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板凳上的妈妈(文稿)

合集下载

“板凳妈妈”许月华

“板凳妈妈”许月华

“板凳妈妈”许月华作者:尹奇军廖英来源:《百姓生活》2011年第06期在湖南湘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妈妈:她从小失去双腿,用板凳当腿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38年来,她用博大的爱心义务护理和扶养138个孤残儿童,给“妈妈”这个称谓注入了无私和崇高的内涵。

她叫许月华,今年55岁,是湖南湘潭市福利院的一名编外护育员。

12岁孤儿不幸失去双腿,17岁为照顾孤残儿童她用凳子学会走路许月华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刚满一岁时就失去了父亲。

11岁时,死神又夺走了她的母亲。

12岁那年,许月华在铁路上捡煤渣时,呼啸而来的火车夺去了她的双腿。

在医院,许月华昏迷了3天。

醒来后,发现自己半截身子没有了,她痛哭不已,不止一次想到了死。

正当她绝望的时候,政府给她减免了所有医疗费用。

出院后,并不宽裕的乡亲们关心她的衣食住行,自发轮流来照顾她。

在大家的帮助下,许月华渐渐长大了。

从懂事起,她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报答党和政府的恩,要回报乡亲们的情。

1973年,17岁的许月华被从农村接到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许月华就不安了。

“周阿姨,我想帮福利院照看小孩。

”福利院院长周瑞英来看望她时,她这样恳求。

周院长吃了一惊:“月华,你是不是在说梦话啊?你要能自己走路,我就给你安排。

”“走路,走路”,许月华被这两个字搅得心乱如麻。

她尝试过拄拐杖,但双腿全无,没有支撑点。

想安假肢,因高位截肢,没有接合点。

一天,福利院一位撑着凳子学走路的孤儿给了许月华启发:假如用两条凳子当腿,不就可以走路了吗?那天晚上,等院里的孩子们都睡觉了,许月华拿着两条小板凳,爬到院子里,开始练习“走路”。

她不敢到水泥地上去,那样声响太大,她怕吵醒孩子们。

她选了一片泥土地练习,可那里凹凸不平,刚一开步,她就重重地摔了一跤。

她爬上板凳,先把一条板凳往前移动,再全身用力,把身子挪到前移的板凳上。

就这样,许月华“走出”了伤残后的“第一步”!接着,她又抓住板凳往前一移,身子也跟着用力向前,却因无法控制身体重心,翻进了旁边的沟里。

板凳妈妈

板凳妈妈

板凳妈妈许月华打小就遭遇不幸,失去了双腿,残惨相至。

命运是属于个人,但对待则各有不同。

是扭转还是束手待之,其后果又各有所异。

扭转才是聪明的选择,是上策,也是兴衰的分水岭。

小说,扭转某些事物,个人的挫折与不幸。

大说,扭转命运,甚至于扭转乾坤。

许月华,她虽然是个女性,但她却做出了非凡的举动。

不屈于惨不忍睹的现状,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奉献给这个世界及整个人类。

于是,用一双板凳作为行走的工具,对她来说,就是自己装上了两条腿。

整天的练啊练啊,练得手都磨出了血泡。

人为肉体,而不是钢铁,即使是铁,这样的苦练也能发出亮光。

对,就是用她磨出来的发亮光的铁照亮了她一生的道路及她周围的世界。

她是个凡人,可是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她是个凡人,可她就像一支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她从事幼儿工作,不管是弱的病的孩子她都是那样耐心的对待,非是自己生的而胜似自己生的。

她是个凡人,当然也是个女性。

女人一生所生的孩子是有限的,可她的儿孙可以说遍天下。

况且这些孩子又都在这世上发光发热,可想许月华的光热又何等之大。

她是个凡人,而又是那样不幸的凡人,却做出了非凡的事业,这就不难想她是伟大和光荣的人。

一九八七年许月华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零一一年她光荣的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待!光荣是党和广大人民给她的,首先她不愧于得到的光荣。

