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大全集》成鲁迅作品终结版
《唯一无删改的鲁迅全集!(全二十册)》目录(20211208160551)

《唯一无删改的鲁迅全集!(全二十册)》目录(20211208160551)1 版权信息2 出版说明3 鲁迅先生全集序4 鲁迅全集第一卷4.1 坟4.1.1 题记4.1.2 人之历史——德国黑格尔氏种族发生学之一元研究诠解4.1.3 科学史教篇4.1.4 文化偏至论4.1.5 摩罗诗力说4.1.6 我之节烈观4.1.7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4.1.8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4.1.9 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4.1.10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4.1.11 论雷峰塔的倒掉4.1.12 说胡须4.1.13 论照相之类4.1.14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4.1.15 看镜有感4.1.16 春末闲谈4.1.17 灯下漫笔4.1.18 杂忆4.1.19 论“他的!”4.1.20 论睁了眼看4.1.21 从胡须说到牙齿4.1.22 坚壁清野主义4.1.23 寡妇主义4.1.24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4.1.25 写在“坟”后面4.2 呐喊4.2.1 自序4.2.2 狂人日记4.2.3 孔乙己4.2.4 药4.2.5 明天4.2.6 一件小事4.2.7 头发的故事4.2.8 风波4.2.9 故乡4.2.10 阿Q正传4.2.11 端午节4.2.12 白光4.2.13 兔和猫4.2.14 鸭的喜剧4.2.15 社戏4.3 野草4.3.1 题辞4.3.2 秋夜4.3.3 影的告别4.3.4 求乞者4.3.5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4.3.6 复仇4.3.7 复仇(其二)4.3.8 希望4.3.9 雪4.3.10 风筝4.3.11 好的故事4.3.12 过客4.3.13 死火4.3.14 狗的驳诘4.3.15 失掉的好地狱4.3.16 墓碣文4.3.17 颓败线的颤动4.3.18 立论4.3.19 死后4.3.20 这样的战士4.3.21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4.3.22 腊叶4.3.23 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4.3.24 一觉5 鲁迅全集第二卷5.1 热风5.1.1 题记5.1.2 一九一八年5.1.3 一九二一年5.1.4 一九二二年5.1.5 一九二四年5.2 彷徨5.2.1 祝福5.2.2 在酒楼上5.2.3 幸福的家庭5.2.4 肥皂5.2.5 长明灯5.2.6 示众5.2.7 高老夫子5.2.8 孤独者5.2.9 伤逝5.2.10 弟兄5.2.11 离婚5.3 朝花夕拾5.3.1 小引5.3.2 狗·猫·鼠5.3.3 阿长与山海经5.3.4 二十四孝图5.3.5 五猖会5.3.6 无常5.3.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3.8 父亲的病5.3.9 琐记5.3.10 藤野先生5.3.11 范爱农5.3.12 后记5.4 故事新编5.4.1 序言5.4.2 补天5.4.3 奔月5.4.4 理水5.4.5 采薇5.4.6 铸剑5.4.7 出关5.4.8 非攻5.4.9 起死6 鲁迅全集第三卷6.1 华盖集6.1.1 题记6.1.2 一九二五年6.1.3 后记6.2 华盖集续编6.2.1 小引6.2.2 一九二六年6.3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6.4 而已集6.4.1 题辞6.4.2 一九二七年7 鲁迅全集第四卷7.1 三闲集7.1.1 序言7.1.2 一九二七年7.1.3 一九二八年7.1.4 一九二九年7.1.5 鲁迅译著书目7.2 二心集7.2.1 序言7.2.2 一九三〇年7.2.3 一九三一年7.3 伪自由书7.3.1 前记7.3.2 观斗7.3.3 逃的辩护7.3.4 崇实7.3.5 电的利弊7.3.6 航空救国三愿7.3.7 不通两种7.3.8 赌咒7.3.9 战略关系7.3.10 颂萧7.3.11 对于战争的祈祷──读书心得7.3.12 从讽刺到幽默7.3.13 从幽默到正经7.3.14 王道诗话7.3.15 伸冤7.3.16 曲的解放7.3.17 文学上的折扣7.3.18 迎头经7.3.19 “光明所到……”7.3.20 止哭文学7.3.21 “人话”7.3.22 出卖灵魂的秘诀7.3.23 文人无文7.3.24 最艺术的国家7.3.25 现代史7.3.26 推背图7.3.27 “杀错了人”异议7.3.28 中国人的生命圈7.3.29 内外7.3.30 透底7.3.31 “以夷制夷”7.3.32 言论自由的界限7.3.33 大观园的人才7.3.34 文章与题目7.3.35 新药7.3.36 “多难之月”7.3.37 不负责任的坦克车7.3.38 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7.3.39 王化7.3.40 天上地下7.3.41 保留7.3.42 再谈保留7.3.43 “有名无实”的反驳7.3.44 不求甚解7.3.45 后记8 鲁迅全集第五卷8.1 南腔北调集8.1.1 题记8.1.2 一九三二年8.1.3 一九三三年8.2 准风月谈8.2.1 前记8.2.2 夜颂8.2.3 推8.2.4 二丑艺术8.2.5 偶成8.2.6 谈蝙蝠8.2.7 “抄靶子”8.2.8 “吃白相饭”8.2.9 华德保粹优劣论8.2.10 华德焚书异同论8.2.11 我谈“堕民”8.2.12 序的解放8.2.13 