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蝉》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阅读《蝉》公开课课件(定稿)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阅读《蝉》公开课课件(定稿)
• 2 .拟人手法的运用。 • 3 .通过比较来写蝉。 • 4 .语言既准确严谨,又生动有趣,富
有感情。
科学小品文
• 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 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 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 言生动准确 。
体会情感,探究精神
预习检查
地穴( xué ) 金蜣(qiāng) 窠( kē ) 涂墁( màn ) 纤弱(xiān ) 罅隙( xià) 蚋( ruì) 鳍( qí) 车辙( zhé) 匹敌( pǐ ) 黏土(nián )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 蝉的地穴 )和 ( 蝉的卵 )两方面特点。
2、课文两部分分别介绍了蝉哪个阶段的生 长历程?
《蝉的卵》第8自然段中也有体现“趣”的句子: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 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句 话写出了蝉的幼虫慵懒、可爱的日常。作者文艺性 的笔法使读者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兴趣倍增。
语言魅力——在说明中兼用文学
• 1.文艺化的笔调。富有波折,有情节, 有描写,就像小故事一样。
言描写一种熟悉 的小动物。(蜜蜂、狗、蝴蝶……)
• 《蝉》答案
• 1.(3分)安全(隐蔽) 舒适 稳固
• 2.(3分) 不能,因为“最多”表示程度限制( 最大限度)(1分),用在原文是指这个隐蔽 的 隧道最深处不超过九寸,(不是很深)(1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后就变成 这个隧道深九寸,不符合实际,语言不准确)( 1分)。
5、蝉卵一开始很像什么?
学到这些知识,说说你的感想。
探究语言的魅力
1.这篇文章读起来特别有趣,请列举体现 “趣”的句段,并赏析。 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古诗蝉公开课

古诗蝉公开课
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
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
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 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 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 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 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 能声名远播,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在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宾狱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王 咏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虞世南
三 绝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
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咏
声的响亮和悠扬。 后两句暗示:品藉格外高在尚的的条人件,。并不需要凭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一、二联:由怀于才蝉不栖遇高、饮壮露志,未所酬以“难饱”。 鸣叫也是徒劳者。的当形鸣象叫到五更天亮时,它的 气力已经很微弱,声音也越来越稀疏,可那 青翠碧绿的树叶依旧如常,无动于衷。 梗:用典,桃梗削成的木偶人是身不由已 的,到处漂流不定。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之高,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 之高
《蝉》赏析
•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 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这首托物寓 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
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 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

小学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黄昏的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黄昏的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黄昏的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有关蝉的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昆虫以及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抓关键词句,指导朗读,感悟作者对蝉的喜爱。

3.体味拟人句的作用,仿写拟人句。

4.了解蝉的一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重点难点1.指导朗读,感悟作者对蝉的喜爱。

2.“蝉为什么要放声高唱”与“蝉高唱些什么”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促进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尊重生命”的探讨。

3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蝉这位“昆虫音乐家”的叫声雷震四方,而且明白了它唱得响亮的原因。

还记得描写它叫声的两句古诗吗?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文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蝉的叫声那么大,却不用嘴巴,激发了金波爷爷的好奇心,他还会有哪些新的发现呢?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近“黄昏的蝉”。

(板书课题:黄昏的蝉) (二)品读,感受捉蝉的快乐 1.自由读课文的第4——6自然段,将能体现捉蝉有趣的句子用“——”画出来。

2.指名反馈。

3.体会捉蝉的乐趣。

(课件出示文本) “于是我们相约,在天刚擦黑的时候带上手电筒,来到小树林里。

” (你觉得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 “蝉是我们快乐童年的伙伴,几乎每个孩子都捉过蝉。

”①出示课件:猜一猜小牧童想干啥?有感情地朗读:《所见》②男孩喜欢捉蝉天经地义,女孩呢?会不会一提到蝉就会发抖?不,在台湾女作家简桢的记忆里,捉蝉是那么的刺激,那么的令人难忘。

(课件出示文本)自由读相关资料。

你能想象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或吊带褶群,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

蝉虫歌音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蝉虫歌音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蝉虫歌音乐教案导语: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音乐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根据标题《蝉虫歌音乐教案》的要求,结合具体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蝉虫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蝉虫歌的音乐形式和特点;2.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3.通过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演唱能力。

二、教学准备材料:1.录制好的蝉虫歌音乐素材;2.音乐教学PPT或黑板;3.音乐播放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以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蝉虫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的夏天有没有听过蝉虫的声音。

