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word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选修六(人教版 练习):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选修六(人教版 练习):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基础巩固要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一要“开源”,二要“节流”。

据此完成第1~2题。

1海水淡化可以扩大淡水来源,下列做得最好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埃及D.沙特阿拉伯2下列做法属于“节流”的是( )A.在丘陵地区修筑梯田B.植树造林,退耕还草C.矿产开采中采大弃小,采富弃贫D.农业生产中应用滴灌、喷灌技术解析:第1题,沙特阿拉伯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又临近海洋,海水淡化所占比重较大。

第2题,“节流”即节约资源,因此选D项。

答案:1.D 2.D3我国长江以南比长江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低,主要是因为( )A.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B.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少C.长江以南地区水污染较轻D.长江以南地区不存在水资源问题解析:长江以南地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资源总量丰富,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比重较小,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

而长江以北地区人口、耕地集中,降水少,水资源总量偏少,水资源利用率高。

答案:B4能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改造不稳定径流B.跨流域调水C.大量抽取地下水D.排干湖泊和沼泽解析: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变水资源空间的分布不均,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B5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中,属于农牧业措施的是( )A.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B.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C.修梯田、淤地坝D.修建水库、灌渠等解析:A项属于生物措施,C、D两项属于工程措施,B项属于通过发展农牧业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

答案:B6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判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沟主要由流水侵蚀而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特点,根据流水侵蚀作用的特点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人教版选修6第三章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6第三章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业(含答案)

学业达标(十)从召开的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获悉,截至2012年底,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98.82亿元,投资完成率为94%。

据此回答1~2题。

1.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利用大部分河水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C.下游利用大部分河水D.上中游和下游均衡利用河水2.我国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开垦荒地,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3.下图是“我国的5个相邻省级地区的轮廓图”,图中数字表示该地区三类资源数量所占全国的比重,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三个数据,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并分析其成因。

(2)①②工程的建设是缓解上述问题的对策之一,试比较两线路的主要差异。

4.图甲为“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区域占比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甲(1)水资源和耕地匹配最差的区域是________。

(2)我国南方水资源较北方丰富的自然原因是南方地区________。

我国各地普遍缺水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

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小,而且流域内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1)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选修6高中地理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3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高中地理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3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练习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后综合提能力一、单项选择题20世纪5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以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在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

据此,回答1~3题。

1.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A.下游蒸发旺盛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C.气候异常变化D.下游缺少植被保护解析:选B 塔里木河下游出现的缺水现象主要是由于上游过度农垦,大量引水灌溉所致。

2.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①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使用河水②建立防治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③大力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④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严禁使用河水是不现实的,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的枯竭。

3.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A.库区生态系统消失B.地下水位上升C.水库的防洪功能丧失D.加剧了该地区的荒漠化解析:选D 该地区的绿洲因缺水而退化,荒漠化加剧。

读下图,完成4~5题。

4.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C.灾毁耕地面积总体趋势是增多D.建设用地面积总体趋势是减少解析:选B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减少的状况有随时间推移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生态退耕对耕地减少影响最大,灾毁耕地总体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建设用地总体变化不大。

答案应选B。

5.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酸雨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臭氧层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C 土地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有防治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酸雨、臭氧层破坏与生态退耕的联系较小。

答案应选C。

下图所示区域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结合该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回答6~7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业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业Word版含解析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教材第49页图3.17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

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

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

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

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

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学业达标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②利用率过高③水污染严重④土壤盐渍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河流径流量较小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③灌溉用水量大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

高中地理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基础夯实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

据此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1380066)1.下列属于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节流措施是( )。

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③海水淡化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下列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中既属“开源”又属“节流”的是( )。

A.海水淡化B.开渠引水C.改进灌溉技术D.污水资源化2.D1题,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开源和节流两种措施。

开源主要包括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节流主要包括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第2题,污水资源化也就是将原来不能利用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成为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所以属于“开源”;原来的淡水资源利用后被污染,在经过净化处理后再利用,节约了用水,又属“节流”。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第3~4题。

(导学号51380067)3.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D.温室效应4.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B.退耕还林还草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4.B3题,由土地资源构成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宜农土地只占本地区土地资源的12%,宜林土地占54%,宜牧土地占33%;但是由土地利用结构图可以看出,该地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0%,林地占18%,草地占20%,说明植被破坏严重。

江南丘陵地区降水量多,植被遭到破坏,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

第4题,要解决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应退耕还林还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3章-第3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案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3章-第3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了解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重点)2.理解我国土地资源问题及保护措施。

(重点)3.掌握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阅读教材P48~P49,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

(2)节流: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1)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3)采取全面节水措施⎩⎪⎨⎪⎧①农业节水: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②工业节水: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③依法节水: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④生活节水: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正误判断:(1)大规模开发地下水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

()(2)海水淡化成本太高,因此该技术没有实际推广价值。

()(3)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能提高对水的涵蓄能力。

()(4)把我国南方水田改为旱田可大大节约农业用水。

()【提示】(1)×地下水应合理开发利用。

(2)×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投入实际应用。

(3)√进行生态建设,可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对水的涵蓄能力。

(4)×南方水田改旱田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教材整理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阅读教材P50~P53,完成下列问题。

