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合集下载

古生物学-节肢

古生物学-节肢

(一)三叶虫的构造 一 三叶虫的构造
1.背甲构造 . 三叶虫背甲成分 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 背甲成分以 为主, 三叶虫背甲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 坚硬, 坚硬,所以成为地史时期最早大量形成化石的 动物门类。 动物门类。 背甲主要包裹虫体背侧和腹侧边缘, 背甲主要包裹虫体背侧和腹侧边缘,呈长卵形 或椭圆形, 略上隆, 通常长3-10厘米 , 小者 厘米, 或椭圆形 , 略上隆 , 通常长 厘米 不及6毫米 大者可达70厘米 毫米, 厘米。 不及 毫米,大者可达 厘米。
(一)三叶虫的构造
则位于其内缘,并可分为两类, 眼则位于其内缘,并可分为两类,即复眼和聚 合眼, 合眼, 前者为一个眼角膜覆盖所有的小眼体, 前者为一个眼角膜覆盖所有的小眼体,为多数 三叶虫所具有; 三叶虫所具有; 后者每个小眼体各自为一个眼角膜覆盖,小眼 后者每个小眼体各自为一个眼角膜覆盖, 体之间为巩膜板所隔, 体之间为巩膜板所隔,仅为镜眼虫类和少数手 尾虫类所具有。 尾虫类所具有。
(一)三叶虫的构造
尾甲和头甲大小比例关系是三叶虫分类的另 一重要依据。 一重要依据。 据此, 尾甲分为四种类型: 据此,将尾甲分为四种类型: (1)尾极小的称小尾型; 尾极小的称小尾型 尾极小的称小尾型; (2)尾甲小于头甲称异尾型; 尾甲小于头甲称异尾型 尾甲小于头甲称异尾型; (3)尾甲与头甲大致相等的称等尾型; 尾甲与头甲大致相等的称等尾型 尾甲与头甲大致相等的称等尾型; (4)尾甲大于头甲的称大尾型。 尾甲大于头甲的称大尾型 尾甲大于头甲的称大尾型。
(一)三叶虫的构造
头鞍有时光滑, 有时具成对的沟, 头鞍有时光滑 , 有时具成对的沟 , 为头部分 节的痕迹, 头鞍沟或鞍沟, 节的痕迹 , 称 头鞍沟或鞍沟 , 鞍沟数最多不 超过4对 可在中部相连,通常自前向后加长、 超过 对,可在中部相连,通常自前向后加长、 加深。 鞍沟把头鞍分成若干鞍叶 鞍叶。 加深 。 鞍沟把头鞍分成若干 鞍叶 。 在某些类 群中头鞍中后部中央有一小瘤称为中瘤 中瘤。 群中头鞍中后部中央有一小瘤称为 中瘤 。 头 鞍之后为颈环 其间以颈沟 为界, 颈环, 颈沟为界 鞍之后为 颈环 , 其间以 颈沟 为界 , 颈环中部 可具颈瘤 有时向后延伸成颈刺 颈瘤, 颈刺。 可具颈瘤,有时向后延伸成颈刺。

节肢动物门教学文案

节肢动物门教学文案

节肢动物门第七节: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约占动物界总种数的85%;其个体数目亦十分惊人,例如一个蜂群个体总数可达3万多个。

节肢动物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分布极为广泛,凡适合动物生存的环境,几乎都有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环节动物的祖先,故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如两侧对称,身体分节等,但节肢动物还有许多比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异律分节:最前一节为顶节,最末一节为尾节(肛节),中间的才是真正的体节。

异律分节从形态上完善和保证了动物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整合,更有利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机能和结构较相同的体节常愈合,形成体区。

如:昆虫——身体分为头、胸和腹3个体区。

甲壳类、蛛形类、肢口类——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2个体区;多足类——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2个体区。

