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3)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从习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习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信息,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然
in the wind“三条帆脚都摇晃,比喻酩酊大醉”。
3 历史文化的差异
而,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
还有其他与航海相关的习语,如:a drop in the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 和发展的,汉英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keep 而且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在 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探究其渊源不
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 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汉语 主”左右着人间的一切,因此汉语里便随之出现
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 中与“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 望子成龙”“龙 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 一尘
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飞凤舞”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文 不染”、“五体投地”、“回头是岸”、“借花献佛”
翻译出版公司,2001.
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汉语习语主要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 [3]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
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土地对人们来说是至 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三顾茅庐、愚公 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 移山、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这此习语充分体 [4]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语文化[M].北京:外语
of all doubtful questions“避免一切暖味的事 年,为了与庞贝作战,恺撒率领他的军队在经过 解。
情”;feel under the water “感觉不适”;While it 鲁比肯河后烧毁所有的船只,这就是英语习语

七上八下看中西——从数字习惯用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七上八下看中西——从数字习惯用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七上八下”看中西(B10120504 蒋慧珍)——从中西数字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在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数字词语也以其文化蕴含和功能在东西方文化中表现它独特的魅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可谓点睛之笔。

本文将从数字“7”,“8”来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

关键字:数字,中西文化,差异正文:在人类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数字。

《数的灵物崇拜》中说: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

生活中我们对数字运用最多的地方就是计算,而数字的功能不仅仅只体现在表面的计数方面,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蕴含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信息,亦注重文化信息的继承、表达和传播。

由于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不同及东西方世界的文化差异,每种文化在使用数字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他们也会赋予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都会形成各自独属的数字文化。

中国社会经历过两千多年的封建教习,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然而仍有一些传统的封建思想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

人们总是趋向于那些幸运的数字避免那些不吉祥的数字。

在我国某些地区,有这样一句俗语“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是说七月初七这日不宜嫁娶。

这种习俗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织女为天帝的孙女,偷偷地下凡到人间,与牛郎婚配,后被王母用金簪画出的银河隔开,于每年的七月七日有喜鹊搭桥才能相见。

相反,由于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在《旧约》中说上帝在7 天时间内创造了世间的万物,因而“7”也被认为是圣神幸运的数字。

在天主教和基督教里有七美德之说,数字“七”意味着完美,“七”美德是:诚信、希望、慈善、正义、勇敢、节制和宽容。

另一方面,“seven”跟“ heaven”的发音很相似, 英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be in seventh heaven”表示非常幸福, 非常快乐。

从习语翻译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习语翻译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习语翻译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作者:林志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3期摘要:习语多为带有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特色的说法,是一种特殊语言交流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

习语翻译需要技巧,不仅要考虑语言方面特点,也需要考虑中西文化特殊性,才能使其活灵活现。

大量习语与文化密切相关,中西文化多样性也能够在习语中找到影子,因此,从习语翻译角度,我们能够洞察中西文化差异性。

关键词:习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作者简介:林志强(1989.5-),男,汉,湖北黄冈,大学本科,专业:商贸英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1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根源中西文化涉及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各方面,英汉习语不但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而且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习语翻译也体现了其差异性。

由于双方思维模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发展不同,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社会制度也存在很大差别,这些差别造成了中西文化各具特色。

1.思维模式差异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对中国思想影响甚大,比如伦理道德,仁道,而西方人在海洋型地理环境中产生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探求自然奥妙,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重伦理又体现在重宗族,辈分尊卑,由大到小,所以汉语称谓特复杂。

还体现在“群体”思想,即集体主义思想,而外国自文艺复兴以来,就强调人性,主体,倡导个体主义。

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这些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谐,大一统’等这些都不难看出中国人重整体。

2.地理环境中国是大陆国,土地至关重要,所以有许多与土地相关词语,如土崩瓦解,土里土气,土生土长,挥金如土。

由于受长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思想影响,形成“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如:吃饱了撑着的,吃不了兜着走。

西方国家长期过着航海生活,与海相关习语多如: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扬帆},a sea of troubles{无穷麻烦}3.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差异上,主要表现为各民族崇尚与禁忌等方面差异。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习语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对本族语言进行提炼和升华,并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和谚语(proverb)等。

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P13)对于不同民族而言, 作为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习语具有其特别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准确恰当地运用这些数字习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它的文化内涵,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神话、宗教学以及语言美学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数字文化及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根源。

