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

合集下载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1、 名词解释1. 测量: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 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叫做量表。

3. 测量误差:是指的是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

4. 平行测验:如果两个题目不同的测验测的同一特质,并且题目形式、数量、难度区分度以及测查等值团体后所得分数的分部都是一致的。

5. 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程度。

6. 评分者信度:指的是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7.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有效程度。

8. 构念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通常用某种操作来定义,并用测验来测量。

9. 校标:就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它是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所感兴趣的行为。

10、校标污染:即指个人的校标因评定者知道个体的测验分数而受到影响。

10. 原始分数:被试在接受测验后,根据测验的记分标准,对照被试的反应所计算出的测验分数称作原始分数。

11. 导出分数:是在原始分数转换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统计处理后获得的具有一定参考点和单位,且可以相互比较的分数。

12. Z分数:是以一批分数的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等距量表。

13.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14. 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严厉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

2、 选择题3、 判断题4、 简答题1. 测量的基本要素?1.测量的参照点(1)绝对的零点-理想的参照点,加减乘除都可以 (2)相对参照点-人为参照点,只能加减,不能乘除。

2.测量的单位 (1)测量的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 (2)测量的单位要有相等的价值2. 测量量表的种类有哪些?简述其特征?1,命名量表-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第一章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一、心理测量的基础1、心理测量的定义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工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测量的基本要素参照点:绝对参照点、相对参照点。

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要有相等的价值。

3、测量的量表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4、心理测量的特征间接性: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来推断出他的心理品质。

相对性:测量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由此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兴趣的大小。

客观性:客观性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

5、心理测量的分类按功能分能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按对象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按形式分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电脑测验按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示性测验按要求分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按速度和难度分速度测验、难度测验按性质分构造性测验、投射性测验按解释分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按应用分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二、经典测量理论(CTT)(一)心理特质的可测性1、心理特质的特征(1)特质是一组内部相关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一种一般的神经心理系统,它可以综合不同的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由多种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可测性假设(1)凡客观的事物都有其数量;(2)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3、经典测量理论的数学模型(1)观察分数:实测分数。

(2)真分数:反映被试某种心理品质真正水平的数值。

(3)误差分数(4)数学模型:X=T+E4、经典测量理论的假设公理“一均,两相关”(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品质可以用平行测验反复测量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真分数。

(2)真分数与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量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第1章 心理测量学

第1章 心理测量学

D 心理测量与经济学测量不同
例:测定某年份国民收入,必然有误差,不可以重复; 心理测量是介于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测量

3、对行为相关关系的描述---对行为不能作出因果描述,这 是其局限性。 4、测量结果一般为顺序关系 5、测量结果的相对稳定性(稳定---相对变化)
三、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的水平


(2)特征:顺序量表是次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它 既不表示事物特征的真正的数量,也不表示绝对 的数值,因此不能进行代数运算。 (3)适合的统计方法: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 相关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等。
3.等距量表(Internal scales)



(1)定义:等距量表指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 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的量表。 (2)特征:等距量表是较高水平的测量量表。等 距量表的数字是一个真正的数量,它的各个部分 的单位是相等的,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加减运算。 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它的零点是人们假定 的相对零点。因此,等距量表中的两个数量不能 进行乘除运算,即数据之间不存在倍数关系。 (3)适合的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 关系数以及t检验和f检验。
3、“Measure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attribute occurs when a quantitative value is assigned to the behavioral sample collected by using a test.” (C & A ) 4、“the process of qua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s according to explicit procedures and rules” (Bachman 1990: 18)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一.名词解释测量: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的过程。

心理测验: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随机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

这种误差的大小变化和方向是随机的,其变化是没有无规律的。

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叫做系统误差。

真分数:真分数指的是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

信度:信度是指用同一个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其多次测量结果间的一致程度,也叫测量的可靠性。

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同时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

