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谭盾的音乐创作在电影中的应用及其特殊价值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谭盾是当代著名的华裔作曲家,他有诸多著名的电影音乐以及交响乐。
谭盾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的现代元素,如加入多媒体影像的《地图》、手机录音音乐的《风与鸟的蜜语》等。
谭盾的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陶乐》,是通过结合自然中的物体,来表达其天地、人合一的艺术理念。
其中,谭盾最早创作的三部曲之一的《水乐》,又名《水的协奏曲》,是一部实验性音乐,因为他不仅使管弦乐队发出非常规的音色,并且他还将锣、木碗、等乐器放入水中演奏。
这部实验性作品在演出之后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有的人认为谭盾将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从音乐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丧失了以音乐为本体的创作理念。
文章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整首作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笔者将从主观角度阐释谭盾想要表达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部分将再从主观性的角度进行鉴赏评价。
《水的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神秘的柔板,第二乐章为活跃的行板,第三乐章为激动的快板。
从三个乐章的标题可以看出,作曲家整体音乐速度的布局是由慢到快,由简转繁的。
在乐曲的前奏部分以及第一乐章,即奠定了整首作品的情绪基调。
先是用弓子拉奏水琴,使其发出尖锐的音高,之后演奏者轻轻的用手拍击水面,发出了清脆的水的流动声。
这几个音乐材料的呈示给人一种不协和,压抑神秘的气氛。
音乐发展到后半部分,水乐与弦乐慢慢形成了对比,因为弦乐是具有音高组织关系的,而水乐是无音高具有节奏型的打击乐,二者融合之后,能使听众清楚的听到两个声部的不同,形成音色上的对比。
第一乐章的结尾,只有水乐的独奏,其节奏从慢到快,从规整到几乎失控的击打,这有着剧烈的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第一乐章采用的音高语言是不同音色的拼贴,节奏不断变化,音乐情感从沉静到激烈,音乐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感。
第二乐章一开始就加入了竖琴和大提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性的乐句。
在这段音乐演奏中,笔者认为,水乐是起到了音色融合的作用,作曲家将水乐及管弦乐队进行了融合的尝试,使整体的音色更加的和谐,中间部分铜管乐队的加入使乐队的音响效果更加的丰满。
立足东方 结缘西方——谈谭盾的创作

电影、宗教、历史、建筑等等。这相加并非是简单的拼凑,而是音乐
与其他艺术、中国与世界、古代与当代、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在剧
中,作曲家将中国古代的巫师与西方的预言者、中国的京剧与西
方的美声、长城与金字塔、敦煌飞天与极乐世界共同呈现于舞台
之上,让《秦始皇》一剧在多元的综合艺术形式中使一切不可能结
合为现实。
“1+1=1”的观念在谭盾的创作中比比皆是,不仅仅是文化的
艺术研究 跨文化表达丨2021 -3
立足东方结缘西方
---- 谈谭盾的创作
浙江音乐学院/李珺
摘要:谭盾是中国之于世界的一张音乐名片,他极富创新意识,其作品有着多元化的特征,形成了东 西方的交融、民族与世界的相合、文化与文化的对位风格。本文从他的创新意识、多样的音乐形式、西 方技术与东方意蕴的结合三个方面着手,来梳理他的创作。 关键词:谭盾观念创新多元形式人文理念
距离,如《乐队剧场II: Re)这部作品,作曲家让11位木管演奏者
环绕观众演奏,并设有Βιβλιοθήκη 位指挥位指挥舞台上的乐队,另
—位指挥散布在台下的木管组和观众。
二、多样化的形式
"我喜欢更为原始的东西,也喜欢最前卫和现代的事物,我感
71
艺术研究 跨文化表达丨2021 -3
兴趣的是21世纪的东西。”譺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谭盾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 走向、不同听众的审美意识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关注着当下的 人文、事件,如他的《武侠三部曲》,在人情日渐淡漠的当下宣扬侠 义精神以及大爱的温暖;《天顶上的一滴水》既是呼吁人们珍惜资 源保护环境,又以建筑音乐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三个音的交响 诗》以A、B、C三个音为基础,用时而灵动时而悲情的色彩打造历 史的厚重,也关注着人类的未来《女书》《地图》《敦煌遗音》致力 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听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谭盾的 众多作品都有着双重目的,一是音乐的可听、可感、可看,二是与 社会贴合的观念角度。
卧虎藏龙5000字音乐欣赏论文

卧虎藏龙5000字音乐欣赏论文篇一:卧虎藏龙的音乐鉴赏看过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觉得影片最引人的是武打设计,最精彩的是对白,而最感人的则是音乐。
影片一开场便是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忧伤而深沉的旋律自此就贯穿了整部影片。
谭盾的音乐创作许多年来始终在发展,在先锋音乐之外,他获得了更广的创作空间。
这张《卧虎藏龙》则对中国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诠释。