蜱螨类——头、胸、腹三部分体节完全愈合。

——形态的分化伴随着机能的进一步分工:头部——感觉和摄食。

胸部——运动和支持。

腹部——营养和生殖。

2、分节的附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和环节动物一样,也按体节排列,但节肢动物附肢的最大特征是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附肢之间也有关节,并以关节膜相连,节肢动物名由此而来。

其运动力和灵活性都远远超过环节动物。

——附肢的分类:双肢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组成。

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

单肢型——由双肢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

如昆虫的3对步足。

节肢动物的附肢,在进化过程中,随着体区的形成,附肢也相应的发生了形态与机能的分化。

如头部的附肢用以感觉,或形成口器以取食;胸部的附肢用以运动与呼吸;腹部的附肢除游泳、爬行外,还有的转化成生殖器,或部分消失。

3、外骨骼及蜕皮现象:节肢动物的体壁由三部分组成,最外层为(角质膜)表皮,接着是上皮层,最里面为很薄的基底膜。

肢动物门Arthropoda

肢动物门Arthropoda

❖ 5 节肢动物由于辐射适应而得到广阔的 开展,既可在水中生活,又可在枯燥的陆 地和空中生活。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 所有生态领域,局部寄生。
❖ 6 分类非常复杂,共有九大超纲:三叶 虫超纲、有鳌肢超纲、坚角蛛超纲、甲壳 超纲、多足超纲、六足超纲、有爪超纲、 五口超纲、慢步超纲等。
第二节 三叶虫纲 〔Trilobita〕
❖ 〔2〕中晚寒武世以异尾型为主,胸节减少。头鞍 短,多具内边缘,眼叶减小,鞍沟数减少。
❖ 〔3〕另外,球接子类开场大量出现并繁盛
❖ 2 奥陶世仍较繁盛,但由于头足类和笔石兴 起,三叶虫在海洋中不再是居统治地位的生 物。多为等尾型,胸节进一步减少。头鞍向 前扩大,鞍沟不发育,愈合程度高。
❖ 3 志留纪至二叠纪,三叶虫的繁衍急剧衰退, 只留下少数类别。形体特化,如卷曲、厚壳 等。
是头部中间隆起局部,两侧为背沟所限,其 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 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
头鞍沟—头鞍有时光滑,有时具成对的沟,为 头局部节的痕迹,称头鞍沟或鞍沟,鞍沟把 头鞍分成假设干鞍叶。鞍沟一般小于5对。
颈环—头鞍之后为颈环,其间以颈沟为界。颈 环上可具瘤和颈刺。
2 面线
通过眼的内侧与眼叶之间有一对切穿头甲的狭缝, 称为面线。面线有四种类型:
❖ 6 浅海底栖为主,也有浮游和游泳类型
❖ 7 寒武纪至二叠纪,寒武纪是三叶虫的时代, 二叠纪末期绝灭。
二 背甲构造
〔一〕头甲 是分类和属、种划分的主要
依据,多呈半椭圆形,中间有 隆起的头鞍和颈环,其余称颊 部。颊部中央常具眼和眼叶, 在多数三叶虫中通过眼的内侧 与眼叶之间有一对狭缝切穿颊
1 头鞍
第一节 概述
1 门类最庞大,占现生动物的85%,如虾、蜘蛛、 蚊子、苍蝇等。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开展来 的一个比较高级的无脊椎动物类别,无论种类 和数量都占统治地位。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外骨骼分片:在骨片间的节间部分不含外表皮或 外表皮不发达,因此较柔软,不防碍身体活动. •蜕皮现象:在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下,换上柔软多 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不断增长。 •外骨骼的作用: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 发;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细菌等的侵染;与附着在 体壁内面的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运动,这一点与脊椎 动物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 3.肌肉系统 •肌肉均为强劲有力的横纹肌,并形成独立的肌肉 束,其两端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或内突上,靠肌 肉束的收缩牵引骨板使身体运动。通过外骨骼的杠 杆作用,调整和增强了肌肉运动。 •肌肉束往往按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例如每只
二.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门,已知约 120万种,占动物总数的4/5。根据异律分 节、附肢、呼吸和排泄的情况,将现存种类 分为6个纲。
1.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
又称有爪纲(Onychophora)

