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介绍(三)

合集下载

鲁迅及其作品简介

鲁迅及其作品简介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呐喊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 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 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 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呐喊是把1918年至1922年间写成的十四篇小说结集成的。 在《呐喊》 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 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 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 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 强烈愿望。

鲁迅的小说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 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 们大家熟悉的《呐喊》《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其《呐喊》 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 名著。
鲁迅作品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孔 乙己》《故乡》《阿Q正传》 《祝福》 《离婚》 《伤势》 《补天》《理水》《铸剑》
《故乡》

《故乡》选自《呐喊》。是一部小说作品。《故乡》以“我”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通过“我”回故乡的所 见所闻所感,揭露了辛亥革命后的农村衰败的现实,引发人 们对辛亥革命未能从根本上发动群众的思考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 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 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 生活的现实。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 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 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 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鲁迅文学作品导读

鲁迅文学作品导读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
4【判断题】《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V)
5【判断题】《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V)
2017年新增科目,只有部分答案,剩余板凳君在(完整中...)
带来不便,抱歉 。有问题欢迎联系板凳君微信(文末)
鲁迅文学作品导读(2017年新)
鲁迅的《呐喊》《彷徨》
(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单选题】《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B)。
A、深谋远虑B、忧愤深广C、明亮欢快D、平静如水
2【单选题】《狂人日记》的作者是(B)。
A、胡适B、鲁迅C、巴金D、老舍
3【单选题】《祝福》收录在(B)。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
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单选题】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B、《狂人日记》C、《伤逝》D、《风波》
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4【判断题】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5【判断题】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1【单选题】有学者认为,()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A、《伤逝》B、《阿Q正传》C、《狂人日记》D、《药》2【单选题】鲁迅小说的风格是()。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3【多选题】《狂人日记》的“小序”与“日记”间存在“矛盾”之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狂人日记》的“小序”与“日记”间存在“矛盾”之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小序”写到,从前的狂人已经康复了,并且候补做官去了;C、“小序”交代了《狂人日记》这一书名是狂人康复后所题;D、表现了《狂人日记》包含的双重观点和双重叙述;4【判断题】鲁迅小说完成了语言上的革命,小说的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文。()5【判断题】《狂人日记》的反讽结构使小说的主题深化,意蕴更加丰厚,在愤怒的宣泄和抨击背后有着悲剧性的无奈。()鲁迅的《呐喊》《彷徨》(五):爱情题材的小说1【单选题】《伤逝》收录在()。A、《呐喊》B、《彷徨》C、《朝花夕拾》D、《坟》2【单选题】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哪一部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B、《风波》C、《祝福》D、《伤逝》3【单选题】精神胜利法来源于鲁迅塑造的哪一位人物?()A、阿QB、子君C、孔乙己D、祥林嫂4【判断题】《阿Q正传》带有“漫画式”特点。()5【判断题】《阿Q正传》是对封建社会造成的精神上麻木的讽刺和批判。()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文学作品赏析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文学作品赏析

一、《狂人日记》: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关注自然是回归自我的体现,人被异化后的精神回归)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与环境文化的分离)我怕得有理。

⑵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为奴隶而不得的人。

”!(对历史的形象化总结)⑶(忏悔)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原罪意识)《孤独者》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内容:“表现的深切”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吃人”《狂人日记》《祝福》《长明灯》对辛亥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药》《风波》《阿Q正传》社会变动,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问题。

形象系列:农民形象《阿Q正传》《风波》《故乡》阿Q形象(生计、恋爱、革命、死亡):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 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 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精神胜利法:尽管阿 Q 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关于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关于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关于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

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欢迎大家参考!鲁迅的简介及其主要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情感经历兄弟不和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

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

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

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婚姻爱情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居。

朝花夕拾第三章故事梗概

朝花夕拾第三章故事梗概

朝花夕拾第三章故事梗概摘要:一、全文概述二、故事主要人物三、故事情节概述四、故事主题及启示五、阅读建议正文:一、全文概述《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集,第三章主题为回忆童年时光。

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本章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脍炙人口的篇章。

二、故事主要人物1.鲁迅(周树人):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回忆童年时光。

2.父亲:一位严厉但又关爱子女的父亲,代表了当时中国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形象。