这次依旧是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则是整部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音乐并不复杂,在影片中出现的总是开篇音乐《卧虎藏龙》这一个主旋律,只是有一些变奏或展开。
听这一张电影原声专辑,我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李慕白对俞秀莲说:“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地,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
这悲哀缠绕了我很久,使我无法再继续”。
整部音乐就和影片一样呈现出一种“很深的寂静”。
一部古装武侠片,李安表现出的是无尽的寂寞和怅然,而谭盾的音乐也是如此。
即使在《The Eternal Vow》(永恒的誓言)这首曲子中,开始短暂的欢快而跳跃的风格音乐之后,延续和发展的依然是《卧虎藏龙》的舒缓和忧伤。
江湖的恩怨仇杀代代相传,李慕白曾想远离这一切去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交出了青冥剑,以为可以从此退出江湖,没想到又惹上江湖上许多新愁旧恨。
”而江湖人的爱情也因道义、承诺、地位等各种因素只能在矛盾中徘徊不定,难以抉择。
李慕白为了向俞秀莲表达自己压抑多年的深爱之情,不惜用尽最后一口真气;而玉蛟龙则在一系列打击之后感到人生幻灭无常,投崖而去。
这两个电影部份的音乐分别是《Sorrw》(悲哀)和《Farewell》(永别)。
《悲哀》在开始短暂的激烈和紧张之后,大提琴缓缓地进入,与交响乐共同营造出一个黯淡的空间;而《诀别》大提琴从一开始便进入,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情绪。
马友友的演奏让人钦佩,大提琴如泣如诉,尢其在音乐即将结束的尾音,渐隐的大提琴声反而更强烈地拉扯住了听者的心。
对谭盾多媒体音乐的分析

对谭盾多媒体音乐的分析213117004 曹鑫第一次接触谭盾的音乐是在大学时期,听到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看戏》,当时在想:钢琴曲中怎么有这么怪、这么诡异的作品,看一下作者是中国作曲家—谭盾。
随后去找他的一些作品,好奇是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这种风格,也对谭盾有了粗略的了解。
谭盾,1957年出生于“音乐之乡”湖南长沙,自幼深受湖南长沙和湘西山区乡村民俗音乐的影响,特别是巫文化和楚文化的诡异和神秘,深深地打动着其少年的心灵。
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赵行道、黎音海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
早在大学时期,谭盾即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众多界限。
谭盾的作品体裁和题材都涉及了很多方面,如:交响乐《天地人》交响乐、《离骚》;歌剧《秦始皇》、《九歌》;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风·雅·颂》、《鬼戏》(乐剧)、《六人协奏曲》;民乐《卧虎藏龙协奏曲》;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水火交融》;钢琴独奏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打击乐《打击乐协奏曲》;武侠协奏曲系列《卧虎》(大提琴协奏曲)、《夜宴》(钢琴协奏曲);交响戏剧系列《红色天气预报》;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垚乐:大地之声》;人类音乐学史诗《地图》;建筑音乐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视觉音乐(展览及作品)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陶音·陶形》等。
1979年谭盾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就因使用了鼓、萧等当时被认为是前卫的音响和技术而引起争议。
1984年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发表了《天影》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评,却也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
由于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
1989年,一首以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问世后,谭盾终于在国际乐坛获得成功,并不断以令人惊奇的创作成为越来越被国际乐坛瞩目的重要作曲家。
卧虎藏龙配乐研究报告

卧虎藏龙配乐研究报告标题:《卧虎藏龙》配乐研究报告1. 引言《卧虎藏龙》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武侠电影,于2000年上映。
该电影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赞誉,并赢得了四个奥斯卡奖项。
其中,电影的配乐也被认为是其成功的一部分,因此本报告将对《卧虎藏龙》的配乐进行研究。
2. 配乐的作用配乐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加电影情节的紧张感、表达角色的情感以及为电影营造独特的气氛。
在《卧虎藏龙》中,配乐的作用尤为明显。
3. 配乐的构成《卧虎藏龙》的配乐由著名音乐家谭盾负责创作。
谭盾通过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管弦乐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配乐中,我们可以听到古琴、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与弦乐器的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画面。
4. 配乐与电影情节的契合谭盾的配乐与电影情节紧密相连。
