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优质课课堂实录
《蝉》课堂实录

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 的体会,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 写作。
教师对课文的总结
教师对课文《蝉》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对课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了阅读和写作的 基本技巧。
蝉的习性
描述了蝉的生活习性,如 它们喜欢栖息在树上、喜 欢在早晨和黄昏时分活动 等。
蝉的声音
重点描述了蝉的鸣叫声, 以及这种声音给人们带来 的感受和影响。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
例如,“蝉的鸣叫声像是 从天籁传来的仙乐”,形 象地描绘了蝉声音的美妙 和神秘感。
拟人
如“蝉在树上欢快地唱着 歌”,赋予蝉人的情感和 动作,使描写更加生动形 象。
《蝉》课堂实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堂总结 • 课堂反思
01
课堂导入
蝉的简介
总结词:简短介绍
详细描述:对蝉的基本特征、种类和分布进行简要介绍,使学生对蝉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
蝉的生态习性
总结词:深入解析
详细描述:深入讲解蝉的生活环境、繁殖方式、食性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蝉在生态 系统中的作用。
排比
例如,“蝉在早晨、中午 、傍晚都在鸣叫”,运用 排比手法强调了蝉声音的 频繁和规律性。
03
课堂互动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问
总结词:积极提问
详细描述:在《蝉》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如关于蝉的 生活习性、鸣声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作者:执教:余映潮整理:吴慧玲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5年第04期时间:2013年9月29日地点:四川双流中学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余老师好。
师:谢谢。
请坐。
大家的声音好大;我马上想到《蝉》这篇课文里的一句话,“那么小,却那么响。
”有没有啊?有吧?生:有。
评:巧妙地引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赞许,幽默风趣,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融洽了师生感情,顺势将学生引入课文,为课堂增添了美妙情趣。
教师出示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蝉》这篇小小的美文。
《蝉》选自——读。
生:《蝉》选自小思的《承教小记》。
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师:哦,看看课文注释,“卢玮銮”,“金銮殿”的“銮”。
好,咱们开始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短文中,有微微的责备,有深深的感动,而且带着些许的怜悯和同情。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
(师朗读一遍。
)师:很感动人呀。
好,我们先来认读一下字词。
“蝉鸣”——读。
出示课件:〔蝉鸣〕蝉发出的声音。
〔零落〕凋谢;脱落。
〔知知不休〕一直说个不停;喋喋不休。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响彻〕响透,形容声音十分洪亮。
〔聒聒(guō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宽恕(shù)〕宽容饶恕。
恕,饶恕。
生读字词。
师:有三个词要着重地理解,它们都是很高雅的词,把它们旁批在课文上。
“零落”,“收敛”,还有一个很美的词“斜阳”。
“斜阳”表现出一种意境。
评:余老师的课,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绝少花架子。
进入课文就是师生的朗读,深深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为后续的阅读训练活动作铺垫。
词语积累训练,风格朴素,随文进行、随堂积累。
教师出示课件:教学创意:“句”师:这节课,我们的活动的抓手是“句子”。
师:请大家开始第一个动作。
教师出示课件:概说一句,简介美文《蝉》。
师:《蝉》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大家要动一动笔来写。
学生静思默想,动笔书写。
师: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蝉》优秀教学案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吗?”“你们对蝉有什么了解?”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3.引出课文标题《蝉》,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多重任务。《蝉》这篇课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来。此外,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展示蝉的生长过程图片、播放蝉鸣录音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在课堂外也能接触到丰富的学习内容。
3.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2.给予小组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如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讨论蝉的生命周期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
3.引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
《蝉》视频课堂教学实录(实录+课件+教案+学案)(2011年10月作品)