光荣是用她的一颗纯朴赤热的心所作出的奉献而得来的。

光荣,她就用这光荣还继续鞭策自己,要求自己为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就是要学习她这种精神。

我们就是要学习她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就是要学习她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他人的高尚情操。

赵景田。

板凳妈妈

板凳妈妈


现在,许月华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一个 本本分分的农民,儿子毕业后去南方打工了。 • 尽管许月华已经“退休”,但她依然割舍不下对福利 院里孩子们的感情,她把家搬到了福利院,一边操持着家 务,一边继续着她“板凳妈妈”的工作。 • 自从学会“走路”,许月华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 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孩子们缝补浆洗、纳鞋底、 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 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 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 • 长年累月,许月华小板凳用坏40多个。这些板凳在大 地上敲响了爱的音符,在小小福利院传响了37年。37年 间,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不 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 孩子,在填写的履历表“母亲”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 字——许月华。

• •


对她来说,只要有半个身体能干的活儿,就有活下去的理 由了。她开始练坐,能坐稳就能干活,坐不稳就用架子围着顶着, 下无支撑点,就练双臂的力量,纺纱,绩麻,缝补……可是,无 论她怎样拼命,家里还是一天比一天穷困,病弱的继父仍是无力 支撑这残缺的日子了。最后,是村里看不下去了,开会决定怎么 救这个家。 于是,本该是17岁花季少女的她,只能去福利院了。 她很绝望,但也无奈,当继父问她愿不愿意时,她撑笑说: “爸,背我去吧!” 那天寒风呼啸,17岁的只有半个身体的她,趴在继父的背 上,颤抖着,不停地回头与前望,不时叫一声爸。穷家难舍,前 方难料,一切难言。她也知道,去福利院也是许多好人为她求来 的事,在见到院长的那一刻,她说的第一句话:“我能坐着干 活!”一直为这件事为难的院长流泪了,接她下来,笑了。 福利院与家庭不同,一时没有适合她干的活儿,她最痛苦的 就是闲呆着。那天,她听见一个婴儿的哭声,凄惨揪心,她呼唤 护工给她抱过来,她来哄。这是一个刚出生几天的弃婴,先天性 唇腭裂。她一下子泪流满面,接过孩子搂在怀里,亲了起来。说 也奇妙,女婴马上不哭了,泪眼眨巴看她的眼睛。她搂紧孩子哭 喊起来:“我要做她的妈妈!我要做她的妈妈……”

板凳上的妈妈朗诵稿件

板凳上的妈妈朗诵稿件

板凳上的妈妈朗诵稿件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朗诵一篇名为《板凳上的妈妈》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母亲,在儿子生病需要照顾的情况下,毅然选择留在儿子身边,不离不弃,陪伴他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这篇文章深情地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强、勇敢、无私的母亲形象。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朗诵稿件:
板凳上的妈妈
一位平凡的母亲,坐在板凳上,凝视着远方。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忧虑和坚定,那是只有母爱才能赋予的光芒。

儿子病了,病得很重。

医生告诉母亲,儿子需要长期治疗,而治疗的过程将是艰辛的。

母亲并没有退缩,她毅然决定留在儿子身边,陪伴他度过每一个难关。

板凳上的妈妈,日夜守护着儿子。

她为他煮药,喂他吃饭,给他讲故事,哄他入睡。

她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儿子冰冷的小手;她用
自己的爱,抚慰着儿子心灵的创伤。

在母亲的陪伴下,儿子渐渐好转。

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也学会了感恩。

他记得妈妈的爱,记得妈妈的笑容,记得妈妈的眼神。

他知道,在最需要的时候,妈妈总是在他的身边。

板凳上的妈妈,虽然只是一位平凡的妇女,但她的爱却超越了一切。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母爱的力量。

