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规范
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和送检要求培训小结

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和送检要求培训
小结
以下是为你提供的一份培训小结示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和送检要求培训小结》
本次培训主要针对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讲解。
通过培训,我对临床微生物样本的重要性、正确采集方法以及送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的规范操作流程,包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采样部位的选择、采样方法的应用以及采样后的保存和运输。
正确的采集方法可以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培训还强调了送检要求的重要性。
及时、准确地送检样本可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我们了解了送检过程中的标识要求、样本信息的填写以及与检验部门的有效沟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我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采集到优质的样本,并及时、准确地送检,为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负责。
此次培训提高了我对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和送检的认识和技能,我相信这将对我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运送及处理,与细菌的培养、鉴定结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均应重视微生物学检验标本正确采集的有关问题,并有责任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采集标本的宣传和指导。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一、粪便标本采集和处理(1)采集方法1.自然排便法:取新鲜粪便的黏液、脓血、或絮状物等有意义成分,2~3g或 1~2 m1,盛无菌容器内或置于保存液或增茵液内送检;若疑似霍乱者应置于碱性蛋白胨水中(PH8.6)。
2. 直肠拭子法:难以获得粪便或排便困难患者及幼儿可采用此法,将拭子前端用无菌甘油或生理盐水湿润,然后插入肛门约4~5cm(幼儿2~3cm),轻轻在直肠内旋转。
擦取直肠表面粘液后取出,盛于无菌试管中或保存液中送检。
(2) 注意事项1.尽可能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集标本。
2.所挑取的粪便不应接触其他部位(如便盆),粪便样本中不应混入尿液及其他异物,采集过程应尽量无菌操作。
3.不应用厕纸收集粪便。
4.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天不宜重复送检。
5.宜在感染急性期(通常是5d-7d内)采集标本。
6.下列腹泻患者应连续3d送检标本--社区获得性腹泻(入院前或72h内出现症状)--医院腹泻(入院72h后出现症状),且至少有下列情况之一:大于65岁并伴有内科疾病、HIV感染、粒缺(中性粒细胞<0.5)及疑似院内暴发。
--怀疑肠道感染的非腹泻性表现。
7.肠炎和发热病人建议做血培养。
8.伤寒沙门菌感染时骨髓培养高出血培养。
9新鲜粪便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检,不应超过2h。
(3)标本拒收干燥的拭子、含钡粪便、黄软成形便、干便、明显污染的粪便、一日内重复送检的标本,应设法与临床医师联系,可要求重新留取标本,并做好记录,在没有与医师沟通之前标本不应丢弃,仍按实验室标本保存原则存放。
二、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1)采集方法1. 中段尿采集法:清晨起床后用肥皂水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再用清水冲洗尿道口周围,然后排尿弃去前段尿液,收集中段尿5~10ml盛于带盖的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采集后于0.5h内进行接种。
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

一、我院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1.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我院总的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应不低于70%。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5.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子或伤口拭子等,应标明标本种类,并立即送检。
6.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中段尿培养的标本应用专用的无菌尿标留取(在仓库领取)。
静脉导管、胸腹水,脑脊液等到细菌室取无菌试管留取。
7.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二、常见医院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方法1.血液与骨髓①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
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切忌在静脉点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
②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
将采集的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应更换针头或过火消毒针头。
血培养瓶应在避光室温中保存,不必置冰箱保存。
③每次采血量成人5一10ml,婴幼儿l一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5: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④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阶段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⑤每例病人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l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皮肤污染菌。
多次多部位采血可提高阳性率。
⑥对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病人,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lml 作增菌培养。
2.尿液①中段尿:女性采样前应先用肥皂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外阴部及尿道口;男性须翻转包皮冲洗,用0.1%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灭菌纱布擦干后收集标本10ml,0.5小时内送检。
②导尿管导尿采样可减少污染。
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空针细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
临床微生物学尿培养操作规范

