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熔离作用
岩浆岩试题及参考答案

1 岩浆岩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岩石,2. 岩浆岩,3. 结晶岩,4. 岩石学,二、填空及, , , , ,1、岩浆岩石学是研究, , ,, , , 及与构造,矿产关系等的一门独立学科。
第二章岩浆及岩浆岩的特征一、名词解释1、岩浆,2,岩浆作用,3,侵入作用,4,喷出作用,5,侵入岩,6,喷出岩,7,熔岩,8,火山碎屑岩。
二、填空。
1、岩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2、侵入岩按形成深度可分为和。
3、喷出岩可分为和。
4、岩浆作用按侵入位置可分为和。
第三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产状,2、岩浆岩的相,3、透式喷发,4、裂隙式喷发,5、中心式喷发,6、熔岩流,7、火山口,8、破火山口,9、岩盆,10、岩盖,11、岩床,12、岩墙,13、岩株,14、岩基二填空。
1、常见的喷发类型可划分为:, ,2、火山锥依物质组成不同分为:. 和等三种。
3、火山岩相主要有喷出相,, 和。
喷出相又可分为. . 三个相。
4、侵入相的划分一般为, 和.第四章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一名词解释1、主要矿物,2、次要矿物,3、副矿物,4、正常矿物,5、残余矿物和反应矿物,6、系列指数或里特曼指数,7、硅铝矿物8、铁镁矿物二填空1、岩浆岩的主要氧化物有:等九种.2、按岩浆岩的SiO2 的含量可把岩浆岩分为: , , , 。
3、按里特曼指数( s )可把岩浆岩划分为:,, 。
等三类.4、岩浆岩的矿物按它们的含量可分类. , ,和。
5、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可分为:, ,第五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结构构造,2、岩浆岩的结构,3、岩浆岩的构造,4、斑状结构,5、似斑状结构,6、反应边结构,7、包含结构, 8、枕状构造, 9、流纹构造二、填空。
1、岩浆岩的结构分为三大类:, ,2、显晶质结构按颗粒大小分为:,, , ,。
3、岩浆岩的结构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 , 和。
4、根据全晶质岩石中的矿物的自形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结构:,, 。
岩浆作用

二、岩浆的侵位机制 岩浆分凝后,岩浆的密度低于源区的岩
石,产生重力不稳定性和浮力,导致岩浆上 升。
当岩浆上升至与其密度相当的围岩中时, 岩浆体停止移动形成侵人岩。这一位置可称 为平衡浮力高度。
然而,形成于高压条件下的岩浆,在减 压时岩浆可以沿伴随岩浆形成所产生的断裂 上升或呈底辟状高于这一位置,直至喷出地 表。
以底辟方式侵位的岩体一般较 大,形成的岩体产状及内部组构与 围岩的片理产状一致,往往是无根 的整合侵人体。
3、热轻气球膨胀 岩浆发生底辟上升后,常 常以膨胀式的方式侵位, 这是花岗岩常见的一种侵 位方式。岩浆上升到地壳 较高位置上,因结晶作用 开始而粘度逐渐增大,上 升速度减缓,最后被强硬 的顶板围岩阻挡而停止上 升,岩浆向旁侧扩展,直 径增大,发生原地膨胀 (图114a)。
用下向上顶托或刺穿围岩侵位过程。 底辟上升和底辟侵位是连续的过程,一
旦岩浆刺穿围岩,因围岩强度较大,岩浆的 底辟上升就会受到阻碍而停止运动。
由于低密度层和高密度 发生上下对流首先形成 穹起(图113a)。
继而穹起的侧翼变陡形 成腰部(图113b)。
这时岩浆岩底辟上升最 快,围岩中形成环状向 斜,最后在地壳中某一 限定的高度上侧向延展 成蘑菇状(图113c)。
3.岩浆的混合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是指由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
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的岩 浆、并形成不同成分的一系列岩浆岩,这便称 为岩浆混合作用。
与同化混染作用相比,混合作用除受到两 种岩浆热状态的影响外,还受两种岩浆的相遇 机制,密度差等的制约。
产生岩浆混合作用的两种岩浆相遇的机制有3种:
(1)重力分离作用 在熔浆中,最先结晶的 矿物一般是熔点高的铁镁矿物如橄榄石、辉 石。这些矿物比重大,在重力作用下可下沉 到熔浆底部,而比重较小的矿物可向上浮动, 主要是富硅铝的矿物。
岩浆岩岩石学——岩浆岩的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岩浆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
现简要介绍形成岩浆岩的岩浆种类及其来源;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
这些都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
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
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
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
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