3.母亲:一位善良、慈爱的母亲,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故乡的伙伴:闰土、杨二嫂等,与鲁迅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三、故事情节概述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童年时代在家乡的生活,以及进入私塾学习的过程。

2.故乡:讲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与故乡亲人的重逢。

3.父亲的病:描述了鲁迅父亲生病期间,家人为救治父亲所付出的努力。

4.琐记:通过童年时的生活琐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四、故事主题及启示本章作品主要反映了鲁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怀念。

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家乡变迁的感慨。

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部反映历史、认识社会的好教材。

五、阅读建议1.了解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3.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认识历史的发展。

关于鲁迅的资料简单介绍300字

关于鲁迅的资料简单介绍300字

一、鲁迅生平1. 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

出生在浙江绍兴,后来家族迁居横店。

2. 鲁迅曾经就读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医学院,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

3. 他曾在日本东京、我国上海等地从事过医务工作。

4.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标志着他文学创作的开始。

5. 1936年,因病辞世于上海。

二、鲁迅的著作1. 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2. 《呐喊》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 《彷徨》收入他的杂文和游记,涉及政治、文化、人生等多个方面的思考。

4.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5. 鲁迅还有大量未发表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的续篇《阿Q正传》、《阿Q外传》等。

三、鲁迅对我国文学的影响1. 鲁迅对我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他对文学的创新和革新,开拓了我国文学的新领域,打破了旧有的文学模式。

3. 他的作品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鲁迅的文学思想被誉为“鲁迅现象”,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现象级的存在。

5. 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四、鲁迅的社会影响1. 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影响,在社会上也是一位活跃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2. 他曾多次发表言论,关注国家民族大事和社会状况。

3. 他的思想观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他的社会观点和文学创作引起了许多社会议论和反响,成为我国社会的话题之一。

5. 他的形象在我国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无数人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五、鲁迅的国际影响1. 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2. 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他的作品和思想包括在国际文学和思想交流中,对海外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他的国际影响还体现在他对世界文学和思想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受到了国外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高度评价。

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用简练的语言跟大家介绍一下。(450字)

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用简练的语言跟大家介绍一下。(450字)

我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
我读过鲁迅先生的多部作品,其中最为经典和脍炙人口的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呐喊》。

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呈现了一个个令人发指的思想和行为,有力地抨击了愚昧和压迫。

《阿Q正传》以一个懦弱的底层小人物阿Q为主角,嘲讽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软弱。

通过描写阿Q的自欺欺人和卑劣的行径,展示了社会背后的无情和对弱者的漠视。

《呐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名篇《孔乙己》、《药》等作品,以尖锐的笔触和强烈的表现力,剖析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冷漠。

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他深入触及社会问题的核心,以犀利的锋芒展现了人性的各种扭曲与丑恶。

他的作品常常启迪读者的思考,引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痛苦和教训,也看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深受触动和启发,激发了我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他的文字犀利而直接,既有力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又给予我们对改变和进步的希望。

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深思熟虑、发人深省的精品,令人难忘。

鲁迅的作品简介

鲁迅的作品简介

鲁迅的作品简介一、引言鲁迅,原名周樟寿,是现代中国最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鲁迅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文化评论。

二、小说作品1. 《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牛仔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批判。

通过牛仔的疯狂言行,鲁迅揭示了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无能和腐败。

2. 《阿Q正传》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懦弱却自以为是的小人物阿Q的故事。

通过阿Q的悲剧遭遇,鲁迅揭示了中国社会中无数人的愚昧和软弱。

这部小说对广大群众产生了巨大的触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鲁迅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3. 《孔乙己》这是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出身低微的酒肉朋友孔乙己的故事。

通过孔乙己的命运和悲惨经历,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无奈。

这部作品以其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散文作品1. 《狗的天空》这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作品,描述了一个反映市民生活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面。

这篇散文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鲁迅散文风格的代表之一。

2. 《悼念我的朋友》这是鲁迅为了纪念朋友胡适而写的一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回忆了和胡适的友谊,并表达了对胡适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风格,打动了众多读者,并成为鲁迅散文创作的佳作之一。

