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

合集下载

党的创新理论

党的创新理论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18.党的十七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创新理论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 “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____字版本)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历史起源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农业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征2. 四大文明古国的崛起与影响-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兴衰沿革- 金文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周礼与封建制的确立- 儒家、道家与法家学派的兴起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兴起与战争- 诸子百家与思想解放- 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秦朝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吕不韦的变法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郑国渠与灌渠的建设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 汉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融合- 高祖、文帝时期的改革与制度建立- 私人奴隶制的废除与奴隶主义的兴起3.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与扩大- 郡国制度的改革与丞相制的设立- 经济政策与农业开发的推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家与文化艺术1. 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国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草原胡族与汉族统治者的相互影响- 华夏中心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融合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乐府古文化与文人雅集的兴起- 道教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归化诗与七言绝句的创作与影响- 旧体诗与文言小说的发展与繁荣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曹操与司马懿的政治功绩- 王导与嵇康的文化贡献- 陆机与张载的学术成就- 道教的创始人与佛教的传播第四章隋唐的政治体制与文化繁荣1.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统一战争- 隋朝的郡县制与六部制度- 科举制的建立与士族分化- 大运河的开凿与通商发展2. 唐朝的政治体制与繁荣时期- 唐朝的兴起与玄武门之变- 宋玄宗与肃宗时期的政治运动- 唐玄宗盛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文人政治的兴起3.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往来- 唐朝的文化格局与科学技术成就- 唐朝的雕版印刷与纸张产业- 唐朝的外交往来与丝绸之路- 唐代文人与美术、诗词创作的繁荣第五章宋元时代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1. 宋代的政治变革与中央集权-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 大宋君权的制约与宰相决策- 欧洲封建制度的作用与对比2.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元世祖的征战与统一中国- 愚民政策与蒙古统治模式- 元朝的三税制与行省制度- 蒙兀儿与汉人的交融与对抗3. 宋元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 宋代的农业技术与产量提高-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 宋元文化艺术的昌盛与交融第六章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思想解放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明太祖朱棣的起义与建立- 朱棣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与对外扩张-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 明末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文臣集团与武将集团- 东林学派与反抗与革命- 崇祯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3. 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建国和后金制度- 顺治、康熙与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 清朝文官政治的裁制与统治模式- 准蒙继位制与八旗制度的变革第七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清末民主革命与西方利益- 清朝社会矛盾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中日战争与列强对中国的割据- 五四运动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与组织建设- 八二七事件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建设-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现代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推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挑战总结:以上为____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历史起源、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

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

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重新设计我军军旗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军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一设计其实是一个新兴执政党带有鲜明象征意义的制度奠基。

胡锦涛主席最近强调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总结历史、洞察现实,精辟揭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在我国军事、政治制度体系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从制度层面深刻认识“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本质和危害,自觉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对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鼓噪的错误思潮的侵蚀,进一步打牢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基础,在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中永葆我军本色,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世界上没有军事制度的“通则”——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军事制度是由国情军情决定的军事制度的基本问题是军队由谁领导和怎样领导的问题。

《孙子兵法》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醒目开篇,宋太祖赵匡胤的“兵权之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之所去,则随之以亡”的执政箴言,都深刻阐明了军事制度的极端重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军事制度,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军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世界上没有普世的、通用的军事制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形式的演变,军事领导制度经历了由君主政治下君权至上制度向政党政治下政党掌握军队制度的演变。

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下,军事领导制度表现出不同形式。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两党或多党体系下,政党不拥有自己特定的武装力量,而主要是通过政府这个中介环节来掌控军队。

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度。”⑥
势。“1860年,林肯被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只用了 10万美元,到1960年,10万美元只能让总统候选 人在电视镜头上露面30分钟,而2012年,这一数 字只够罗姆尼为赢得佛罗里达一个州初选造势时每 El广告开销的十分之一。”⑦ 一般来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竞选经费的来 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候选人本人及其家族; 二是公民个人的捐款;三是公司和特殊利益集团的 捐款;四是本党资助;五是政府补助。在上述5个来 源中,公司和富有人的个人捐款(美国政治术语把富 有捐款者称为“肥猫”)历来是候选人竞选费用的主 要来源。以美国为例,“2008年金融、保险、房地产 行业相关的个人和政治行动委员会(political
一、“民主政治”与“经济自由”变得越发不相兼容 关于“民主政治”与“经济自由”的关系,弗里德 曼(Milton Friedman)在他所写的《资本主义与自 由》一书中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经济上的自由与 民主政治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他进一步指出:“我 找不到任何例证来表明:人类社会中曾经存在着大 量政治自由而又没有使用类似自由市场的东西来组 织它的大部分的经济活动。”③他认为竞争性资本主 义才是最好的制度。“直接提供经济自由的那种经 济组织,即竞争性资本主义,也促进了政治自由。”④ 但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来看,弗里德曼的观 点却显然是错误的,可以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自 由”与“民主政治”变得愈发不相兼容。 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市场经济是其产生和发 展的基础,它所彰显的是资本的力量,而民主所要彰 显的是民众的力量。它在承认人民拥有主权、自由 和平等的基础上,按多数人的意志裁决程序行使政 治决定权的统治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是维护人民 大众的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可是,由于大众的力 量是分散的,这种分散的力量是难以与资本的力量 相抗衡的,因为资本家可以“把资本力量扩张到经济 系统之外,用于支配国家权力,支配意识形态,从而 使全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⑤。 更进一步地说,民主的主要功能在于民主能够 对权力进行制约,并使权力受控于公众的意见。它 与专制政治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在专制政治下, 统治者可以对其行为不负任何责任,而在民主政治 下,统治者必须就其行为对人民负责。因此,在民主 制度条件下,社会大众可以以民主的形式联合起来 维护他们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说,民主本来就应具 有维护社会大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一基本 职能,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资本为主 导的经济社会结构中,民主的这一功能却难以得到 有效发挥。正如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所指出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权力已经扩展到了‘民主’