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

它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

效度: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或者说是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是指根据被试的反应对组成测验的各个题目(项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其功用的程序和方法。

常模: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

分数的转换:按某种规则将原始分数转化为导出分数的过程。

标准分数:就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

以Z表示,又称作Z分数。

临床诊断法:根据直觉的经验,主观地将各种因素加权,从而获得结论或预测的方法。

指导语:对测验目的的说明和对题目反应方式的解释,有时包括对特殊情况发生时应如何处理的指示。

智力测验:指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的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个过程。

心理测量学:心理测试与评估工具

心理测量学:心理测试与评估工具

心理测试与评估工具的注意事项与伦理原则
心理测试与评估工具的注意事项
• 选择合适的测试与评估工具,确保其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 注意测试的环境和条件,确保测试过 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对测试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和报告, 避免误导和歧视
心理测试与评估工具的伦理原则
• 尊重被试者的知情同意权,确保测试 过程的自愿性和保密性 • 保护被试者的隐私和权益,避免测试 结果的不当使用和泄露 • 遵循心理测试与评估工具的使用指南 和规定,确保测试过程的规范性
心理测量学:心理测试与评估工具
心01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与
重要性
心理测量学的定义与起源
心理测量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测试与评估工具的科学
• 心理测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 对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定量或定 性的测量和评估 • 心理评估工具是指用于测量和评估个 体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心理测量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 初
• 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制定的一个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的自陈量表
• 心理健康测试与评估工具的特点 • 心理健康测试与评估工具通常采用自陈量表、他评量表等形式,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 心理健康测试与评估工具可以评估个体的心理症状、心理适应 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04理测量学在心理咨询与
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 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评估咨询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为心理咨询提供依据 • 评估咨询者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咨询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 • 评估咨询者的心理变化和进展,为心理咨询提供反馈和调整依 据
心理测量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测量: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心理测量包括三元素:数字、事物、法则1、事物:指的是我们要测量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如人格、能力(外显的行为)2、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

具有:区分性、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

3、法则:代表的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如热胀冷缩规律可用来测温度。

测量两个要素:参照点、单位。

(一)参照点(计算的起点):绝对参照点即绝对零点; 相对参照点即相对零点,人为确定的。

注:理想的参照点是具有绝对零点.但心理测量中几乎没有绝对零点。

(二)单位: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没有单位就无法进行测量.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的人的理解意义要相同。

(2)有相同的价值(比较):即单位点之间是等距的。

注:心理测量无统一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测量的本质是根据某一法则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物属性表现出来。

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斯蒂文斯划分的四种水平:心理测量是在(顺序)变量上进行的。

1.命名量表:分为代号、类别,数字只用来作标记和分类,不作量化分析。

(无参照点、无单位)2.顺序量表:数字不仅代表类别还代表大小或某种属性程度。

(无参照点、有单位,单位不好(单位不相等))3.等距量表:不但有大小关系而且有相等的单位,其数值可以相互做加、减运算。

(有参照点(相对零点)有相等单位、可加减)4.等比量表:也叫比率量表,即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除了加减运算外,可加减乘除。

心理测量: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

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某些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量表一般来讲:水平不高(难以确定绝对零点和难以获得相等单位),在顺序量表上进行。

心理量表的使用价值:用某种统计方法,将顺序量表得到的数据换算为等距数据来进行统计。

心理测量的性质:•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1、因为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活动,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间接性2、测量结果必需根据一些参照比较来确定测量结果的意义——相对性3、测验的标准化,如测验做的项目、评分、分数转换等标准——客观性心理测验的分类:按照测验的功能(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按照测验材料的性质(文字测验、操作测验)按照材料的严谨程度(客观测验、投射测验)按照测验的方式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按照测验的要求分类(最高行为、典型行为)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正确的测验观:1.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2.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完整版)心理测量学的知识

