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堂实录图文稿

合集下载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中学语文论文《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执教:余映潮整理:董鹏时间:2013年4月10日地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学生:大连红星海学校七年级六班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

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生:(找答案),(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巾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评: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导读部分,既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导读,也提醒学生要学会从导读中提炼概括信息。

这里的四字词语是美的,余老师的巧妙提醒更美。

师:我们这个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

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

我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就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áng”。

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这个音。

好,一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

“机杼”,读!生: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 辔(pèi)头燕(yān)山胡骑(jì)朔(shuò)气金柝(tuò)策勋(xūn)赏赐(cì) 旧时裳(cháng) 溅溅(jiān)啾啾(jiū)霍霍(huò)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

木兰诗课堂实录

木兰诗课堂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一、导入:课前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

今天我们带着语言这把钥匙,开启想象的大门,一起来解读这个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二、课前预习展示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朗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课前同学们都读过了,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谁愿意来读?(四名同学积极站起来)师:老师来分工,老师读1、2段,四名同学分别读3、4、5、6段,第七段我们来齐读。

师:同时还有一个要求,朗读中,全体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我们的朗读进行评价。

评价的标准有三个: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节奏。

(配乐朗读,《英雄》古筝曲)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生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⑨。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生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生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齐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师:哪位同学想对我们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生7:我认为刚才都把读音读准了。

“奇”解《木兰诗》

“奇”解《木兰诗》

“奇”解《木兰诗》作者:宋文波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7年第02期一、课文背景被誉为我国乐府民歌“双璧”之一的《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清朝沈德潜评价《木兰诗》时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意思是这首诗以及它叙写的事情堪称神奇,在格调低下的作品中读到它,就如同听到了凤凰的鸣叫,看到了吉瑞的祥云,不觉让人称快至极!二、课堂实录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生1:主要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师:哪两个字最能体现它的传奇色彩?生2:“扮”“代”。

师:联系诗句,具体说说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出征后的“奇”事。

生3:征战十年,木兰却成功隐瞒身份。

师:奇妙。

生4:死伤惨重,木兰却屡次建立战功。

师:奇迹。

生5:天子重赏,木兰却主动请辞还乡。

师:奇怪。

那么,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到底“奇”在哪里呢?生6:古代女子与战争无缘,而木兰却成了主角。

生7:木兰是改装从军,并未以女儿身走上战场,而且一瞒就是十年,瞒过了天子,瞒过了朝夕相处的同伴,这种经历堪称神奇。

生8:战场上的木兰不让须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立下了赫赫奇功,众多男将士望尘莫及。

生9:木兰地位低为农村妇女,生活不算富裕,却能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令人敬佩。

师:在你眼中,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还是更像一位平民女子?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生10:木兰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

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的家庭分工方式,木兰也不例外。

诗歌开篇就写她“当户织”,可见她是一位勤劳本分的姑娘。

生11:木兰是一个孝女,“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出一位孝女对父母的挂念之情。

她毅然推辞“尚书郎”的奖赏,只“愿馳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可见她是一位一心尽孝的普通女子。

名师公开课《木兰诗》课堂实录逐字稿

名师公开课《木兰诗》课堂实录逐字稿

替父从军终不悔,胜战归来理云鬟——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随课微写教学之《木兰诗》课堂实录引言:《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本课从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入手,通过三个任务带着学生去品味语言,体会木兰形象,感受木兰的情怀。

关键词:木兰诗乐府民歌任务形象课堂实录:一、导入(1分钟)同学们,有一种花叫木兰,漂亮吗?木兰花除了外形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想听吗?从前,有两户人家,一家男孩叫阿木,一家女孩叫阿兰。

一天,王府老爷看中了阿兰,便抢进了府里,阿木偷偷溜进王府想带走阿兰,却被发现被追赶,两人逃到了望江崖,被逼无奈双双投江。

他俩的父母把他们打捞上来葬在了望江崖的丛林里。

第二年春天,望江崖上长出了奇异的花树,雌雄同体,花香沁人。

据说,这便是阿木和阿兰的化身。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对坚贞不屈的年轻人,给这颗花树起名为“木兰花”。

投影:木兰花图片。

木兰花雌雄同株,那文中的木兰是否也像木兰花一样具有两面性呢?下面我们跟随两个学习项目,完成以下任务,来探究木兰的形象。

请同学们拿出前置学习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将组内补充的内容写在任务单上,再上传至平板。

投影:三个“十二”看端倪十二卷——写()内容——描木兰()形象十二转——写()内容——描木兰()形象十二年——写()内容——描木兰()形象二、研读课文:细读内容,分析人物(20分钟)师: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读三个“十二”。

