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の思想

合集下载

但丁《神曲·地狱篇》象征性解读知识讲解

但丁《神曲·地狱篇》象征性解读知识讲解

但丁《神曲·地狱篇》象征性解读但丁《神曲·地狱篇》象征性解读作者:富聪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4期在与康·格朗德的信中,但丁阐释了文字的多义性所包含的范畴,即字面义、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宗教)四种。

为了阐明我们要说的话,则须知晓这部作品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相反它可以说是多义的,即含有不止一种意义。

因为第一种意义是望文生义,另一种意义却是借文字所提示的事物而得;前一种称之为字面义;后一种则称之为为寓言义或神秘义①。

朱光潜将《神曲》多义性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统称为象征性。

象征性包含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对中世纪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但迫于篇幅所限,《西方美学史》②并未对象征手法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历来学者均着眼于《神曲·天堂篇》中宗教神秘主义的象征性,忽视了历史意蕴深刻的《地狱篇》,导致读者无法深入理解后者表现出的象征性及其文学价值。

一、《地狱篇》中象征(寓言)手法的运用从寓言义层面分析,地狱篇对伪君子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文字的象征性:他们披着一口钟,帽子盖到眼睛,和克吕尼的僧装差不多。

他们的衣帽,外面涂着金,光辉夺目;但内质是铅的,十分笨重,腓特烈所造的拿来比较,那么他的是草做的一般了③。

但丁采取隐喻的修辞手法,将伪君子虚伪华丽的外表比作镀金的钟,里面却隐藏着笨重而暗淡的铅,恰当地揭露出这类人外强中干的本质。

作者以巧妙的构思描述自己的审判,即将虚伪的外表变成束缚他们灵魂的沉重劳役,寓言的深义与金和铅的物质属性十分贴切。

从道德义的角度分析,但丁以戏谑的口吻讽刺了仇敌腓特烈二世。

这位道貌岸然的统治者内心贪婪而残忍,不仅肆意剥削意大利贫苦百姓,还将政治反对者套入铅衣,再置入火中慢慢加热融化。

作者借助反讽的手法,表面否认腓特烈二世“人钟”酷刑的沉重,实则将他同地狱里施刑的魔鬼并列,痛斥他衣冠禽兽的嘴脸,否定华丽外表下丧失人性的本质。

地狱篇对伪造者的描写简洁精悍,仅一句便涵盖了前三重意义:你的惩罚是口干得舌头坼裂,污水使你的肚子膨胀到遮住你的眼睛!从寓言义层面分析,污水象征了充满造假者内心肮脏而丑陋的伎俩;从道德角度分析,污水又可以理解为对金钱不择手段的追求与人性中不断膨胀的贪婪。