《蝉》教案小思(香港女作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掌握“抓虚词悟实情”的阅读方法,品味语言蕴含的深刻含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3.领悟对生命、对“活着”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抓虚词悟实情”的阅读方法,品味语言蕴含的深刻含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领悟对生命、对“活着”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一节课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女香港作家小思的小散文。
好,我们先来朗读课文。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请各小组采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组内交流对文章的最初印象。
二、品读咂摸,领悟情怀: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 )烦。
三、品读咂摸,领悟情怀: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见惊奇!四、“找虚词,悟实情”: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我认为:这个句子中的‘____’字(词)用得好,它体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的感情,作者仿佛在说:‘蝉啊,你______________’。
”五、“添虚词,增实情”:朋友说,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
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天:6205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好好活着。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
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蝉教学实录

《蝉》教学实录(节录)o李金焕(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有关蝉的诗。
)师:奉港的同学真不错,刚才你们读了那么多的诗,有些诗真的我不知道。
所以我相信这节课是上得很好的。
首先想请一个同学说一下,像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指名学生)好,你说吧!生:科学小品,科学小品。
师:科学小品,呵,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呢?生:它写得生动活泼筛:生动活泼。
你怎么知的?生:从文章的语言可以看到。
师:不锚呵,他能从文章的语言看出它生动活泼。
除这之外·他说掉了没有?(一生举手)好,你说。
生:还应该有结构巧妙,应该是真实的。
师:大家很不错。
告诉大家,我们以后不管学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借助一些资料。
比如说,像课文前面不是有“自读提示”吗?把它读一下,你答起来就更完整一些阿。
我们来分解一下,它有三个部分“·“.科学小品,是用带有文艺的笔调写的;不过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除了内容真实、结构巧妙严谨、语言生动之外,还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谁能补充一下?你说。
生:准确性。
师:呵,硅确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就很完整了。
好,下面我们着这两幅图。
一幅是博怡同学画的(指黑板上粉笔图),画得挺不错,他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画的。
这图(指水彩挂图),是根据蝉的本来的生长过程画的。
““.大家看,课文写的过程似乎颠倒了蝉的生长过程。
这样安排说明顺序,肯定有它的道理。
哪个同学说说它的遭理?课代表是谁?好,你说。
生:这样写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师:答得不够完全,这不能怪她。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必须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安排,是吧?我们还没有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我们把文章翻开,最后一自然段,大家齐声读,“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读!生齐:“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师: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珂,我们找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注意抓中心句吧,你能不能在这一段里面找出一个中心句来?生:中心句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的生活。
:好,大家把这句话画下来。
《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附教案)

借虚词张力,吐心中情怀——《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一、【近蝉】师:请同学们一齐诵读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诗作——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生诵读)师:饮的是清露,奏的是流响。
蝉的这种流水一般,且极具穿透力,能顺利抵达远方的清音,不是凭借了秋风的帮助,而是因为自身站得高的缘故。
诗人虞世南借“蝉”的形象,精准地传递了自我的人生感悟,即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走后门,拉关系,也能声名远播,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叫“托物言志”。
那么,一千年多年之后,香港作家小思面对蝉,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老师来读,你们来想。