别一个窃火者8.2.14 智识过剩8.2.15 诗和豫言8.2.16 “推”的余谈8.2.17 查旧帐8.2.18 晨凉漫记8.2.19 中国的奇想8.2.20 豪语的折扣8.2.21 踢8.2.22 “中国文坛的悲观”8.2.23 秋夜纪游8.2.24 “揩油”8.2.25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8.2.26 为翻译辩护8.2.27 爬和撞8.2.28 各种捐班洛文8.2.29 四库全书珍本8.2.30 新秋杂识8.2.31 帮闲法发隐8.2.32 登龙术拾遗8.2.33 由聋而哑8.2.34 新秋杂识(二)8.2.35 男人的进化8.2.36 同意和解释8.2.37 文床秋梦8.2.38 电影的教训8.2.39 关于翻译(上)8.2.40 关于翻译(下)8.2.41 新秋杂识(三)8.2.42 礼8.2.43 打听印象8.2.44 吃教8.2.45 喝茶8.2.46 禁用和自造8.2.47 看变戏法8.2.48 双十怀古——民国二二年看十九年秋8.2.49 重三感旧——一九三三年忆光绪朝末8.2.50 “感旧”以后(上)8.2.51 “感旧”以后(下)8.2.52 黄祸8.2.53 冲8.2.54 “滑稽”例解8.2.55 外国也有8.2.56 扑空8.2.57 答“兼示”8.2.58 中国文与中国人8.2.59 野兽训练法8.2.60 反刍8.2.61 归厚8.2.62 难得糊涂8.2.63 古书中寻活字汇8.2.64 “商定”文豪8.2.65 青年与老子8.2.66 后记8.3 花边文学8.3.1 序言8.3.2 未来的光荣8.3.3 女人未必多说谎8.3.4 批评家的批评家8.3.5 漫骂8.3.6 “京派”与“海派”8.3.7 北人与南人8.3.8 “如此广州”读后感8.3.9 过年8.3.10 运命8.3.11 大小骗8.3.12 “小童挡驾”8.3.13 古人并不纯厚8.3.14 法会和歌剧8.3.15 洋服的没落8.3.16 朋友8.3.17 清明时节8.3.18 小品文的生机8.3.19 刀“式”辩8.3.20 化名新法8.3.21 读几本书8.3.22 一思而行8.3.23 推己及人8.3.24 偶感8.3.25 论秦理斋夫人事8.3.26 “……”“□□□□”论补8.3.27 谁在没落?8.3.28 倒提8.3.29 论“花边文学”8.3.30 玩具8.3.31 零食8.3.32 “此生或彼生”8.3.33 正是时候8.3.34 论重译8.3.35 再论重译8.3.36 “澈底”的底子8.3.37 知了世界8.3.38 算帐8.3.39 水性8.3.40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8.3.41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8.3.42 做文章8.3.43 看书琐记(一)8.3.44 看书琐记(二)8.3.45 趋时和复古8.3.46 安贫乐道法8.3.47 奇怪(一)8.3.48 奇怪(二)8.3.49 迎神和咬人8.3.50 看书琐记(三)8.3.51 “大雪纷飞”8.3.52 汉字和拉丁化8.3.53 “莎士比亚”8.3.54 商贾的批评8.3.55 中秋二愿8.3.56 考场三丑8.3.57 又是“莎士比亚”8.3.58 点句的难8.3.59 奇怪(三)8.3.60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8.3.61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下)8.3.62 骂杀与捧杀8.3.63 读书忌9 鲁迅全集第六卷9.1 且介亭杂文9.1.1 序言9.1.2 一九三四年9.2 且介亭杂文二编9.2.1 序言9.2.2 一九三五年9.3 且介亭杂文续编9.3.1 一九三六年10 鲁迅全集第七卷10.1 致许广平书信集(一九二五年——一九二九年)10.1.1 北京(一九二五年三月至七月)10.1.2 厦门——广州(一九二六年九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10.1.3 北平——上海(一九二九年五月至六月)10.2 集外集10.2.1 一九〇三年10.2.2 一九一八年10.2.3 一九二四年10.2.4 一九二五年10.2.5 一九二六年10.2.6 一九二七年10.2.7 一九二九年10.2.8 一九三二年10.2.9 一九三三年10.2.10 诗10.3 集外集拾遗10.3.1 一九一二年10.3.2 一九一九年 10.3.3 一九二〇年10.3.4 一九二四年10.3.5 一九二五年10.3.6 一九二六年10.3.7 一九二七年10.3.8 一九二九年10.3.9 一九三〇年10.3.10 一九三一年10.3.11 一九三二年10.3.12 一九三三年10.3.13 一九三四年10.3.14 一九三六年10.3.15 诗10.3.16 附录11 鲁迅全集第八卷11.1 会稽郡故书杂集11.1.1 序11.1.2 谢承会稽先贤传11.1.3 虞预会稽典录11.1.4 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11.1.5 贺氏会稽先贤像赞11.1.6 朱育会稽土地记11.1.7 贺循会稽记11.1.8 孔灵符会稽记11.1.9 夏侯曾先会稽地志11.2 古小说钩沉11.2.1 青史子11.2.2 语林11.2.3 郭子11.2.4 笑林11.2.5 俗说11.2.6 小说11.2.7 水饰11.2.8 列异传11.2.9 古异传11.2.10 戴祚甄异传11.2.11 述异记11.2.12 荀氏灵鬼志11.2.13 祖台之志怪11.2.14 孔氏志怪11.2.15 神怪录11.2.16 刘之遴神录11.2.17 齐谐记11.2.18 幽明录11.2.19 谢氏鬼神列传11.2.20 殖氏志怪记11.2.21 集灵记11.2.22 汉武故事11.2.23 妒记11.2.24 异闻记11.2.25 玄中记11.2.26 陆氏异林11.2.27 曹毗志怪11.2.28 郭季产集异记11.2.29 王浮神异记11.2.30 续异记11.2.31 