这篇文言文里面有三个包含了“十二”的句子,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第一个“十二卷”,它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木兰什么样的形象?生:“十二卷”写的是战况紧急,急需招兵的内容,前文说到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里可以看出国家正在大规模地征兵,是需要很多士兵的。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师:提起花木兰,可以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那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什么形象?生: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师:是个战场上的英雄,如果给木兰画张像,同学们想想,你会怎么画她?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

生:身披铠甲,头戴一个银光闪闪的头盔,面部严肃师:根据你描述的这个画面,你用一个词来描述。

生:威风、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师:大家心目中的木兰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这样一个形象。

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用凝练而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木兰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

准确切入,精巧设计,课堂教学要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方老师尊重学生对木兰最初的印象,从生活中对木兰的印象巧妙过渡到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看看我们感受到的木兰的形象和诗中的形象有什么差距?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木兰诗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诗歌内容。

生:写了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的情景。

师:她有没有说完整?生:我认为木兰诗,写了花木兰她孤身在外,胜利归来回家的情景。

师:这里要说一下,诗里面有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叫花木兰?生:没有师: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个木兰叫花木兰。

诗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木兰姓什么,在她的流传过程中,人们给她加了一个姓说她姓花,也有说她姓木兰的。

(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

关注学生的发言,介绍花木兰名字的来历。

)师:同学们看来能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把握,既然木兰是个英雄,那诗中有没有体现?生:我找到的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体现了木兰是个女儿,父亲没有大儿,木兰没有长兄,于是替父从征。

师:英雄是什么意思?生:英勇的人。

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英”的意思是花,“雄”的意思显然是男性。

《木兰诗》课堂实录完美版

《木兰诗》课堂实录完美版

《木兰诗》课堂实录执教者:李前尚师:上课。

(师生问好。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朗诵一首诗:走在一首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里你是历代女子效法的榜样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演唱的人人喝彩的戏文中你是所有男子钦佩的女将你是一个女子一个伟大的女子你囊括了中国女性的俊美与男性的刚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你写下了无比壮丽的篇章横刀跃马驰骋疆场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辉煌生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偏僻平凡的村镇里你是让我引以为自豪的同乡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一套精美的邮票上你是使世界崇拜的偶像你是一位英雄你兼备了中国男性的英武和女性的温良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你的事迹在神州大地千秋传送淡泊名利不受封赏你的精神在人民心中万古流芳(学生鼓掌。

)师:这首诗是写谁的故事?生:花木兰师:了解花木兰吗?生: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一名巾帼英雄。

生:她是我们商丘市虞城县的,虞城县有名胜古迹木兰祠。

生:木兰是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金戈铁马的女英雄。

据《商丘县志》记载,在隋朝时,当朝廷发出征兵文书时,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凯旋归来,谢绝高官,返回家园。

她爱亲人也爱祖国。

木兰形象集中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纯朴的优秀品质,木兰高尚的英雄主义精神情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木兰这个形象,已被看做英雄的中国妇女的化身;木兰这个称号,成了女中豪杰的代名词。

师:木兰是我们商丘市虞城县人,她是我们骄傲的同乡。

为了进一步弘扬木兰精神,2000年4月30日,国家邮政局在木兰故里商丘市举行《木兰从军》邮票首发仪式,商丘市人民政府同时举办“中国商丘首届木兰文化艺术节”。

今天老师把这套邮票也带到了课堂,请大家欣赏欣赏。

这套邮票共四张,第一张:木兰纺织。

第二张:木兰从军。

第三章:木兰征战。

第四张:木兰还乡。

这套邮票图文并茂,概括了木兰从军的整个故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木兰诗》。

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走近这位木兰女英雄。

《木兰诗》说课稿(精选6篇)

《木兰诗》说课稿(精选6篇)

《木兰诗》说课稿(精选6篇)《木兰诗》篇1下面是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仅供参考!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

文章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

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接触古文只有一个学期,初步学会了识读,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定认知,听过花木兰的故事,对学习本课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义,学会翻译古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全诗中精彩语句的学习,体会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风格,能够辨别和理解“互文”修辞。

情感与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文的修辞手,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掌握古文修辞手法,句子含义。

体会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采用讲授、启发、欣赏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因为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代代相传,而且本文的情节性很强,预先让学生收集花木兰的故事,了解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让同学们默读全诗,遇到不懂词语可借助词典,尝试翻译古文。

在默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讨论各段故事情节,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

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线索。

3、抓住重点、释疑解难带领学生学习古文,逐段进行研读,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词语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合学生之前对古文词语、句子的尝试翻译,掌握古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余映潮《木兰诗》(七下8课)课堂实录