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

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

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92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范军(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关键词:阎罗王;地狱;中国化;世俗化;唐代小说中图分类号:I2o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07)O1—0092—07印度佛教地狱观念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行中土,与中国本土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经过魏晋以降四百余年的渗透演变,逐步地中国化.印度佛教地狱观念一方面补充了中国文化中所缺乏的他界信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为中国文化土壤所改造,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狱观念,成为其信仰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文学领域也产生广泛的影响.纵观中国地狱观念经过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佛教思想体系与大量中国道教,儒家和民间信仰的冥界观念逐渐融合.突出的表现就是阎罗王这一来自印度佛教的神柢已融人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并与地藏信仰合流,广泛普及于普通民众的信仰生活之中.这里仅根据唐代文学创作中小说的材料加以分析.小说的内容虽然出于虚构,但其中反映的观念是真实的;同时这种虚构的表现又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这一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影响文学创作的典型事例.六朝时期十分盛行的"泰山治鬼"信仰在隋唐已经淡化.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屡屡可以看到的地狱主宰——"泰山府君",在隋唐五代的小说中则逐渐被以前很少见的收稿日期:2006—03—21基金项目i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范军(1972一),男,山东兖州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宗教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8"阎罗王"所取代."阎罗",又作阎魔,琰摩,阎摩罗,阎摩罗社,琰摩逻阁等,本是梵文yama—r~lja的音译,对于中国乃是外来的神祗.在印度古老的吠陀经典之中,他是太阳神威瓦斯瓦房特的儿子,世界上的第一个人.他死后成为死神和冥界之王,管辖着每个人死后的必经之路一"父辈之路".婆罗门教最初构想的阎王殿是类似天堂一样的灵魂归宿.因为在火葬后,只有纯洁的人的灵魂才能进入阎王殿,而有罪之人和有缺陷的人的灵魂则被留在灰烬的下面.在后来的印度,由于因陀罗的空中天堂越来越受重视,阎王殿就变成了专门审判和惩罚罪人的地狱,阎罗王从而也就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凶神.…佛教地狱观里继承了婆罗门教神话中的地狱神阎罗王.但是当其传人中土之后,在中国本土信仰的影响之下,阎罗王在魏晋六朝时期一直被比附为汉代以来受到广泛尊崇的"泰山府君".而且在中国的很多早期佛经中,地狱的种类,处所,数量等等歧说纷纭,阎罗王地狱只是并列的数种地狱中的一种,阎罗地狱说也只是众多的地狱说中的一种..在现存六朝各种笔记小说中,只能见到很少关于"阎罗"的描述.①可知当时阎罗王并不受人重视.这大概是因为在中国初期佛教观念之中,地狱是罪人受罚之处,所有的刑罚都是罪人自己的业力所致,没有必要安置一个没有罪孽的王者来统御.在后来漫长的演变中,出于国人重视现世的观念,中国佛教依照人世帝王制度来构建出新的地狱观念.由于中土本来具有的"泰山府君"统治冥界的信仰影响甚大,所以佛教"阎罗地狱"说逐渐与本土"泰山治鬼"信仰合流,这就使得佛教众多的地狱说中并不重要的一种演变成为中国地狱信仰的主流.关于阎罗王的来历,《经律异相》卷四十九引述《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称阎罗王原是毗沙国王: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缘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日:"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是;十八人者,诸小王是;百万众者,诸阿傍是,隶北方毗沙门天王.【2据日本佛教学者牧田谛亮的名着《疑经研究》,《问地狱经》和《净度三昧经》被断为是出于六朝中土沙门伪撰,所以这种说法可能并非源自印度梵典.又据南北朝时期佛陀耶舍,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卷十九"世纪经地狱品",阎罗王及其冥吏是因罪业受罚入冥,昼夜三时,受诸酷刑,地位尚不如凡人: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彩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受福者,亦复如是.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阎罗王的地位大为改观.在《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地狱故事"中,表现阎罗王的故事在绝对数量上已超过表现泰山府君的故事,由此可知,在民众信仰中,阎罗王的影响也已超过了泰山府君.阎罗王取代了泰山府君在地狱的统治者地位,成为民众信仰中真正的地狱主宰,而泰山府君则降为阎罗王的辅佐.初唐时期唐临所着《冥报记》中虽然还有不少关于泰山府君的篇目,但是泰山府君已经屈居于阎罗之下.如在《睦仁蓓》一篇里作者借鬼吏成景之口说: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阎罗王者为人间天子,泰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若我辈如大州郡.每人间事,道士上章请福,天曹受之,下阎罗王……阎罗敬①如《洛阳伽蓝记》卷二"崇真寺比丘惠凝"条,《幽明录》"李通"条以及《宣验记》"程道慧"条等罕见的几条.94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受而奉行之,如人之奉诏也.中唐张读《宣室志?郗惠连》中言郗惠连梦中奉天帝之命为"司命主者",前往地狱册封海悟禅师为阎王.阎王的属员甚众,其中有"五岳卫兵诸将",排列为五行,"衣如五方之色".其秘书称阎王为"地府之尊者也,标冠岳渎,总幽冥之务,非有奇特之行者,不在是选."[]卷七十七,姗一删由此可见,隋唐时期阎罗王已经和天帝,五岳,四渎之神等并列在一起,清楚表明袍已经被纳入中国本土民众信仰的神佛体系.在唐代小说中,阎罗王的形象已经与印度的那个虽然也拥有尊荣享乐,但却有一半时间受苦的地狱之王迥然不同了.隋唐时期的阎罗王继承了泰山府君的威福,改变了受苦受难的形象,成为司掌着人类生死簿记,掌管世人生死寿天的幽冥之主甚至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了.