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
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
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
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
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
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

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原生岩浆形成后,在其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岩浆本身成分的分异或与围岩的互相作用,或不同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
可使最初一种成分的岩浆最终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岩浆岩。
1.分异作用分异作用是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
它包括岩浆分异作用及分离结晶作用。
(1)岩浆分异作用这种作用是岩浆结晶之前,仍处在均匀液态的情况下发生的分异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发生在地壳深处,也可发生在岩浆侵入和喷发的过程中。
前者为深处分异,后者为就地分异。
这种分异是通过熔离、扩散、气运的作用来完成的。
1)熔离作用原来均匀的岩浆,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使它分为互不均匀混溶或相溶程度很低的两种熔体,这种作用称为熔离作用,也称为分液作用。
熔离作用在自然界和实验中均可看到,如炼铁炉中熔炼铁矿石时,在石灰岩和萤石熔剂的作用下使铁水和炉渣分为互不相溶的液层,基性—超基性岩中铬铁矿和硫镍矿层常成似层状、透镜状、串株状分布在岩体的下部,也是熔离作用的结果。
某些基性岩中的条带构造,有人认为也是这种作用形成的。
2)扩散作用岩浆活动过程中,不同部位散热情况不同,因此熔体中就有温度梯度的产生,高熔点的组份就向低温区扩散,结果又形成了组份的浓度梯度,一般岩体边部成分比中间成分相对地偏基性,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某些捕掳体周围有暗色矿物集中形成的环带,也可能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3)气运作用岩浆中所含的气体,特别是挥发份,对于岩浆的分异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挥发份比较活泼,可以运移某些组份,如K、Na、A1、Si 等,结果,这些组份相对地集中在岩浆的上部,使熔体上部偏酸性,同时形成含挥发份较多的一些矿物,如电气石、磷灰石、萤石、黑云母、角闪石、沸石等。
(2)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结晶作用是早晶出的矿物由于某些原因与熔浆分离,不与熔浆发生反应,这样可演化形成多种不同成分的岩浆岩。
分离结晶作用最终结果是愈到晚期、岩浆愈向富硅富碱的方向演化,形成较酸性的岩浆岩。
普通岩石学复习要点

糜棱结构:矿物颗粒几乎全部被破碎成微粒状(或细粒至隐晶质),并在 应力作用下发生了矿物的韧性流变现象,破碎的微粒呈明显的 定向排列,形成明显的定向构造(条带/纹),其中可残留少量 稍大的矿物碎片(碎片常为石英、长石等),称糜棱结构。当 碎粒直径小于0.02mm时可称作超糜棱结构。
残缕结构:当较大的变晶矿物中包裹的细小矿物颗粒做平行定向排列,并 与变晶基质中的同种矿物断续相连的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称残缕结构。
普通岩石学复习提纲 1. 牢固掌握以下重要基本概念
折射率:光在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在另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 比。 折射定律: 双折射:光波射入非介质体中,除特殊的方向外,都会分解成振动方向相
互垂直、传播速度不同、相应折射率值不等的两种偏光的现象。 双折率:产生双折射现象时的两种偏光的折射率值之差。 光率体:表示光波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的振动方向与相应的折射率之间
分异作用:原始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影响下,依靠本身的演 化,分离成成分不同的岩浆作用。 熔离作用:指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冷却过程下分成几种成分不同相 互不混溶的派生岩浆。 重力分异作用:如果从岩浆中析出的晶体与周围岩浆之间存在在密度差,