(师诵读)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小思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1: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生2:不管你活几天,都要好好的活着!师:那我们人类呢?生2:更要好好的活着!师:一个昆虫都知道要好好的活着,那我们人类更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的……生2:精彩!师:是啊,我们人类比蝉的生命更长久,更要像蝉一样把自己的生命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品味外,还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子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生:文章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师:有同感。
我们不妨把它换成了诗歌的形式,一起来念一下。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出示诗歌排列形式的幻灯片,学生深情朗读。
)师:在这里,你能看出作者对蝉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生3:先觉得“烦人”,后来明白它的生命意义后,变得感动!师:用句子里的一个词来说,就变成了……生3:“宽恕”点评:将唐代诗人虞世南的同名诗作《蝉》作为本课教学的引子,体现了教者寻觅经典的审美冲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少不了经典的帮助,课堂教学亦然。
有经典的参照,作者、读者的思维、想象、情感会更容易被激活,进而更富生机地参与二度创作。
_蝉_教学实录_阎伟

1312017.7-8•初中课堂本版编辑/佩 兰《蝉》教学实录◎阎 伟/执教、整理该课获2015年辽宁省初中语文优秀课及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教学实录(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辽宁 大连 116026)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第一篇文章,题目是——生(齐):蝉。
师:咱们班的同学谁的字写得好?(生举手。
)师:那就你来写一下课题。
还有谁的字也写得好?不敢举手了吗?(生举手。
)师:好,你俩比比看。
(生先后上黑板写课题。
)师:好,请回。
哪个课题写得好?生:右边的。
师:那我们就留下右边的。
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生:小思。
师:哦,百家姓里有姓“小”的吗?生:没有。
师:那作者为什么叫小思呢?生:小思是笔名。
师:对。
那她的真名叫什么?生:卢玮銮。
师:对,老舍是谁的笔名?生:舒庆春。
师:周树人的笔名是——生:鲁迅。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这一课的生字词。
先看这一列,会读吗?(屏显。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知知不休生:会。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得对不对?生:对。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会读了,知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第一个,“零落”是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生:花叶脱落。
师:没错,“零落”就是指花叶脱落。
同学们知不知道陆游的《咏梅》?里面是不是有这个词?哪一句?生(齐):“零落成泥碾作尘。
”师:非常好。
下一个,“断续”是不是很简单?我们把它拆开来说,就是断断续续。
“收敛”是什么意思?生:收拢,合拢。
师: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呢?同学们看它的写法,反文旁表示什么意思?反文旁是“攴”(pū)的变形,意思是手里拿着一个器物去收拾,因此“收敛”的意思就是“收拢”“合拢”。
再来看“宽恕”,它的反义词是什么?比如,我宽恕了敌人。
那“宽恕”的反义词是——生:苛刻。
师:苛刻?不准确。
生:我觉得是“惩罚”。
师:“惩罚”比较合适,请坐。
这位同学的三次发言都很出色。
蝉 课堂实录2

《蝉》教学实录(讲授时间:9月11日)卢立银师: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就拿蝉来说吧,大家知道蝉吗?学生七嘴八舌:生活在夏天,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师:这篇小短文数百字,大家认为就单单是写蝉吗?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呢?大声朗读文本思考。
生1:写蝉的生命。
生2:蝉生命的短暂。
生3:写蝉聒聒,但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师:自由朗读,并考虑:一个的蝉。
生1:一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
生2:一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
生3:一个酝酿了17年才一朝花费的蝉。
生4:一个知知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师:用一个词来填写试试,可。
生1:可怜,因为它的生命只有一个短暂的夏天。
师:还可怜在?生2:还可怜在被人厌烦被人聒聒。
师:是啊,实在是短暂的可怜,被人误会的可怜。
师:还有“可。
”生1:可敬,因为它懂得利用短暂的时光好好珍惜鸣叫。
生2:因为它坚持走自己的路,知知个不停,不在乎别人的说法。
师:从文中看,人们对蝉前后感情变化怎么样?生1:烦——知知不休(板书)生2:宽恕——生命意义(板书)师: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可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生1: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生2: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生3: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师: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暂词语吗?生:才,就只有,就等师: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是:生齐: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师:“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生: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师: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做?生1: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时光。