2.教师播放一段蝉虫歌的音乐,并问学生对于这段音乐的感受和印象。

步骤二:讲解蝉虫歌的音乐形式(10分钟)1.教师介绍蝉虫歌的起源、传播和流行情况。

2.通过PPT或黑板,讲解蝉虫歌的音乐形式和特点,包括:音域广,节奏鲜明,旋律简单。

步骤三:合唱练习(25分钟)1.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练习。

每个小组负责学习并演唱一部分蝉虫歌的歌词。

2.教师分组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和表达方式。

3.每个小组进行独立练习,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流利地演唱出自己负责的部分。

步骤四:整体合唱(15分钟)1.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通过整体合唱展示学生的演唱成果。

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3.在教师的带领下,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整体合唱练习,提高整体的演唱效果。

步骤五: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内容和收获。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蝉虫歌音乐形式,并表达对于音乐的感受。

3.教师展示相关音乐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对音乐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

四、教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注重个别辅导,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蝉》教学设计(附教案)

《蝉》教学设计(附教案)

《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

【课前准备】蝉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昆虫?(蝉)这是唐代虞世南的一首诗,诗中赞美了蝉的高洁品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蝉的有关知识的说明文——《蝉》。

二、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三、文本链接《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五月蝉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五月蝉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五月蝉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月蝉的习性和生活习惯。

2.学会欣赏五月蝉的歌声,并能模仿其鸣叫声。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五月蝉的特点介绍2.五月蝉的生活习性3.五月蝉的歌声欣赏4.模仿五月蝉的鸣叫声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发学生对五月蝉的兴趣可以播放一段五月蝉的鸣叫声或者展示五月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聆听,并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五月蝉的特点介绍老师向学生介绍五月蝉的外形特点,如身体形状和颜色。

同时,介绍五月蝉的发育过程,从卵到成虫。

学生可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关键信息,并进行口头汇报。

3.五月蝉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五月蝉的栖息地和活动时间。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五月蝉为什么在五月份才会开始鸣叫,鸣叫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4.五月蝉的歌声欣赏教师播放五月蝉的歌声,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

随后,展示五月蝉鸣叫的声音波形图,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五月蝉的歌声特点。

5.模仿五月蝉的鸣叫声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模仿五月蝉的鸣叫声,然后让学生跟读。

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逐渐掌握五月蝉的鸣叫技巧,并展示给其他同学听。

6.总结与拓展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展示一些关于五月蝉的有趣事实。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拓展学习。

四、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进行教学评估。

可以通过问答、口头报告、绘画、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估。

五、教学延伸1.安排实地活动: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五月蝉的真实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展示五月蝉画作: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五月蝉的观察和理解,可以组织画展来展示学生的作品。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五月蝉的知识,并进行分享。

六、教学注意事项1.确保教学环境安全,特别是进行户外实地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蝉(法布尔)精品公开课PPT课件

蝉(法布尔)精品公开课PPT课件

03
三层:(第8~11段)细腻地描写了蝉离开地穴后的蜕皮过程。
02
二层:(第2~7段)详细描写了蝉的地穴以及蝉建造地穴的智慧。
04
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
课文分层(一)
课文分层(二)
蝉是从哪里来的?
明确:蝉的幼虫是从阳光曝晒的道路上的小圆孔里爬出来的。作者将读者的目光由蝉吸引到道路上的小圆孔上。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 (Pǐ)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词语补释:
说明顺序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01
一层:(第1段)交待了作者研究蝉的很好环境。
小结:
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01
明确:蝉产卵的特点,蝉的敌害;蝉卵的孵化及幼虫的活动。
02
蝉为什么要产大量的卵?
03
明确:因为蝉只会产卵而不知道保护这些卵,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时才可能有幸存者。
04
课文分析(二)
小结:这一部分按照卵——幼虫的生长化过程来写的。
01
从文章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名著导读《昆虫记》阅读交流课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df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名著导读《昆虫记》阅读交流课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df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阅读交流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df版)《昆虫记》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阅读过程单"、“照片记录”等资料,对《昆虫记》进行阅读过程回顾。

2.开展“昆虫名片介绍"、“昆虫选美大赛”等活动,对《昆虫记》中的科学性和文学性进行阅读体验式分享。

3.聚焦《昆虫记》整本书阅读话题,展开小组研讨,在话题分享中,引发学生对科普读物展开探究性阅读。

教学过程:活动一《昆虫记》这样读(一)展示优秀“阅读过程单"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一起阅读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这位同学的阅读过程。

(二)展示阅读“照片、视频记录”《昆虫记》这本科普读物,我们已经读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读书过程中的那些经历吧!1.查着资料读读书时用过这种方法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

