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简介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7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
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一)绪论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1)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3)环境的特性2)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及类型(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3)环境问题的实质3)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的概念(2)环境科学的任务(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二)生态学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1)生态学及其发展(2)生态系统(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1)生态平衡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三)自然资源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环境保护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课程代码:22410008学分:1学时:16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 0 )先修课程:无要求适用专业:专业不限教材:环境保护概论、袁霄梅、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出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环境保护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活活动各方面的庞大工程体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伟大事业。
作为未来社会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广博的现代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现代环境保护工程的动向。
本课程将比较全面地介绍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对典型环境案例的分析,使同学们能够从生态、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等不同角度全面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参与能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启发和唤醒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引导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思考本专业与环境保护工程的结合点。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认知环境,对全球及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所理解;课程目标2:掌握大气、水、土壤、生态等环境目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课程目标3:了解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其本专业的应用中具有环保意识。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概论(一)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环境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二)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和特点,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分类1. 重点:环境污染问题的定义2. 难点:环境污染问题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生态学基础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生态、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2、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分类和基本功能;3、了解目前城市生态系统的状况;4、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原则。
(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等2. 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第三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一)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二)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掌握由环境所导致的地方病;4、了解居住环境中的污染源及防治方法。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的定位《环境保护概论》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化工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学生入校后第一个学期开出的课程。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水资源及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技术,噪声污染及其治理技术,环境标准、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及工业清洁生产的一般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到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在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专业紧密相关的环境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其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
通过引用大量相关的实际环境问题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除理论授课外,还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的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和专业调查,通过开展社会和专业调查、环保公益实践、环保社团活动等多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环境现状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2、掌握生态学基础知识;3、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掌握三废治理的常用技术、方法;5、了解其他污染的原理以及污染防治办法;6、了解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方法;7、了解环境评价和工业清洁生产的定义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较强的安全环保意识,具备一般环境污染事件的分析能力,是学生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素质目标1、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3、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
五、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一)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二)实验(实训)内容与课时安排六、课程实施的建议(一)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常规讲授法、讲练结合法、分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
2、教学手段采用ppt形式和实例讲解辅助教学。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1. 课程概述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是为了培养具备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设计的。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 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 熟悉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能够分析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 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3.1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环境评价和监测方法3.2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环境保护技术•大气环境保护技术•土壤环境保护技术•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3.3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3.4 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分析•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与管理3.5 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生态环境保护实验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实地调研和实习4.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认识。
-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方法。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5.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 -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
-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 实践成绩:对学生在实验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6. 参考教材•《生态环境保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导论》7. 就业前景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以下领域就业: - 政府环保部门 - 环境科研院所- 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 - 环境咨询公司 - 环境监测实验室 - 环境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以下工作: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 - 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 - 水、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 -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 环境工程设计和施工 - 环境政策和法规研究8. 总结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具备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环境变化规律及环境保护知识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
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范围及其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环保意识。
我国第一次环保会议所确定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第一章环境概论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论(一)概念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二)分类1、按主体来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2、按范围大小来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星球环境3、按环境要素来分: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旅游环境等)二、环境要素(一)概念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二)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4、环境诸要素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特点三、环境系统(一)概念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二)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前者着眼于环境整体,而后者则着眼于生物彼此之间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而生态系统是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
四、环境质量(一)概念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二)环境质量的价值1、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2、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3、人类生活条件改善和提高的需要4、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可以将环境质量的价值至少概括为:“健康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四种价值。
五、环境保护(一)概念所谓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地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生物的生存。
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简介

《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简介(一)《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性质:《环境保护概论》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专门科学技术知识外,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知识有一概貌性了解,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对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演变过程及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环境科学的特点,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的现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及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
(三)《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总学时数为36学时,讲授课程22学时(学生讨论汇报),实验课学时数11学时,计划安排参观相关企业等实习学时数3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表: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建议: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系统地阐述清楚,力求讲深、讲透。
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板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提倡研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以课堂讨论、提问答疑,文献查阅与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考核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
考试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理解、了解。
试卷:(1)按照本课程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开卷考试。
(2)试卷一律用计算机打印,而且按照学校统一的格式,自己校样后交教研室校对,核对无误后交系里统一印制。
(3)考试结束及评定成绩后,试卷交系教务秘书存档。
成绩评定:(1)成绩评定严格按平时占30%(包括平时成绩+研究性环保小论文);期终成绩占70%。
环境保护概论

2、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大气环境质量 • 土壤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质量 • 生产环境质量 • 文化环境质量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 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一)环境破坏
• 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环境 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占中国总 数(百分
比)
6042 3685 626 347 1384 29734
3% 14.2%
中国占世界 伤残调整的 生命年的比
例a
9.6%
4.3%
34.7%
14.2%
35.2%
-
1432
16.0%
17810
8.5%
58.6%
467 8885
5.2%
11924 208407
5.7%
9.0% 15.1%
1.环境要素 •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
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
阳光、岩石等。 •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 信仰等。
环境要素 •水 • 大气 • 生物体
环境结构 单元 水体
第一章 绪论
2.环境与中心事物的关系:环境对立 统一
中心事物
(二)环境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
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大气环 境
环境保护概论 说课

15
环 境 学 基 本 知 识
2 3
4 5
资源与环境 环境管理和环境 法规
二、说整体设计
5.教学情境
模 块 序号
1 2
项目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染及其防治 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监测与评价 化工岗位安全知识
主要教学情境
学校附近锅炉房等尾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室无机、有机污水的检测与综合治理; 参观龙岩市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校园生活垃圾回收与无害化处理 龙岩市区噪声的来源与防治 上杭紫金环境监测。 分析化工生产污染的特点,通过环保纪念日,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策划、宣传、社会调查等 课外活动。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22
四、说教学保障
2.师资力量
序号 1 2 姓名 黄桂珍 梁玉兰 年龄 学历学位 职称 在课程教学中承担 的任务 主讲教师 环评报告指导
3
4 5 6 7 8 9
王晓明
刘立峰 陈碧美 苏 蓉 杨开垧 邱如斌 江强明
实训指导
固废处理指导 水质防治指导 大气防治指导 专题案例指导 专题案例指导 专题案例指导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24
五、说考核方式
理论 过程评价
实践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25
六、说特色与创新
《环境保护概论》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26
谢谢
各位领导和老师!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27
5个项目
7个项目
确定授课内容, 分为两大模块
知识与技能教学一体 化,教学内容项目化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简介
(一)《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性质:
《环境保护概论》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专门科学技术知识外,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知识有一概貌性了解,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对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演变过程及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环境科学的特点,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的现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及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
(三)《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总学时数为36学时,讲授课程22学时(学生讨论汇报),实验课学时数11学时,计划安排参观相关企业等实习学时数3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表: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知识系统地阐述清楚,力求讲深、讲透。
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板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提倡研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以课堂讨论、提问答疑,文献查阅与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
考试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理解、了解。
试卷:(1)按照本课程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开卷考试。
(2)试卷一律用计算机打印,而且按照学校统一的格式,自己校样后交教研室校对,核对无误后交系里统一印制。
(3)考试结束及评定成绩后,试卷交系教务秘书存档。
成绩评定:(1)成绩评定严格按平时占30%(包括平时成绩+研究性环保小论文);期终成绩占70%。
(2)评定成绩后,及时做好试卷分析。
同时总结试卷不足,及时修改。
(3)评定成绩后,及时将学生成绩清单上交系教务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