生2:我们应该好好花费青春岁月。
……师:这里有一篇你们同年龄的习作《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你们听这位同学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的?师读。
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八(9)班胥蕙涛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降落到人间.阳春三月,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 绽放出美丽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优质课课堂实录小引:上完了《紫藤萝瀑布》,下课的时候,我补充说,宗璞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原名冯钟璞。
有几个孩子很惊讶地说,老师,宗璞是女的吗?我也很惊讶地说,你们不能从文字风格中感觉出这是个女作家吗?他们说不能——原来,在我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却是孩子们的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我灵机一动,说,明天我们要学的《短文两篇》,也是两位女作家写的,不如我们明天就以这个为话题,探究一下,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位女作家。
孩子们兴致勃勃的。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本来打算略略带过的,但是,孩子们的兴致勃勃使我改变了主意,我决定把它上成一节探究课。
课堂上,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细细谛听,那都是生命酣畅淋漓的宣泄。
这些小小孩们,他们的叽叽喳喳给我提供了多少创意啊!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睛激发了我多少言说的愿望啊!他们如痴如醉的眼神,每每使我在课堂里产生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我是越来越喜欢243班的孩子们了!一、导入——冰心小诗诗人,是世界幻想上最大的快乐,也是事实中最深的失望。
师:知道这首小诗的意思吗?生:不太知道。
师:我也不是很清楚,从字面上来看,大概说的是诗人,能够用幻想创作一个无比快乐的世界,而在现实世界里,他总是失望的吧,因为现实世界不像诗人想象的那么美好和浪漫,而且诗人在现实世界里,也总是郁郁不得志的吧。
比如伟大的诗人李白,在现实的世界里,未必就是顺水顺风。
我也常常想,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是要写诗呢。
年龄大了一点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这种幻想或者说思想的快乐,足以抵消一切现实的苦痛吧,或者说,有了内心的强大,诗人就有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审美的眼光。
诗人,或者说文学家,总是敏感而敏锐的,尤其是女作家。
我们接下来进入《蝉》的学习,看看这篇文章如何显示出女性的特色。
生:我来!我来!我来......师:大家的准备都很充分啊,但是不能现在就着急回答问题,先读课文。
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或许能够把自己的说法更好地完善。
生放声朗读读课文。
二、交流——女性特色师:现在可以交流了。
生:我找的地方是“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和“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女作家的心思都是细腻的,要是男人,可能不大会注意杜鹃花什么时候开,树下是不是躺着一只病蝉。
我从小到大的女作家写的书都是细致的,尤其是观察的时候。
师:我们可以总结为——观察细致。
请大家注意“拾得”这个词语,如果是你,你可能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指名一个男生)生:捡。
师:捡和拾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拾得给人一种更柔美的感觉,这就是——写得细腻。
生:我从“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这里感觉出这是个女作家,因为男人一般不大会这么细致地看夕阳。
师:男孩子们,放学路上,你们会抬头看夕阳吗?生:不会!生:会!师:大多数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呢?生:追追赶赶,打打闹闹。
师:这也是——观察细致。
生:我从课文后面,作者和宗璞一样都留下日期来看,感觉出这是一个女作家。
师:虽然你的理由不一定充分有力,但是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却特别新颖,值得表扬。
也许,和男人相比,女人更珍视自己生活过的痕迹吧,更希望记住自己每一天是如何生活的吧。
这一点,可以概括为——心思细密。
生:我从“好好地活过”这句话联想到了《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的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所以,我直觉这是一个女作家。
师:知道吗?你不经意间向大家展示了一种特别有意义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前后联想,融会贯通。
生:我从第六段的“哦”字感觉到这是个女作家。
因为男人一般会用“啊”字来表达感情,而“哦”字给人一种害羞秀气的感觉。
师:这里我们概括为——用词含蓄。
你虽然是一个男孩子,可是心细如发啊。
我们来试试看,“啊”和“哦”读起来在嘴型和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生:啊!生:哦!师:的确是有不同的。
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但是,我认为你们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有谁慧眼独具呢?生:这篇文章写的是蝉,是一种很小很小的东西。