蠕虫形,身体表面没有明显分节,只有环纹;附 肢有爪但不分节;具单眼无复眼,以气管呼吸。 具有皮肤肌肉囊、后肾管、混合体腔、开管式循 环,介于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全身遍布气 孔,气孔不能关闭,易失水分,必须生活在潮湿 的地方。已知约70种,我国仅在西藏有记录,如 栉蚕(Peripatus)。
附肢一般有3对附肢肌,可使附肢朝前后、上下、 内外各种不同方位活动。 4.体腔和血液循环系统 • 体腔:为混合体腔。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 断裂解体,并与组织间残存的囊胚腔相互沟通, 使最终形成的体腔既来自囊胚腔又来自体腔囊 体腔。混合体腔内含有血液,因此又称血腔。 • 开放式循环系统,血压降低,如果附肢折断, 可以避免大量出血死亡。 • 血液无色,多为血青蛋白。 • 讨论演化成血腔的机理:目前不清楚,有可能 是外骨骼受压——血液流向柔软的部分——使 柔软处的血管消失——形成血窦。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气门:是气管与外界的开口,位于身体两侧,胸 部2对,腹部8对,按体节排列。
(3)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4)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系统,仅1条背血管,自腹部直通头 部。 心脏:8个按体节膨大的心室,每一心室两侧各 有1心耳,是血液注入心脏的孔道,其边缘向内突 形成瓣膜,使血液不会倒流。 动脉:管状。 •血液循环方向:心室搏动 动脉 头部 血腔 向体后行 围心窦 心耳 心室。
呼吸和生殖等各种形态结构。
•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具外骨骼和蜕皮现象 节肢动物要在陆地上存活,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 量蒸发,其包在身体外的角质膜,即外骨骼正是起 着这种重要的作用。 •外骨骼 上表皮:最外层,最薄,含蜡层、色素,不透 水。 外表皮:最坚硬部分,含有钙盐、骨蛋白。 内表皮:具柔软、延展性,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几丁质复合体。
附肢7对,后6对成书鳃。生活在海洋中,化石种 类有120种,现存活5种,称鲎,我国沿海有中国 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分布。 3.蛛形纲(Arachnida)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无触角,头胸部有6对 附肢,第1对是螯肢,第2对是脚须,后4对为步 足;呼吸器官用书肺和气管;排泄用基节腺和马氏 管。大多生活于陆地,种类约60000余种,如各 种蜘蛛、蝎子、蜱螨。 4.甲壳纲(Crustacea)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13对附肢, 腹部附肢有或无;用鳃呼吸,排泄器官是腺体。生 活在海洋、淡水中,极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约有35000余种,如各种虾、蟹、水蚤等。
形状和适应光线强弱以及辨别颜色的功能。
•出现了内分泌系统,在生殖、发育及代谢等方面 起重要调节作用。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脑激 素等。目前,已在节肢动物体内发现了与哺乳动物 类似的激素及其受体,如卵泡刺激激(FSH)、 黄体生成素(LH)以及FSHR和LHR。说明节肢 动物可能具有与高等动物(哺乳动物)一样复杂的 激素调节体制。 8.生殖和发育 • 一般为雌雄异体,并且是雌雄异形。 •有外生殖器。生殖系统除生殖腺、生殖导管、附 属腺体外,高级种类有体外交配和产卵的结构,称 为“外生殖器(genitalia)”,它是由一些附肢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40
背沟
41
42
43
(3)尾甲
多呈半圆形或近三角形 由若干体节愈合而成,少则1节,多
达30节 中央为尾轴,两侧为肋部 肋沟较间肋沟深而宽 边缘宽窄不一,有时具有各种尾刺 (侧刺、末刺)
44
45
尾刺
46
叉尾虫(Dorypyge)
47
Dalmanitina 小达尔曼虫
三叶虫的生态(图解)
56
四、三叶虫的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
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
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 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
少数类别 绝灭:二叠纪末
57
(1) 三叶虫始现于早寒武世,寒武纪 最为繁盛,地层意义最大。 ①早寒武世以莱氏虫类最重要,其特征 为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眼叶大, 鞍沟显著。 ②中晚寒武世以异尾型为主,胸节减少。 头鞍短,多具内边缘,眼叶减小,鞍沟 数减少。 ③另外,球接子类开始大量出现并繁盛
(1)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后边缘 (2)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侧边缘 (3)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的颊角 (4)边缘面线——面线切于头甲的腹边缘,也 称无面线类
27
三叶虫面线类型
1.后颊类面线 3.角颊类面线 2.前颊类面线 4.边缘式面线
28
29
30
③头盖
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 头鞍的统称。 固定颊——面线和头鞍之间的区域。 活动颊——面线外部的颊面,常脱落 保存。
23
24
① 头鞍
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 头鞍沟—为头部分节的痕迹,称头鞍沟或 鞍沟,鞍沟把头鞍分成若干鞍叶。鞍沟一 般小于5对。 颈环—头鞍之后为颈环,其间以颈沟为界。 颈环上可具颈瘤和颈刺。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18