一、数字习语与民族心理先人们认为,语言并非一般的符号,它不仅能赐福于人,而且具有降祸的神奇魔力,故不能随便言及那些遭禁的事务和现象,否则将大祸临头。

数字作为语言当中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有其灵魂,它们可以掌握人的命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趋向于那些幸运的数字避免那些不吉祥的数字。

可见数字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心理有很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向来有追求对称、平衡、和谐和稳定的心理。

《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P260)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

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

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的礼。

从老百姓门上的对联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上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二的情有独钟。

除此之外,双数四、六、八、十在中国文化当中也被认为是吉祥的数字。

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

“六六大顺”意味着百事顺心。

八在汉语中是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为八和发谐音。

因此很多生意人都会选择含有八的数字和日子作为他们的电话号码和开业庆典的日子。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中西方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组数字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产生不同的联想。

本文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以求在对外交往中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方数字文化异同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汉字的数字有小写和大写两种。

数的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而得来的,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

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文明始于创造文字,文字的创造始于数字(赵世开,1999:172)。

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次序外,还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段,使语言凝炼、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

在科学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计算,毫厘分明,精确严谨,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语言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泛化,抒情达意,增强语势,是虚数。

数字的观念在各个民族中都渗透在它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比如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艺术、政治与习俗、神话传说与巫术迷信等。

我们只要读读中国古代文献,不难知道诸如“五行八卦”、“两仪生四象”、“阴阳六爻”、“人道六制”、“七夕”、“七日来复”、“八方维纲”、“八大金钢”、“九阳”、“九州”、“十干”、“十恶”、“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三十六计”、“七十二行”等这些含有神秘色彩的数字。

英语中也有一些这类词语,比如有“Holy Trinity”, “the Three Fates”, “Five points of Calvin”, “Seven against Thebes”, “the Nine”, “bakers dozen”等,另外西方文化中还有“一”表示至高无上,“二”表示爱情,“三”表示等量齐观,“六”表示非凡,《旧约》中有“七年”与“七日”,《新约》中有“七雷”与“七印”。

从习语的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习语的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对习语所蕴涵文化成分的理解,有效的利用习 语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摆脱传统孤立 的语言观, 进人语言文化的密切结合, 互相渗透 的局面, 更好的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英国是一个岛国, 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主要农产品是谷物, 小麦是制作面包和蛋糕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部分。每 个民族豆油自己独特的历史、 传统文化、 风俗习 惯、 宗教信仰及道德观念等等。 一个民族的语言 折射出一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 ,而植根 于两种截 然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的英汉两种语
[8] 崔希亮, 1997.汉语熟 语与中 人文 国 世界 [M A 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 ] t 版社.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g] 邓炎昌 刘 清, 语言 文 M 、 润 1989. 与 化【 ]
[10] 何自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 然, [M
(man's best f iend) , r 在英语口 语中, 狗, 以“ , 指 “ + 分普遍。 人” 例如, y dog has his day (凡 Ever
建 因 就应 而 了 ‘ poor as a church 筑。 此 运 生 'as
mouse ', 相当于汉语中的“ 赤贫如洗” 。熟悉西方
风情的人知道, 教堂(church)是用来做弥撒 , 圣 拜之地, 不用来存放食物。 而在中国的庙宇里一
北京: 中国 对外翻译出 版社. [7] 陈文伯, 1982.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 M 北京: 外语教学出 版社.
[6] 包惠南, 2000.文化语境与 语言翻 译[M ]
态。 许多习语来自民俗, 他们构成了习语丰富的
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 “ 在西方民族传统观念是“ 狗” 人之挚友”

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对比分析【摘要】数字不仅是数学符号,还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文化对数字有不尽相同的崇尚和忌讳。

本文对中西方的数字文化进行了对比,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数字;文化;对比众所周知,数字一般是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的。

但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还具有神圣的意义,它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

由于语言、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们对数字的喜恶也不尽相同,一个民族往往崇尚某些数字,认为它们神圣、吉利,另一方面厌恶、忌讳某些数字,认为它们不吉利,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独有的数字文化观,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一、中国文化里的幸运数字中国人向来有追求对称、平衡、和谐和稳定的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

《周易》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这种文化关照下,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的。

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涵着吉祥的文化内涵。

[1]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

从老百姓门上的对联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上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双数“二”的情有独钟。

除此之外,双数四、六、八、十在中国文化当中也被认为是吉祥的数字。

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

“六六大顺”意味着百事顺心。

数字十意味着圆满和完美。

人们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

幸运数字一直以来在中国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挑选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的时候,吉祥的数字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意味着“和谐”,“六”寓意“顺利”,“八”是最为吉祥的数字,与广东话中的“发”谐音,意味着繁荣、财富和地位。