而且岩浆的粘度较低时,只要有充分的时间,这些晶体就会在 岩浆中上升或下沉,分别集中,形成不同的岩浆,而且周围的 岩浆就会受损构成结晶的那些组分。 同化混染作用:炽热的岩浆与围岩发生反应或熔化围岩,而使岩浆成分 发生改变的作用。 变质因素:主要指的是引起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温度、 压力以及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变质结晶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的化学成分重新组合而形成新 矿物的作用。 重结晶作用:指原岩中的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致使 矿物形状、大小改变,而无新的矿物相形成的作用。 新生矿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残余矿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残留下来的原岩中不稳定的矿物。 稳定矿物:新生矿物、原生矿物对于一定的变质条件都是稳定存在的, 可统称为稳定矿物。 特征变质矿物:对指示原岩成分和变质作用性质,强度有特殊意义的矿 物。 等物理系列:指同一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其矿物共生组合的 不同,取决于原岩的化学成分。 等化学系列:具有同一原始化学成分的所有岩石,其中矿物共生的组合不 同是由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决定。 变质相:是指反映多种原岩成分,在一定的P、T条件下,与变质矿物组 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变质相系:在一个变质地区,温度的变化常常以一系列的变质相为特征, 因而可以用一系列的变质相来表示,这种系列可称为变质相 系。 碎裂结构:矿物的颗粒发生裂隙、裂开并且在微粒的接触处和裂开处被 破碎成许多小颗粒(也称碎边)。 变晶结构:岩石在固体状态下发生重结晶或者变质结晶所形成的结构。 变余结构:原岩在变质过程中,由于重结晶、变质结晶作用不完全,原岩 的结构特征部分残留下来,这时称为变余结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往年试题总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往年试题总结2005-2011年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点汇总一、名词解释部分(教材为桑隆康、马昌前主编的岩石学第二版)1、钙碱指数:于1931年提出,指在2质量百分含量图上,含量曲线和含量曲线相交处所对应的2含量。
该指数将火成岩系列的二分法扩展为四分法,即碱性(<51)、碱钙性(51-56)、钙碱性(56-61)和钙性(>61)。
(见教材第四章,第87页)2、D〞层:位于下地幔底部的一个圈层,深度一般在2700-2900,厚度一般200-300,为核幔间的热和化学反应带,由金属合金和硅酸盐矿物组成。
该层地震波速极不均一,速度梯度降低,之下即为核幔边界。
(见教材绪论,第4页)3、S型花岗岩:上地壳沉积岩部分熔融、结晶产生的过铝质花岗岩类,代表岩石有堇青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
(见百度百科词条)4、埃达克岩:一套由安山质、流纹质和英安质等系列火山和(或)侵入岩组合形成的特殊岛弧岩石,以缺少玄武岩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相区别。
因首次发现于阿留申群岛的埃达克岛而得名。
(见教材第八章,第171页)5.苦橄岩:一种稀有的、富含橄榄石的超镁铁质火山岩。
斑状结构,斑晶多为橄榄石,少量为辉石,另外含少量斜长石、角闪石和金属矿物等。
常产于玄武岩系底部,与苦橄质玄武岩共生。
(见教材第六章,第141页)6、紫苏花岗岩:一种以含有紫苏辉石为特征的花岗岩,最早发现于印度南部,最常见于早前寒武纪陆核区。
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与麻粒岩相变质岩共生。
最常见的矿物组合为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紫苏辉石。
(见教材第九章,第183页)7、固相线:岩石刚刚开始熔融或者结晶完全结束时对应的(压力-温度-组分)条件。
在二元系中,固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固相线为一个曲面。
(见教材第五章,第107页+百度词条)液相线:岩石完全熔融或者结晶刚刚开始时对应的(压力-温度-组分)条件。
在二元系中,液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液相线为一个曲面。
矿床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二章岩浆矿床岩浆矿床(正岩浆矿床):指岩浆在分异、结晶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在成因上主要与来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和部分碱性岩有密切联系。
岩浆成矿作用: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通过各种分异结晶作用致使成矿元素富集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的作用,称为岩浆成矿作用;又分为三类:结晶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和残余熔融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指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不同成分矿物先后分别结晶,并导致成矿物质富集的作用。