她用自己的艰辛,为我们
展示了生命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向这位板凳上的妈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她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的灵魂。

母亲小传作文(通用8篇)

母亲小传作文(通用8篇)

母亲小传作文(通用8篇)母亲小传作文(通用8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小传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母亲小传作文1我的妈妈出生在枣阳市太平镇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在家里排行最小,上面有三个姐姐。

俗话说“庄稼佬,喜欢小”,再加上母亲俏皮而又懂事的性格,使她深受姥姥姥爷的宠爱。

姥爷白天在外上班,晚上才能帮姥姥干农活,姥姥是整天在田地里忙作,所以妈妈从小就喜欢跟姥姥去地里。

开始,只是在田地里到处乱跑;长大些,就开始学着帮姥姥做事了。

小孩子嘛,干起活来也不累,妈妈就成了姥姥的好帮手。

妈妈在七岁那年上小学了,她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富裕,几个姐姐也在上学,父母天天都很劳累,所以学习非常用心。

一放学,她和同学趁着天未全黑,急忙趴在操场上写作业,写完做业就一路小跑着回家,每当姥姥姥爷还没回家,妈妈和姐姐们就去菜地里摘几棵青菜,再分好工,就下面条了。

妈妈说:“她们一起做晚饭那是最快乐的事,她们那速度恐怕没几个人能比得上。

”在晚上,妈妈点着蜡烛做练习题,她总是家里睡得最晚的,姥姥心疼妈妈,有时陪着妈妈学习;妈妈也心疼累了一天的姥姥,有时就假装去睡觉了,等姥姥他们都睡熟了,再接着起来学。

因此,妈妈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总让妈妈苦恼的是如何解释那少了一截又一截的蜡烛了。

妈妈快小升初考试时,姥姥姥爷承诺如果妈妈考的好了,就奖励一辆自行车,这是最让妈妈记忆深刻的事了。

当然,妈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太爷爷的去世,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料理太爷爷的后事,让姥姥姥爷欠了债,买自行车的愿望就泡汤了。

妈妈为此伤心了好几天,想到父母的艰辛,也就释怀了许多。

初中毕业,妈妈去襄阳上了高中,这是由于几个姐姐都去打工了,姥姥姥爷便凑钱送妈妈上学,妈妈能上高中就很知足了,所以在学校生活很节俭,别的同学是吃面条,妈妈每天只吃白馍馍。

板凳妈妈的故事

板凳妈妈的故事
接下来几天,我又背着妈去了故宫。在北京,妈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了好多礼物,但妈送给自己的礼物却是一个镶有毛主席、周相片儿的相框,还有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书包。妈说:“这是多年来妈一直想送自己的礼物。”
从北京回来,我就应征入伍了。当兵走的前一天晚上,父亲追小偷,还把脚扭伤了。所以第二天我走时,爸也没送上我,只是和我拥抱。告别父亲,我背着妈妈上了福利院专门送我去武装部的面包车。和妈分手告别时,我的思绪突然扯的很远——将来,我一定要再背妈去北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一定要让妈坐一次飞机……
记得妈所在的福利院曾招来一批新工人,当这些人见面一看他们就是整天护理痴呆、聋哑、瘫痪孤儿时,一下子傻眼了,打起了退堂鼓。在妈妈用自己的工作经历教育他们后,这些新工人的思想一点点被感化,一点点爱上这个被人瞧不起但必须有人干的工作。一名新工人曾在福利院大会上说:“我刚接触护理弃儿工作时,认为这不是人干的活,是许月华同志在岗位上征服了我,她连双腿都没有,却撑着小板凳,干了几十年,四肢不健全的人能给我们四肢健全的人照出一面镜子,我感到汗颜。在今后的人生里,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住我呢?!”
1987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天,31岁的妈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在发展新党员的大会上,参加会的市委宣传部长当时激动地站起来说:“论身高,我们谁都比许月华高,但论精神境界,我们没一个人比她高!她入党,我第一个支持!”那一刻,妈向党作了宣誓。有一次,我问妈,当年向党宣誓都说了啥?妈就说了6个字:“听党话,跟党走!”不过,妈又补充了一句:“入党那天,妈哭了……”
1987年11月,福利院为爸妈举行了在那个年代算是很隆重的婚礼了。在婚礼上,福利院领导对爸说:“赖子元,组织上把你的户口从农村转到这,你从临时工变成了正式工。结婚后,你可得对咱们月华好点,不能变心!”爸还是淳朴的笑道:“不会的,不会的……”