这种转变明显受到中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按照中国文化中王权主义"君君臣臣"的等级观念,刑尚且不上大夫,何况拥有崇高威权,主宰民众祸福的地狱之王,更是应当高踞无上尊崇的地位了.在阎罗王信仰中国化的过程中,唐初沙门藏川所撰《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等经典,对于进一步提高阎罗王的地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两部敦煌遗经之中,最早将阎罗王一分为十: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以及五道转轮王.这地狱十王分别司掌十殿地狱,又分别是不动如来,释迦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阿朗如来和阿弥陀佛等十位佛菩萨的化身.L5J?"秦广王","宋帝王"乃是中土姓氏;"初江王"掌管奈河津,与中国固有的黄泉,死人河的观念密不可分;"五官王"则吸收了道教天,地,水三官观念并加以推演,增加仙官,铁官成为五官,司掌地狱中违犯杀,盗,淫,妄,酒五戒的亡魂,很明显这是糅合佛教的五戒,五根观念与中土的五行相生相克观念的构想;"太山王"是中国传统的"泰山治鬼"观念的遗存;"都市王"又似与民间信仰中城市的保护神——城隍信仰有关.这样,藏川的"十殿阎罗"说将佛教地狱观念和中国本土的思想和信仰融为一体,使阎罗信仰中国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阎罗王的中国化并没有就此停步.阎罗王既然变成了中国式的帝王,那也应该由中国人来担当.在隋唐时期,民间信仰中的阎王是由隋朝大将韩擒虎担任.《隋书?韩擒虎传》记载,韩擒虎死前"其邻母见擒虎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日:'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虎家日:'我欲谒王.'左右问日:'何王也?'答日:'阎罗王.'擒虎弟子欲挞之,擒虎止之日:'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死已足矣.'因寝疾数日竞卒,是年五十五."《河东记?崔绍》①中的阎罗王就是崔绍的亲家,而且在他之前还有很多人作过阎罗王:绍复咨启大王:"大王在生,名德至重,官位极崇,则合却归人天,为贵人.身何得在阴司职?"大王笑日:"此官职至不易得,先是杜司徒任此职,总滥蒙司徒知爱, 举以自代,所以得处此位,岂容易致哉?"绍复问日:"司徒替何人?"日:"替李若初.若初性严寡恕,所以上帝不遣久处此,杜公替之.""这段文字,反映了隋唐以降民间形成的正直之人更替为地下主的信仰.如《酉阳杂俎?前集》卷二:"至忠至孝之人,命终皆为地下主者".《北梦琐言》卷七:"世传云,人之正直,死为冥官."这些记载都说明此等思想在民间流传甚广.起自隋唐,迄至明清,民间相传为阎罗王者非常之多.着名的有韩擒虎,寇准,韩琦,范仲淹,包拯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不知名者则①<太平广记>中本篇引为出自<玄怪录>,程毅中校点<玄怪录?续玄怪录>将此篇收入补遗.<说郛>卷四引作出<河东记>,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考证当为柳宗元<河东记>佚文.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5不计其数.在人世间,很多时候正义难以伸张,人们希望出现铁面无私,是非分明如包拯的人来主持冥间审判,使人世间的不公平得以弥补.正直之人死而为阎王的信仰,使外来的阎罗王形象彻底被改造成中国人的模样,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的同化力.上文已经提到的唐代沙门藏川撰述的《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等经典中宣扬阎罗王即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反映了隋唐时期地藏信仰的流行以及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的合流趋势.《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是有关地藏菩萨的三部最主要的佛经,被称为"地藏三经".这三部经典一般认为是隋唐时期翻译或撰述的.这三部佛经的翻译和撰述,促进了地藏信仰在中国的流布.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感动和吸引了大量信徒.地藏菩萨是中土尊奉的"四大菩萨"之一,但他与其他诸大菩萨主要的不同之处就是所谓"现出家相".现出家相是以出家比丘的身份,普渡众生,继承并发挥了释迦佛于浊世中度脱众生的精神.所以我们在寺庙中见到的地藏菩萨塑像都是露顶或着帽的比丘形象. 《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立世阿毗昙论》和《起世经》等经论中,都曾提到阎罗王本来有出家为僧的愿望.经中称阎罗王常有志愿,希望命终之时,生于富贵人家,然后出家学道作沙门.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佛言)比丘当知:阎罗王便作是说:"我当何日脱此苦难?于人生中,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lI佛经上的上述记载为阎罗王信仰和地藏信仰的合流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隋唐时期,人们一般认为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地狱十王归属他的管辖;甚至直接认为阎罗王就是他的化身,在地狱之中度脱受难的亡魂.《地藏菩萨本愿经》旧题为唐代于阗高僧实叉难陀所译.但是现代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中土撰述.在唐代主要经录如《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对此经都没有着录,而宋,元,高丽等历代藏经中也没有收载,只有在更迟的明藏中才收入此经.所以吕澈的《新修汉文大藏经目录》中认为此经为明初始得."但是从唐代地藏信仰广泛流传的史实来看,这部经典应该在唐代就已问世.虽然地藏菩萨的地狱拯救观念与大乘菩萨的救世精神两相吻合,但是地藏菩萨于地狱中拯救众生的信仰却更主要是源自中国本土思想.因为按照佛教业报理论,地狱惩罚是个人业力所致,外力无法更易,只有宿业得偿,才能出离地狱,投胎转世.这种绝对的"自力"观念与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完全不一致.按照中国固有的阴阳生克观念,既然有地狱惩罚就应该有地狱拯救.正是依据这样的逻辑,再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救世"的精神,地藏信仰就应运而生了.此外,地藏本生中说到他两度亲历地狱,历尽艰难,度脱其母出离地狱,这样的行为与国人重孝道的传统思想相契合,这自然更有利于地藏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关于地藏菩萨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说是新罗王族,名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至九华山,坐化为菩萨;又一说为如来十大弟子,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目犍连;还有认为是古印度婆罗门女,道教的金蝉子,等等.