由这类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结(凝)矿床。
在岩浆分异演化早期由岩浆分异形成的矿床称之早期岩浆矿床。
岩浆熔离作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当物理化学变化时,一种岩浆分离成二种或二种以上互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称为岩浆熔离作用。
如果熔离出一种金属硫化物或氧化物的溶体,这种熔体称为“矿浆”,由矿浆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离矿床;Cu-Ni硫化物矿床最为典型。
残余熔融作用:岩浆中有些成矿物质在部分矿化剂,如H2O、CO2以及碱金属的影响下,使其结晶温度降低,因而在各种硅酸盐矿物结晶过程中,以及在局部熔离作用下,逐渐在岩体的内部形成成矿物质较富的残余含矿熔体或矿浆的作用,称残余熔融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晚期岩浆矿床。
第三章热液矿床热液矿床:又称气化——热液矿床,指由含矿流体或成矿溶液(包括气相、液相、超临界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后生矿床称为热液矿床。
热液成矿作用:由流体作用而形成矿床的过程称热液成矿作用。
热液成矿作用的方式: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充填作用:成矿溶液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围岩中流动时,因物理化学条件改变,使溶液中的成矿物质沉淀在各种裂隙和空隙中形成矿床的过程叫充填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叫充填矿床。
交代作用:当流体在岩石中运动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改变,致使岩石与流体发生水岩反应,使围岩中原来的某些矿物消失,而产生新的矿物组合,这种作用称交代作用,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之为交代矿床。
(完整版)《岩石学》第8章岩浆的形成与演化

封闭体系
熔体-熔体分离作用
岩浆 演化 机制
开放体系
熔体-流体分离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同化混染作用
二、岩浆的演化
(一)晶体-熔体分离作用——分离结晶作用 分离结晶作用(也称结晶分异作用):发生在岩浆
结晶作用阶段,指早结晶的高熔点矿物与熔体分离 聚集,或者被略晚生成的矿物将其与熔体隔开,使 之不能与熔体充分反映,由此导致剩余岩浆成分发 生连续变化。 结果:可以形成不同成分的堆晶岩
再次
压力降低可以导致岩石的熔融温度降低
地幔岩石是如何熔融的
温度升高
压力降低 地幔底辟上升 减压熔融:可达 30%
绝 热 线
挥发组分的加入
水饱和
地 温 线
岩石中加入 水之后湿的 岩石固相线 就与正常地 热增温曲线 相交,岩石 熔融温度大 大降低
第二节、 岩浆的演化
一、原生岩浆和派生岩浆
(1)原生岩浆: 已经存在的地壳或地幔物质经过熔融或部
使剩余岩浆的成分不断向富SiO2、K2O、 Na2O和TFeO/MgO
分异程度越大,残余岩浆的酸度越高
鲍文反应原理
根据自然界一些硅酸盐矿物 间的反应关系和实验资料, 提出了著名的鲍文反应原理
“结晶分异作用可以以下几 种方式发生:
(1) 早期结晶阶段形成的高密 度矿物的晶体沉降;
(2) 固溶体矿物环带;
(3)结晶作用结束阶段岩浆透 过结晶网格萃取。
Norman L. Bowen (1887-1956)
- “Father of Modern Igneous
矿物分离结晶的顺序--鲍文(Bowen,1928)反应系列
橄榄石 斜方辉石 单斜辉石
(尖晶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熔离作用
原来均一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或者由于外来组分的加入,使其分为互不混溶的两种岩浆,即称为岩浆的熔离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油—水关系可以做为这方面的例子。
在炼铁炉中熔炼铁矿石时,在CaCO3和CaF2等外加熔剂作用下,铁水和熔渣(硅酸盐熔体)就分为互不混溶的两个液层,铁水比重大而下沉,熔渣轻而上浮,这是同天然熔离作用很相似的又一例子。
此外,也有人把玄武岩熔化后做试验,在玄武岩熔体加入CaF2,结果熔体也
分为两个液层,上部为相当于流纹岩岩浆的酸性熔体层,下部为相当于橄榄岩的超基性熔体层。
目前认为,在天然的岩浆中硫化物、氧化物和硅酸盐熔体可以发生熔离作用;一些含有铜镍的基性岩浆在高温时铜镍硫化物熔体完全混溶于基性岩浆中,当温度下降到某一限度后,此二种熔体即发生分离,铜镍硫化物比重大而富集于底部成矿床,硅酸盐熔体在上部固结成岩石。
我国西南某地的含铂硫化物矿床就是这样形成。
至于岩浆中不同的硅酸盐熔体之间能否发生熔离作用,尚有争议。
不过一些人仍认为辉长岩中的条带状构造和某些珍珠岩中的球粒是硅酸盐熔离作用造成的。
甚至近来有人提出在上地幔的岩浆源区就能够发生深部熔离作用从而产生安山岩浆和玄武岩浆的论点,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