录异传11.2.32 杂鬼神志怪11.2.33 详异记11.2.34 宣验记11.2.35 冥祥记11.2.36 旌异记12 鲁迅全集第九卷12.1 嵇康集12.1.1 序12.1.2 第一卷12.1.3 第二卷12.1.4 第三卷12.1.5 第四卷12.1.6 第五卷12.1.7 第六卷12.1.8 第七卷12.1.9 第八卷12.1.10 第九卷12.1.11 第十卷12.2 中国小说史略12.2.1 题记12.2.2 序言12.2.3 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12.2.4 第二篇神话与传说12.2.5 第三篇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12.2.6 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12.2.7 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12.2.8 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12.2.9 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12.2.10 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12.2.11 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下)12.2.12 第十篇唐之传奇集及杂俎12.2.13 第十一篇宋之志怪及传奇文12.2.14 第十二篇宋之话本12.2.15 第十三篇宋元之拟话本12.2.16 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12.2.17 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下)12.2.18 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上)12.2.19 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说(中)12.2.20 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下)12.2.21 第十九篇明之人情小说(上)12.2.22 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说(下)12.2.23 第二十一篇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12.2.24 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12.2.25 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12.2.26 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12.2.27 第二十五篇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12.2.28 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12.2.29 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12.2.30 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12.2.31 后记13 鲁迅全集第十卷13.1 小说旧闻钞13.2 唐宋传奇集13.2.1 序例13.2.2 卷一13.2.3 卷二13.2.4 卷三13.2.5 卷四13.2.6 卷五13.2.7 卷六13.2.8 卷七13.2.9 卷八13.2.10 卷末13.3 汉文学史纲要13.3.1 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13.3.2 第二篇书与诗13.3.3 第三篇老庄13.3.4 第四篇屈原及宋玉13.3.5 第五篇李斯13.3.6 第六篇汉宫之楚声13.3.7 第七篇贾谊与晁错13.3.8 第八篇藩国之文术13.3.9 第九篇武帝时文术之盛13.3.10 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14 鲁迅全集第十一卷14.1 月界旅行14.1.1 科学小说月界旅行辨言14.1.2 第一回悲太平会员怀旧破寥寂社长贻书14.1.3 第二回搜新地奇想惊天登演坛雄谭震俗14.1.4 第三回巴比堪列炬游诸市观象台寄简论天文14.1.5 第四回喻星使麦氏颂飞丸废螺旋社长定巨炮14.1.6 第五回闻决议两州争地逞反对一士悬金14.1.7 第六回觅石丘联骑入山鼓洪炉飞铁成瀑14.1.8 第七回祝成功地府畅华筵访同志舵楼遇畸士14.1.9 第八回温素互和调剂人生天行就降改良地轴14.1.10 第九回侠男儿演坛奏凯老社长人海逢仇14.1.11 第十回空山觅友游子断魂森林无人两雄决斗14.1.12 第十一回羡逍遥游麦公含愤试震动力栗鼠蒙殃14.1.13 第十二回新实验勇士服气大创造巨鉴窥天14.1.14 第十三回防蛮族亚电论武器迎远客明月照飞丸14.1.15 第十四回纵诡辩汽扇驱云报佳音弹丸达月14.2 地底旅行14.2.1 第一回奇书照眼九地路通流光逼人尺波电谢14.2.2 第二回割爱情挥手上征途教冒险登高吓游子14.2.3 第三回助探险壮士识途纾贫辛荒村驻马14.2.4 第四回拚生命奋身入火口择中道联步向地心14.2.5 第五回假光明造物欺人大侥幸灵泉医渴14.2.6 第六回亚蓠士痛哭无人乡勇梗斯力造渡津筏14.2.7 第七回泛巨海垂钓获盲鱼入战场飞波现古兽14.2.8 第八回大声出水浮屿拟龙怪火抟人荒天掣电14.2.9 第九回掷磁针碛间呵造化拾匕首碣上识英雄14.2.10 第十回埋爆药再辟亚仑洞遇旋涡共堕焦热狱14.2.11 