(完整版)心理测量学的知识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1。

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该定义包括三个要素,即事物、数字和法则。

2。

数字具有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和可加性。

二、则量要素(一)参照点1.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做参照点。

2.参照点有两种:一是绝对零点。

二是人为确定的参照点,即相对零点。

3。

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点,但在心理测量中很难找到绝对零点,多采用人为标定的测量零点。

(二)单位: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

2。

有相同的价值。

三、测量量表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一)命名量表1。

命名量表是测量水平最低的一种量表形式,只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2.这种量表分为两种:(1)代号-—用数字来代表个别事物.(2)类别-—用数字来代表具有某一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3.在命名量表中,数字只用来作标记和分类,而不能作数量化分析,既不能比大小,也不能做加、减、乘、除运算.(二)顺序量表1。

顺序量表比命名量表水平高,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也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

2.数字包含有数量关系,代表符号是“>”,如A>B>C等,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

3。

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

(三)等距量表1.有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其数值可做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做乘、除运算。

2.等距量表的数值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或者用一个常数去乘或除,不会破坏原来数据之间的等距关系.(四)等比量表1。

等比量表是最高水平的量表,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

2.长度、重量、时间等都是等比量表,其数值可以做加、减、乘、除运算。

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利用某种统计方法,可以把顺序量表得到的数据换算为等距数据来进行统计。

第二单元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一、心理测量的定义: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新教材-心理测量学

新教材-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的基本要素
测量对象
测量过程
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行 为特征和认知能力等,包括智力、人 格、能力等方面。
心理测量过程包括施测、计分和解释 三个环节,要求标准化和客观化,以 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测量工具
心理测量的工具包括问卷、量表、测 验等,用于测量个体的心理特质和行 为特征。
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与控制
心理测量学在教育、人力资源、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为个体和团体的评 估和的方法对人 类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估的过
程。
心理测量的准确性对于个体和团 体的评估和发展至关重要,能够
提供客观、量化的数据支持。
心理测量学的发展对于心理学学 科的发展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 义,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
测量结果的适用性和可比性造成挑战。
标准化问题
03
心理测量需要标准化,但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标准化样本选
择存在差异,导致测量结果的可比性受到限制。
心理测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02
03
技术创新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人 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提高心理测量的准确性和 效率。
跨文化研究
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 理测量研究,提高测量结 果的适用性和可比性。

提供反馈和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向被试者提供 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04 心理测量的应用领域
教育领域的应用
评估学生能力
心理测量可以帮助教育者评估学 生的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 风格和兴趣,为个性化教育提供
依据。
选拔人才
通过心理测量,可以选拔具有特 殊才能的学生,如发现学生的艺 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潜力。
THANKS FOR WATCH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测量》试题简答题1、比较测量(measurement)与评定(rating)的异同。

答:测量(measurement):按照某种规则使用某种工具对某一特征赋值的过程,评定(rating):按照某种规则借助主观判断对某一特征赋值的过程何谓标准化心理测验,编制标准化心理测验一般包括哪些基本步骤?答: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标准化是编制测验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测验的重要条件,测验的标准化就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测验的标准化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测验内容的标准化,2施测条件的标准化3评分规则的标准化4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编制标准化心理测验一般包括的基本步骤1.确定测验的目的2制定编题计划3编辑测验项目4预测与项目分析5合成测验6测验标准化7鉴定测验8编写测验说明书。

什么是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答:常模参照测验将被试水平与常模相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为目的的测验。

标准参照测验是将被试水平与一绝对标准相比较,以评价被试有无达到该标准为目的的测验。

什么情况被喻为“效标污染”何谓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现在通常使用哪一种?比率智商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在1930,1962,1972,1986年分别作了进一步修订。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1916年首次引入了比率智商,以智商(IQ)作为比较人聪明程度的相对标准。

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并不同步增长,所以比率智商并不适合与年龄较大的被试。

基于这种考虑,1949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他编制的儿童智力量表中首次采用了离差智商取代比率智商离差智商离差智商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放弃了智龄,运用了离差。

