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婚姻文化

合集下载

河南婚嫁习俗

河南婚嫁习俗

相亲——察人家相亲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河南除了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

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现在相亲也就简单多了,主张恋爱自由了。

订婚——择吉送好饰新房相亲成功后,就要“择吉”就是新人选择婚期,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后,礼节上男方父母要备礼品到女方家‘送好’。

亲家正式见面,商定婚期并征求女方家长对婚庆筹划的意见。

男方开始装饰新房,进行婚前准备。

新人择吉最好选择有个性、特色的婚期,避开扎堆结婚的日子。

每年四、五、九、十月份的公休日就是民间结婚的高峰期,挑选婚期时可以考虑避开。

这样的话,一切婚庆承办商(如饭店、婚庆公司、知名司仪等)的服务一般都可以优惠些,也容易订到。

择吉时可以参看:怎样挑选有纪念意义的婚期。

嫁娶——红包开路、杀公鸡去晦气在河南地区,女孩出嫁当天,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

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

河南洛阳结婚风俗

河南洛阳结婚风俗
轿至男家门口,男家人立即燃放鞭炮,新娘在迎客人的搀扶下,踏铺地红 毡进入大门,男家人向新娘撒干草、彩纸和糖、花生、枣、铜钱、硬币等物, 小孩们挣抢,以示热闹。然后举行仪式:一对儿新人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 对拜,尔后,把新娘送入洞房。仪式必须在在新婚的前三夜,全村老少,不轮辈份高低,都要聚到新媳 妇房里闹洞房,以增加新婚气氛,俗说:三天不论大小。不过,当长辈的都比 较规矩,只是看看笑笑,凑凑气氛,闹得最疯的主要是兄弟们和邻里的嫂子们。
准备洞房。在结婚的头天晚上,男方家选定的女性给新娘铺床,并往床上撒 放花生、栗子、白果、核桃、红枣等物,意为早生贵子、男女孩花着生。新人 的被褥,男家须请儿女双全、夫妇俱在的妇女用红线缝制,被子数量均取偶数。 当晚,要由男方近亲家的健康男孩儿睡在新床上,俗为压床,意为新娘快快生 个胖小子。 迎娶。迎娶的当日上午,新娘穿戴齐整后等待男方迎娶。新娘上轿时双脚不能 着地,由新郎将新娘抱起放在轿中,娶亲队伍在乐队的伴奏下启程上路,娶亲 来回不走同一路线。每逢轿至路口、大树、枯井、古庙处,都要燃放鞭炮以辟 邪。
第四页
当新媳妇最愁最怕的就是闹洞房这一关,胆小体弱的往往心惊肉跳,提前几天 就做心理准备。 听房。就是听房事,夜静人散之后,新婚夫妇要吹灯安歇了。新婚之夜那种激 动不安和兴奋羞涩的言谈举止,是最秘密、最刺激的。那些没结过婚的小兄弟 们,总要约三五个人藏在房后窗户根下偷听动静。回门。婚后第二天是新媳妇 父母瞧看闺女的日子,娘家人携带四色礼品到男家,男家设宴款待并回赠礼品。 婚后第三日为新媳妇省亲回门日,这天上午,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
(三)成婚 通常要经过下帖、过礼、送嫁装、迎娶等过程。 下帖。又叫送好。就是双方到了结婚年龄后,男方要请人择个结婚吉日(俗称好), 再将择定的吉日(好)写在书上,把吉日告诉给女方,让其准备婚嫁事宜。女方同 意,便可接下聘书。洛阳人婚期常选择黄道吉日或农历的三、六、九日。 过礼。结婚前半月或十日,男方须给女方送彩礼,礼品有衣料、鞋袜、套装、 化妆品、首饰及肉类、点心、面食等。

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及其传统习惯

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及其传统习惯

中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及其传统习惯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此在历史上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风俗习惯。

这些传统习俗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心中,如今仍然代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中原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婚礼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同地区的婚礼习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

在中原地区,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娶亲、迎亲和敬茶环节。

娶亲指的是男方的家人前往女方家中提亲;迎亲则是女方家中迎接男方家人的到来;敬茶环节则是新人向双方父母敬茶以示尊敬和感恩。

此外,在婚礼上,还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新娘要用“新人糕”迎接客人,新郎要在新房门前砸碎一只红蛋等等。