第十一回秉热潮入火出火堕乐土舍生得生14.2.12 第十二回返故乡新说服群儒悟至理伟功归怪火14.3 域外小说集14.3.1 序言14.3.2 略例14.3.3 谩14.3.4 默14.3.5 四日14.4 现代小说译丛14.4.1 黯澹的烟霭里14.4.2 书籍14.4.3 连翘14.4.4 省会14.4.5 幸福14.4.6 医生14.4.7 战争中的威尔珂一件实事14.4.8 疯姑娘14.4.9 父亲在亚美利加14.5 现代日本小说集14.5.1 挂幅14.5.2 克莱喀先生14.5.3 游戏14.5.4 沉默之塔14.5.5 与幼小者14.5.6 阿末的死14.5.7 峡谷的夜14.5.8 三浦右卫门的最后14.5.9 复仇的话14.5.10 鼻子14.5.11 罗生门14.5.12 附录关于作者的说明14.6 工人绥惠略夫14.6.1 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14.6.2 工人绥惠略夫15 鲁迅全集第十二卷15.1 一个青年的梦15.1.1 与支那未知的友人15.1.2 自序15.1.3 一个青年的梦(四幕)15.1.4 后记15.2 爱罗先珂童话集15.2.1 Homarano15.2.2 序15.2.3 狭的笼15.2.4 鱼的悲哀15.2.5 池边15.2.6 雕的心15.2.7 春夜的梦15.2.8 古怪的猫15.2.9 两个小小的死15.2.10 为人类15.2.11 世界的火灾15.2.12 爱字的疮15.2.13 小鸡的悲剧15.2.14 红的花15.2.15 时光老人15.2.16 〔附〕忆爱罗先珂华希理君15.3 桃色的云15.3.1 序15.3.2 读了童话剧“桃色的云”15.3.3 桃色的云(三幕)15.3.4 记剧中人物的译名16 鲁迅全集第十三卷16.1 苦闷的象征16.1.1 引言16.1.2 第一创作论16.1.3 第二鉴赏论16.1.4 第三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16.1.5 第四文学的起源16.1.6 后记16.1.7 附录项链16.2 出了象牙之塔16.2.1 题卷端16.2.2 出了象牙之塔16.2.3 观照享乐的生活16.2.4 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16.2.5 艺术的表现16.2.6 游戏论——为国民美术展览会的机关杂志制作而作16.2.7 描写劳动问题的文学16.2.8 为艺术的漫画16.2.9 现代文学之主潮16.2.10 从艺术到社会改造——威廉摩理思的研究16.2.11 后记16.3 思想·山水·人物16.3.1 题记16.3.2 序言16.3.3 断想16.3.4 专门以外的工作16.3.5 徒然的笃学16.3.6 人生的转向16.3.7 自以为是16.3.8 书斋生活与其危险16.3.9 读书的方法16.3.10 论办事法16.3.11 往访的心16.3.12 指导底地位的自然化16.3.13 读的文章和听的文字16.3.14 所谓怀疑主义者16.3.15 闲谈16.3.16 善政和恶政16.3.17 说幽默16.3.18 说自由主义16.3.19 旧游之地16.3.20 北京的魅力16.3.21 说旅行16.3.22 纽约的美术村17 鲁迅全集第十四卷17.1 小约翰17.1.1 引言17.1.2 原序17.1.3 小约翰17.1.4 附录17.2 表17.2.1 译者的话17.2.2 表17.3 俄罗斯的童话17.3.1 小引17.3.2 俄罗斯的童话17.4 药用植物17.4.1 总说17.4.2 主要药用植物17.4.3 裸子植物亚部Gymnospermae17.4.4 凡例18 鲁迅全集第十五卷18.1 近代美术史潮论18.1.1 序言18.1.2 一民族与艺术意欲18.1.3 二法兰西大革命直前的美术界18.1.4 三古典主义的主导作家18.1.5 四罗曼谛克思潮和绘画18.1.6 五历史底兴味和艺术18.1.7 六从罗曼谛克到印象派的风景画18.1.8 七写实主义与平民趣味18.1.9 八理想主义与形式主义18.1.10 九最近的主导倾向18.2 艺术论18.2.1 小序18.2.2 原序18.2.3 一艺术与社会主义18.2.4 二艺术与产业18.2.5 三艺术与阶级18.2.6 四美及其种类18.2.7 五艺术与生活18.2.8 附美学是什么?19 鲁迅全集第十六卷19.1 壁下译丛19.1.1 小引19.1.2 思索的惰性19.1.3 自然主义的理论及技巧19.1.4 表现主义19.1.5 小说的浏览和选择19.1.6 东西之自然诗观19.1.7 西班牙剧坛的将星19.1.8 从浅草来19.1.9 生艺术的胎19.1.10 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19.1.11 伊孛生的工作态度19.1.12 关于艺术的感想19.1.13 宣言一篇19.1.14 以生命写成的文章19.1.15 凡有艺术品19.1.16 在一切艺术19.1.17 文学者的一生19.1.18 论诗19.1.19 新时代与文艺19.1.20 北欧文学的原理——一九二二年九月在北京大学演讲19.1.21 阶级艺术的问题19.1.22 “否定”的文学19.1.23 艺术的革命与革命的艺术19.1.24 关于知识阶级19.1.25 现代文学的十大缺陷19.1.26 最近的戈理基19.2 译丛补19.2.1 一篇很短的传奇19.2.2 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19.2.3 小儿的睡相19.2.4 巴什庚之死19.2.5 运用口语的填词19.2.6 信州杂记19.2.7 苏维埃联邦从Maxim Gorky期待着什么?——为MaximGorky的诞生六十年纪念19.2.8 贵家妇女19.2.9 捕狮19.2.10 食人人种的话19.2.11 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19.2.12 农夫19.2.13 坦波林之歌19.2.14 跳蚤19.2.15 LEOV TOLSTOI ——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五日驻日苏联大使馆参赞Maiski在东京托尔斯泰纪念会讲演,由Andreiev日译。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