说明:
节肢动物的气管可直接输送氧给组织,同 时也能把组织排放的二氧化碳运出体外,而其 他动物的气体运输都要血液循环系统的参与, 由此可见陆栖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在动物界中的 高效和独特。这种结构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 蒸发和散失,是节肢动物对陆生生活的一种适 应性改变。
19
7、独特的消化系统:
23
东亚飞蝗的内部结构:
24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感官: 触觉感受器:最常见的是触毛。平衡囊和
鼓膜听器等都由触角器演变而成。
视觉感受器:可分单眼和复眼。 化学感受器:陆栖种类的化感器分为嗅觉
器(主要着生在触角上)和味觉器。
25
(2)神经系统 :

链状神经系统。 与环节动物相似,但由
20
大 栉 蚕 的 结 构
21
虾的内部结构:
22
8、多样的排泄器官:
两种主要类型: (1)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
如甲壳类的绿腺、颚腺,蛛形纲的基节腺等。
(2)马氏管
是从中肠与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细盲管,直 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吸收大量尿酸等蛋 白质分解产物,排泄物经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 肛门排出。

代表动物——东亚飞蝗
30
1、昆虫的形态:

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6节:包括触角(1对)、口器及单、复眼 等。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胸部3节:每节有1对胸足,第2、3胸节背侧各 有翅1对。是运动中心。 腹部11节:是内脏器官所在地,成虫附肢已消 失,仅留1对尾须和雌雄外生殖器。为代谢及 生殖中心。
于身体异律分节,有些体节发生愈合,因此神 经系统也相对集中。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第七节: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约占动物界总种数的85%;其个体数目亦十分惊人,例如一个蜂群个体总数可达3万多个。

节肢动物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分布极为广泛,凡适合动物生存的环境,几乎都有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环节动物的祖先,故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如两侧对称,身体分节等,但节肢动物还有许多比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异律分节:最前一节为顶节,最末一节为尾节(肛节),中间的才是真正的体节。

异律分节从形态上完善和保证了动物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整合,更有利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机能和结构较相同的体节常愈合,形成体区。

如:昆虫——身体分为头、胸和腹3个体区。

甲壳类、蛛形类、肢口类——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2个体区;多足类——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2个体区。

蜱螨类——头、胸、腹三部分体节完全愈合。

——形态的分化伴随着机能的进一步分工:头部——感觉和摄食。

胸部——运动和支持。

腹部——营养和生殖。

2、分节的附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和环节动物一样,也按体节排列,但节肢动物附肢的最大特征是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附肢之间也有关节,并以关节膜相连,节肢动物名由此而来。

