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优质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蝉》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蝉》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蝉》的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背景,针对中学高年级学生设计。

通过学生对名著《蝉》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蝉》,使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探讨人生哲理;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准确理解文学语言,欣赏作品的艺术之美;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实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蝉》的阅读;2. 《蝉》中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3. 《蝉》的主题与人生哲理;4. 文学语言的鉴赏与运用;5. 通过写作表达对《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1)第一轮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第二轮阅读:教师以段落为单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解剖作者的叙事技巧和感情表达。

例如,针对某一段落,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事物和景象?- 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段文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含义?3. 人物形象与作用: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思考作者通过这些形象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和意义。

4. 主题与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蝉》的主题,并思考其中的人生哲理。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故事中有哪些主题?-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这些主题?- 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人生哲理?5. 文学语言的鉴赏与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蝉》中的文学语言,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意象等。

并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文学语言写出几句自己的文字。

6. 写作实践:让学生就自己对《蝉》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表达,可以是感想、评论或者文字鉴赏等形式。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阅读理解题和写作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评价。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

《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蝉》教学设计(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预设第三自然段: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胸部装有响板。

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蝉》教学设计(共五篇)

《蝉》教学设计(共五篇)

《蝉》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蝉》教学设计《蝉》教学设计第一部分:主题式导入:1、环顾教室四周。

感慨,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只蝉,我们的教室就是穴呀,希望我们在这个小小的穴里快乐地度过一节课的光阴。

板书“蝉”“法布尔”2、提醒孩子们课文长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以便上课时快速找到。

第二部分:感悟穴之美好起: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二),说出蝉生命的三个阶段。

卵——幼虫——成虫老师补充:还有一个环节——成虫交配产卵死亡像人一样,经历受精卵——幼年——成年——老年,然后走向死亡。

请你用一种几何图形来形容从个体看,是(线段)式从种类看:是(圆形)式你感悟出了什么?教师说明生命的真相:如果不能突破自己的存在方式,那么生命仅仅是周而复始的种类循环繁衍中的一丝可有可无的存在。

承:(一)穴之初建:过渡:在蝉又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它的穴。

请找出幼虫初挖穴的一段读一读,思考,最初的穴是怎样形成的?课文:屏幕: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

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

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找到”、“扒掘”“挥动”“掘”“抛”“挖”“钻”“隐藏”——蝉的穴是怎样拥有的?(靠自己!靠自己!靠自己!重要的话说三遍)小结:基于生命的本能基于危险的存在基于生存的需要基于自身的挖掘屏幕:了解一些有关穴的知识典故穴,土室也。

——《说文》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狡兔三窟(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先秦佚名小结:穴,天生具有限制性。

天生具有吸引力;天生具有保护作用,天生具有身份地位的标识作用(二)穴之修建请仔细阅读,按照自然段顺序小组内分工合作找出以下穴的建筑参数穴的外部环境穴的位置穴的深度穴的内部装修穴的建筑结构特点穴的功能指标穴的舒适安全系数明确:顶干燥、阳光顶多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深十五六寸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孔约一寸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温暖严谨小结:这就是蝉的故宫,这就是蝉的生命的石拱桥,这就是蝉的苏州园林,这就是蝉的物质家园。

《蝉》教案最新8篇

《蝉》教案最新8篇

《蝉》教案最新8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

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

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

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

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一1、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会懂得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1、说明文是指客观地或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两类:(1) 说明文 (2) 说明文3、常见说明顺序:① 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② 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总体—部分……)③ 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式、式。

5、注音惟妙惟肖( )匀称( )洨河( )暴涨( )倾听( )6、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记载横跨陡峭就地取才B.和谐支撑推祟巧妙绝伦C.漳州优久弧形独一无二D.合拢残损拱圈长虹饮涧7、了解作者:茅以升,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设计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8、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2段):第二部分(第3—9段):第三部分(第10段):9、默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10、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请根据示例特点,以“路”是什么开头写一段话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

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条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路是什么11、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蝉》省级优秀教案5篇

《蝉》省级优秀教案5篇

《蝉》教案5【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2023最新-《蝉》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蝉》教案(优秀8篇)

《蝉》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漂亮的给家人们整理的《蝉》教案(优秀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难点)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sbquo;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8219;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sbquo;蝉的地穴#8219;,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sbquo;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8219;,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sbquo;蝉的卵#8219;,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蝉》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二、教学难点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背诵三首古诗【目标展示】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一、学习《蝉》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

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1)从“饮清露”、“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背诵这首诗二、学习《孤雁》1.简介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并讨论(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

(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

(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学习《鹧鸪》1.简介写作背景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

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

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

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

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

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了解颔联“青草湖”、“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

(3)体会并背诵。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二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

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

这只虫子就是蝉。

)我说了这么多,大家有什么感想可以谈谈吗?(预计学生发言——大家说的很好,可见我们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那么现在请大家翻到P78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板书,法布尔)(二)分析课文类型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学生回答)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什么是科学小品?有人知道吗?(学生回答)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那么说科学小品就是说明文的一种了。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呢?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这些我们在读蝉的时候都要特别注意体会)——板书(三)简单分析课文结构大家把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两自然段划开,然后花10分钟时间看下课文。

