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山居景色的古诗。
诗人王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清晨的宁静和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和浓郁的山水情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针对重难点:通过讲解、朗读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思,引导他们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和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景色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特点和印象,激发他们对《山居秋暝》的兴趣。
2.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理解诗的大意。
3.研读: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 长相思(课件)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 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 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 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 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 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 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 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 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 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 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长相思》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 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 怀乡之情。
[读有所悟] 三首诗词,作者虽身处不同的朝代,但都借物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本来无声无息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也成了有情意的生灵。
上阕 叙事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山水重生,行军艰难 写景 : 夜深千帐灯,灯火点点 声势浩大
下阕 写景 :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聒耳 叙事 :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潇潇风雪难入梦 羁旅怀乡情意浓
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同学交流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作者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上阅 写出了旅程艰辛,突出了路途漫 漫。下阕“一更”反复出现,突出塞外与故乡的天气、境遇的 巨大反差,于写景中寄托了思乡情怀。
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 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 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 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点到了此篇 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壮观”。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课程背景•适用年级:五年级•课题:古诗鉴赏•教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生平。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了解《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背诵并朗读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通过引言导入《枫桥夜泊》的主题。
2.背景介绍:介绍古诗《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
3.课文鉴赏: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诗歌朗读:让学生诵读古诗,并进行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1.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诗歌赏析: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理解,交流思维。
3.言之有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第三课时1.诗歌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展示。
2.思维拓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深入探讨古诗中的寓意。
3.课堂小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古诗之美,感受诗意生活。
参考资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原文此为参考教案,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适度调整。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属于人教(部编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歌的意思,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增强对家人的关爱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歌的意思,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欣赏教学法: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长相思》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效等。
2.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1古诗三首长相思》。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相思》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长相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知识点解析汇总

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知识点解析汇总生宇组词:孙:子孙外孙侄孙孙女王孙贵族泊:停泊漂泊泊车淡泊名利愁:忧愁愁闷发愁愁绪愁眉苦脸寺:寺庙寺院佛寺山寺寺观榆:榆关榆树榆钱榆荚榆叶榆木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篱畔池畔多音字:泊:bo漂泊PO湖泊更:geng三更geng更加形近字:孙(子孙)孔(孔雀)泊(停泊)伯(伯父)愁(忧愁)怒(发怒)寺(寺庙)侍(侍奉)榆(榆树)愉(愉快)畔(湖畔)伴(伙伴)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I天气晩来秋。
明月松间照Z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Z初秋傍晩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看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Z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暝(mιng ):日落时分,天色将晩。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an )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Z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Z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Z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语文五年级上第21课笔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笔记一、课文标题与作者《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
二、背景知识这三首诗都是古代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它们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三、重点词汇1.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2.新雨:刚下过的雨。
3.晚来秋:傍晚时分的秋天。
4.明月:明亮的月光。
5.松间照:月光穿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在地上。
6.清泉:清澈的泉水。
7.石上流: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8.竹喧:竹林中的喧闹声。
9.浣女:洗衣的女子。
10.莲动:莲花摇动。
11.下渔舟:渔船在江面上划动。
12.随意春芳歇:任凭春天的花朵凋谢。
— 1 —13.王孙: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14.留:居住。
15.枫桥: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16.夜泊:夜晚停船靠岸。
17.乌啼:乌鸦的啼叫声。
18.霜满天:霜华满天,形容天气寒冷。
19.江枫:江边的枫树。
20.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1.对愁眠:对着忧愁入睡。
22.姑苏: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
23.寒山寺:寺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24.钟声:寺庙的钟声。
25.到客船:传到停泊在枫桥边的客船上。
26.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27.山一程,水一程:形容旅途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程,道路、路程。
28.身向榆关那畔行:翻过山岭,穿过河流,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那边,此处指关外。
— 2 —29.风一更,雪一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更”在这里读gēng,不读gèng 。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30.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四、课文内容概述这三首诗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都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21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二、学习生字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秋夜景象的古诗,作者张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
这首诗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背景知识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介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创作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相关资料,以及古诗文朗诵等辅助教学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激发他们对《枫桥夜泊》的兴趣和好奇心。
2.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4.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与《枫桥夜泊》相关的绘画或手工艺品,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
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
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
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
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
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
【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分析:本诗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用动景衬静景,通过描写乌鸦的啼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闻),反衬出诗人烦乱的心境。
从“客”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旗人。
文武双全,尤长于词,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注释:【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千帐】这里是虚数,指帐篷很多。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整夜风雪交加。
翻译: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风雪交加,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大雪之声的。
分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叠用,山长水远,显示出将士们行军的艰难。
“身向榆关那畔行”远离故乡,朝着山海关之外进发,途中必定也要忍受思乡之苦。
《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在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
全词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描写四季景物的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和景明秋高气爽白雪皑皑思乡有关的古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