二、中原地区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是中原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粽子了。

粽子的种类很多,有肉粽、豆沙粽、艾叶粽等等。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粽子风味,但制作粽子的过程几乎是相同的,都是用箍子箍住粽子叶,再把米和配料包裹其中,最后用绳子系好。

三、中原地区的长安大街文化长安大街是中原地区最著名的街道之一,曾经是唐朝的皇城大道,穿过整个长安城。

如今,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长安大街上,可以看到许多古建筑和古遗址。

同时,这里还是长安大街文化的发源地,各种民间艺术、手工艺以及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

四、中原地区的端炊习俗端炊是中原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之一,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举行。

这个节日又称为“端阳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烧香祭祀,赛龙舟,吃“香囊饭”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吃“香囊饭”了。

“香囊饭”是一种由红、黄、绿三色糯米饭组成的菜肴,形状像小口袋,里面装着五香肉、蘑菇、虾仁等等不同的配料。

它的口味甜、咸、辣、鲜相互交融,十分美味。

五、中原地区的传统戏曲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自唐朝以来,就有了万花筒、醉翁亭等经典戏曲剧目。

河南风俗调查报告

河南风俗调查报告

河南风俗调查报告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使得该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以下是一份关于河南风俗的调查报告。

一、河南婚礼风俗河南的婚礼风俗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婚礼前一天,新郎新娘会一起到酒店里吃“条子”,也就是煮面条吃。

面条要煮得软硬适中,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寓意着白头偕老和生龙活虎。

其次,在婚礼当天早上,新郎新娘要在家中举行拜堂仪式,父母双方都要出席。

拜堂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要跪拜送亲队伍,并由男方家长送上一个红包,表示感谢。

再次,婚礼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喝酒。

新郎新娘要先喝交杯酒,再喝喜酒和敬酒。

在酒席上,还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向新人身上扔红包,寓意着喜气洋洋。

最后,河南婚礼还讲究热闹、红火,场面大而隆重。

二、河南丧葬风俗河南的丧葬风俗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在河南,老人去世后要停尸三天,期间家人要守灵、哭丧。

停尸结束后,家人要将遗体抬到坟地,进行安葬。

在安葬之前,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奠活动。

比如:燃香、烧纸钱、敬献酒食等。

在安葬之后,家人还要在坟墓前磕头、烧纸、燃放鞭炮等。

此外,在河南的丧葬中还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比如:不乱扔死者的衣物、不破损死者的遗像等等。