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
第一种是1938年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
复社是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
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
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
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
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
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
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
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
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
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
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
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
1991年古籍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
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
后来人民文学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
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
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
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
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
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日寇占领期间,许广平一度被捕,抄家时这部日记也被抄走,发还的时候就少了1922年这一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
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
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
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
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
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
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
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
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
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
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
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
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
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
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
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
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
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
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
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
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鉴古通今:鲁迅精神,岁月拂不去的光芒

鲁迅精神,岁月拂不去的光芒2021年4月7日凌晨,鲁迅惟一的儿子周海婴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2岁。
记得75年前的10月19日凌晨,鲁迅也是这样悄悄地走的,终年才55岁,而那时的周海婴还在睡梦中。
为了弥补这段“错过”,为了传承父亲的精神,周海婴病逝前给后人留下了三个遗愿,一是出版1500万字33卷的《鲁迅大全集》;二是办好今年9月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三是成立全国性的鲁迅基金会。
鲁迅后人:三个马上要完成的遗愿转眼过去了大半年,今天就是鲁迅的第130个生日,周海婴的遗愿也已经完成了两个。
9月25日,鲁迅先生的儿媳、鲁迅文化基金会(筹)理事长马新云赠送了1500万字的《鲁迅大全集》给鲁迅故乡——浙江绍兴。
同天,作为绍兴市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五大系列活动之一的“2021鲁迅论坛•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在绍兴正式启动。
此外,北京、上海等地也早在9月19号就纷纷开展了鲁迅作品展、周令飞专访、鲁迅故居游等等各大纪念活动。
除了已经顺利完成的两个愿望,最后一个关于全国性鲁迅基金会成立的愿望,也在9月25日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了着落。
鲁迅的长孙周令飞表示,在国家、各有关部门和热爱鲁迅人们的支持下,鲁迅文化基金会目前正在验资中,相信很快就会成立。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大多见过鲁迅的人都会形成这样一个印象。
对于21世纪前出生的人们来说,自小学课本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闰土》到中学课本里的《孔乙己》和《药》,最后到高中阶段的《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等等,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谓是陪他们度过了整个求学期。
那时的人们可以口语说不好,可以跑步跑不快,可以歌曲唱不准,但是没有谁说可以不知道鲁迅,不了解鲁迅对于整个中国的意义。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作品-作品集

鲁迅作品-作品集.txt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
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
泡妞就像挂QQ,每天哄她2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
鲁迅- 鲁迅作品鲁迅作品短篇名章《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二心集》文选《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结集出版:鲁迅作品集《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
鲁迅作品全部篇目

鲁迅作品全部篇目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瑞珂,字豫山,别号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者。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鲁迅留下了众多著名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翻译等,每一部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
1. 《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部杰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白求恩的自述,描绘了一个被社会压迫和道德束缚的疯狂者的内心世界,对中国旧传统的痛苦和自由个性的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 《阿Q正传》: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懦弱但又略带狡黠的农民阿Q的故事。
通过描写阿Q在自卑与嘲笑中的挣扎,鲁迅对中国农民阶级的苦难和落后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批评。
3. 《孔乙己》: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善良但被社会边缘化的酒保孔乙己的生活遭遇。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讽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庸俗和伪善,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4. 《呐喊》:这是一部充满悲愤和煽动力的短篇小说集。
其中包括了《药》、《明天》、《祝福》等多个作品,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正义和人性扭曲的愤慨和不满。
5. 《故乡》:这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作品,以犀利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直击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痛苦和荒谬。
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鲁迅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6. 《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通过回忆童年的故事和观察社会的点滴,反映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对时代的思考。