在电影的紧张激烈的打斗场面中,配乐采用了鼓点和强烈的音乐旋律,增强了场景的紧张感。
而在感人的爱情场景中,配乐则采用了柔和的音乐,表达了角色之间的情感。
5. 配乐的表达方式谭盾的配乐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他在一些戏剧性的场景中添加了一些扩声效果,使得音乐更具戏剧性;在一些镜头切换的地方,配乐采用了转调或剪接的方式,以突出不同情节的转折点。
6. 配乐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卧虎藏龙》是一部展现中国文化的电影,因此其配乐也不可避免地与中国文化有关。
在配乐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这种音乐元素的使用不仅突出了电影的中国特色,也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7. 结论通过对《卧虎藏龙》配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谭盾在配乐方面的独到之处和才华。
他的音乐不仅表达了电影情节的紧张感和角色的情感,更为整部电影增添了独特的氛围。
谭盾的配乐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8. 参考文献- 《卧虎藏龙》电影- 谭盾音乐作品回顾。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谭盾是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其音乐作品以其深刻的哲学意蕴而著称。
谭盾的音乐作品常常引人深思,通过音乐传递出他对人生、爱情、自由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用音乐来表达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他的作品《定型》描述了人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固定模式和定型思维,他试图通过音乐来唤醒人们对这些定型的思考和反思。
谭盾的作品《世间人》表达了对世间种种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呼唤。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
他用音乐来表达出对爱情的美好和对爱情的追求。
他的《迷宫音乐》以音乐的迷宫形式展示了爱情的复杂和迷茫,他试图通过音乐来传递出对爱情的思考和呼唤。
他的《倦游》中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向往。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对生命的坚守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试图通过音乐来展现人生坚持和人性的美好。
他的作品《未完成之歌》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坚持和对未完成的渴望。
他的《鬼魂记号》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他用音乐来表达对人生、爱情、自由和人性等重要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他优美的音乐,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这些重要主题的思考和反思。
谭盾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展现出了深刻的哲学内涵,让人们在聆听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赏析

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赏析我是一个武侠迷,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部武侠电影。
潇洒飘逸而又不失刚劲威猛的武术动作,轻灵幽美、飘渺脱俗的画面场景,再加上古典唯美、空灵凄婉的配乐,本片可以说是武侠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尤其是它的配乐,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东方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这部影片也在国际上大获成功,狂揽多项大奖,更是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最佳音乐片等多项荣誉。
作为铁杆武侠迷的我,将这部电影看了不下十遍。
上了一学期的《影视音乐赏析》课程,对电影中的音乐也有了一定的感悟与体会。
借此机会,我想写一写我对这部电影中诗情画意的唯美配乐的一点非专业的看法与见解。
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创作人谭盾,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曾被纽约时报誉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加上欧美的人生经历,使他的音乐将东方诗情画意的意蕴和西方的艺术美感结合在了一起,创作出了一部部的传世经典。
与在这部影片中,这一点更是得到完美的体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卧虎藏龙》的唯美音乐世界!首先电影的开头,在一阵舒缓悠扬忧伤深沉的配乐中,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宁静美丽的江南水乡的画面,有小桥流水、绿柳轻舟,远方青烟浩渺。
这时,绵延曲折的青石路上,一个一身青衫的江湖侠客,牵着一匹瘦马,缓缓走过,天边夕阳斜挂残林。
两旁几个的乡村农夫挑着农具,从田里务农归来。