其中以前两说最为流行,而第二种更将地藏菩萨救母也与目连救母的传说结合在一起.《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职掌幽冥教主,十地阎君率朝贺成礼.相传王舍城傅罗卜,法名目犍连,尝师事如96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来,救母于饿鬼群丛,作盂兰胜会,殁而为地藏王.①地藏菩萨救母与目连救母的传说相融合,表明阎罗地藏的形象已经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结合得紧密无间了.十殿阎罗信仰还与民间流行的"七七斋","十王斋"有密切关系."七七斋","十王斋" 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丧葬风俗.据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和《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人死后,在四十九天内,每个七日再加上满百日,满一年,满三年这十个日子里,要斋僧作法,追荐亡魂.因为在人死后的这十个阶段里,分别要经过地狱十王的审判和处罚,只有修斋造福,才能让亡魂如期出离地狱,投胎转世,而如果少了一斋,亡魂则会在这一王处多滞留一年."十王斋"和盂兰盆节一样,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和祭祀祖先活动的渗透,使阎罗地狱信仰和佛教提供的死后救赎方式与中国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合流,在中国民众信仰的土壤之中牢牢地扎根了.众所周知,六朝时期是中国宗教信仰最虔诚的时代.时至隋唐,佛教阎罗地狱信仰则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在小说,变文创作中则明显表现出宗教意味的淡化.虽然劝善惩恶仍然是重要的主题,但是众多小说,变文里只是利用阎罗地狱为题材而另有意图,或表现人情世故,或讽刺官场腐败,从而增加了作品中世俗生活内容,开拓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在以劝善惩恶为主题的变文,小说中,地狱往往被描写得异常恐怖.例如着名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因为欺诳凡圣,悭吝钱财不营斋作福,命终堕入阿鼻地狱.变文中所描写的阿鼻地狱是一个令人胆战心寒的地方:铁城高峻,莽荡连云,剑戟森林,刀枪重叠.剑树千寻似芳拨,剑刺相揩;刀山万仞横连,峨曲乱倒.猛火掣浚似云吼,眺踉满天;剑轮簇簇似星明,灰尘铺地.铁蛇吐火,四面张鳞;铜狗吸烟,三边振吠.蒺藜空中乱下,穿其男子之胸;锥钻天上旁飞,剜刺女人之背.铁杷踔眼,赤血西流;铜叉坐IJ腰,白膏东引.于是刀山入炉炭,骷髅碎,骨肉烂,筋皮折,手胆断.碎肉进溅四门之外,凝血滂沛于狱墙之畔.生号叫天,岌岌汗汗……然而唐人有关地狱的变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充满世俗情趣的篇章.在那些变文,小说中,阎罗,地狱不再表现得阴森可怖,而是如同人间一样充满世俗人情和欲望的世界.如在唐代小说《河东记?崔绍》中,阴森恐怖的冥司地狱被描写得如同人间繁华的都市:街衢人物颇众,车舆合杂,朱紫缤纷,亦有乘马者,亦有乘驴者,一似人间模样.此门无神看守.更一门,尽是高楼,不记间数,竹帘翠幕,眩惑人目.楼上尽是妇人,更无丈夫,衣服鲜明,装饰新异,穷极奢丽,非人寰所睹.【"这也是佛教地狱观念已被中国化的典型表现.重视现世的中国人坚信"地下大抵如人世",从而将佛教中的令人恐怖和厌恶的地狱改造成了赏心悦目甚至充满世俗诱惑的人间都市.在唐人笔下如此充满世俗情调的地狱之中,自然也充满了俗世人间的人情世故.在唐I临《冥报记?兖州人》中,兖州人张某与泰山府君的四子有一段充满人情味的交游,行侠仗义的四郎不但搭救张某于强贼劫掠之中,还帮助他的妻子死而复生.戴孚《广异记》的《韦璜》里周混之妻韦璜被招入冥,目的是为泰山府君出嫁的女儿作jl症和染红.在这些小说中,冥界官吏不再是冷漠的神祗,也像人世间一样有儿女亲戚,婚丧嫁娶,也有着普通人的伦常亲情和友谊.①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着《中国民间诸神》(下),第4ll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7又如《广异记?邓成》,张读《宣室志?崔君》等篇章中,由于崔君的朋友是冥官,邓成的表丈是判官,所以崔君因朋友之力,得两年廪禄丰厚的假职;而邓成则由于亲戚的料理得返阳间.入冥受罚的人只要在冥界有亲戚或者朋友做官就可以获得开脱和通融.这正如阳世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在中国这种注重人情的社会里,一切社会规则都是具有弹性的,即使在地狱里x,-t于亲戚朋友也会网开一面.唐人这些有关阎罗,地狱的小说与魏晋六朝的佛教地狱巡游故事相比较,更加具有世俗色彩,当然也就更吸引人.在情节结构上,不再是情节简单,公式化的因果报应,而是更加复杂曲折,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也更充满生气和光彩.唐人小说突破魏晋六朝小说发明神道不诬,宣扬轮回报应的实录模式,利用佛教提供的一些人物和情节,驰骋他们的文采和意想,描绘缤纷多彩的人情与世态.与六朝的"释氏辅教之书"中的宣教故事不同,它们不仅仅是宗教宣传的工具,而已经发展为明显的艺术创造,具备了极强的小说文体的自觉.不仅如此,唐人小说关于阎罗地狱的小说中,还寄寓了他们对世事人生的感怀,借地狱故事影射讽刺俗世的官场腐败,表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广异记?隰州佐使》里的佐使生算未尽,受罚完毕理应放还,而冥吏勒索钱财五十千,否则不放行.佐使因家贫无力办得,冥吏就逼他窃取胡儿五十千钱,交付后,才得以放还人间.牛僧孺《玄怪录》卷三《吴全素》中写吴全素还阳时,被鬼吏索钱五十万,吴身无分文,鬼便唆使他去姨夫家索钱,以托梦之法得钱千缗.这些鬼吏不仅敲诈勒索,还贪恋美色.《广异记?六合县丞》中,入冥后应被无罪放还的扬州谭家女,因为貌美而被门吏"曲相留连".谭家女以千贯相奉,请与还阳的六合县丞同行,六合县丞请已作判官的同乡刘明府帮忙,刘判官答应帮忙,但是要求和其子分得千贯酬金中的四百贯.这些判官,鬼吏使曾经法度森严的阎罗殿,充斥着肮脏的权钱交易,甚至如《玄怪录》卷二《崔环》中两个冥吏所受贿赂之多,竞无It段收取:某等日夜事判官,为日虽久,幽冥小吏,例不免贫.各有许惠资财,竟无暇取,不因送郎阴路,无因得往求之._,唐人小说中的地狱是人间的缩影,其对地狱官吏勒索钱财等丑态的描绘恰是俗世的一副官场现形记,小说以喜剧的形~X,-t现实社会中官场腐败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与鞭挞.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残卷《唐太宗入冥记》也是生动反映唐代地狱观念和社会生活的一篇优秀的变文.它叙述了唐太宗因玄武门兵变,杀害其兄弟建成太子及元吉二人,被二人在地狱中控告,所以生魂被追入地狱.太宗入冥后不向阎王施拜礼,自称"朕是大唐天子,阎罗王是鬼团头."llJ3阎王羞惭,令判官崔子玉勘问太宗.由于崔子玉在阳世为太宗臣子,所以徇私为太宗改添十年阳寿,并趁机要挟太宗为其加官进爵,大加赏赐.太宗许诺还阳后将每年全国进贡的钱物都赐予他,还赐他蒲州刺史兼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虽然小说末尾写到崔子玉劝太宗回到长安时,多修功德:大赦,录讲《大云经》等,但是就整篇看来,宗教气氛远不如六朝时的"释氏辅教之书"中的"地狱巡游"故事那样浓厚.地狱审判。