中国与西方古代军事体制对比

中国与西方古代军事体制对比

中国与西方古代军事体制对比中国与西方古代军事体制对比摘要:中国古代军事体制相较于欧洲有对军队重使用而不重建设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奠定的。

这种制度和思想体系的特点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在矛盾直接导致了中国自唐代以后在军事上的衰弱并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军队近现代化的进程。

但是中国古代军事体制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故我们应当批判地予以继承。

关键词:日常军事建设军人职业化指挥依赖内在矛盾核心瘫痪自唐代以后,中国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进入近代以后更是在西方列强面前屡战屡败。

这固然是中国一直以来赖以维持统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走向衰落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些失利也暴露出中国古代军事体制中的种种顽疾。

这些存在于军事制度当中的问题不但导致了中国在军事上的衰弱和长期停滞不前,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华帝国的政治格局。

一、分析的角度与方法一般来说,作为一种实践运行机制,一套军事体制应该具有实践的主体(军队)、维持实践主体使之运作的制度(军事制度)以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

本文虽是以制度为主要的分析和论述对象,但由于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作为军事体制在抽象上的体现彼此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故而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殊难将二者分离,无论是抛开思想论制度还是抛开制度论思想都不免在逻辑上有所脱节。

因此本文在剖析制度深层根源的同时,也必须在思想领域进行全面的反省。

同时,由于对制度的特点认识来源于实践以及同类制度间横向、纵向的比较,本文将采用世界历史中较为典型的西方古代军事体制与中国古代军事体制进行比较分析。

军事制度作为广义战争艺术的一部分,可以采用克劳塞维茨的如下原理进行分析:一切属于战争的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战争的准备,另一类则为战争的本身。

当这一原理具体到战争的主体,也就是军队时,便可以概括为军事力量的日常建设和战时使用。

如果从军事力量的日常建设和战时使用两个方面认真分析比较中国古代军事体制和西方古代军事体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若干的特点与问题。

90年9大历史追问

90年9大历史追问

90年9大历史追问1942年3月,毛泽东给干部作报告。

解放军报资料室供稿追问:张国焘变节叛逃时,贴身警卫员都没能带走。

林彪作为一代名将、元帅,叛逃时同样没能带走自己的警卫员。

为了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建立了一整套基本制度和措施。

为什么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1938年4月,正当全国人民戮力同心与日本侵略者作殊死斗争时,中共内部发生了中共一大代表、时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的张国焘叛逃事件。

耐人寻味的是,张国焘叛逃,连贴身警卫员都没能带走。

他的贴身警卫员张海对周恩来说:“我是个共产党员,难道他不革命我也不革命吗?”1938年11月6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总结历史教训,明确提出:共产党不争个人兵权,不要学张国焘,但要争党的兵权,争人民的兵权。

他形象地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表述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这条根本原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并逐步完善的。

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独立掌握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在全国组织了百余次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也标志着党对军队领导的开始。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为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古田会议决议,理论上阐明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政治委员制度成为一个崭新创造。

1932年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训令》第一次明确提出:保障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

纵观我军80多年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国外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在解放军历史上,出现过高层领导人脱离、叛变这个组织的事情,但从未出现过成建制的“叛军”。

他们得出结论:解放军不会哗变!这个发现只是表象,背后的奥秘正是“党指挥枪”。

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国文明网 2010-08-24 来源: 解放军报【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解正轩编者按胡主席在会见全军党的建设座谈会代表时强调指出,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各级党委班子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认真学习贯彻胡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军委、总政领导指示,总政组织部、宣传部组织理论工作者,研究撰写了3篇理论文章。