临床微生物学尿培养操作规范临床微生物学尿培养操作规范一、前言尿培养是临床常规检验项目之一,是对尿液中细菌及真菌等微生物的常规检测方法。
正确使用和掌握尿培养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还可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最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旨在规范尿培养技术操作步骤,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电热培养箱、高速冷冻离心机、平板计数仪试剂:马来酸钠-10%氯己定液(药理试剂厂)、甲酸双硫磺玫瑰素(药理试剂厂)、紫罗兰素(药理试剂厂)、尿淀粉酶试纸(岛津)、理化试剂。
三、样本采集1.尽量在早晨首次排尿后采集尿液,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2.先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再在外阴部进行局部清洁消毒。
3.使用无菌尿采集器,避免手直接接触采集容器。
4.采集尽量多的尿样(10-15ml),尽量在采集后30分钟内送检到检验中心。
四、实验操作1.尿样检测前要进行初步检查,确认样本是否过量、污染、外观是否清澈和pH 值是否大于7。
2.将10μl或1毫升尿样接种在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中,用病原菌常见的三个品种的琼脂培养基,即血琼脂培养基、巴斯德-柯莫鲁琼脂培养基和香草琼脂培养基进行接种。
3.将接种好的琼脂培养基静置于37℃恒温箱中,并定期巡查。
4.在接种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培养基无菌,培养条件一致。
5.进行培养后,根据培养的时间和菌落形态特征,鉴别出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
6.使用生化方法对特定细菌进行进一步鉴定。
7.仪器法进行微生物药敏实验,选择适当抗生素治疗染菌的感染。
五、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保证安全,严禁直接接触有害物质,避免直接与琼脂培养基接触,避免手套过度受污染。
2.尽量避免病原菌的污染和受到外来物质的干扰,在完成培养基的接种之后,要在无菌条件下避免接触。
3.在接种之时,尽量进行无菌操作,并严格控制培养条件,避免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4.对细胞菌落有任何疑问,应及时拍照记录,并联系负责人给予指导。
临床微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接种及涂片染色

导管尖端阳性培养结果
第三十一页,共67页
6、脑脊液标本
⑴ 培养基:5%羊血琼脂、5%兔血巧克力琼脂、
葡萄糖肉汤
⑵ 培养环境:置5 % CO2、35℃环境培养。
第三十二页,共67页
7、胆汁或胸水或腹水标本
⑴ 培养基:如标本量大时可按血液培养方法直接
取16-20ml分别种入需氧和厌氧培养瓶。如标本
的外生殖器包括包皮内,然后用清水冲洗。
5、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在更换新管时留取
尿标本。
第四页,共67页
(三)分泌物的采集
1、对开放性病灶的采集:如眼结膜脓性分泌物、扁桃
体、外耳道、手术后切口、导管治疗感染、瘘管内脓液、 生殖道分泌物等均属于开放性病灶。应先用灭菌生理盐 水冲洗表面污染菌,去除旧的分泌物,用灭菌拭子采集 病灶深部的分泌物,也可取感染部位下的组织送检。
宜做培养的标本;
当白细胞≤10个/L ,上皮细胞≤25个/L时再参照油
镜观察标本中细菌分布作出判断。
第四十八页,共67页
痰镜检的判断标准:
当标本中细菌种类超过3种以上,未见到钎毛拄状上 皮细胞,作为不合格标本;如见到数量不等的白血
胞或钎毛拄状上皮细胞或两者同在,含1-2种不同细
菌,可考虑继续培养,结果可根据病情再作分析;当 涂片中见到1-3种细菌,少量的扁平上皮细胞,少量 或较多钎毛拄状上皮细胞均可按合格标本继续培养。
10ml)。 9、粪标本培养,放置时间过长,已干。
第十七页,共67页
三、分离培养基本操作规范
合格的标本是保证培养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如 果没有适宜的分离培养基、培养环境以及正确 的处理方法同样不能获得好的结果,为此制定
如下基本操作规范以保证致病细菌分离成功 。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规范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规范第一部分各类检验标本容器类型及要求颜色标本类型图片添加剂适用范围要求红色(无)血清无各种生化,免疫血清学检测,病毒DNA 检测。
也可用于各类穿刺液、体液.不需混匀绿色血浆肝素钠血液流变(血粘度) 抽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 次紫色全血EDTAK2 血常规、抽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 次蓝色血浆枸橼酸钠9:1凝血抽血量与抗凝剂为9:1 混合,抽血后立即颠倒混匀 5 次,避免剧烈震荡。
黑色全血枸橼酸钠4:1血沉抽血量与抗凝剂为4:1 混合,抽血后立即颠倒混匀 5 次,避免剧烈震荡细菌培养瓶需氧树脂需养瓶;25mlTSB;0。
05%SPS阳离子及非离子吸附树脂CO2,氧气,荧光感受器标本量5—10ml,摇匀厌氧树脂厌养瓶;25mlpesd;0.05%SPS树脂CO2,氧气,荧光感受器标本量5—10ml,摇匀第二部分患者准备2。
1 病人在采血前24h 内应避免运动和饮酒,避免情绪激动,注意合理饮食除了急诊或其它特殊原因外,一般主张正常饮食3 天后采血,应避免暴饮暴食及刻意控制饮食。
静脉血标本采集最好在起床后1h 内进行。
应在空腹10~14 小时后第二天清晨采血。
餐后或延长空腹时间(饥饿)均可引起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门诊病人提倡静坐15 分钟后再采血。
另外饮食的量及质对检验结果也有影响,如高蛋白饮食可使血清尿素氮、血氨、尿酸升高;高脂肪饮食引起乳糜微粒血症,导致血清脂血(混浊);饮水过多或过少可使血清稀释或浓缩;含咖啡因的饮料可使儿茶酚胺释放等。
2.2 采血时间:有些血液成份日间生理变化较大,因此应相对固定采血时间,一般以清晨空腹抽血为宜〈急症项目除外〉. 2。
3 患者体位: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液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ALB、TP、酶、Ca、胆红素、Tch 及TG 等浓度增高;Hb、HCT、RBC 等亦可增加.由于体位的因素,在确立参考值时,应考虑门诊和住院病人可能存在的结果差异,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相对一致性。
通用课件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保存与运输定稿