但丁三位一体名词解释

但丁三位一体名词解释

但丁三位一体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但丁三位一体"这个名词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创造的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但丁的主要作品《神曲》中所包含的三个主要元素:地狱(Inferno)、炼狱(Purgatorio)和天堂(Paradiso)。

这三个元素代表了人类在死后经历的不同境界,也象征着人类在自身道德和灵魂觉醒之旅中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试炼。

在《神曲》中,地狱代表着人类灵魂中的罪恶和痛苦,描述了人们在死后因为自己的罪行而受到的惩罚。

炼狱则象征着一种净化和救赎的过程,描述了人们通过忏悔和苦痛来洗涤自己的灵魂,进而达到天堂的境界。

天堂则是神的国度,代表最高的幸福和灵性的境界。

但丁通过《神曲》这部伟大的史诗,表达了他对人类信仰、道德和灵魂救赎的思考和追求。

他以地狱、炼狱和天堂这三个境界,揭示了人类在生命旅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和道德选择。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介绍但丁的背景和作品简介,然后解释三位一体的具体含义和解释。

最后,我们将总结但丁三位一体的重要性,以及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阅读本文,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但丁的思想和作品,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方式,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框架和内容呈现方式。

一个良好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路清晰,易于理解。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用于引入文章的主题,并提出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本文中,引言部分将概述但丁三位一体的名词解释的主题,介绍读者但丁三位一体的一般背景,并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用于阐述但丁三位一体的具体内容。

