文章和诗歌颂歌颂咱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歌颂歌颂咱们这个圣明的君主,你看,这多好啊,这就是蘑菇和灵芝的作用。
用了这么个比喻,朽木上头长蘑菇,朽木上头长灵芝。
劝朋友意思是什么呢,我还有得用,别把我当垃圾一样就扔到一边不管了。
这萧俛跟他也是朋友,但可能这朋友的关系,他就不像李建那么深入,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比喻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价值。
第三个方面的人啊,就比较重要了,这个人叫许孟容,是京兆尹,长安市的市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
许孟容是个大学问家,很博学。
你跟他说这蘑菇的事,他肯定不感兴趣。
你再给他写信说让他找七找八的他也不会干。
怎么办呢,他是学问家,咱就谈学问。
给许孟容的信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什么呢,叫以古辩今。
柳宗元就觉得自己现在浑身是嘴都说不清了,为什么呢?叫这帮小人糟蹋的,他现在浑身上下都是泥水,他得为自己辩清白。
怎么辩清白啊?行,他就给许孟容讲历史故事,他说汉代有个人,这人的名字比较奇怪,叫直不疑,简直就不能怀疑。
这个直不疑身材伟岸,是个帅哥,长得特别帅气。
这长得帅就麻烦多,为什么呢,他的仇人就告他,说直不疑跟他的嫂嫂通奸。
直不疑听到这个以后非常生气,气得都笑了,为什么笑了呢?直不疑说,我连哥哥都没有,我哪来的嫂嫂啊,我跟谁去发生这种不清不白的关系啊?这是直不疑。
当时还有一个人叫第五伦,这个名字也比较奇怪,奇怪人的身上可能总爱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第五伦也很冤枉,他的对手就告他,说什么呢,说他有家庭暴力,在家里虐待他的岳父,扇他岳父耳光。
汉光武帝刘秀见到第五伦就问他,说你怎么了?你长本事了,你在家里头打老人呐?第五伦呢,气得也笑了。
为什么呢,他说天可怜见得我,我先后结过三次婚,我这三任妻子从小都是幼年丧父,愣是没有岳父,零岳父。
我找谁扇去我?所以你看,这告人的人就很险恶,他也是慌不择言了,是不是,你也找个有模有样的你去告啊,这俩人都没有,你怎么告啊?所以这说明什么呢,连没影的事他都敢告你。
柳宗元意思是什么,说连这样超级清白的、没影的,人家都能告,那要是直不疑真有个哥,第五伦真有个岳父,那这就说不清楚了,是不是?反正查无实据,但是事出有因吧?这叫癞蛤蟆上你脚面,不咬你他恶心你。
柳宗元从这几个故事里头总结了一个结论,就告诉了许市长,他说什么呀,说:“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
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说自古以来这些贤人、能人,他们要遭了诬陷,能不辩而自明的,我告诉你,没那么多人,也就百十来个。
大部分人都是吃了哑巴亏了,憋着吧,没办法,该着你倒霉你就倒霉。
所以他就转到自己身上来,像我这样的,就像直不疑一样,就像第五伦一样,也是遭受了很多不明不白的冤屈,现在浑身上下泼的都是脏水,没办法,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