细菌性食品中毒的主要检验样本
主要检验样本
粪便 、食品、血液 粪便 、食品 食品、呕吐物 食品、呕吐物
粪便 、食品
食品、呕吐物 粪便、食品 食品、呕吐物 食品、粪便 、呕吐物
病原微生物样本
采 集
保 存
运 输
基本原则 采集条件 采集要求 采样时间 样本种类 样本数量 采集方法
样品种类
饮用水 液体食品 固体食品 呕吐物 洗胃液 腹泻物 血液 脑脊液 皮损分泌物
• 采样管外贴上标签,注明患者的姓名、样本种类、采样时间采样人等基本 信息。
• 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采集,检测IgM只需一份脑脊液。而检测IgG 则需收集两次,分别于发病初期和恢复期采集。
病原微生物样本
采 集
保 存
运 输
基本原则 采集条件 采集要求 采样时间 样本种类 样本数量 采集方法
• 血液样本
食物中毒细菌
沙门菌 副溶血性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蜡样芽胞杆菌
常见食品
肉类、蛋品 水产品、醃制品 肉类、乳品、淀粉制品
米饭、肉、乳、淀粉制品
致泻性大肠杆菌
凉拌菜、肉制品
椰毒假单胞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变形杆菌
玉米面、银耳
肉制品
堆放牛羊肉、罐头、 香肠、鱼、豆制品
动物性食品 特别是熟肉和内脏制品、冷盘
病原微生物样本
采 集
保 存
运 输
基本原则 采集条件 采集要求 采样时间 样本种类 样本数量 采集方法
• 咽拭子
采集病人发病3日内的咽拭子样本,用于病原检测(病原分离、核酸检测的阳性 率较高)。用压舌板将舌向下向外压,用专用拭子在咽后壁或悬雍垂后侧适当 用力涂抹数次,应避免触及口腔及舌部,迅速将棉签放入装有3-4mL保存液 (Hank氏液或生理盐水)的15mL外螺旋盖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 注明患者的姓名、样本的种类、采样时间、采样人等基本信息。 (5岁以下婴童采样时先将拭子用保存液蘸湿,在试管壁挤干后在进行采样)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①一般要求常温下15-30分钟内接种培养皿,尤其是脑脊液和心包液;除了做结核杆菌、真菌培养的标本应在4℃下保存外,做其他项目的应常温保存。
②严格无菌穿刺。
③为了防止穿刺液的凝固,最好在无菌试管中预先加入灭菌肝素,再注入穿刺液
考虑到方便操作,建议常规血培养应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前,于病人寒战或发热开始时30-60分钟内同时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培养。
3.采血次数
①.留置深静脉导管且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至少同时采集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从导管采集。(1套血培养定义:
从一个部位如静脉穿刺或静脉导管所获血液的培养,不论被接种在1个还是多个血培养瓶内都只能算是1套)
先以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外阴部或外生殖器,将无菌试管对准尿道口,待尿排出后送检注意事项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因为尿液标本的采集和培养中最大的问题是污染杂菌通常应取晨起第一次尿液送检多数药物均通过尿液排泄,因此采集尿液应在用药前进行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在更换新管时留取尿标本。导尿留取尿液时,集尿袋内的尿液和导尿管末端的尿液不能用于培养。
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2.采血时机:
据研究表明:
细菌通常在病人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进入血流,因此规范规定在病人发热高峰前1小时抽血。
(二)、微生物检查的标本采集、运送原则
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