道路两旁是波光粼粼的水面,点缀着几叶凋零的残荷,这是一幅多么诗意的画面,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忧郁,这种具有浓郁东方情怀的氛围,通过大提琴的凄婉演奏,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电影的一开头,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卧虎藏龙、刀光剑影的江湖世界。
接着是俞秀莲带着押镖的队伍进京城,这时的音乐变得大气磅礴、宏厚激昂,同时画面中出现的是繁华昌盛、高楼林立的京城俯瞰图,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画面与音乐的完美搭配,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在玉娇龙盗剑那一段情节中,影片先是展现京城夜晚祥和宁静、万籁俱寂的氛围,但见千家万户,灯火俱熄,这时的音乐也安静轻柔、悠扬舒缓。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谭盾是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其作品在音乐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还体现在作品创作的方式和手法上。
下面将对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进行浅谈。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反对权威主义和歧视。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描绘人类的悲欢离合和人类精神的追求。
他的交响曲《兰亭序》以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灵感,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和美的主题。
这首曲子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表达了人的内心的激荡和追求。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一些宗教哲学的思想。
宗教哲学关注人与神的关系、人生的意义和人的超越性。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宗教题材,如《天堂》,《草木之城》等。
这些作品中的音乐语言常常具有庄严、肃穆的氛围,通过音乐的表达传递出人对超越性的思考和追求。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还包含一些关于时间和历史的哲学思考。
时间和历史是哲学思考中的重要议题,涉及到人类的存在和命运。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通过音乐的编排和发展,表达了对时间和历史的思考。
他的交响曲《长城》,以中国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为创作题材,表达了时间的延续和历史的沉淀。
这首曲子中通过音乐的起伏和发展,带领听众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还具有一些现代生活的哲学思考。
现代生活充满了快节奏和碎片化,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沉思和情感的表达。
谭盾通过音乐作品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钢琴协奏曲《简》中,以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厌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诉求。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还体现在作品创作的方式和手法上。
通过音乐的表达,谭盾传递出对人文主义、宗教哲学、时间和历史以及现代生活的思考和思索。
这些哲学思想使他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也赋予了听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谭盾的音乐创作在电影中的应用及其特殊价值[摘要] 作为现代音乐人的谭盾,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一直追求着“音乐没有东西、音乐没有国界”和“音乐可以看得见.颜色可以听得出”的观念。
本文欲从谭盾的音乐创作、在电影中的应用及其特殊价值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音乐爱好者更好地去理解谭盾这种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关键词] 谭盾;音乐创作;电影音乐;价值一、谭盾和他的音乐创作素有“音乐鬼才”之称的著名旅美作曲家谭盾,一位地道的中国人。
195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丝茅冲的他,自小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先后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并最终取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作为美国现代派音乐创始人约翰·凯奇的追随者,谭盾的音乐以其非常规音像手段、音乐剧场以及自己的作品中的大量拼贴(音响以及自己的其他作品)而闻名。
他曾多次获得中国国家级创作奖及国际作曲奖,常应邀赴朱丽亚音乐学院、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讲学,并担任德国慕尼黑国际歌剧比赛评委、荷兰国际作曲比赛评委及美国洛克斐勒委约大奖评委。
谭盾的音乐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时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和1983年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国际作曲大奖。
