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圣教序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由来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由来《王羲之圣教序》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经典之一,由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创作。
下面是关于《王羲之圣教序》书法由来的详细介绍:一、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
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年58岁,他的一生跨越了东晋的若干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崇尚文学艺术,书法成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修养之一。
二、王羲之的身世与才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王戎是一位文学大家,这使得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王羲之自幼聪颖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天赋。
三、文学与书法的结合: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与他的书法艺术相辅相成。
他的诗文多以豪放、奔放著称,具有独特的风格。
四、《圣教序》的创作背景:《圣教序》是王羲之晚年创作的一篇书法序文。
据传记记载,这篇序文是他在观赏张芝墓志铭时所感发而作,为其自己的草书作品所作的序文。
这篇序文充分展示了王羲之在晚年对书法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五、神韵与气韵的提出:在《圣教序》中,王羲之提到:“神韵奋发,气韵飘灼。
”这一经典的表述揭示了他对书法的理念,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应该有一种神韵和气韵的表达。
这种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影响深远。
六、影响与传承:《圣教序》成为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后来学习和传承的重要经典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观念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草书以奔放潇洒、气韵生动而著称,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七、艺术境界的追求:通过《圣教序》,王羲之表达了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
他强调神韵和气韵,将书法提升到一种精神的层次。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高度要求,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一。
八、艺术与人生的融合:王羲之的书法观念不仅仅是关于技法的追求,更是关乎人生哲理和艺术境界。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资料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资料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
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
《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
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
碑石高9.4尺,宽4.2尺。
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玄奘艰苦取经伟大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心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圣教序》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圣教序》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圣教序》的来源《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出名的版本是由沙门怀仁历二十五年,从书圣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碑而成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此碑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气度,确是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王羲之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此版本最好,堪称书学经典

王羲之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此版本最好,堪称书学
经典
王羲之圣教序版本有好几种,比较出名的就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拓本碑文共30行,每行八十五六字不等,原碑现存陕西省西
安碑林内。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翻译的佛经写的一篇序以及唐高宗李治所写附记,之后附有《心经》一篇,弘福寺和尚怀仁奉敕出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二十余年,所集王羲之行书碑,此碑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建立,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
该碑现藏于西安碑林,计三十行,行八十余字,共两千四百余字,字数较多,是历来公认的学习王羲之行书的最佳范本。
此碑自宋以后不断被翻拓,流传版本很多,现民间流传不外两种版本,一是原碑拓本,一是翻刻本。
而原拓本又分早期宋拓本及之后各朝代拓本。
由于年代久远,碑面不断风蚀,笔画由肥渐瘦,字迹损泐逐渐增多。
故一般认为北宋拓本优于南宋后拓本,现市面所见版本多是文物出版社及上海古籍书店印行,而以文物出版社1965年5月出版的拓本为佳,俗称肥本,笔画丰腴,骨肉亭匀,卷后由董其昌、郭尚先题跋。
圣教序最好的释文

圣教序最好的释文
《圣教序》是由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写的,由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成的作品。
全文共蕴含一千九百零四个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以下是《圣教序》的部分内容: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此篇释文通过对天地、阴阳、佛道等哲学概念的描绘和解释,旨在揭示佛教教义的深邃与广博。
同时,通过对比庸愚和贤哲对世界理解的差异,强调了佛教智慧对于普通人的指引作用。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规律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规律
《圣教序》书法兼具真、行、草、隶四种书体,凝重、圆润、典雅、清丽,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1.圆润饱满:王羲之的书法圆润饱满,在《圣教序》中尤其明显。
他的笔画细而长,如横、竖、撇、捺等,显得非常流畅圆润。
2.重心在中间:《圣教序》中的字形多以中间为重心,即中间部分比
较稳定,而两侧则较为灵活。
这种结构体现了一个稳定与灵活的平衡。
3.笔画的连贯性:王羲之的书法强调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即笔画与
笔画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
在《圣教序》中,这种连贯性体现在每一个字中,让整个作品更加统一。
4.变化多样:《圣教序》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特点,即在同一作
品中,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和风格。
这种变化多样让整个作品更加生动。
总之,《圣教序》书法规律主要体现在圆润饱满、重心在中间、笔画的连贯性、变化多样等方面,这些特点让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一种极致的艺术。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简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因碑⾸刻七佛像,⼜称《七佛圣教序》。
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
《三简介: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写的。
太⼦李治(⾼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勒⽯,朱静藏镌字。
碑⽯⾼9.4尺,宽4.2尺。
共30⾏,⾏80余字不等。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格,⾸推《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成,故为世所重。
碑⽂选⾃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雅集《兴福寺碑》,唐⽞序集《新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奘法师西⾏取经,历尽千⾟万苦,冒⽣命危险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圣教序》的由来:之震动,太宗对⽞奘艰苦取经伟⼤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九年⼆⽉六⽇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流传,⼜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家认为这篇碑⽂,⾮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贵”,然羲之乃晋⼈,不可再起⽽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作。
释怀仁原是⼀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集字的⽅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
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
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
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yi通抑)之莫测其源。故知
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
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
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
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樽,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
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
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
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
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
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
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
蹑(ni)霜雨而前踨。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
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
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ze 深奥)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
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qie小篮子)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yuna于是)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
夏,宣扬圣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
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
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
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
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我要做到能背诵,然后啊我就挥袖泼墨写他个别致的山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