余映潮《木兰诗》(七下8课)课堂实录

余映潮《木兰诗》(七下8课)课堂实录一、以“导读”切入课文教学(屏幕显示)《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二、朗读课文,明确段意1.把重要的字词发音读准确机杼(zhu)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朔气金柝策勋赏赐溅溅啾啾霍霍旧时裳2.第一次朗读。

要进入情境。

3.第二次朗读,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是写什么呢?4.我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马上就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学生朗读第一节。

老师概括段意:“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学生朗读第二节。

老师概括段意:“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学生朗读第三节。

老师概括段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学生朗读第四节。

自己概括段意:“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学生朗读第五节。

自己概括段意:“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学生朗读第六节。

自己概括段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学生朗读第七节。

自己概括段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的聪明在哪儿呢?聪明在发现规律了,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段意。

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

三、选段品析,介绍写作手法(屏幕显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节诗分几个层次?——三个。

你们要品析这一段写出了哪些内容,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特别精致……(学生思考做批注发言评点)(屏幕显示)表现了:征途之遥征战之勇军旅之苦百战之烈十年之艰——字字千金,惜墨如金师:1.请大家积累一个“戎”字。

“戎”,古代兵器的总称。

“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这个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课堂实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木兰诗》教学实录一、情境导入: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去解读这个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

师:《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的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课件展示)二、预习展示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将诗文读通读懂,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

师:你能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课件展示:我会读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金柝着我旧时裳傍地走师:请这一组的同学以开火车的方式读出屏幕中生字的读音。

生:略。

师:同学你们能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正确意思吗?课件展示:我要积累1.木兰当户织:2.双兔傍地走:3.愿为市鞍马:4.对镜帖花黄:5.军书十二卷:6.壮士十年归:生:略师:这些古今异义的,活用的,通假的,数字虚指的词我们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在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师:这里还有一组句子,请同学们尝试着翻译第一句。

课件展示:我来试试: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生:就是跑到东边的市集买了骏马,到西边的市集买鞍鞯,再到南边买辔头,北边买长鞭。

师:同学们有没有别的译法呢?生不语。

师:木兰为什么不在一处买呢?生1:因为她在找哪家的更好一些,货比三家嘛。

生2:东市卖完了,她不得不到别处去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我们照这种方法,第二句岂不要译成“将军们都死了,战士们都凯旋归来了。

”生笑了。

师:要是这样肯定没人愿意做将军了,大家都愿意做战士了。

很显然这种译法是有问题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修辞----互文,这类句子在翻译的时候需要上下文互相交错补充了翻译。

那这些句子的正确的译文应该为-------课件展示1.跑遍了许多市集,够齐了出征所需之物。

2.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终于胜利回来了。

3.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

三.情感体验。

师:古诗文读通读懂是基础,读出情感才是一种境界。

下面请同学们选一句或一段自己最能把握住感情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生读)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件展示:情感大体验:我体会到这里应该读出(苦闷,惊讶,喜悦,自豪)的感情,因为生:我体会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部分应该读出一种豪迈的气魄,因为这部分写的是木兰征战沙场的情景。

点一名男生起来读。

学生评读。

生:我觉得读得还不够豪迈,一是气势不够,声音可以再高亢一些,再则就是读“百战”和“十年”的时候要托音长一些,要有一种回环的味道。

全体男生再读。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部分写的是木兰离开父母去从军的途中,她一定很思念自己的亲人,我觉得应该读出思念的味道。

师:那怎样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情表现出来呢?生:在读“不闻爷娘唤女声”中这个“唤”字时一定要有呼唤的味道。

师:那你呼唤一声让找找感觉。

生:“儿呀,快回来,娘想你呀!”(全班哄笑),就要有这种呼唤的味道。

生:还有在读“鸣溅溅”和“鸣啾啾”的时候一定要慢,要有一种回荡的感觉。

我给大家试试看。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我们女生一起来试试。

(全体女生齐读)生:我认为在读“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句时应该读出木兰内心的苦闷,因为家中没有能去从军的男子,木兰心里一定矛盾又忧郁。

师:那怎样把这种忧郁表现出来呢?生:这个很简单,除了把语速放慢,语调放低外,还可以在结尾的地方加一声重重的叹息“哎----”就可以了。

师:这个技术处理很到位,同学们试着读读。

生:我认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应该读出满心的喜悦,因为木兰凯旋归来,你说她得亲人该是多么的高兴呀。

师:那这种喜悦又怎么表现呢?生:读快,音调读高。

生:在读到“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句时还可以做一个杀的动作。

师:我们一齐带着这种喜悦来读。

(加进去动作)生:我认为在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应读出一种表情来。

师:什么表情?生:惊讶师:为什么惊讶?生:因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生:“女郎”还要重读。