第二阶段是1989年以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成为国际乐坛瞩目的重要作曲家,1994年创作的室内乐《鬼戏》,以中国巫术文化中的迎神迎鬼、娱神娱鬼、送神送鬼为创作元素,把古典音乐、中国皮影戏、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穿插巴赫的一首钢琴前奏曲和中国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并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将弦乐四重奏、琵琶、打击乐器、水等自然音效有机结合,给听众一种全新的音乐感受而引起轰动;1997年被《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同年还被德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谭盾荣获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格威文美尔作曲大奖。
第三阶段也是谭盾音乐创作的高峰阶段。
2001年凭借为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进行配乐,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2002年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在为电影《英雄》的配乐上延续了他在音乐上的创作风格,继续他在音乐视觉与听觉方面的追求.使音乐与画面、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得到了一种重新的诠释和进一步升华:2003年创造了将多媒体音乐与现场交响乐相结合的又一种全新的交响乐演奏——《地图》;2005年与冯小刚导演合作,为电影《夜宴》配乐;2006年创作了以壮丽的中岳嵩山为天然舞台,以禅宗文化、少林武术为底蕴.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意境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
二、谭盾和他的电影音乐多年来,谭盾在国际上虽屡获各类大奖,但被大多数国人认识主要还是从他的电影音乐开始的。
1《卧虎藏龙》《卧虎藏龙》是民国著名悲剧侠情小说家王度庐的代表作。
2001年,著名导演李安将《宝剑宝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三--部作品整合拍成《卧虎藏龙》,并力邀谭盾为该剧创造背景音乐。
谭盾不负众望地凭借《卧虎藏龙》荣获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以及第44届格莱美奖四项提名:“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取自主题曲”“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取自《月光爱人》”“最佳古典音乐——取自《永恒的誓言》”“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取自《易》吉他协奏曲”,使之成为史上第一位拿下此殊荣的华人音乐家,把他的事业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卧虎藏龙》中的音乐,谭盾围绕李安导演着力描写两代侠者的情感悲剧为主线,运用单纯的管弦乐、一或两种乐器的独奏以及打击乐等不同的表现手法,配以马友友、李玟等超强的音乐阵容.把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文化进行了一次多元文化的大融合。
电影始于一段没有画面.旋律低缓的大提琴演奏中。
琴声微颤,好似一幅风景卷轴慢慢展现于观众眼前。
但在这秀美的风景中却又能隐约听出不安的音乐成分,把人们慢慢地带入影片中龙争虎斗的江湖中去。
影片中的音乐表现最有特点的就是打击乐的应用。
音乐运用快而弱的鼓点节奏表现了玉娇龙夜潜贝勒爷府中偷剑时的情景,而对于俞秀莲追击玉娇龙的画面则配以更快更强的鼓点节奏。
整个打斗的场景在没有任何台词的解说下却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李慕白与碧眼狐狸打斗的场景中,谭盾还把管弦乐器与中国戏曲的大鼓进行组合,将戏曲元素运用到武打画面相结合的背景音乐中,进一步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当玉娇龙从武当山上纵身而下,投身万丈深渊的那一刻,也是电影《卧虎藏龙》进入尾声之时。
音乐响起了由提琴拉奏出的凄美旋律和带有明显新疆节奏的鼓乐,把观众的情绪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仿佛刹那间穿透了人世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最后,一段由李玟演唱的空灵飘渺的《月光爱人》缓缓响起,让观众继续沉浸于影片中,久久不能忘怀。
2《英雄》对于张艺谋导演根据民间故事《荆轲刺秦王》改编的电影《英雄》中的音乐,谭盾自己曾说过:“如果说《卧虎藏龙》是我的女儿,它带有南方音乐的柔情似水,细腻、委婉,线条简单;那《英雄》则是我的儿子,表现的是北方音乐的大气磅礴,音乐粗犷、沧桑、多层次。
”创作中,他把东北音乐素材,如东北二人转、内蒙草原、戈壁沙漠等音乐元素进行综合重组;通过男高音、女高音、水乐、古琴、鼓、小提琴等音乐表现手法.创作出与故事画面紧密结合.长达70分钟的16段完整的“音乐故事”。
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帕尔曼多情的小提琴声和日本鼓童激烈的鼓声了。
小提琴的演奏在影片音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一方面因为他是由世界顶级小提琴演奏大师帕尔曼亲任演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由两把完全不同音色的小提琴进行演奏:第一把小提琴是帕尔曼价值600万美金,音色极为好听的纯西方弓弦乐器。
另一把却是由谭盾亲自改装的,把中国民族乐器二胡上的丝线嫁接到西方弓弦乐器小提琴上,模拟出中国失传乐器“秦弦子”的特有音色的“小提琴”,从而深刻地表现出北方大地的沧桑。