齐越节 板凳上的妈妈

齐越节 板凳上的妈妈

只有母亲走的小路
有个小男孩,家里很穷。

只有母亲。

小男孩七岁那年,不知为什么,突然得了一场大病,母亲带着他看了很多
医生,都不能确诊。

那是一种很奇怪的病,没有人可以说得出病名。

像所有求医的父母一样,只要打听到一丝希望,母亲就不惜一切去偿试,
就这样试了很多药,都没作用,小孩的病逐渐恶化,原来瘦弱的身体一点一点越来越干瘦。

到后来小孩已经无法站起来了。

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一天,母亲打听到很远的地方有个老中医他的药可以治好小孩的病,小孩
服过一点点后,果然有些好转。

只是老中医的药很贵,母亲变卖了家里所有能
变卖的东西,只有母亲每天靠上山砍柴,这种最原始的手段维持一家的生计。

熬七,八遍,淡到实在没有药味了才舍得倒掉,男孩发现母亲每次都把药渣倒在马路上,被路过的行人踩得稀烂,他问母亲为什么,母亲告诉他,路人踩你
了药渣,就把你的病气带走了,这样你就好得快些。

男孩说,这怎么可以呢?我宁愿自己一个人病,也不想别人得这个病,果然以后母亲不再把药渣倒在马
路上了。

日子就在母亲无数的砍柴与期待中一天天过去,有一天男孩发现自己能够
站起来了,他跌跌撞撞地冲向后门,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还在深山砍柴的母亲。

推开门,是一条通向山里的小路,水晶一样的月光静静垂下来,路面铺满一层
稠厚稀烂的东西,是药渣,那条路少有人走,只有母亲每天砍柴时经过。

坐在八仙椅子上的母亲

坐在八仙椅子上的母亲

的象 征 。他 就 是 “一钱 太 守”刘 宠。
刘宠有非同凡响 的身世 ,他的先祖是 刘邦的庶长子刘 家
肥 ,也 就 是 刘 邦 真 正 的 大 儿子 。 这 个 刘 肥 虽然 并 未 继 承 皇
位 ,却继 承 了相 当大 的一 片封地 ,包 括今 山东 、安徽等地 ,
多达七十余城 ,是西汉最 大的诸侯 王。但刘肥性格仁厚 .
理 。我 从 书 堂 出来 ,照例 走 向坐 在 西 北 角 里 的椅 子 上 的母 亲 的 身 边 ,向 她 讨 点 东 西 吃 。 母 亲 口角 上 表 出亲 爱 的笑 容 ,伸 手 除下 挂 在 椅 子 头 顶 的 “饿 杀 猫 篮 ”,拿 起 饼 饵 给 我 吃 :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 ,给我几句勉励。
并未 因此 生出谋 逆之心 ,反 而主 动献 出许 多封地 ,以求避
祸。他的后世子孙 ,在 山东地 区繁衍 生息 ,多有博 学之士 ,
为官者也 大多是清廉有德,施政有方。
东汉名 臣刘宠的家风故事
这 个 刘家 家风 颇 好 。 刘 宠 的 父 亲 刘 丕 ,就 是 当时 极 为 出名 的 一 位 学 者 ,号
稳 。母 亲 又 防 椅 子 的 脚 摆在 泥 土 上 要 霉 烂 ,用 二三 寸高 的 线 放 在 我 的箱 子 里 ,然 后 送 我 出 门。 放 假 归来 的 时候 ,我
木座子垫在椅子脚 下 ,因此这只八仙椅 子特别高 ,母亲坐
上 去 两 脚 须 得 挂 空 ,很 不 便 利 。 所 谓 西 北 角 ,就 是 左 边 最
底 片上 ,不过 没有 晒 出。 现 在就 用笔 墨 代 替 显 形 液和 定影 在外面 的椅子 上 ,同母亲谈店事 :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
板凳上的妈妈
【人站定视频起】
A 时光荏苒,转眼38年了!这儿啊,都变样啦!
B 是啊!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