三、河南过年风俗河南的过年风俗也非常独特。

在河南,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门神、贴窗花等。

春联一般用毛笔书写,内容多为吉祥话语或祝愿词句。

门神则是两张尺寸相同的红纸,上面画着神荼和郁垒的画像。

窗花则是用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有福字、喜字、花卉等。

此外,在河南的年节中还有吃饺子、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

四、河南端午节风俗河南的端午节风俗与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

在河南,端午节时要吃粽子和艾草馍。

粽子是用糯米和绿豆包裹在竹叶中蒸制而成的一种食品,具有清香可口的口感和独特的文化意义。

艾草馍则是一种用艾草汁和面粉制成的食品,具有驱蚊、辟邪的作用。

窥视中原文化对婚育观念的影响

窥视中原文化对婚育观念的影响

【 中图分类号 】 2 G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62( 00 8 18 2 0 6 9 8 2 1 )0 —09 —0
父 系还 有与 经济无 关 的意识形 态层 次的含 义 , 即祖先 崇拜 和传宗 接 代 。人们 为 了这 种宗教 般 的信仰 , 多情况 下可 以不惜 经济利 很 益上 的巨大 牺牲 。女孩 因为 不具有 这方 面的价值 而受 到排斥 , 表 现为宗 法制 度规定 的那 种夫妻 之 间无条件 的支 配和服 从关 系 。 另 外 ,由于父 系 社会 家庭 居 住 形式 是按 “ 系血 族关 系 在一 起 居 父 住” ,即 “ 后住在 婆家 ” 婚 。家族 聚居是 我 国历 史上 形成 的聚族 而 居 的居落形 态 ,也使宗 法关 系易 于长期 延续 。以姓 氏命 名的村 庄 在我 省农村 中很 常见 ,由此 可 以看 出家 族聚 居的普 遍性 。在 中原 文化 中 ,这种居住 方 式意 味着女 儿婚后 脱离 与娘家 的亲 属关 系 , 从此 在夫 家的 亲属 网络上 占据 了一个持 续终 身的位 置 , 根据夫 家 的利 益需 要和 家训家 规来 规范 自身 的举 止 , 自己的血 缘和 亲情 与 无关 。原 则上女 儿不 能为娘 家提 供经 济资助 和生 活照顾 。父母 接 受 女儿 的照顾 可 以被 视为 对亲家 利益 的 冒犯 。 这就 为 “ 养儿 防老 ” 提 供 了社 会基 础 。
准则 。
从 原始社 会进 入氏族 公社 时代 的后期 , 男人 开始逐 步地 摆脱
女 系社会 的束 缚 ,母 系社会 开始 瓦解 ,形成 了父 系社会 。原 本 由 母 系计 算的血 缘关 系 , 始转 换为父 系计 算 ,由男性 的姓来 传递 开 家族姓 。女人怀 胎十 月 ,生儿 育女 , 子却 得随父 姓 ,一直 到现 孩 在 。在强 权 的包 围 中 , 人适 应 了这种生 活 。女人 嫁到 男家 , 女 就

河南婚嫁习俗

河南婚嫁习俗

河南婚嫁习俗1、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晚上男方正席.中午女方正席.比如谭家河乡和柳林乡西部.2、彩礼的下法有两种:一是对月礼.就是在结婚那天前一个月的时间下的礼,通常是双数,有四彩六彩八彩十彩一彩必须有两样.也就是说四彩就是八样,六彩就是十二样,以此类推/然后就是接亲的那天,男方要下礼.和对月礼差不多,除了物礼,还得多多少少有点礼金,1000-数万不等。

3、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大多数地方新郎必须参加。

4、闹房:全国的习俗差不多。

5、红包:新娘将红包放在身上每一个角落.除了撒出去的,就是让别人在身上摸到的.6、团圆饭: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

小儿不宜参加。

7、回门: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当然会少得多.但有一点,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8、关于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

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

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

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

婚约既定,不能更改,遇节日和红白大事还要相互往来。

9、关于择吉: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

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

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

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

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

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

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

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

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

潢川县南部在迎亲前两日,过礼必有1只公鸡,女方须回1只母鸡,而在县北部则分别为公鹅、母鹅。

清末民初中原地区民间婚服研究

清末民初中原地区民间婚服研究

清末民初中原地区民间婚服研究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变革的时期,其中原地区的民间婚服研究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与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婚礼作为人生中的重要仪式,婚服的使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更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点。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其民间婚服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中原地区的民间婚服主要分为男女婚服两大类。

男子婚服一般由长袍、对襟褂、马褂等组成,颜色多为红色、黄色等喜庆色彩。

婚服的面料多采用丝绸或棉布,质地轻盈而舒适。

婚服的款式则因地域而异,如河南地区的男子婚服多为红色马褂,江苏地区的男子婚服则以黑色长袍为主。

女子婚服则更加丰富多样。

早期的女子婚服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随着时代的变迁,女子婚服的颜色逐渐多样化,包括红色、粉色、黄色等。

婚服的款式也因地域而异,如山东地区的女子婚服多为红色长袍,河南地区的女子婚服则以彩色对襟褂为主。

此外,女子婚服上的刺绣和装饰也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的工艺美术水平。

中原地区的民间婚服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在饰品上都喜欢使用银质的首饰,如银镯、银耳环等。

这些银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被视为对新娘的保护与祝福。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使用发饰、头纱等来装饰新娘,彰显其婚礼的庄重与美丽。

通过对清末民初中原地区民间婚服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习俗与文化变迁,还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婚礼的风貌。

这些婚服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中原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婚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让后代子孙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主要都包括哪些习俗

中原民俗文化主要都包括哪些习俗

中原民俗文化主要都包括哪些习俗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

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民俗。

中原是夏商两代和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

早在这个时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礼仪制度,后来它们逐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

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

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地区的婚姻文化探讨
中原地区的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深深扎根于国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的影响,从古时起,中原地区婚俗就十分注重传统。

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多数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周朝时制定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的“婚姻六礼”,几千年来一直是新人结婚时遵行的参考准则。

贴喜字、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等由中原地区起始的传统仪礼,流传至今,趋向全国,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风情画卷。

