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全文;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自主鉴赏,写一篇鉴赏心得,不少于200字。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文章,关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象、典故、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马嵬》教案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嵬》教案设计1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运用对比的手法。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

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五单元“唐代诗歌”,具体章节为《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详细内容包括《马嵬》(其一)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全文解析、创作背景、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马嵬》两首诗的词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对李商隐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出李商隐《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艺术特色分析:从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意境创设等方面,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以《马嵬》(其一)为例,讲解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马嵬》(其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马嵬》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b. 诗句解析c. 艺术特色d.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进行简短赏析。

作业答案:《马嵬》(其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的马嵬坡,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

本诗艺术特色如下:1. 意象丰富,如“空闻”、“马蹄”、“六军”、“夜雨”等,形象地展现了马嵬坡的荒凉景象。

2. 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马嵬》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背景。

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马嵬》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诗歌结构分析:介绍诗歌的韵律、格律和意象。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描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马嵬》的课文。

参考书籍:有关《马嵬》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3.2 教学材料课文:《马嵬》诗歌文本。

问题清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分析框架:提供诗歌分析的框架和术语。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第六章: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嵬》诗歌的短文,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感受。

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2、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本诗从内容上来看,是一首什么时?(介绍诗歌类别)
二、咏史怀古诗
1、涵义解说
2、鉴赏方法
三、根据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解读本诗
1、要弄清史实
2、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1)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及表现手法解读诗句,教师点评
以下参考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
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术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术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

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2)回顾对比手法的特点、作用、鉴赏方法及答题步骤。

(3)诗歌内容把握:
首联:再续前缘,无异于痴心妄想
颔联:今日逃难,昔日狂欢
颈联: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尾联:冷峻的责问深刻的讽刺
(4)创作意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5)话题:轻与重、玩物丧志、防患于未然、责任
3、推敲作者对古人事的态度,领悟感情
•或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
•或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或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或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等

本诗对唐明皇召魂之举进行了讽刺,对唐迷恋女色,荒废朝政作了批评。

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4、分析技巧
此类诗词的常用技法有用典、委婉、以景衬情、叙议结合、对比、烘托、以事起兴等。

四:章法结构特点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
“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五、介绍清袁枚《马嵬》体会思想感情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六、作业:诗两首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