2.带着问题读,重复读这种方法叫什么呢?可以把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如果实在弄不明白还可以和同学讨论或者和老师一起解答。

3.做着批注读用过这种方法读吗?也可以把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悟。

4.比较着读分男女生读这两段,有什么感受呢?咱们还把《昆虫记》与其他的科普读物对比读来体会法布尔式的语言风格。

(三)交流分享阅读方法除了以上读书方法以外,你在阅读过程中还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大声朗读、制作昆虫名片、抄写好词好句、做阅读过程单……)小结:以后在阅读整本书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好的读书方法。

活动二《昆虫记》我分享(一)“昆虫名片介绍"分享1. 欣赏精美“昆虫名片”在这次阅读《昆虫记》的活动,老师搜集到许多同学们制作的精美的“昆虫名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昆虫名片(PPT 出示图片)。

(板书:《昆虫记》我分享)2. 介绍展示“昆虫名片”我们班的同学已制作了昆虫名片,这些昆虫名片各具特色。

我们也像刚才介绍“螳螂"的那位同学一样,来向小组同学介绍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蝉》教案 三校联动 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 《蝉》

授课人:吴俊芳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能力,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的思想。 教学重点: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生活有许多美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发现,值得我们去感悟,请学生看图,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刚才几位同学对生命的感悟很精彩,今天,我们学习香港作家小思写的一篇散文《蝉》,看看小思从蝉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你们来想。 (生诵读)

二、整体感知 理解内容 评价这位同学读的怎样。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小组讨论这篇短文写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悟? 总结:我们人类比蝉的生命更长久,更要像蝉一样把自己的生命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品味外,还有它的语言和情感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三、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 师:让我们通过比较句子去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我们先来读一句话。(幻灯片出示:“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生:(深情地朗读):“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师:“孩子们,从这个句子中你能觉察作者对蝉的情感吗?” 生:“喜爱”“也可能是厌烦吧!” 师:二者都有可能。在这里,作者的情感趋向不很明朗。现在,我们加上一句话,你看看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吗?(幻灯片出示: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生:烦 师:“烦”字出来了,烦到什么程度呢? 生:觉得蝉很吵,有一点讨厌…… 师:有一点讨厌,也许很讨厌,作者明确的表达了他讨厌的程度了吗? 生:没有。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段文字。(幻灯片出示加了虚词的语句:“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 听了烦。”) 师:发现什么区别了吗? 生:多了“还、就、更”三个字,把烦的情感具体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 师:是的,这三个字,如果我们将它单独拿出来,一点意义也没有。但是,当我们把它放进一句话一篇文章里的时候,他们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文章的情感就出来了。如果我要在“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中间加几个字,你们会加什么字? 生:“很烦” “太烦” “特别烦” “十分烦” “非常烦” “超烦” 师:太牛了,超现代的“超烦”都出来了!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个句子“杜鹃花还没零落……”起! (教师指导学生深情地读,读出了那种“超烦”的感觉) 师:我们刚才所关注的“还、就、更”等词,它的名字叫虚词。今天,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探索这种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刚刚我们品味了几个虚词,感悟到了“一烦”,我们再来看几个虚词,看看作者是不是还有“二烦”? (幻灯片出示去掉虚词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请学生读之。) 师:谢谢你!你能告诉我读了这段文字之后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作者对蝉有点反感。 师:好的,请坐,有不同的感触吗?你今天真是大放异彩,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有点喜欢蝉的心情。 师:何以见得? 生:从“小东西”三个字可以看出。 师:你能用喜欢的语气把这“小东西”三字读一下吗? 生:“小东西”(以亲切的语气读,读出了喜欢的感觉) 师:嗯,不同的语气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言为心声,读得不错! 生:我觉得作者此时感到不可思议。 师:何以见得? 生:我从“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这句话中觉得作者在想: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响彻一个夏天呢?真是不可思议! 师:谢谢孩子!你真是小思的知音啊!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帮我读一读这段文字(幻灯片出示: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其中“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用红色显示。生读。) 师:与刚才的文段相比,我们发现多了…… 生:(齐答)多了“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 师:是的,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词语,探讨它们在这个语段中所蕴藏的深意,我们思考一下,作者借助这一个个虚词,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 生:一个“就”字显示了作者发现鸣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具有如此非凡意义时的一种惊讶,一种不以为然。 生21: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惊讶的情感,作者仿佛在说:“蝉啊,你为什么这么小,叫得却那么响啊!你的身体中藏着什么呢?而且你这一叫,让整个夏天都 为你作伴!好长好长的声音啊!” 师:说得多好啊!中国的语言有着无穷的内蕴,从这几个词中,你有不一样的感触吗? 生: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感觉到作者对蝉的反感与惊讶!我仿佛听到作者对蝉说:“这小东西,既没有马儿那膘肥体壮的身姿,也没有百灵鸟优美动人的歌喉,你凭什么叫得这么响啊!可恶!” 生:我觉得是作者想表达一种震撼!作者仿佛在说:“这么小的蝉,你不应该叫得这么响,你不可能叫得这么响,你响就响呗,干嘛还要响一个夏天呢!”所以我认为作者有一点震撼,其间还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在里面!作者仿佛还在说:“蝉啊!青蛙比你大得多,它都没有叫,你有聒聒啥呢!你厌烦不言烦啊?识相点好不好?” 师:你能用反感的情绪读一下吗? 师:读得多好啊!孩子们,继续我们的探究之路,你们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后面的几个虚词的含义用语言演绎一下吗? 生: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夏天!你也只能活这么一个夏天,你大声鸣叫能延长你的生命吗?你大声鸣叫能让你多活几天吗?你大声鸣叫能获得更多人对你的爱吗?不能!你的所作所为只能让我更加讨厌你!只能获得更多的诅咒,所以,可怜的蝉!请你安歇吧!不要为你的无为徒增烦恼! 师:说得太好了!是的,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夏天确实是一个很平凡的季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过一年,都有一个夏天在等待着你,我们能度过几个春秋,我们就拥有多少炎夏!所以,作者认为夏天很平常,所以,作者对蝉有着反感的心态!至此,作者对蝉的厌恶之情已达到极点,。但奇怪的是,接下来,作者对蝉的态度却峰回路转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