师:这就是内容细小啊。
我们看,男人一般写什么,苏轼写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白写的是——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白发三千丈。
师:而小思,写的是一只小蝉。
作者特意突出了这只蝉的小,课文怎么说——生:小东西,那么小。
三、品味——以小见大师:如果作者只是写蝉的小,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作家和诗人的特点,就是能够从小中见出大来。
作者从这小小的蝉身上,看出了什么大道理呢?生:哪管是九十年,还是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师:这是蝉的生命意义,也是——看看你们能不能接上我的话,这是蝉的生命意义,也是——生:也是人的生命意义!师:也是——生:也是所有生命的生命意义!师:真好!蝉的生命意义是如此,人的生命意义也是如此,所有生命的生命意义都是如此——请注意,我反复使用了如此,如此是一个代词,代表什么意思呢?用原文回答就是——生:哪管是九十年,还是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师:我们刚才反复读的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你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你自己的想法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地面对,尽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过好每一天。
师:或者说享受每一天。
生:人,也应该像蝉一样,即使比蝉多那么多的岁月,但每一分每一秒也要活得精彩,灿烂!师:不虚度光阴,才不枉此生。
生:我觉得还要乐观面对。
师:是啊,要乐观,你看蝉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但是,它不悲观,而是热烈地享受生命。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生:响彻一个夏天。
生:知知不休!生:聒聒!师:这哪里是蝉叫啊,这是蝉在歌唱生命啊!平常惹我们烦躁的知了声,其实是蝉在歌唱生命的盛夏啊!生:我想一句诗来形容我的感受——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师:诚哉斯言!生:知死,所以乐生!师:是的,知道生命终究有一死,所以活着的时候我们就要快快乐乐。
生:只要活着,就要活出精彩!师:是的,不白活一回!我记得有一首歌就是这个题目,我初中的时候学的,我很喜欢,里面有句歌词,活就活他个船撵浪啊,活就活他个龙摆尾。
好好地活过,这就是女作家小思通过一只小小的蝉告诉我们的大道理。
四、体会——欲扬先抑师: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小思本名卢玮銮,后来改名小思,你觉得她的笔名里,包含了什么样的寄托。
生:她喜欢思考小事吧。
师:或者说对世界对人生小小地思考一下吧。
即使在蝉这些小东西身上,敏感的人也能悟出大道理;而即使在《蝉》这样一篇小小的文章里,作者也不放弃好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你们理解这种手法的含义吗?生:不太理解。
师:学过音乐的同学想想,在要弹一个高音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生:前面那个音会很低。
师:这样,先抑下去,后面的扬才有高度,所以,抑,是为了扬。
与此相反的一种写作手法叫着欲抑先扬,谁最擅长这种手法呢?生:不知道。
师:是中国的爸爸妈妈们。
想想看,你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经常这样对你讲话,你这个孩子啊,懂礼貌,又孝顺,又勤快,还讲卫生,但是呢——就是成绩不好。
每当你们听到“但是”的时候,就知道大事不妙,因为“但是”后面的才是正题呢,这就是欲抑先扬。
生:的确是这样!(大笑)师:我们一起来板书这个过程:作者首先说蝉知知不休,使人很烦(板书:烦),后来听朋友说蝉等了17年才等来一个夏天(板书: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所以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板书:恕)。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快乐的季节,但是,却是蝉——生:生命终结的季节。
师:有一个词语叫着噤若寒蝉,说的就是深秋的蝉因为知道死期已近,所以不敢鸣叫,现在形容因为害怕而不敢作声。
课文到宽恕蝉的鸣叫就结束了,我们现在想想看,作者仅仅是宽恕了这烦人的聒聒吗?或者,对于这样一只小小的蝉,我们除了宽恕,没有别的什么情感吗?生:我们还有喜爱。
生:还有赞美!师:还能不能再进一层?生:尊敬!生:敬畏!师:对了,就是这个词,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美好和无畏。
作者想到蝉的知知不休,原来是在歌唱生命,不过是要好好地活过,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种敬意,是对蝉,也是对——生:所有生命!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老师下发的课外阅读文章,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敬畏生命》,然后再问问自己,见识过蝉的知知不休以后,对于这一段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度过?也许,我们能够在席慕容的《贝壳》里找到答案。
板书设计:蝉小思以小见大烦——等了17年,等来一个夏天——恕——知知不休,歌唱生命——敬欲扬先抑后记:这堂课,是昨天下午第二节课上的。
本来,我也没打算发课堂实录的,最近好像不是很闲——当然,我总是不是很闲的。
想到孩子们的表现,决定还是记录下来,孩子们的如痴如醉,是我多么舍不得遗落的精彩啊!还有一个原因,今天早上读历史,很多学生说背历史好难啊,我说,记忆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我因为经常锻炼,而且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我几乎能凭借记忆把一堂课实录下来,虽然难免有一些小小的出入,但是八九不离十。
不信的话,我把昨天上的课实录给你们看,只要你们回答了“你从哪里看出了这是一个女作家”和“从文章中你感悟了什么道理”两个问题的同学把你们的回答交上了,我明天就可以把实录贴在教室里供你们指正了!于是,就有了这篇实录。
且看孩子们明天如何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