其中的《宋定伯父》、《故事新编》、《自序与序跋》等作品,对人性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7. 《墓碑文》:这是鲁迅的一篇政治性文章,用犀利的笔锋揭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对一位无辜遭杀的革命烈士的墓碑文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政治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愤怒和谴责。
鲁迅的作品分类

鲁迅的作品分类
鲁迅的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其中,《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14篇小说;《彷徨》则收录了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间所写的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11篇小说;《故事新编》则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小说集,包括《补天》、《奔月》、《铸剑》等15篇小说。
2.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
其中,《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的10篇散文,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野草》则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和散文,包括《题辞》、《死火重温》等。
. 诗歌集:《呐喊》、《彷徨》等。
其中,《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小说集,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诗歌,如《死火重温》、《影的告别》等。
4.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其中,《热风》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所写的杂文,包括《文学和出汗》、《论辩的魂灵》等;《华盖集》则收录了鲁迅在1926年至1927年间所写的杂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等。
5. 翻译作品:鲁迅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唐·吉诃德》、《静静的顿河》等。
以上是鲁迅的作品分类,不同分类之间有时会有重叠和交叉,具体划分可能因不同的版本和分类标准而有所不同。
论鲁迅的生命观

论鲁迅的生命观摘要:鲁迅一生都在探究生死的奥义。
对生命的无限珍爱,对死亡的尽情赞美,都体现出他对生死的关注和独特看法。
他不仅指出生命是“第一义”,作为活着的人应该注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死也抱有很达观的态度,认为即使死也要死得“于民有利”。
这些独特的看法,不仅是对古代生命观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创作和我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人的建设上有极大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鲁迅的作品来了解、发现、分析和总结他执著而独特的东方式的开放的生命观,并将其生命观同古代的进行比较,总结继承与发展,再追寻探索其生命观的当代价值与影响,发现总结对现代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鲁迅生命观继承发展启示意义生命,是自然社会的一种存在本真,也是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源泉。
它以一种静止的状态构成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一面,亦以千变万化的姿态展现着自然、人类、世界多维深刻的存在意义。
鲁迅从自我与社会、人生和历史诸多要素中无数次体味着生的艰辛与悲惨,在自然风霜的磨砺与精神炼狱的煎熬中,饱尝了“他者”和自我的双重折磨和虐杀,少时遭遇亲人的死亡更是震撼了他的心灵,这一切使鲁迅开始了对生命的不懈追问,不断的探求生命的哲学。
生死关怀,是鲁迅创作的一个潜在母题。
一、对生的关爱对死的探寻是鲁迅生命观的基本内核鲁迅文学世界里最璀璨夺目的部分,是他作品中独特的生命观,即对生与死的哲学探寻,也是近些年有关学者和鲁迅研究爱好者所特别关注的问题,他的生命观的基本内核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生命的关爱,即“生”——人的生存权利、价值、方式与意义;其二,对死亡的探寻,即“死”——死亡方式、意义与死后的命运。
这两方面也是鲁迅作品的母题之一,它们终生纠缠着鲁迅的人生课题。
(一)对生的关爱是鲁迅一生为之奋斗与争取的目标生命,是鲁迅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生命的无限珍爱正是指导鲁迅一生为之奋斗与争取的目标。
鲁迅生命观的基本内核之一即“生”,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