很多宾馆酒店为了图吉利,把所有的房间号前都加上“8”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对本族语言进行提炼和升华,并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和谚语(proverb)等。

对于不同民族而言, 作为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习语具有其特别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准确恰当地运用这些数字习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它的文化内涵,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心理学、神话、宗教学以及语言美学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数字文化及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根源。

一、数字习语与民族心理先人们认为,语言并非一般的符号,它不仅能赐福于人,而且具有降祸的神奇魔力,故不能随便言及那些遭禁的事务和现象,否则将大祸临头。

数字作为语言当中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有其灵魂,它们可以掌握人的命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趋向于那些幸运的数字避免那些不吉祥的数字。

可见数字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心理有很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向来有追求对称、平衡、和谐和稳定的心理。

《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

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

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的礼。

从老百姓门上的对联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上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二的情有独钟。

除此之外,双数四、六、八、十在中国文化当中也被认为是吉祥的数字。

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

“六六大顺”意味着百事顺心。

八在汉语中是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为八和发谐音。

因此很多生意人都会选择含有八的数字和日子作为他们的电话号码和开业庆典的日子。

数字十意味着圆满和完美。

人们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

相比之下,英语国家的人们则往往视单数(数字13除外)为吉利。

数字“3”在西方国家备受尊重,它象征着神圣、尊贵和吉祥。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说:(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由于《旧约》中说上帝在7天时间内创造了世间的万物,因而“7”也被认为是幸运数字,用7天表示一周已成为世界通用的计时方法。

此外,英语in one’s seventh heaven意思是“在无限幸福中”。

When she got married, she felt that she was in her seventh heaven.(当她结婚时,她感觉她处在无限幸福中)英语中还有一个数字习语on cloud nine与in one’s seventh heaven表达的意思相近,同样也含有9这个单数。

Jean is on cloud nine because she has got a kitten.(Jean因拥有了一只小猫而非常高兴)二、数字习语与神话神话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神话,一个民族的神话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

一个民族的语言也浸透着该民族的神话传说的影响,习语更是这样。

数字习语作为习语家族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反过来,亦可以很好地体现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西方文化中,“3”一般是全能、力量、统一的象征。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世界由3位大神——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冥神普路托掌管。

朱庇特手中拿的是三叉闪电,尼普顿手持三叉戟,普路托手牵一条三头狗。

另外神话中的时光女神、命运女神和美乐女神也都是由三位组成。

中国古代民族传统文化中也有崇尚“三”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神话中,有一位超人——哪吒,有着三头六臂,掌管着正义,他能随意地把自己变成三个,并且拥有非凡的权力。

数字“三”被赋予了“强大的”、“神奇的”文化内涵。

另外,中国人喜欢把“三”作为大限,作为一个关卡。

数字“三”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开始、中期和终了,具备神性。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例子。

另外还有三的倍数的例子,如《西游记》中有“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的标题。

此外,数字“13”在西方,尤其在英美成为头号大忌,其原因在于它源于神话和《圣经》中的不祥传说。

神话说在一次天国款待阵亡将士英灵的宴会上,有12位神祇聚餐。

席间,来了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给诸神带来了灾难,使宴会上众神之首奥丁之子——光神巴尔德丧生。

此后,众神也一蹶不振。

正是摄于神话和宗教的威力,西方人忌讳13就像逃避瘟疫一样。

西方著名童话《睡美人》的故事可能也因为神话敷衍而成:国王为庆祝他女儿的诞生,宴请了12个聪明的女人为公主祝福。

正当12位美丽的精灵高歌举杯祝福之际,突然闯进了第13个未被宴请的女巫,她恶毒地施魔法诅咒公主沉睡100年。

这则童话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对“13”的厌恶痛恨,加深了“13”主凶象征及人们对它的禁忌。

三、数字习语与宗教宗教和神话有着“血缘”关系。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宗教往往是一种文化的核心因素。

许多文明国家在其文明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神学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局面,甚至延续千年而不能解脱。

但被儒家思想主宰两千年的中国,可以说从没出现过神学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中国的各种宗教经典中还找不到一部像《圣经》那样在西方被全方位奉若神明几乎与日月同辉的圣书。

以《圣经》为标志的古希伯来文明,一如古希腊文明,共同构成了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基本源头,且彻底地深入人心,独领风骚于整个西方思想文化领域。