历经朝代更迭和风俗流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中原地区,一些繁琐、低俗的礼仪逐渐被革弃。

时下,中原婚俗文化处于不断的演进变异之中,婚庆市场日渐繁荣,婚礼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

许多现代年轻人已经把婚礼演变成彰显个性的平台,挖空心思,选择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

诸如“自行车婚礼”“水下婚礼”“热气球婚礼”“马车婚礼”“公交婚礼”“冰上婚礼”“游艇婚礼”“蹦极婚礼”等名目各异的婚礼方式,令人眼花缭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此同时,虽然部分传统礼仪已渐渐省略,但一些陈旧而有趣的婚礼习俗仍有很大的文化价值。

在一个个“花轿婚礼”“马车婚礼”“窑洞婚礼”上,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中原地区旧时婚俗的古朴和传统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
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结婚礼俗
一、提亲。

亲朋好友根据两家家庭及子女情况,认为门当户对,即可说亲。

(其实,门当户对,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双方家境、文化背景相似或互补,有益于新人将来生活。

并非完全封建因素)
二、相亲。

男女双方没有什么异义后,可约时间让双方家长及子女见面。

农村多在男方家庭,城镇多选公共场所。

男方备茶饭相迎。

寒暄后,双方家长避开,男女双方单独交谈。

如男方同意,备红包一个,有现金200元以上,取双数,交女方。

女方同意则收下。

农村尚有奉鸡蛋茶的习俗。

男方家长(为妈妈),煮荷包蛋一碗,放白糖或蜂蜜,由男方转呈女子,女子若同意,就喝下。

若吃饭,主食应吃面条,以示拉扯成亲之意。

三、定亲,换表记。

互换男女年庚,即生辰八字。

男方送定亲礼。

衣服若干套,首饰若干,现金若干。

省事的,干脆全部现金,然后,让男女双方或在男方长辈陪同下,到商场选购。

定亲时,男方到女方家做客。

四、日常礼俗。

定亲后,男女双方经常走动。

但春节时,男方需在春节前,向女方家送礼,即串亲戚。

主要有肉、馒头。

讲究的,女方家长还给男方压岁钱。

五、送好。

也就是商定结婚时间。

结婚前,男方备办好结婚礼物,送女方家,正式确定结婚的日期,商定结婚的规格。

送聘金,这是一笔最大的开支。

一般结婚时,男方备好新房,女方陪嫁多为家俱、电视、摩托等常用生活用品。

女方开始准备结婚用品。

如被褥,需要新
棉花、新表新里,请年高有德有儿女的贤惠女性乡邻,用红色棉线,双线缝纫。

被角放置少许带籽棉花。

含义是早生贵子,夫妇白头偕老及喜庆吉祥。

六、结婚。

这是最隆重的礼节了。

前一天晚上,男方把嫁衣、首饰送女方家,最后商定婚礼细节。

该晚上,男方休息时,需找几个男性儿童陪睡,叫压床,以示早生男子。

结婚当日,女方穿红色嫁衣(不得穿半截衣服,如内衣类),怀揣铜镜与大葱(离娘葱)、柏枝(白头到老)、上衣的下摆,缀100新缝衣针,穿绿色鞋子(该鞋永远不许穿回娘家),有儿女双全、贤孝有德、且属相不犯冲的女性做嫁娘(送亲客)相陪。

男方持里脊肉(至少带2根带肋骨,名为礼条或离娘肉)、馒头等礼物迎亲,坐席,外有司仪放炮催妆三次。

拜过女方祖宗、长亲后,手持红包(内有铜钱,今多为硬币、石灰。

路上,遇十字路口、桥或其他迎亲车时抛掷,以辟邪),与男方,男方娶客(与嫁客同)以还有押轿男童二人(多为至亲子弟)、送饭人(视女方乡邻多少而定,一般三五十人为常事。