今天起陆续刊发。

胡主席在会见全军党的建设座谈会代表时强调,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这一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遵循。

全军和武警部队要认真学习贯彻胡主席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扭住根本、狠抓落实,持续兴起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热潮,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断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充分认清加强学习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战略意义注重学习、善于学习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就是以学习建党立党、强党兴党的。

党的先驱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创建了党。

延安时期,全党按照毛泽东同志“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要求,开展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生动反映了当时的学习热潮。

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又号召全党“学会原来我们不懂的东西”。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很多”,要求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正处在知识创新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必须“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军事理论第一章试题库

军事理论第一章试题库

第一章配套题库一、单选题(选出1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1. ( D)是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活动。

A.国家B军队C武装集团 D.国防2.国防的主体,即国防活动的实施者,通常为(D)。

A政府 B.国家C公民D军队3.国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 D)。

A捍卫国家的主权 B保卫国家的统一C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D保障国家的安全4.根据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中国的国防类型是( D)。

A.扩张型B.中立型C侵略型 D.自卫型5.“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是出自于被誉为“兵学盛典”的《孙子兵法》一书,其作者是春秋时期著名的(C)。

A孙权B孙膑C孙武D孙文6.下列不属于国防法规的特性是(B )。

A.调整对象的军事性B.目标体系的多样性C公开程度的有限性D司法适用的优先性7现行《国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五次会议于(B)通过,并于当日颁布实施。

A.1997年3月14日B.1997年4月13日C.1999年3月14日D.1999年4月13日8.下列哪个不属于我国的国防法规(C)。

A.《兵役法》B.《反分裂国家法》C.《义务教育法》D.《民兵工作条例》9.下列哪个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

(A)。

A义务兵 B.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C.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D民兵10.( D)在国防法规体系中占有统帅地位并起着核心作用,是其他军事立法的基本法律依据。

A.《兵役法》B.《反分裂国家法》C.《国防教育法》D.《国防法》11.(D ) 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根据国际形势、周边环境以及国内条件的发展趋势,在已有的国防建设的基础上,运用国家的各种条件和力量,在国防建设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结果。

A.国防法规B.国防领导体制C国防动员 D.国防建设目标12.每年的(C)为国家烈士纪念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重新设计我军军旗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军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一设计其实是一个新兴执政党带有鲜明象征意义的制度奠基。

胡锦涛主席最近强调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总结历史、洞察现实,精辟揭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在我国军事、政治制度体系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从制度层面深刻认识“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本质和危害,自觉划清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对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鼓噪的错误思潮的侵蚀,进一步打牢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基础,在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中永葆我军本色,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世界上没有军事制度的“通则”——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军事制度是由国情军情决定的军事制度的基本问题是军队由谁领导和怎样领导的问题。

《孙子兵法》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醒目开篇,宋太祖赵匡胤的“兵权之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之所去,则随之以亡”的执政箴言,都深刻阐明了军事制度的极端重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军事制度,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军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世界上没有普世的、通用的军事制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形式的演变,军事领导制度经历了由君主政治下君权至上制度向政党政治下政党掌握军队制度的演变。

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下,军事领导制度表现出不同形式。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两党或多党体系下,政党不拥有自己特定的武装力量,而主要是通过政府这个中介环节来掌控军队。

随着政党的轮替,政权的交接,军队的控制权也随之转移。

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实际上就是两党或多党制下政党通过政府轮流控制军队的方式。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及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系下,实行政党直接领导军队的制度。

这种制度由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首先创立,我国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这种制度更高、更完善的体现。

任何制度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中国特色基本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差别性,归根到底是由其国情军情的差别性决定的。

各个国家实际情况不同,其制度必定迥然有异。

从军队产生的历史来看,西方国家军队通常不是由政党组建,一般来说,军队产生在前,政党出现在后。

比如,英国资产阶级的职业军队创建于1642年,而其政党产生于1679年以后;美国军队创建于1775年独立战争中,其政党则产生于1787年以后。

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是先组成政党,后由政党组织自己的军队,政党与军队合成一体,天然地形成直接关系。

从政党产生的历史来看,西方国家政党不是在革命环境中产生,而是在建国后由议会中不同派别逐步发展起来的。

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政党往往是在民族危亡及武装斗争条件下应运而生,政党不是产生在公开的议会,而是产生在秘密、非法的条件下;不是产生在开国后的和平年代,而是产生在战斗频仍的革命时期。

政党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建立自己直接掌握的军队。

在革命胜利后还要保卫胜利成果,完成执政使命,因而必须直接领导和指挥军队。

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也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首要条件是必须有坚强的政治领导和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这就要求有一个坚强的政党作为国家民族的中流砥柱和政治核心,把十几亿人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则和鲜明特色。

政治制度决定军事制度。

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在对军队的领导权上,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而不能由其他任何政治力量来领导。