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地狱探究

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地狱探究

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地狱探究背景介绍芥川龙之介(1892-1927),生于日本东京,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情节紧凑,气氛深沉,笔法具有强烈的情感投射和深刻的哲学内涵。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狱是他探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芥川的作品中,地狱常常被用作比喻或象征,通过刻画人物的境遇表现深刻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本文将就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地狱展开探究,并深入剖析作者的文学造诣。

地狱的象征意义芥川龙之介在他的小说中常常把地狱作为比喻和象征来使用。

地狱象征着人类内在的痛苦和无法逃离的命运。

在小说《蔷薇少女》中,芥川通过叙述主人公的生活状况,将地狱作为一种痛苦的象征,表达人类不能脱离困难和痛苦的现实。

在小说《鼻》中,芥川描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鼻子而不幸,将他描述成一种人间地狱的存在。

地狱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带有负面含义。

在小说《罪人》中,芥川将地狱描述成一种自我救赎的意义载体。

主人公许多地狱的经历都是他自我救赎和悔改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人类内在的正能量。

地狱的写作手法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描写地狱的手法多种多样。

下面我们主要就几种常用的手法谈谈。

形象化描写以《蔷薇少女》为例,其中的地狱还用到足球等运动的形象来描述。

芥川龙之介将地狱形象化,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地狱的真正含义。

假想建构芥川龙之介常常利用假想建构来描述地狱,并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剖析人性。

比如,在《罪人》中主人公历经地狱的痛苦和考验,最后抵达了一座富于诱惑的城堡,让人深感人性的脆弱和诱惑的力量。

氛围营造芥川龙之介在他的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氛围营造的手法来描写地狱。

在《杜拉拉昆达拉》中,他通过真实且恐怖的描写,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地狱的无助和绝望。

宗教和哲学的融合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地狱既包含着宗教情感,同时也借鉴了哲学理论。

他在创作中常常在几种文化思想间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地狱的复杂内涵。

小说《地狱变》中,主人公地狱变形被描绘成一种经历了生与死交界的精神状态。

《神曲》与《老残游记》中的地狱教谕

《神曲》与《老残游记》中的地狱教谕

《神曲》与《老残游记》中的地狱教谕彭语心内容摘要: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与刘鹗《老残游记》中描绘的地府是中西文学史上相似的题材。

本文旨在分析地狱(地府)分别基于基督教信仰与清代民间信仰之上的布景之异、概念之别、罪与罚设置下的惩戒义与救赎义之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通过比较分析以上内容,进而剖析中西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上道德伦理的共通之处与具体异处,反映出人在现世应重视道德完善和责任尽善的相似教谕,对人类构筑现今理想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神曲》《老残游记》地狱地府《神曲·地狱篇》和《老残游记》是中西文学史上均涉及地狱(地府)题材的著作。

于但丁与刘鹗两位作者奇幻的想象之上,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一段新奇的地下历程,将抽象的地狱(地府)象境具体化,向广大接受者传达出相似或相异的图景与教谕。

一.《神曲》中的地狱布景是一副精致的图画,由9层地狱构成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状,直达地心。

且不断细分的布景刻画更显精致细腻:第七圈将对同类相残者、自杀者、对上帝或自然残暴者分别置于三环;第九圈细分为该隐环、安特诺尔环、托勒密环、犹大环四环。

相比起来,《老残游记》中的地下世界则是简单的三层式结构,由人世、鬼世、聻世组成,下层的灵魂能透过头顶类似玻璃板的地皮看到上一层的现世世界:石姑娘便指那空中彷佛像黄云似的所在,说道:“你见这上头了没有?那就是你们的地皮。

这脚下踩的,是我们的地皮。

阴阳不同天,更不同地呢!再下一层,是鬼死为聻的地方。

鬼到人世去会作祟,聻到鬼世来亦会作祟。

[1]首先要阐述的是,《老残游记》的地府概念与《神曲》的地狱概念稍有差异,地狱概念是基于欧洲浓厚的基督教氛围,地府概念则是作者刘鹗基于民间信仰,借道教、佛教之“表”,以个人思想为内核虚构而成的文学想象。

具体表现为刘鹗受太谷学派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本土道教的“阴曹地府”概念为雏形,杂糅佛教形象而成。

这在文中几处均有痕迹,如狱卒取“阿傍”这一称呼,源自唐代佛教典籍西明寺沙门道世玄晖《诸经要集》:“谓彼罪人,为狱卒阿傍之所拘制。

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48神州文化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吕彦霖中山大学摘要:在对《地狱图》与芥川龙之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本文对《地狱图》所反映出的思想价值观念展开了分析,从而加强对芥川龙之介独特人生观和艺术观的认识,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狱图》;芥川龙之介;人生观;艺术观引言: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芥川龙之介占据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作品还是在鼎盛时期选择自杀的行为,都成为了日本文坛上众说纷纭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对芥川龙之介特殊人生观和艺术观的思考。