上车赴男方家。

带嫁妆(棉被、沙发、电视、冰箱、车辆等时尚用具及全套床上用品,包括脸盆、盆架等生活用品。

还有带根须的绿色青菜四种(以示四季常亲之意、不断亲、不断根,如菠菜、青葱、芫荽、生菜等)。

下车时,由男方长亲送红包或礼品,接新娘下车。

红包或礼品中,其中有一块是发酵好的面团,意味着发家致富。

一般在好时(吉祥时辰)前到男方家行礼。

到男方家行礼时,即有儿童抢新娘撒出的糖果、抢新娘衣上针等习俗(以示吉利)。

新娘迈芝麻杆与柏树燃的火,以示不得带进邪祟。

行礼,拜天地、长亲、对拜,长
亲以装现金或贵重礼物的红包回礼。

不少地方,在这个时间,用难以洗去的颜色涂抹公公婆婆脸上,以示取闹。

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去盖头,众人相看新娘。

然后,洗脸,由小姑(婆家妹端洗脸水一盆,内置硬币若干,新娘象征性湿手,摸取摸取硬币,然后,封红包一个给小姑,以示谢意。

用饭(与新郎食用一起从娘家带回的烙油馍、丸子类。

新式的,是男方备席,迎亲客与送亲客陪新娘吃饭)。

饭时,新郎依次向女方所有在场亲人(送亲客、压轿孩子、送饭人敬酒。

饭后,男方封红包给女方送亲客、押轿孩、送饭人,押轿孩红包稍重。

女方诸亲返回。

男方闹房正式开始。

新娘需不时拿出糖果分发众人。

中间还有开箱看嫁妆环节。

男方长辈应依箱内陪嫁金额,加倍给予新娘。

到晚上,闹房人离开后,由婆婆铺床(意为父母为儿子媳妇安置好家庭了),年高有德的女性长亲(也有的是司仪)撒帐。

撒帐用品有,红枣、花生、桂元、五谷等,边撒边说吉祥语。

枕头内装有红枣、花生、桂元、五谷等,寓意是早生贵子。

新人入睡,由一两个10岁以下儿童陪床。

窗外多有听房的人。

且新婚三日,长幼无序,皆可闹房。

第二天一早,新娘应做饭,端给双亲食用,以示孝敬。

饭后,新娘奉上给婆家近亲的衣服(一套)、鞋子。

至亲是衣服和鞋子,稍远,像哥嫂姐弟妹全是鞋子。

收到礼物后,以红包(现金或礼物)还礼。

旧时,女孩在娘家,单是做的千层底纳花鞋子,往往一包袱。

做鞋,成了送好后的头等大事。

今天多为买的。

然后由长亲陪同,上坟祭祖。

返回后,由长亲陪同,到乡邻家拜会,乡邻均有红包还礼,多少视亲疏而定。

第三天,回门。

新郎新娘持四种绿色蔬菜、礼馍(即一个一斤以上
的大蒸馍,上面装饰红色喜庆点饰),顺结婚时原路,返回娘家。

娘家备酒菜相待。

新郎官须在上食品的托盘上放红包,以示感谢大厨),仍有大厨把饭菜做得奇咸、奇辣、怪味以捉弄新郎,同时,陪酒的人,多以让新郎喝醉为目的进行敬酒。

夫妇离开时,四色菜各留少许,30个大礼馍原封不动,带回家。

此时,新郎官须做贼一次,“偷走”岳父家带嘴器物一件(茶具、茶壶、酒壶等,寓意是,要生一个带把的来,即生儿子)
至此,结婚仪式大致结束。

整个结婚行礼过程中,无论在女方、男方上礼人员,均忌讳婚姻不顺利的人、与新人属相不合的人、穿戴白色服饰的人、刚刚有过丧事的人、家有产妇或流产者。

办喜事时,男方女方均设酒席以待来宾,中午不得吃米饭。

堂上设礼桌,送礼者皆登记造册,这是将来还礼的依据。

上书:“恭贺新禧”、“XXX礼洋若干、礼物(品名)若干”字样。

在礼物上用红纸贴名标注。

所有帮忙人员,均以一根红色布条系于衣上。

送礼者可得到红布一块,或一尺见方,或三尺,以示回礼与同喜。

男方家庭所有门均贴红色喜庆对联。

家里,大红双喜处处贴。

同时,在迎亲路上,也粘贴方形红纸引路。

中原婚俗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原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毫无疑问,一方人必然造就一方文化。

我们说,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节区域形态。

它的形成,既是这个区域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与别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它
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相对的个体稳定性和绝对模糊的融合性特征。

就其特征来说,一个文化区域的形成,一定有它原生态文化的起源和长期积淀,且有它相对的文化中心。

同时,它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