这在数字迷信中有充分反映。

数字“13”在西方,尤其英美国家成为头号大忌,其原因还源于《圣经》中的不祥传说: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由于13人中一个叛徒的出卖,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那一天又恰好是星期五。

还有该隐杀害亲弟压伯也是在星期五,于是星期五便成了不吉利的日子。

此外,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绞环有13个绳圈,绞台有13个台阶,刽子手的薪金是13个钱币。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习俗中若13号与星期五碰巧是同一天,那就是凶上加凶了。

网络上的病毒往往也是在这一天爆发。

与数字“13”相对的是,西方人们比较喜欢数字3、7、9、10。

数字3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崇拜是因为在基督教中,它象征三位一体的神——圣父,圣子,圣灵。

数字7是和基督教中的7种罪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犯有骄、妒、怒、惰、贪、食、色的人只有经过炼狱才能升上天堂。

9让人想起基督教中灵魂升天后的最好归宿。

数字9在此就是要象征人类行善的好报应,象征上帝对人类赎罪后最好的待遇,是基督教的最终理想。

只有做到“十戒”,人才会升入天堂。

同时,“十”也是“十字架”的象征。

数字凶吉象征受宗教影响在中华文化中也不乏其例,如“108”这个数就跟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108”在佛教里可作为佛的象征,贯穿于佛教的日常生活和重要事物中:佛教法身的代表共108尊,即有108个菩萨,故寺庙敲钟、念经、拨动佛珠等,皆108遍,以示对佛的虔诚。

对“108”的崇尚,《水浒》作者却将其引申塑造了108将,其依据是“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轰动宋国乾坤,闻遍赵家社稷。

”(引言)以此表达对梁山起义的所谓“天意”,给起义的正义性抹上“神助”的宗教光环。

《水浒》使“108”的宗教乃至神话色彩深入人心,这个吉数更为华夏民族所喜爱。

在我国过去佛教比较流行,老百姓对庙宇比较熟悉,有的习语就借用庙宇、和尚、佛等作比喻。

例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四、数字习语与语言美学语言美学是研究语言美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语言美包括语言内容美与语言形式美两个方面,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数字习语则把这种语言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数字和一些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汉语中的十个数字:一元复始,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二度梅开;三阳开泰、三思而行;四通八达、四海为家;五世其昌、五官端正;六根清净、六畜兴旺;七级浮屠、七尺之躯;八面玲珑、八面威风;九霄云外、九转金丹;十拿九稳、十全十美。

英语语言中同样也有类似的关于十个数字的习语: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们的意思很难理解。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习语背后的文化色彩才能准确地捕捉到它们的意思。

1.one horse town——乡村小镇。

这一短语源自美国,由小镇仅拥有一匹马而来。

2. two of a trade never agree—同行相轻。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

3. 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酩酊大醉。

sheet 的一个词义是“系在帆下角的金属环上的帆脚索”。

如果帆脚索没有扣住,船帆可以任意随风飘扬。

船员们称之为in the wind。

A sheet in the wind由此成为船员们一句口头语,表示tipsy(微醉的)。

three sheets in the wind 自然是“大醉特醉”了。

4. four letter words——粗俗的下流话。

5. fifth column——叛徒或是渗透到重要部门中去为敌方效力的内奸,直译为第五纵队。

该词源自西班牙内战时期佛郎哥军队中一位叫摩拉的将领之口。

他说他拥有的四个纵队包围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另有一支纵队——第五纵队,在城内策应。

现泛指敌人派来的间谍和内奸。

6. be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7.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显要的后代。

“7”这个数字在希伯来人中间被认为是神秘而神圣的。

根据《圣经》中所说,世界就是在7天内创造的,每星期内有7天,还有7种美德,人一生分为7个生长时期,主祷文也分为7个部分。

7的倍数也被认为是神圣的。

因而,“第7个儿子的第7个儿子”被认为是极为显要的后代。

8.behind the eight ball——处于困境这一习语源自叫做凯利的弹子游戏(kelly pool)。

其中有一种打法:全部的弹子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击落弹袋,只有一颗黑色的弹子除外,黑色弹子的分是8分。

如果另一个弹子碰到了黑弹子,击弹子的一方就要被罚。

因而,如果8分的黑色弹子恰好处在要打的弹子前面,击弹子的一方势必处于危险的位置。

9.dressed up to the nines——衣冠楚楚;打扮得极为华丽。

10.the upper ten——贵族阶层;上流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