其运动力和灵活性都远远超过环节动物。

——附肢的分类:双肢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组成。

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

单肢型——由双肢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

如昆虫的3对步足。

节肢动物的附肢,在进化过程中,随着体区的形成,附肢也相应的发生了形态与机能的分化。

如头部的附肢用以感觉,或形成口器以取食;胸部的附肢用以运动与呼吸;腹部的附肢除游泳、爬行外,还有的转化成生殖器,或部分消失。

3、外骨骼及蜕皮现象:节肢动物的体壁由三部分组成,最外层为(角质膜)表皮,接着是上皮层,最里面为很薄的基底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三叶虫的生态(图解)
56
四、三叶虫的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 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 最繁盛期:寒武纪, 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 退居次要:奥陶纪, 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 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 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 少数类别 绝灭: 绝灭:二叠纪末
57
(1) 三叶虫始现于早寒武世,寒武纪 ) 三叶虫始现于早寒武世, 最为繁盛,地层意义最大。 最为繁盛,地层意义最大。 早寒武世以莱氏虫类最重要, ①早寒武世以莱氏虫类最重要,其特征 为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眼叶大, 为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眼叶大, 鞍沟显著。 鞍沟显著。 中晚寒武世以异尾型为主,胸节减少。 ②中晚寒武世以异尾型为主,胸节减少。 头鞍短,多具内边缘,眼叶减小,鞍沟 头鞍短,多具内边缘,眼叶减小, 数减少。 数减少。 另外, ③另外,球接子类开始大量出现并繁盛
58
(2)奥陶世仍较繁盛,但由于头足类 奥陶世仍较繁盛, 奥陶世仍较繁盛 和笔石兴起, 和笔石兴起,三叶虫在海洋中不再是居统 治地位的生物。多为等尾型, 治地位的生物。多为等尾型,胸节进一步 减少。头鞍向前扩大,鞍沟不发育, 减少。头鞍向前扩大,鞍沟不发育,愈合 程度高。 程度高。 (3)志留纪至二叠纪,三叶虫的繁衍 )志留纪至二叠纪, 急剧衰退,只留下少数类别。形体特化, 急剧衰退,只留下少数类别。形体特化, 如卷曲、厚壳等。 如卷曲、厚壳等。 (4)二叠纪末绝灭。 )二叠纪末绝灭。
三 叶 虫 纲 化 石 代 表
19 16 19
20
(4)背甲分为若干节,头部和尾部的节与 背甲分为若干节, 节之间彼此愈合成为一块板, 节之间彼此愈合成为一块板,因此常常保 存完整。胸节常常分散保存。 存完整。胸节常常分散保存。 (5)浅海底栖为主,也有浮游和游泳类型 浅海底栖为主,也有浮游和游泳类型 为主 浮游和游泳 (6)寒武纪至二叠纪,寒武纪是三叶虫的 寒武纪至二叠纪,寒武纪是三叶虫的 时代,二叠纪末期绝灭。 时代,二叠纪末期绝灭。
40
背沟
41
42
43
(3)尾甲
多呈半圆形或近三角形 由若干体节愈合而成,少则1 由若干体节愈合而成,少则1节,多 30节 达30节 中央为尾轴, 中央为尾轴,两侧为肋部 肋沟较间肋沟深而宽 边缘宽窄不一,有时具有各种尾刺 边缘宽窄不一,有时具有各种尾刺 侧刺、末刺) (侧刺、末刺)
44
45
25
眼脊 叶
颊刺
26
②面线