A 今天是母亲节。

妈,您还好吗?
B 过节了,我们约好了:今天,都回家看您——
AB 我们亲爱的妈妈,“板凳妈妈”!
A 妈妈,叫许月华, 1956年出生在湘潭农村。

1岁丧父,12岁丧母。

失去母亲不久,她又被一列飞驶而来的列车压碎了双腿!
B 高位截肢使妈妈无法安装假肢,乡亲们把她安置在一个小木箱子里推着行走。

她孤苦,绝望,甚至想到了死!
A 命运出现了转弯:18岁时,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了她。

她又有了家,幸福的暖流沁入心田。

她说:“我是一个残疾人,但我还有手,我也想为大家做点事!”
B 妈妈主动请求照顾其他孤残儿童,院长不答应:“月华,你走不了路啊。

A “走路,走路!”妈妈心中升腾起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学会走路!看到福利院里撑着凳子学步的孤儿,她来了灵感!假如用两条板凳当腿,不就可以走路了吗?
B 就这样,妈妈迈出了伤残后的第一步。

摔倒了,爬起来。

再摔倒,再爬起来……
A 苦练了几个月,妈妈撑着板凳走到院长面前“您看,我能走了,给我事做呀!”
B 摸着妈妈长满血泡的手,院长的泪水涔涔而下!
A 就这样,妈妈用两条小板凳支撑起孱弱的身躯,开始照顾福利院的孤残儿童;
B 从此小板凳在大地上叩响了爱的音符,这首爱之歌悠悠地传唱了38年……
A 38年前,因为先天性兔唇裂,我被遗弃,成了孤儿。

喂进去的食物,就从我的鼻腔里流出来。

大伙儿说:“这孩子,怕是不行了!”是妈妈对院领导说:“这孩子,就交给我吧!”她用调羹慢慢地给我滴药,用注射器一点点地给我喂奶。

后来又带我做了唇裂缝合手术。

现在我还有了个幸福的家……我能有今天,全靠妈妈。

B 那一年湘秋妹妹病危住院,妈妈撑着板凳赶来了。

107天,妈妈撑着板凳守护了整整107天。

湘秋获得了新生。

妈妈,却累得病倒了。

A 为方便照顾我们,妈妈让我们都睡在她的床上。

床铺太窄,她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5米,同时睡了15个孩子。

跟妈妈睡在一起,我们睡得真香!
B 妈妈为我们缝补浆洗、织毛衣、做鞋袜,还带着我们做游戏。

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我们的心中如同天籁。

每当这美妙的音乐远远地传来,我们就会急切地呼唤“妈妈,妈妈!”
A 38年间,小板凳用坏40多条,138个儿女也一一长大。

我们在填写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写下的都是一个同样的名字——许月华
B 2010年11月20日,我们和妈妈一起登长城。

妈妈坚持自己行走,100米、200米、300米……妈妈撑着小板凳登上了长城!
A 妈妈,您是苦难中的向日葵,是寒冬里的迎春花。

是您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爱。

B 今天是母亲节,妈妈,我们都回来看您了。

我们亲爱的——
AB “板凳妈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