等下我有问题要问大家。

(要求:A、标注全文自然段,B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作好记号,C试着划分下段落层次)1,分析课文开头。

大家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了观察蝉的环境就可以具体描写蝉的习性,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者看起来很真实——联系科学小品特点。

课文的结尾两段先不要看,等我们划分好课文结构后再作分析。

2,划分课文层次。

这篇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蝉的地穴,蝉的卵。

这些大部分中又有什么小层次呢?谁来分下层。

板书:做课后习题一蝉的生命简史: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即刻)→幼虫走出壳外→(不久)幼虫落在地上→(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几分钟以后)幼虫钻进地里→(四年后)幼虫从地穴爬出→(徘徊一阵)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半个小时后)变成成虫→(三个半小时)成虫离枝飞去→(五星期后)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即刻—P83第19自然段;不久—P83第21自然段;立刻—P83第23自然段;几分钟以后—P83,84第24自然段;四年后—P84第25自然段;徘徊一阵—P8 0第8自然段;半个小时后—P81第10自然段;三个半小时后—P81第11自然段;五星期后—P84第25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

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

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课文写的过程颠倒了蝉的生长过程,这样安排的道理)分析: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综上所述,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天冷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一生的生长过程连接得十分完整,文章也因此而显得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第三四课时一、分析课文结尾大家齐声读最后两自然段。

能不能在这两段中找出一个中心句呢?重点: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上节课我们讲过,文章两大部分,“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到成虫这样一个生长过程”,(联系上一节课)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课文写的过程颠倒了蝉的生长过程,这样安排的道理)分析: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开头写地下生活,结尾写隐入地下,前后照应结构非常严密。

作者从幼虫的地下生活写起,同文章的立意有关,这样写可以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旨在说明蝉的生长很艰难(板书,生长艰难)二、分析课文和课文写作特点首先我这里有一段话(板书或者朗读):“我是圣多马(耶酥十二门徒之一,亲手触摸耶酥伤口始信其复活。

)难于对付的弟子,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

”《昆虫记》卷七)——写在黑板左侧(一)和以前学习过的科学小品做对比(《蝉》的特点,没有引用什么材料,是用纯粹的文艺化笔调对蝉的生命过程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语言风格生动活泼,但又十分贴切)——不作重点要求。

(二)请学生说出文中描写得既生动又确的段落,重点注意作者的观察方法——作者观察细致周到,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明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孔口: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又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注意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见第2自然段)这些小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

(见第3自然段)地穴的深度、形状:蝉的隧道大都时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完全关闭起来(见第4自然段)地穴为什么不会坍塌: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坚固。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

它身子里藏了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作灰泥。

(见第4自然段)地穴的位置: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时可以从那里取得建筑用的汁液(见第4自然段)蝉挖地穴的方法,挖出的土的去向和身上带有泥点的原因: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见第4自然段)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见第5自然段)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候,直到最后一刹那。

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候的情况(见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写蝉怎样具体考察气候的情况)它挖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见第7自然段)留天花板的原因: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脱皮的顺序: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

头先出来,接着使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板书:背——头——吸管和前腿——后腿和翅膀——尾部)(见第9自然段)蝉最后从壳中脱出: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尽量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见第10自然段)法布尔用拟人的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越”﹑“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的写了出来。

脱皮的时间:文中说,蝉从壳中全部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半小时。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的耐心程度也是惊人的。

这种态度、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值得人们学习。

第二部分蝉的卵12—13自然段,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见第12自然段)蝉产卵的过程: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

这些小孔的形成就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

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

(见第13自然段)产卵的数目:一个小孔内大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的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见第14自然段)(为什么要产这么多卵呢?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蚋)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

非常具体,一边(蝉)是一无所知,一边(蚋)是紧追不舍,使读者也知道得清清楚楚。

文中作者也表明这是他经过多次观察才弄清楚的。

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接而成。

(鳍状物体的作用是什么呢?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由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有困难的事情)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而生动呢?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睛,而且还借助放大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见第19自然段)21—23自然段写幼虫落地严肃的实际生活:危险重重——只要有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土,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见22自然段)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

(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24自然段写幼虫挖穴隐藏最后它着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爬掘地面。

我从放大镜里看到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要使学生明白,准确性是贯串于全文的,这6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

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

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

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二、重点探究。

1、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选择你们喜欢的那一部分,读一读,交流一下,看看作者是抓住了这一部分的什么特点来介绍的?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小组交流。

汇报:挖洞: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脱壳:奇怪的体操;产卵:在枯枝上刺成三四十个小孔;幼虫钻到土里:挥着镐向下挖掘,并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了进去,隐藏自己。

师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地了解。

2、对于“脱壳”部分进行拓展:(1)师:对于金蝉脱壳这个过程,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描写的更加生动、详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了解一下蝉是怎样脱壳的?学生读文章《金蝉脱壳》(2)师:这篇文章是怎样描写蝉脱壳的?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把你们交流的内容整理一下,一会来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