通过眼的内侧与眼叶之间有一对切穿头 甲的狭缝,称为面线。面线有四种类型:—面线后支切于头甲后边缘 (1)后颊类面线 面线后支切于头甲后边缘 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侧边缘 (2)前颊类面线 面线后支切于头甲侧边缘 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的颊角 (3)角颊类面线 面线后支切于头甲的颊角 边缘面线——面线切于头甲的腹边缘,也 面线切于头甲的腹边缘, (4)边缘面线 面线切于头甲的腹边缘 称无面线类
21
22
二、背甲构造
(1)头甲 )
多呈半椭圆形,中间有隆起的头鞍和 多呈半椭圆形,中间有隆起的头鞍和 头鞍 颈环, 其余称颊部 颊部中央常具眼 颊部。 颈环 , 其余称 颊部 。 颊部中央常具 眼 和 眼叶, 眼叶 , 在多数三叶虫中通过眼的内侧与 眼叶之间有一对狭缝( 面线) 切穿颊面, 眼叶之间有一对狭缝 ( 面线 ) 切穿颊面 , 将头部分为头盖 活动颊。 头盖和 将头部分为头盖和活动颊。 主要构造有:头鞍、面线、 主要构造有:头鞍、面线、眼、头盖
9
10
三叶虫纲
三叶虫形纲 多足纲
节 肢 动 物 门 各 类 代 表
昆虫纲
16
肢口纲
1
11
蛛形纲 甲壳纲 坚角蛛纲
节 肢 动 物 门 各 类 代 表
原节肢纲
2
12
13
14
15
16
17
三叶虫纲( 第二节 三叶虫纲(Trilobita) )
一、特点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个纲, 已绝灭的一个纲 (1)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个纲, 仅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生活。 古生代的海洋中生活 仅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生活。 身体扁平,背部被以坚固的甲壳 坚固的甲壳, (2) 身体扁平,背部被以坚固的甲壳,成份 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 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腹侧为柔软的腹 膜和附肢。 膜和附肢。 背甲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 (3) 背甲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 肋叶,因而得名。自前而后又横分为头部、 肋叶,因而得名。自前而后又横分为头部、 胸部和尾部。通常长3 10cm, 胸部和尾部。通常长3-10cm,最小不及 18 5mm,最大可达70cm 70cm。 5mm,最大可达70cm。
50
王 冠 虫
51
52
53
三叶虫背甲四周都弯向腹面, 三叶虫背甲四周都弯向腹面 , 延伸成宽度不等的腹边缘。 延伸成宽度不等的腹边缘 。 三叶虫 壳面多光滑, 壳面多光滑 , 有的具大小不同的瘤 点,有的还具线纹状构造
54
三、三叶虫的生态
全部海生,生活方式多种多样: 全部海生,生活方式多种多样: (1)底栖型: )底栖型: 浅海底栖爬行:身体扁平、眼在上。 浅海底栖爬行:身体扁平、眼在上。 挖掘泥沙:头甲坚硬,前缘似扁铲, 挖掘泥沙:头甲坚硬,前缘似扁铲,肋剌 发育,尾刺发达,无眼或眼不发育。 发育,尾刺发达,无眼或眼不发育。 (2)游泳型:个体小,身体流线形,眼在头 )游泳型:个体小,身体流线形, 侧方或腹方。 侧方或腹方。 (3)漂游型:个体小而轻,刺多而长;球状, )漂游型:个体小而轻,刺多而长;球状, 无眼
23
24
① 头鞍