师生齐读。

(读出惊讶)生: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时应该读出一种自豪之情。

因为同行了十几年,火伴都没有发现她是女儿身,木兰一定自豪极了。

师:我们一齐把这种自豪之情读出来。

生: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一句时,也应读出一种喜悦。

因为木兰脱下了厚重的铠甲,换上自己喜欢的女儿装,而且对着镜子进行一番精心的打扮。

那么她在换装打扮过程中心情能不喜悦激动吗?师:兴奋、高兴地急于把自己的女儿身漂亮的一面展现出来。

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生:笑着读。

师:谁觉得我还能比她读的更高兴一点?(一个男生站起来)师:一个“男木兰”!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带着喜悦的心情齐读。

师:感情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了语速、语调,采用了移情法,加进去了动作、神态,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融入了课本,苦闷着木兰的苦闷,喜悦着木兰的喜悦,下面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带着我们体味到的情感,和着音乐的节拍,跟着朗诵家一齐来朗诵这篇文章。

课件展示朗读视频。

四.品读人物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学们,木兰的形象是否在你的眼前已逐渐清晰。

请用下列句式说话。

课件展示人物评说1.你觉得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用下列句式说话。

2.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的姑娘。

(讨论2分钟)生: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木兰。

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战死沙场,所以自己去参军,可以代替父亲战死沙场。

师:木兰仅仅是孝吗对国呢生:对国是忠,忠于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国家。

生: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这一句我读出了一个不羡慕钱财、不羡慕官位的木兰。

生: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特机灵的姑娘,她在男人堆里生活了十几年,同伴们都没有发现她是女儿身,你说她是不是很机智呢?生: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中还可以看出木兰很勤劳。

生: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还可以看出木兰很勇敢,奔赴战场她义无反顾。

······师:对,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勤劳忠孝,淡泊名利,机智勇敢的女英雄,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英雄,文章对于她征战沙场的描写却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课件展示评说人物2·木兰这样一个传奇的女英雄,对于她征战沙场的描写为何一笔带过?生: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因为人们讨厌战争,向往和平生活,作者不想写战争。

生: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的事件。

生:作者只是想表现木兰女人的一面,上战场杀敌是男人的事,作者不想把她写得跟女超人似的。

师:老师想追问一句,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女人的一面呢?生:她上战场前的心事重重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

生(男):还有她对父母的依恋,一回朝就急于回家见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女子的典型特征。

生(女):我反驳,谁说这是我们女子的典型特征,难道你们男子就不想念自己的父母,想念家吗?生:我说的意思是女子要典型一些。

师:哦,那可一定要注意措辞。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反而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五、对话木兰师:中国不缺顾大嫂之流的女超人,也不缺西施式的标准美女,但既有女儿的柔情,又有男子的刚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却只有她花木兰一个,因此她便成了人们心中不朽的英雄,永远的经典。

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英雄,你一定有千言万语,请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说的话。

课件展示假如我是木兰的伙伴:木兰啊,假如我是木兰的父母:木兰啊,假如我是当朝的天子:木兰啊,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木兰啊,请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生52: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我会说:《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一块璧,木兰呀,你就是这块璧的精魂,你活在诗文里,融在华夏文化的血液里。

师:真棒,你有诗人的文笔,朗诵家的口才。

生:假如我是木兰的火伴,我会说:木兰呀,你也太不把我们当兄弟了,欺骗了我们十几年呀。

师:火伴们嗔怪木兰呢。

生:假如我是木兰的亲友,我会说:木兰呀,你这小妮子,别再舞刀弄枪抛头露面了,找个人嫁了,相夫教子是正事。

师: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亲友有这样的劝诫也在情理之中。

生: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我会说:木兰,你太棒了,不愧是女中豪杰!你的坚强、你的勇敢、你的机智足以说明我们女子并不弱,你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受我们喜爱,你是我们的榜样!生:假如我是当朝的天子,我会说:木兰呀,你漂亮又能干,做我的妃子吧。

师:木兰会答应吗为什么呢,生齐答:不会,因为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生:略师:木兰是一个传奇的女子,木兰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最后让我们齐颂一首小诗,表达对木兰深深地敬意。

你柔弱的身躯起-----课件展示生(配乐朗诵)你柔弱的身躯却负起了剑戟刀枪为了一个决定一声叹息,你选择了战场为了一个信念关山重重,你奔赴远方你默默不张扬你隐忍而坚强你爱武妆,更爱红妆你是一个传奇是世上最美的姑娘!师: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