四、学习写法 感悟主旨 生读:(幻灯片出示):朋友说:“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师:这段文字中,友人对蝉的情感是? 生:同情、怜悯 师:同情、怜悯的程度是强还是弱? 生:不清楚。也可能强也可能弱。 师:那么你能在“等到一个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结了”之中各加一个字,让他变得情感浓烈吗? 生:我觉得可以加“才和就”,“才等到一个夏天”“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一个“才”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的苦苦等来这个夏天的来之不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蝉的苦苦等待之精神充满敬佩!一个“就”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生命的短暂充满了怜悯与叹息!他似乎觉得蝉应该多活一段时间才不会辜负它的等待! 师:如果此时此刻让你对蝉倾吐心声,你会说什么呢? 生:蝉啊!多少个日夜的期盼,你才换来这闷热的短暂的夏天,多少个日夜的等待,你就换来这90天的短暂的生命!为你的等待,为你的坚强,为你那不屈的生命之魂魄,我要向你致敬! 师:说得多么好啊!如果蝉儿有灵,我想它的歌定然为你歌唱。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深情地向蝉表达你的情感吧! (请学生读“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师:你体会到“就”的含义了吗? 生:我觉得“就”写出了蝉生命短暂,等待漫长,表达了友人对蝉生命短暂,等待漫长感到无奈、遗憾、惋惜的心理。 师:是啊!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残酷的,但是我们的蝉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幻灯片出示:“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请学生读。) 师:蝉为何“必须好好的活着”? 生:因为它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种族的繁衍! 师:生命的延续可以让别的蝉来承担啊,凭啥让我来承受这样重大的磨难呢? 生: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这世上的蝉就要灭绝了! 师:好一个“灭绝”!是的,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这世上的蝉就要灭绝了!所以,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 生:坚定、坚强! 生:我读出了一种“责任”!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责任”!我们的父母冒着烈日在田间耕种,是一种责任;我们的父母自己过着艰苦的生活而让你们吃饱、喝好,这是一种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责任需要承受磨炼,责任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师:我们理解了“必须”,再来理解“都不过”,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 生: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爸爸告诉我,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我们的蝉就像许三多父亲的这句话,他活着不为其他任何事情,就是要好好活,就是为了让生命传递下去,“都不过”三字说明了蝉的纯洁、担当,颇有侠义之风! 师,面对着友人之言,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从开始的烦到宽恕再到敬佩。 师: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 生:肃然起敬 (请学生齐读“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师: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幻灯片出示: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生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面对着这只蝉,我们也许会感到惭愧,多少个日子在我们面前弹指而飞,多少回太阳在我们脸上匆匆爬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如这只令人敬佩的蝉!在这个教室里,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当我们累了的时候,就想想那一只在地下等了17年的蝉吧!也许这样,我们的精神就会振作、就会奋发!不要连一只蝉都不如! 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是怎样的?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开始的贬抑是为了凸显后面对蝉的高度赞扬,为下文敬佩的情感做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