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 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 头鞍沟—为头部分节的痕迹 为头部分节的痕迹, 头鞍沟 为头部分节的痕迹,称头鞍沟或 鞍沟,鞍沟把头鞍分成若干鞍叶。 鞍沟,鞍沟把头鞍分成若干鞍叶。鞍沟一 般小于5 般小于5对。 颈环—头鞍之后为颈环 其间以颈沟为界。 头鞍之后为颈环, 颈环 头鞍之后为颈环,其间以颈沟为界。 颈环上可具颈瘤和颈刺。 颈环上可具颈瘤和颈刺。
31
32
33
活动颊——面线外部的颊面,常脱落保存。 面线外部的颊面,常脱落保存。 活动颊 面线外部的颊面
34
④ 眼
三叶虫的视觉器官。 三叶虫的视觉器官。 眼叶——在头盖外缘有一对半圆形 眼叶 在头盖外缘有一对半圆形 隆起部分称为眼叶, 隆起部分称为眼叶,对眼起支持作 用。 眼脊——眼叶前端有一条凸起的脊 眼脊 眼叶前端有一条凸起的脊 与头鞍前侧相连。 线,与头鞍前侧相连。
8
(3)身体被以几丁质甲壳覆盖。借助于 身体被以几丁质甲壳覆盖。 几丁质甲壳覆盖 周期性的蜕壳进行生长。 蜕壳进行生长 周期性的蜕壳进行生长。 神经系统发育,具有脑 (4)神经系统发育,具有脑、眼等高级 器官。另外还有心脏 血液、 心脏、 器官。另外还有心脏、血液、鳃、气管 和肺等器官。 和肺等器官。 节肢动物生态领域极广 生态领域极广。 (5)节肢动物生态领域极广。 分类非常复杂,共有九大超纲 九大超纲: (6)分类非常复杂,共有九大超纲:三 叶虫超纲、有鳌肢超纲、坚角蛛超纲、 叶虫超纲、有鳌肢超纲、坚角蛛超纲、 甲壳超纲、多足超纲、六足超纲、 甲壳超纲、多足超纲、六足超纲、有爪 超纲、五口超纲、慢步超纲等。 超纲、五口超纲、慢步超纲等。
颊刺
37
38
39
(2)胸甲构造
①由若干形状相似,相互衔接并可活动的胸 由若干形状相似, 节组成,胸节数目最少2 最多40 40节 节组成,胸节数目最少2节,最多40节 每一胸节上都有一对背沟 一对背沟, ②每一胸节上都有一对背沟,把胸节分为中 央的轴节和两侧的肋节 轴节和两侧的 央的轴节和两侧的肋节 肋沟、间肋沟:每个肋节上的沟为肋沟, ③肋沟、间肋沟:每个肋节上的沟为肋沟, 各肋节之间的沟为间肋沟。肋沟浅而宽, 各肋节之间的沟为间肋沟。肋沟浅而宽, 间肋沟窄而细。 间肋沟窄而细。 肋刺。 肋节末端钝圆,或延长而成的刺为肋刺 ④肋节末端钝圆,或延长而成的刺为肋刺。
尾刺
46
叉尾虫(Dorypyge) 叉尾虫
47
Dalmanitina 小达尔曼虫
48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 中寒武世末期 晚寒武世初期 三叶虫(尾刺发育) 三叶虫(尾刺发育)
49
Damesella德氏虫 德氏虫
Drepanura蝙蝠虫 蝙蝠虫
尾甲类型
尾甲类型—据尾甲与头甲的比例: 尾甲类型 据尾甲与头甲的比例: 据尾甲与头甲的比例 小尾型——尾极小 (1)小尾型 尾极小 (2)异尾型 异尾型——尾<头甲 尾 等尾型——头、尾等大 (3)等尾型 头 大尾型——尾>头 (4)大尾型 尾
59
重点掌握
三叶虫的硬体构造、 三叶虫的硬体构造、地史分布
60
27
三叶虫面线类型
1.后颊类面线 1.后颊类面线 3.角颊类面线 3.角颊类面线 2.前颊类面线 2.前颊类面线 4.边缘式面线 4.边缘式面线
28
29
30
③头盖
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 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 头鞍的统称。 头鞍的统称。 固定颊——面线和头鞍之间的区域。 面线和头鞍之间的区域。 固定颊 面线和头鞍之间的区域 活动颊——面线外部的颊面,常脱落 面线外部的颊面, 活动颊 面线外部的颊面 保存。 保存。
35
是头鞍之前背壳的总称, ⑤前边缘——是头鞍之前背壳的总称,被边 前边缘 是头鞍之前背壳的总称 缘沟分为外边缘和内边缘, 缘沟分为外边缘和内边缘,其发育程度与 头鞍向前延伸的程度成相互消长的关系
36
颊刺
⑥颊角、颊刺——头甲的后缘与侧缘之 颊角、颊刺 头甲的后缘与侧缘之 间的夹角,它可向后伸长成颊刺。 间的夹角,它可向后伸长成颊刺。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