其基本原理是:把每个年龄段的儿童的智力分布看着常态分布,被试的智力高低由其与同龄人的智力分布的离差的大小来决定。

离差智商(Deviation IQ),是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表示被试者成绩偏离他自己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数量(单位为标准差),是依据测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

它以每个年龄组的IQ的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

公式:IQ=100+15Z=100+15(X-M)/S什么是心理测量的信度,其统计定义你学过哪几个?实际计算信度的方法你学过几种?答: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常模参照测验的信度评估中,通常是以相关系数作为信度的指标,相关程度越高,信度就越高,测验越可靠。

通常以相关系数所表示的信度指标在目标参照测验上是不太适用的。

1分类一致性信度2方差分析方法---荷伊特信度Gardner在其多元智力学说中提到了哪几种基本智力?1、音乐智能2、身体运动智能3、数学逻辑智能4、语言智能5、空间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自我认知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人事测量中,笔试与面试相比较,各自的优势有哪些?笔试:以纸笔形式(广义)对被试的能力、性格及行为特征进行考核评价。

题型:主观题、客观题特点:A.重结果,轻过程B.易标准化(误差控制)面试:主试通过观察或与被试的交流来对被试的能力、性格及行为特征进行考核评价。

(1)特点:A.重过程B.不易标准化二、问答题为什么说心理测量是间接测量?从这种间接性出发,谈谈你对心理测量效度的理解。

心理测量是间接测量,心理特质具有内隐性,我们不可能像测量重量或者是长度那样直接测量人的心理特质的量,而是通过测量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外显行为来推断他的心理特质,这就决定了心理测量只能是一种间接测量。

心理测量的误差一方面来自测量工具、测量过程。

另一方面是由于其间接性,即测量对象大部分不能直接测量。

心理测量与自然科学的测量不同,1自然科学:可以重复多次相同的测量心理测量:有时可以重复,但多了导致疲劳;有时不可以重复2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不同3 自然科学:通常只测一个对象,即推断总体;心理测量:常常测量一组,以推断总体。

或推断个人与该组的关系心理测量与经济学测量不同:心理测量是介于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测量。

、评价一个测验是否科学,重要的指标是它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的是一个测验的可靠性,即用同一个测验多次测量同一团体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是衡量测验科学性的最基本的指标,效度指的是一个测验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测到它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

如果一个测验所测得的不是它所要测得的特质,则这个测验就是无效的。

可见效度是衡量测验科学性最重要的指标。

你所学过的人格测验哪一个是采用迫选法编制的,迫选法编制的测验有哪些基本特点?心理统计试题一、解释以下基本概念(每小题3分,共30分)(1)平均差平均差是总体所有单位的平均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就是把原始数据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计算。

(3)四分相关(4)统计量统计量是统计理论中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的变量。

(5)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6)置信度置信度也称为可靠度,或置信水平、置信系数,即在抽样对总体参数作出估计时,由于样本的随机性,其结论总是不确定的。

因此,采用一种概率的陈述方法,也就是数理统计中的区间估计法,即估计值与总体参数在一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其相应的概率有多大,这个相应的概率称作置信度。

(7)均方均方是指一组数的平方的平均值S=(a1^2+a2^2+...+an^2)/n(8)检验力检验力指统计检验能产生的显着性和接受某特定实验的原假设(或者拒绝虚无假设)所犯错误的概率。

(9)标准分数标准分数(stardard score)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衡量某一分数与平均数之间的离差情况,是反映个体在团体中相对位置的最好统计量。

(10)测定系数测定系数是指回归平方和在总平方和中所占的比率。

二、简述下列问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统计量和参数有何区别与联系?统计量,也称样本统计量指根据样本(即一组观察值)计算出来的这组数据的数字特征的量。