这一制度与西方国家根本不同,与前苏联等国家也有明显区别。

坚持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是我们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军事领域里的必然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产生在特定国情军情条件下的制度,其适用范围也只能是一些特定国家,决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当作“通则”推之于全世界,强加于历史、现实条件都相去甚远的国家和地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多种方式向世界推行包括多党制、“军队国家化”在内的制度模式,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旷日持久的“民主化”改造,由此造成了严重后果,苏联东欧、非洲大陆、阿拉伯世界等地区成为受害的重灾区。

多党制和“军队国家化”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搞垮社会主义国家、搞倒所谓“集权”国家、搞乱“不听话”国家,进一步称霸全球的重要战略工具。

这一教训惨痛而深刻,这种悲剧绝不允许在我们国家重演。

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所在——西方“军队国家化”的军事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同样,由政治制度决定的西方军事制度,在中国也行不通。

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之所以得以产生,就是照搬西方军事领导制度遭到失败后的必然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曾先后两次照搬西方军事制度。

第一次照搬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决定按照西法编练新军。

这是最早中国对西方军事制度的学习,引进了西方军队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促进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不可否认,在这一学习中,中国固有的“兵归将有、兵随将走”领兵传统在效仿西法的条件下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军权被个人所掌握,形成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

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辛亥革命后形成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的症结所在。

如何铲除军阀政治,废除军权私有的军事领导制度,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苦苦的探索中,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了十月革命后的俄国。

他在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的同时,参照苏联军制成规组建新的军队,在军队中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建立革命的党军。

这是党领导军队这种新型军事领导制度在中国的最初萌芽。

第二次照搬是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

蒋介石政变得手后不仅背叛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还把刚刚实行的包括党领导军队在内的新制度扼杀在摇篮中。

他先是以德国的方式改造部队,其后又照抄美国的军事制度。

但这都无法改变其军队内部各自为政、画地为王、互相火并的局面,军队又成为各派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

与照搬西方军事制度造成惨败结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苏联和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这是中国军事制度亘古未有的伟大变革,使中国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军队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真正结束了枪杆子由个人掌握的历史,从根本上消除了军阀政治在军队生长的土壤,使中国摆脱了军阀操纵政党及政治的梦魇;军队由个人或狭隘利益集团的工具转而成为人民和国家的武装,人民军队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进步的队伍;军队各级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政治核心,保证了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自建军以来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队伍被敌人拉过去,没有任何个人野心家能够利用军队达成其目的,在重大政治关头,我军总是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把对部队的政治掌握和军事要求、党的组织和军队建制有机地统一起来,有效地保证了各项使命任务的完成。

所有这些,都是照搬西方军事制度所无法想象和企及的,这充分说明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新中国成立已过一个甲子。

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朝代在其开国后的60年里,军队几乎没有不发生问题的。

在当今世界,不少发展中国家最头痛问题也是兵权掌控的问题,军事变乱已成为影响其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情况,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问题,始终没有在新中国再现。

其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我们国家所以稳定,军队没有脱离党的领导的轨道,这很重要。

”美国知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过“制度化水平”的概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发展政治学概念。

其基本含义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制度化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这个制度对于社会的适应性,越适应于社会实际、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它的制度化水平就越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军事制度,有利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保证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的高度集中统一,有利于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强大战斗力,有利于发挥军队在保卫和建设国家中的职能与作用,是符合中国国情军情、具有较高“制度化水平”的科学有效的制度。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大肆鼓噪“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把西方军事制度这一被中国历史淘汰的旧货重新炒热端出,这既脱离了中国的历史条件,又脱离了中国的现实情况。

其险恶用心就是企图用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治军模式取代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改变我军性质,进而为改变我国社会政治制度打开通道。

如果真的按其主张去做,在中国的条件下,我们可能又要回到过去那种个人操纵军队甚至军阀政治、军阀混战的老路上去,这不仅是中国军事制度的倒退,也必然是中国历史的倒退。

我们在军事制度问题上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国家民族权益的问题,是巩固我国政治安全的问题,也是维护我们正确发展道路的问题。

在这个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始终不渝地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发展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制度历经80多年风雨沧桑,我们党形成和确立了一整套稳固、成熟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部队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团以上单位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等。

这些制度构成了一个严密、科学、完整的体系,实现了党的组织与军队建制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党的领导与军事行政领导的内在统一,是坚持和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保证。

无论战争形态怎么发展,体制编制怎么调整,环境任务怎么变化,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必须进一步强化“军魂”意识。

“魂者,器物之统摄也”。

“魂”乃我军的生命所系,无“魂”则无“命”;“魂”乃我军的立军之本,无“魂”则无“本”;“魂”乃军队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源泉,无“魂”则迷“向”。

我们必须自觉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头脑,充分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基本军事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始终保持和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