而《地狱图》作为芥川龙之介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过程,因此还应透过作品加强芥川龙之介人生观和艺术观分析,继而为芥川龙之介作品的欣赏奠定扎实基础。

一、《地狱图》与芥川龙之介《地狱图》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于1918年发表,描述了为封建公侯服务的画师良秀为追求艺术,残酷牺牲自己女儿以完成“地狱屏风图”创作,最后选择自杀的故事。

作者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领军人物,在短短35岁生涯中完成了140多篇作品的创作,给日本现代文学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作者本身拥有极度复杂内心世界,生活在战乱后的日本,面对日本传统文明与后现代文明火热交锋的局面,所以作品始终在生与死交界命题上。

《地狱图》为作者采用艺术极端手法探讨艺术与人生关系的作品,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透过作品对作者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思维方式,继而全面的进行艺术作品欣赏。

二、《地狱图》中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一)艺术至上的人生观芥川龙之介在作品创作方面,大多从封建王朝人和事中取材以实现思想情感的寄托,总是希望能够从古人生活中寻求贴合自身心态的事物。

《地狱图》作为作者代表作品,作品中主人公良秀的思想、行为实际都按照作者思想处理,从某种角度来看画师言行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

而芥川龙之介一直强调艺术家为创作非凡作品有时不得不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这一思想观念也在《地狱图》中良秀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念头决定你的人生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念头决定你的人生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念头决定你的人生常言道“一念之差,悔之晚矣。

”人生就是在“本来”和“错过”间交相度过,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的一念选择真的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表达,同样,选择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充满了悲悯,那么他的一念里,注定就不会存在思索和珍惜;若一生快乐常伴,那么一念里,定然饱含着积极和善意。

昔日佛门大德高僧星云法师在自己的开坛讲座上,也曾给诸多佛弟子阐述过一念之于人生的作用。

法师就曾表示:“一念力量可以让人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人的一念思想,一念抉择虽然看似无关痛痒,但其背后产生的能量和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一切理想,一切思想,一切行动都源于一念。

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生善恶美丑的根源便在一念之中。

”01成功与失败在一念之间星云法师认为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人的一念之间,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如此。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曾经有一头母牛带着小牛在山上吃草,突然,从树林中扑出一只老虎。

母牛带着小牛转身就逃,而老虎也是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被追上了。

就在这危急关头,小牛却刹那间调转身体,用牛角向老虎进攻。

老虎猝不及防,一下子被牛角戳穿了双眼,最后只好悻悻离去,而母牛和小牛也因此转危为安,逃出生天。

这个故事虽然浅显简单,但其中蕴藏的禅机却引人深思。

那就是心念一转,世界或许就会因此而变得不同。

处世需要思考,为人更是需要有转向思维的能力,有道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不是所有的失败和成功都是命中注定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想,怎么转。

就比如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我们不会在短时间内辉煌腾达,但只要愿意花上一分钟去思考问题,那么未来也就可能因为这一分钟的思索而变得与众不同。

故事中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因为小牛没有泯灭“信任自己”的念想。

倘若一念的抉择是放弃,那么最终换来的,便只能是可悲的结局。

人亦如此,生活何曾不是处处艰辛,在寻梦圆梦的过程中,也难免遭遇坎坷挫折。

可如若自己一念选择放弃,依照别人的指示或期盼而生活,那么就注定和成功无缘。

地狱观念对西方现代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地狱观念对西方现代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地狱观念对西方现代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地狱》是《神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一个读惯了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来说,像我,就觉得读《神曲》中的《地狱》就有一定的困难。

也许这便是中西文化差异和中西思维差异的影响吧。

在看完了《地狱》之后,给我最深刻的不得不说是地狱中的反教会的思想。

虽然,作为一个没有什么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来说,我不能体会宗教在外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但是我很清楚宗教对于中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人来说,那绝对是一种精神信仰,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认为宗教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有任何人会质疑它的不合理性。

如果没有外界的影响,没有文艺复兴运动的推行,我想,现代的西方人,可能对宗教的信仰大抵还是如此,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吧。

但丁在《地狱》中德那种鲜明的反教会,反宗教的思想,无疑是文艺复兴的嘹亮的号角,为文艺复兴做出来不可估量的贡献,也为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是对后世现代西方人的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一、《地狱》对西方人追求现实幸福思想的影响“通过我,进入痛苦之城,/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深坑,/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人群。

/正义促动我那崇高的造物主;/神灵的威力,最高的智慧和无上的慈爱,/这三位一体把我塑造出来的。

/在我之前,创造出来的东西没有别的,只有万物不朽之物,永世长存,/抛弃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由此进入的人。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在给地狱下定义--------地狱便是由“三位一体”的“主”创造的“万劫不复的痛苦之地”,进入地狱的人要抛弃一切希望。