四、文化评论作品1. 《狂人日记·王维·四十年的风雨》这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一书中的一篇文化评论作品。

他以王维的长生不老和四十年混沌无功为例,讽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无能。

这篇文化评论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性和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剖析,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批评的典范之一。

2. 《中国人味十足》这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一篇评论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介绍(三)2012-4-8 18:20阅读(17)2。

"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新结构的先锋20年代沈雁冰(茅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1)新形式的实验性鲁迅确实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具有新形式实验性的特点。

他的《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析他的心理;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

而《狂人日记》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

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

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

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2)新结构的先锋性在《呐喊》第二篇《孔乙己》里,鲁迅又在小说叙述者的选择上煞费苦心。

小说的核心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已经构成了"被看/看"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作为被看者的孔乙己(知识者)的自我审视与主观评价(自以为是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清白"而高人一等)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被看"(亦即充当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地位,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

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但作家并没有选择孔乙己或酒客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而是别出心裁地以酒店里的"小伙计"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

这样,他就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形成一个"被看/看"的模式,以展开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

而小伙计自己,随着小说的展开,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要",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构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

他的背后正有隐含作者在"看",从而形成第三个层面上的"被看/看"的结构。

而读者在阅读的开始是认同于叙述着的有距离的旁观态度的,但随着叙述的展开,就逐渐远离叙述者,而向隐含作者靠拢,从小说外在的喜剧性中看到了(体味到了)其内在的悲剧性。

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就置身于如此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而这一切复杂性又显现于极其简练的叙述语言与极其舒展的叙述风格之中:这正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3)叙事的主观抒情性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善于将主体精神、生命体验介入(融入)其中,充分体现了"主观抒情性"的特征。

例如,在《伤逝》中就可以发现,小说的重心可能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在于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无爱婚姻的"以后",他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说"出,则意味着 "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君的死亡。

这类无论怎样都不免空虚与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正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直到逝世前他还写了一篇《我要骗人》,表露他渴望"披露真实的心",却还要"骗人"的矛盾与相伴随的精神痛苦。

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在酒楼上》与《孤独者》中,他又做了这样的尝试: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纬甫与魏连殳)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小说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孤独者》中"我与魏连殳相识一场","以(魏连殳为祖母)送殓始,以(我为魏殳)送殓终",正是暗示着"祖母--魏连殳--我"之间的深刻的生命联系。

而我与魏连殳的三次论争:关于"孩子的天性"、关于"孤独的命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也是显示了鲁迅自身的矛盾与困惑的。

这都是"灵魂的深"的开掘,构成了鲁迅小说诗性的丰富内涵(4)艺术表达的独特性在小说创作中,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

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在《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就仿佛绘画中运用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色彩单纯而浓重,同样取得强烈的效果。

还有祥林嫂那最后的"肖像"也只有寥寥几笔;"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留给读者的印象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鲁迅小说创作具有实验的广泛性:他实际上是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就出现了"诗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鲁迅的小说创作是他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同时也是借鉴我国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鲁迅用无羁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3.个性化的人物典型塑造(以《阿Q正传》为例)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这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当小说以笔名“巴人”在《晨报副镌》上连载的时候,著名评论家沈雁冰就在《小说月报》通信栏里指出:“《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

”此后七十多年,阿Q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阿Q正传》也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国内外研究、评论文章众多。

自《阿Q正传》发表之日起,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就是众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读解它,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长期的论争,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还有的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

而目前学术界却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作品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

所以,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同时,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杀头好看”;他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如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深恶痛绝,称之为“假洋鬼子”;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转而欺侮更弱小者。

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说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现实的阶级压迫将他逼到绝境,而辛亥革命的浪潮又已波及未庄时,在他朴素的阶级直感中,终于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但是,他对革命在态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因为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

作品第七章写他在听说革命党进城的当天晚上,躺在土谷祠里朦胧中想象革命党到未庄的情形。

这段想象表明,阿Q是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的。

阿Q神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阿Q抱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认为革命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阿Q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与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

总之,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他能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能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也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能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并且立即从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中获取心理满足;他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将屈辱抛到脑后。

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