它既可以用来反映样本的概貌也可以用来进行统计推断。

参数,也称总体参数,包括反映总体的数字特征的量和总体规律公式中的参数。

统计的目的往往就是用样本统计量去估计或推测总体参数的大小。

统计量与参数其实是相对应的,即同一指标,若针对样本来说就是统计量,针对总体来讲就是参数。

如平均数,既有样本平均数(用X表示),也有总体平均数(一般称均值,用μ表示);相关系数,样本相关系数用r表示,总体相关系数用ρ表示;样本方差用S2表示,总体方差用σ2表示。

(2)简述方差分析的功能及其基本假设条件。

在实验心理学中规定,操纵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其他均为无关变量,需要加以控制,自变量与无关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由自变量引起的变异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异也是相互独立,实验数据主要体现的就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些数据彼此不等,与总体平均数不等,与每一自变量水平下的平均数不等,这些数据的总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操纵自变量引起的变异,一类是由于无关变量(实验误差与被试者间的差别)引起的,为了确定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影响显着,方差分析的功能就是分析实验数据中自变量引起的变异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异相比是否显着,也就是检验各自变量水平下的平均数是否有显着性差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方差的可分解性,把实验数据的总变异分解成若干个不同来源的变异,前提条件是这些变异相互独立,才具有可加性,这就是方差的可分解性,方差分解后,根据F检验来分析各种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贡献的大小,从而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有显着的影响。

方差分析的前提是总体成正态分布,一般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实验数据都是正态分布的,方差分析要求变异相互独立,也就是不同来源的变异不相关,方差分析的另一前提条件是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彼此不显着,也就是各自变量水平下的无关变异之间不显着。

三、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以下问题(每题各10分,共60分)1、考虑投掷两枚骰子的试验,我们所关心的是两个骰子朝上一面的数值之和,求:(1) 两个数值之和为7的概率为多少?设出现7的概率为A因为7= 1+6 = 2+5 =3+4又因为可以先抛六后抛出1,也可以先1后6所以事件A的有 16, 61, 25, 52, 34, 43 共6组A= 6/6*6 = 1/6(2) 两个数值之和大于等于9的概率为多少?是9的情况有 45,54,36,63四种是10的概率为55,55,46,64四种是11的概率56,65两种是12的概率66,66.两种所以总的概率为(4+4+2+2)/36=1/32、一家公司在招收职员时,首先要通过两项能力测试。

在A项测试中,其平均分数是100分,标准差是15分;在B项测试中,其平均分数是400分,标准差是50分。

一位应试者在A项测试中得了115分,在B项测试中得了425分。

与平均数相比,该位应试者哪一项测试更为理想?他得115分的概率为:φ((115-100)/15)=φ(1)=0.8413他得425分的概率为:φ((425-400)/50)=φ(0.5)=0.6915所以显然,虽然B测试,职员得分超过标准分25分,A项则是超过15分。

但从其得分的概率来看,A项测试应试者取得115分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该位应试者A项测试更为理想3、下面的样本是15个大学四年级学生最后一学期中所获得的学分数:15,21,18,16,18,21,19,15,14,18,17,20,18,15,16a)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它们的含义;b)计算第70百分位并解释其含义。

c)如果学分数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求出总体均值和方差的95%的置信区间。

(a)平均数是17.4,中位数是18,众数18。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b) 第70百分位数是18,表示在这15位同学中,有70%的学生的学分数不高于18分,有30%的学生的学分数不低于18分。

(c)均值置信区间22((1),(1))ααX t n X t n --+- (16.16525 ,18.63475) 方差2222212(1)(1)(,)(1)(1)ααn S n S χn χn -----4、 为了比较血小板的性别差异,从人群中随机抽取了男性25人,女性20人,化验了他们的血小板指标,男性均值为136,标准差为90,女性均值为146,标准差为100,已知男女血小板指标都服从正态分布,取α=0.05,问男性和女性血小板指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1,0(~)()(2221212121N n n x x z σσμμ+---= 再把|Z|与Z 2/α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