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城市发展与变迁
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变革

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变革1. 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变革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商业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兴起和变革。
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中国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变革,以展示其影响力和独特性。
2. 新的商业模式与科技驱动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商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科技驱动的创新。
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阿里巴巴集团等互联网巨头的崛起为商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跨境贸易变得更为便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除了电子商务,中国的共享经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成为中国商业变革的重要动力。
这些科技驱动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并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3. 农村电商的崛起与助推除了城市中的商业变革,中国农村地区也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商业革命。
农村电商的崛起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可以迅速送达城市消费者,消除了传统农业中间环节的限制,实现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直接对接。
这一新的商业模式为农民带来了更多机会,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4. 品牌和国际化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变革也带来了许多知名品牌的崛起和国际化发展。
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品牌推广和跨国投资来扩大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华为、小米、腾讯等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商业实力的提升。
中国的电影、文化产业也在国际舞台上走红,中国品牌如茅台酒、美的电器等也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品牌。
这些成功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5. 商业文化的变迁中国商业兴起和变革的过程中,商业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传统的商业道德理念强调诚信、责任和廉洁,但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商业道德出现了较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中国商界的良好商业文化逐渐得到重视和倡导。
百年历史见证时代变迁的故事

百年历史见证时代变迁的故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无数个百年历史见证的故事。
这些故事记录着岁月更迭中的点点滴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昭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述说几个百年历史见证时代变迁的故事。
第一章:城市蓬勃发展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城市,都市景象依然记忆犹新。
从旧时的胡同里,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年前,人们生活在狭小拥挤、充满嘈杂的胡同中,没有现代便利设施,交通拥堵,生活简陋。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开始发生变革。
道路宽阔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城市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科技改变世界百年历史见证了科技对世界的翻天覆地改变。
百年前,人们依靠手工劳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科技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电力、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生产,再到今天的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进步催生出了繁荣昌盛的时代。
今天,人们通过智能手机与世界连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这些都是百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
第三章:文化传承不息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承。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中国人民始终秉持着传统价值观念,坚守着文化根基。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历久弥新。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传统戏曲、绘画、书法,到现代的电影、音乐、舞蹈,中国文化一直在发展中传承着。
百年来,众多文化巨匠的付出和努力,使得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第四章:社会进步与人权保障中国的百年历史还见证了社会进步和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百年前,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辛。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这一切。
随着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进步得以实现,人民的权益得到了相对保障。
教育的普及、医疗的改善,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福祉。
社会进步和人权保障是中国百年历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语:中国的百年历史记载了无数个见证时代变迁的故事。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广泛而长久的话题,涉及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多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不断地面貌焕然一新,给人一种繁荣与激动的感觉。
本文将探讨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原因、影响和趋势,以及城市更新的重要性。
一、原因和影响1.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
人们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教育、工作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城市的扩张和建设。
人口增长还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原因。
城市通常是经济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
经济的繁荣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变革。
城市经济的兴盛也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1.3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城市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浪潮,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变革,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社会的变革也带来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求,城市不断迎来新的建筑和风貌。
二、趋势和特点2.1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城市需要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推广绿色交通、建设低碳建筑、提倡循环经济等措施,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2.2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城市老旧区域的存在和城市功能的调整,城市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造,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城市的面貌和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3 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发展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将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
例如,智慧交通、智能城市管理和数字化服务等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数字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便捷性,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城市发展与历史变迁

城市发展与历史变迁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它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交流的中心。
城市的发展与历史变迁密不可分,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经历。
本文将探讨城市发展与历史变迁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来剖析这一主题。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最早的村庄到现在的大都市,城市的变迁离不开各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条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座城市的位置和周围的地理环境对其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沿海城市往往发展成为经济中心,因为它们便于海运和海上贸易。
内陆城市则可能因为丰富的资源或战略位置而迅速崛起。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工业的兴起催生了大城市的出现,工人们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城市也因此迅速扩张。
农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也为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新技术的引入改变了生产方式,人们对城市的需求也随之改变。
最后,社会和政治因素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治理机制可以使城市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而社会因素如宗教、文化和教育也在城市规模和形态的塑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历史变迁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每个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这些历史上的事件和决策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些城市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而吸引着游客和学者,如埃及的开罗和意大利的罗马。
这些城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探索的对象。
然而,有些城市却因为历史的挑战而经历了沧桑。
战争、自然灾害和政治动荡都会对城市的形象和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冲击。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曾历经战争的破坏,如德国的科隆和日本的广岛。
这些城市通过努力重建,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的坚韧和希望。
城市的发展和历史变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城市是知识和智慧的集中地,它们不仅吸引着各个领域的人才,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来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城市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促进了不同群体的交流和融合。
多元文化和创新思维在城市中得以发展,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演进。
城市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努力和进取心,也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主要形式——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1.官府控制 2.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厚往薄来、倍 偿其价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名词解释:朝贡贸易
明朝
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3、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原因:
晋商是中国 最早的商人,其 历史可远溯到春 秋战国时期。明 清两代是鼎盛时 期,称雄国内商 界长达500年之 久。晋商首创中 国历史上的票号。 今天的人们 仍然可以从众多 的晋商大院中看 到当时的辉煌。
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二少爷乔致庸在 贩茶汇兑银票的过程中,使用银票的方便快捷使乔致 庸对票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乔致庸开设票号,提出 “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口号。 1900年,八国联军 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乔致庸不顾众人反对, 给朝廷捐银逃难。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 官银的禁令,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 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 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 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过桥即投西大 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 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向 西,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 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新课: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你知道为什么把善于经商的 人叫做“商人”吗?
城市商圈变迁趋势及规划发展对策研究——以哈尔滨为例