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具体措施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2.土地退化的防治(1)概念: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师说】2018-2019高中地理 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

【师说】2018-2019高中地理 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为270立方米。

据此回答.上图是以色列荒漠中的景观,该景观可能是( )【答案】 C5.随着中东时局的逐渐稳定,利用该景观还可以发展( )A.采矿业 B.石油加工业C.旅游业 D.粮食加工业【解析】该景观为人工绿洲,还可以发展农业观光与生态旅游。

【答案】 C读图,完成6~8题。

6.由图可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是( )A.工业节水 B.生活节水C.农业节水 D.生态节水【解析】由图可知,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4.6%,因此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

【答案】 C7.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原因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为( )A.漫灌 B.滴灌C.喷灌 D.根灌【解析】漫灌由于渗漏和蒸发,灌溉效率比较低,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

【答案】 A8.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A.改进灌溉技术B.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D.海水淡化【解析】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答案】 D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

分析下表完成9~10题。

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公顷9.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区是( )强沙尘暴次数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1)据图描述地下漏斗分布特征。

(2)简析上海地下漏斗发展可能造成的危害。

【解析】(1)分布特征应说明分布规律及主要分布地区。

读图,图中地下漏斗呈点状分布。

东部密集,西部稀少。

漏斗面积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长江三角洲。

(2)上海地下漏斗发展可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枯竭,海水入侵等危害。

甚至造成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灾害。

【答案】(1)点状分布;东部密集西部稀少;漏斗面积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地区。

(2)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枯竭,海水入侵(任答1点即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任答1点即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习题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习题1

地理·选修6(人教版)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

据此完成1~3题。

1、能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

改造不稳定径流 B.排干湖泊和沼泽C.大量抽取地下水 D。

跨流域调水解析:排干湖泊和沼泽,大量抽取地下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改造不稳定径流是改变水资源时间分布的措施。

答案:D2.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B.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C。

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断流现象D。

减轻淮河的水污染状况解析: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但不能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淮河水污染状况,更不能从根本解决黄河的断流现象。

答案:A3.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配套实施的首要工程是()A.航运设施工程B.灌溉工程C。

节水工程 D.治污工程解析:东线方案中,由于京杭运河的污染严重,为了保证调水的质量,调水必先治污.答案:D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4~5题。

4.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A。

耕地面积加速下降B。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C。

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D。

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答案:D5.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

农业生态显著改善答案:C6.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粮食生产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南方多个省区(上海、浙江、福建等)到东北主产区建立粮食储备基地,为多省的粮源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东北三省与南方三省农业资料比较表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9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第1~2题。

/℃
1 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空间分布不均 B.季节分配不均 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
2.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

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 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地降水集中在7~9月份,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季节分配不均的特点;气候干旱不属于水资源的特点。

第2题,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1.B 2.B
3.读图,完成第3~4题。

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
3 有关全球各地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
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D.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
4.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为( )。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
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
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第3题,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非洲土地退化也是以人为破坏植被为主因;欧洲水土流失远没有亚洲等地严重;南美洲和北美洲土地退化面积相当,但北美洲面积远大于南美洲,所以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比重超过北美洲。

第4题,农牧过渡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或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主要措施之一,在部分地区实行退耕还草,有利于生态的恢复;禁樵禁牧不利于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应该适度放牧,防止乱砍滥伐;有机质还田有利于防止土地退化,但不是主要措施。

答案:3.D 4.C
5.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

分析下表完成第5~6题。

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公顷

0713.5
5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区是( )。

①甘肃②内蒙古③辽宁④江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2亿公顷的耕地底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禁止大型工程建设实施
解析:第5题,干旱、半干旱区由于过度开垦,生态破坏严重,四个备选项中甘肃、内蒙古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退耕面积较多。

第6题,考查保护耕地的措施,遵循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答案:5.A 6.C
7.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第7~8题。

7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8.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南方区人口数量、GDP占全国的比重均最大,故选C项。

第8题,由图可知,北方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偏小,人口、耕地、GDP占全国的比重与水资源相比都明显偏大。

西南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偏大,人口、耕地、GDP占全国的比重与水资源相比都明显偏小。

故选B项。

答案:7.C 8.B
9.地球表面约71%的地区被水所覆盖。

水既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困扰,在我国中部地区的六省就面临着这样的矛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
表2我国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与北半球纬度
)
(1)读图和表1资料,并利用所学知识,说出该地区水资源数量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

(2)读表2,比较说明我国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与北半球相近纬度城市降水量的差异,并简述其原因。

(3)依托图中①②两处水利枢纽,我国建设了两个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分别简述这两个工程对资源调入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意义。

解析:第(1)题,水资源的数量特征应从表格中得出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时空分布特征应包含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内容。

第(2)题,考查了我国东部季风区与相近纬度区域年降水量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较多。

第(3)题,两个水利枢纽分别是丹江口水库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它们是南水北调的中线供水区,同时三峡水电站也是西电东送的主要供电站。

答案:(1)数量特征:水资源总量适中(较丰富或约占全国总量的1/5);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答案中必须涉及水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两方面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多北少;时间分布特征: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2)差异: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年降水量均大于北半球纬度近似区域城市。

原因:我国中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北半球纬度近似区域城市常年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干燥少雨。

(3)南水北调:缓解华北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电东送: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