中国有句俗话说“人之最大悲哀莫过于心死”,在这一观点之上,我想中西方的思想观念还是有一致的地方吧。

抛弃一切希望是人之最大的悲哀。

但丁在这里的诗句我是理解成了这样的意思:人,既然活在了世界上,那么就应该好好的活下去,就应该满含希望的活下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儿,不应该让自己在世界上留有遗憾,因为死后的我们什么都已经做不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台宗の源信(九四二―― 一〇一七、「往生要 集」の著者)によって、地獄の思想と極楽の思 想が結びつけられた。彼は、この世を苦の世界、 不浄の世界と説き、これを捨てて来世の極楽浄 土に行くことを願え、と教えた。 • 極楽の思想は浄土教(一世紀ごろインドに起こ り、中国を経て、七世紀に日本に伝わる=著者 注)の教えである。浄土教は、日本では浄土宗、 浄土真宗などの諸派を生み、仏教の大きな流れ をつくりだす。それらの教えは、人間の苦悩を 見つめる目を日本人に与え、世俗の価値と羽別 の価値で生きる道のあることを教え、善を進め 悪をやめさせ、死の不安から救い出すものであ った。
日本の文化に影響を及ぼしたのは、どんな 原理であろうか。
• 生命の思想 日本の伝統的な神道は、自然の生 への崇拝である。 • 心の思想 奈良時代にもっとも流行した仏教の 唯識学(ゆいしきがく)は、心のはたらきにつ いての詳細な分析の学で、日本の思想に大きな 影響を与えた。「古事記」には、心という文字 はあまりないが、「源氏物語」は、まったく心 の文学である。平安時代以後、ほとんど日本文 学の中心を占める心という言葉は、仏教、特に 華厳その他唯識学の影響なしには考えられない。
四大菩萨
• 观音、文殊、普贤、地藏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 大菩萨。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 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 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在中 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大乘 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 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 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 他们都是慈航 普度,助佛弘化而担当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现教 化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
• 仏教の中に、大乗仏教の思想があらわれて来る のは釈迦思想があまりに否定を強調し悲観的す ぎる反動として、人生肯定の哲学が求められた ためであろう。 • 原始的日本人は、おそらく楽天的な生命肯定の 思想に生き、自然の神々を崇拝して生きていた。 そこに、仏教はより思弁的な否定と肯定の哲学 を、同時に与えたのである。その後、日本に儒 教が広まり、あるいは日本が近代化、西洋化し ても、日本人には仏教的心情がひよく残った。 仏教は多くの宗派に分かれている。
• 地獄の思想 その教説は、最澄によって日本に 伝えられ、空海によって伝えられた真言宗とと もに、平安時代の中心的仏教となった。天台宗 は、その教えの基本を、十界、特にそのなかの 六つの迷いの世界への深い観想におく。人間の 煩悩(ぼんのう)の姿、迷いの姿、魔の姿をあ くまで凝視せよ、と説く。そしてそれらの姿の 空しさを悟れ、執着を脱せよ、と説く。この日 本の天台は、通俗化された地獄思想を、布教の 便利として用いられた。
地獄の思想
『地獄の思想』 (日)梅原 著
• 地獄の思想はふるく、釈迦が生きていた時代の インドの民衆のあいだに、あまねく沁みわたっ ていた。しかし、きわめて知的な思想家である 釈は、積極的に地獄の存在を説きはしなかった。 彼は、人世は苦であると断じ、その苦の原因を 人間の欲望に求めて、欲望の消滅を説いたので ある。しかし、釈の死後、彼から発したすべて の仏教宗派は、現世を苦悩と見る彼の世界観を 受けつぎ、現世を苦悩の場所、すなわち地獄と 見た。われわれは六道、すなわち地獄、餓鬼、 畜生、阿修羅、人間、天を輪廻するといわれ、 そのひとつである地獄は、人間の生きる土地の 下に実在すると教えられた。地獄の描写は、時 代とともに微細をきわめた。

大乘佛教 思想特点
•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 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 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 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 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 一步深入开显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 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从小乘的 四谛、十二因缘到唯识学如来藏,三乘佛法一以惯之却在 博大精深程度上节节增上,构成了完整的佛教体系。弘法 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 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 度众生、贴近生活。佛在古印度传播佛教教义,其很重要 的一个思想是众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对婆罗门 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而此平等与普度的思想集 中体现在大乘教义里。总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诲的根本 精神所在。
• 以下、地獄の思想が日本の文学にどう影響して いるかを、重要な作品のいくつかに見よう。
教科書のp25~26に入りましょ 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