鼓.在片中音乐中同样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时咱勺谭盾充分发挥了“旋律只是音乐的躯壳,而节奏才是音乐的灵魂”这一说法。
他请到仍在沿袭中国最古老训练打击乐方法“唱鼓经”(即不用识谱,演奏时也不存在看谱,只是事前把鼓谱唱或打给他们听一次就可牢记的一种训练方法)的日本鼓童来进行演绎。
谭盾在向鼓童讲解鼓谱时要求运用中国手法击鼓,同时还穿插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演奏方法之一的“轮指”手法进行演奏,使得鼓声又以一种全新的听觉形式呈现于欣赏者面前。
3《夜宴》《夜宴》是著名导演冯小刚用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呈现出中国皇室一脉相承的争斗、寂寞乃至身不由己,并将在庞大压抑下所能体现出的人性的本能发挥致极的一部影片。
在影片的背景音乐中.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音乐应数那首贯穿全剧的歌曲《越人歌》。
《越人歌》来源于《诗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担当影片音乐人的谭盾.在通读剧本后选择了腾格尔和周迅分别来演绎这首“挖掘人性深处的一种寂寞。
然后再从这个寂寞里寻找希望”的歌曲。
谭盾认为腾格尔的声线具有一种表现穿越古今的大气.而周迅的声音则具有一种空灵、细腻的风格。
对于《夜宴》中的音乐谭盾曾这样解说过:《夜宴》有一种跨越几千年的时空感,非常的古典和唯美,有趣的是在结尾则是非常的现代和摇滚。
在《夜宴》的音乐中有着诸多湖南文化元素的存在,比如湘西的傩戏,这就有歌剧的成分,尤其是腾格尔哼唱的时候。
腾格尔是一个非常悠远的乐者.他的歌唱是可以把我们从野性的草原带到空灵的天空中去,从他的歌声中可以体会到非常愉快的寂寞,非常渴望的痛苦。
而对于周迅那带有哭腔的演唱,据说在录制过程中把伴奏的古筝演奏家都弄得潸然泪下。
周迅边唱边走向死亡,直到死去,那是人最最寂寞的感受。
三、谭盾电影音乐的特殊价值始创于1927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即“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在全球名目繁多的电影奖项中名气最大,无数世界巨星都为之向往的一项国际大奖。
然而在一个与电影艺术有关的大奖中,却设立了一个名为“最佳音乐奖”的奖项。
足见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谭盾作为惟一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的华人音乐家,他的作品在电影中除了起到渲染、叙事、剧作、描绘、抒情等基本功能外.还有何特殊价值呢?1打破传统,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谭盾的音乐从来就不屈服于中西方音乐那种“看不见、摸不着。
只能靠心灵去感知、感受”的传统表现形式,他强调音乐是一种能“看得见的音乐,听得见的颜色”。
谭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曾举办过名为“绝对有机音乐会——水乐和纸乐”,期间让欣赏者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是“看得见的音乐”。
水乐和纸乐即用水和纸发出的不同声音演奏而成的乐曲。
一张纸能发出多少声音呢?水除了在流动时能发出声音.还能发出什么声音呢?谭盾把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铜锣放入水中进行敲击.发出的声响让人耳目一新;把空椰壳放入水中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器.这无形无味无色的水在谭盾的手中立刻变得那样的诡异、那样的精灵;纸乐比水乐更加丰富。
三张如瀑布般从天而降的白纸。
通过三位演奏者时而掌击、抖动,发出雷电骤雨般的声音。
时而又用鼓棒槌打,发出厚重的回声。
谭盾这种通过抖动纸张、敲击纸张、吹吸纸张等不同形式把不同质地的纸张相互碰撞,发出的这种原始的音响,使观众们现场感受了一把谭盾是怎样“玩”音乐的,并都为之震撼,声称“这简直就是一种听觉的冲击,一种视觉的享受”。
对于“听”得见的颜色,前文中介绍《卧虎藏龙》表现南方的柔情似水,细腻、委婉,线条简单;《英雄》表现北方的大气、粗犷、沧桑、多层次,这便是音乐的色彩。
2中西结合,把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谭盾音乐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音乐不分东西。
多年来,人们把东西方的音乐划分得十分清楚,而在谭盾的眼里,音乐就是音乐,音乐是不分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的,他是一个整体的艺术形式,所以我们在谭盾的音乐里,特别是他的电影中都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
《卧虎藏龙》《英雄》以及《夜宴》的电影音乐中,不论从音乐本体的创作.还是从演奏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无不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一种全新的艺术。
正是由于谭盾音乐的特殊性使其在国际乐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也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带到了国际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音乐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的音乐不仅仅只有《茉莉花》这个“音符”。
[参考文献][1]李静.我谈谭盾[J].黄河之声,2008(23).[2]张辉.谭盾音乐的深远意义[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02).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