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戊戌变法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含答案)

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_________、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________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__________。

4.阵地: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二、百日维新1.经过: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实行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这次变法史称“”,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内容: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___________;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方面废除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__________;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_____________。

3.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_________,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_________。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导学案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一、背景1:政治:甲午惨败,_________签订,_________加深,救亡图存为最高呼声2:经济:19世纪末,_________初步发展3:阶级:_________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_________产生及发展(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70)条件:经济:19世纪60-70民资产生思想:西方近代思想传入阶级:民资资阶产生代表: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主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兴办学校; 政治---君主立宪局限性:没形成系统理论,没实践(2).维新思想进步发展(19世纪90)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变法思想基础。

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冲决网罗;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春——“_________”理论宣传→_________2、发展——创办报刊、学会(1)、概况:报刊——学会——(2)意义:宣扬维新变法,更多人关注政治。

_________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_________》(2)成立团体:1898.4 康北京保国会;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_______政党性质;意义: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标志: 1898.6 .11 “_________”诏书宣布变法(4)内容: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5)结局—失败:1898.9.21戊戌政变慈禧囚帝杀六君子废新法三.评价1.性质:________运动。

2.积极政:一场救亡图存的________运动,具有爱国性。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近代史上的志士仁人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勇于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公车上书2.“百日维新”的内容。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背景: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领导人:、。

(3)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

(4)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2.百日维新(1)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内容:(3)结果:慈溪太后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失败,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影响:戊戌变法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1.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2.在戊戌政变的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33岁。

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材烧”;有人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之心。

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

【当堂达标】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A.鸦片战争的炮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甲午战争的惨败D.中华民国的成立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曾国藩康有为邹容陈独秀A B C D3.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戊戌变法》篇1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学案
探究合作、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发展水平较高
相对薄弱;
发展不充分
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①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的狂潮;
两大变局:⑴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次工业革命,进入时代。
⑵政治上:英美等国的建立。
说明:变革,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②新思想的演进:表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表二:见学案40页
③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4、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④是一次资产阶级同封建顽固势力的夺权斗争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
5、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第7课 戊戌变法(学案)

第7课 戊戌变法(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公车上书;
②知道了解《时务报》与严复的《天演论》;
③百日维新的内容与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难点: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留下的历史教训。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33-37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公车上书★:
1、历史背景:
2、主要参与者:
3、主张:
4、结果与历史影响:
二、《时务报》与严复的《天演论》★:
1、《时务报》★
时间:
宗旨:
2、严复与《天演论》★
时间与主要思想:
重要的历史影响:
四、百日维新:
1、起止时间:
2、主要内容:
探究1:纵观维新措施,客观上起到了怎样的历史影响?试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分析在维新措施中,是否体现了康梁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有,请举例说明;没有请
说明根源在哪里?这将对戊戌变法起到怎样的历史影响?
3、结果:戊戌政变
探究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探析有哪些?戊戌变法的失败反映了怎样的客观现实?
4、历史意义:
【收获与反思】。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简述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国际局势:已是大势所趋。

国内局势1、政治: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共识。

2、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

(根本原因)3、阶级:发展壮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1)时间:(2)条件: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4)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兴办学校(5)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6)局限性:没有,也没有。

二、维新变法的经过;(一)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延伸拓展】①康梁思想最根本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②康梁思想最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③维新派的两大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1)内容:①要不要。

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

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2)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3、上书皇帝:。

(1)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2)时间、人物: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③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参加科举考试,康有为在一夜之间写下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2维新人士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严复二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目的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制度。

内容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袁世凯的出卖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证明: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练习1、“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指要建立()A.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C.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D.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2、戊戌变法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C、皇帝与太后的斗争D、知识分子与军阀的斗争3、强学会属于()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4、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5、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导学学案
郫县一中主讲人:杨菊【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影响
【知识梳理】
探究一:19末期中国为什么掀起变法运动?(历史背景)
1、国际局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局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午战争前后,民族工业数量比较,反映出什么信息?
时间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战前商办53 4707 22.4%
战后商办63 12465 70%
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张:_________________
(3)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
康梁维新派:
姓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著作《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仁学》
主张
变法图存;倡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

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共同
主张
探究二维新派为维新变法(制度)做了哪些准备?
1、政治准备:____________ ,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
幕。

2、组织和宣传准备:创办团体:__________________
报刊: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如图,从这些团体、报刊、学堂分布得出什么信息?
探究三变法开始——百日维新(变法过程)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始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新变法的内容
类别内容作用
政治上允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机
经济上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
文化上废八股,创办中西兼修的学校,创办专业学
军事上裁汰绿营,军队改用
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为什么?
4、变法失败
(1)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下材料思考:维新志士血染菜市口,是哪些因素断送了维新前程?
材料一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材料三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

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材料四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材料五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guǐ)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

探究四:归纳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课堂延伸:今天,要实现中国梦,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我们能从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变法中感悟到些什么呢?
活学活用:
1、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2、《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课后思考: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

……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据材料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