f 商 店 /
、 、
一
铺
纂; 嚣
主 圈 要商
,,
、
商 圈 的起 源
核心 商圈
“ ” 城 是古汉语指防御墙垣 ,市” 则是指进行 交易的场所。“ 与 “ , 城” “ 相互结合 , 了城市 , 市” 产生 到现代逐 步发展成政治 、 经济 、 中心 , 文化 可 见商业是城市的本原 。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 交换无处不在 , 因此商业 成为社会再生产的血脉。 哈尔滨起源于金 , 繁荣于中东铁路 , 因而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9 0 10 年, 俄国人伊 ・ 雅秋林在哈尔滨 开设 了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秋林洋行。 10 年 , 9 3 河北货 郎武百祥与 同乡集资在哈尔滨开设 了一家杂货店 , 商号 “ 同记”成 为哈尔滨 民族 商业 的发祥地 。14 年 , 日本“ , 97 从 丸商” 接管的 哈一百 , 中国“ 是新 全国国有百货第一店” 建 国后, 。 秋林洋行改名为秋林 公司 ,同记” “ 商号改名同记商场 、 加上中央大街( 哈一百 ) 形成 哈尔滨三 个传统商圈。新兴的商圈有红博和乐松广场。 二、 传统商圈面临的挑 战 传统商圈指的是零 售交易 区域 ,是指商店 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 沿 着一定的方 向和距离扩展 , 吸引顾客的辐射范 围。 简单地说 , 也就是来店 顾客所居住的区域范围。这个概念从单体商店 , 为零售商店的提供选址 依据 。 传统商圈的 目的是描述一个消费者分 布区域 。 圈形成发展主要 商 影响因素是 : 商 、 费者和商业 业态。随着城市的发展 , 水平 的 零售 消 经济 提高, 商圈 的影响因素都发生 了变化。 1 . 交通发展 和信息技术应用模糊 了商圈边界。 传统商圈是在交通不 便, 口居住稠密 , 人 人员流动小 , 物流体系不完 善条件下形成的 , 具有地 域性特点 , 边界 以外消费者进入商圈的时间 和体 力成 本较 大 , 因而形成 了商圈边界。随着时代的发展 , 代物流体系解决了大件商品配送的难 现 题; 商业信息技术革命让商业沟通跨越 了空 间 ; 市交通快速发展则拓 城 展 了商圈边界。因此商圈所能覆盖 的区域越来越大 。 边界不再清晰。 2 . 城市空心化改变了商圈内消费者结构。 传统商圈形成于消费者收 入水平 比较低 , 需求单调的时代 。传统商圈内消费者 的需求仅限满足 日 常生活必需品, 因此百货商场 、 品商店往往是传统 商圈核心业态。 副食 而 经济社会变化巨大变迁 , 尤其是消费的收入水平提高 , 导致大 量城市居 民开始选择到城市的郊 区生态社区居 住 , 据调查 , 哈尔滨 市区内环以内 的居民住 房出租率将近 3 %。从而出现城市空心化的现象 。 0 这就改变了 传统商圈存在的顾客基础 , 给商圈的存续 和发展带来 了新的挑 战。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一: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 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 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 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 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 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 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以陆陆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 (2)朝贡贸易(朝贡与赏赐)占有重要地位; (3)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4)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 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 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 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 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 面。——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新航路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欧洲列强掠夺白银换取中国大量商品。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商业发展历程)
(二)知识补充 3、关于明清时期的商帮
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 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 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 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 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 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据材料,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去向:官场消费;科举消费;社会公益消费。
高中历史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0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
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战国时期,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城市繁荣。
0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商业的艰难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1:秦汉时期商业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是什么?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3)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0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原因: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2)表现: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2: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商业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内外条件———以明清时期洪江古商城为例张河清摘 要:洪江古商城发端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之际,繁荣于清末,鼎盛于抗日战争时期,最后衰落于解放战争时期。
洪江古商城是中国历史上西南省际边境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缩影,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洪江古商城的发展繁荣与逐步衰落,是其区位条件、时代背景、商业盛衰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发展变迁;内外条件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7)2-082-03作 者: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博士生,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4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清史・城市志”(国家工程)之子课题“湖南・城市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CJY018)洪江地处湘西沅水、巫水汇合之处,自明末清初至抗日战争时期的300年间,洪江从一地处崇山峻岭间的简陋墟场,演变为万货骈填、百工毕集的西南大商埠,被誉为湘西“小南京”、“小上海”,有“七省通衢”之称。
①经考古工作者普查,洪江古商城尚有380余栋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约8公里的青石板路和码头;散落于城内的8大油号、10大会馆、15家钱庄、7大银行、17家报社、34所学堂、48个半戏台、60多家烟馆、50多家妓院、48个经商码头、60多座寺、庙、宫、殿、堂、馆、祠等宗教场所和70余家酒店、80余家客栈、上百个作坊、近千家店铺遗址②,恰似一幅直观反映明清时期社会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图”。
洪江古商城是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
它的辐射面之大,建筑群保存之好,在中国十分罕见,在世界商业史和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一 洪江古商城发展与变迁的基本脉络(一)洪江古商城发展的起步———宋代的雏形。
洪江位于湘西沅、巫二水汇合之处,古称雄溪,为五溪蛮地,是西南进入中南直至古吴越沿海地区的唯一交通要塞。
据《会同县志》记载:“雄溪犁头嘴,三国时设驿站”。
洪江犁头嘴是沅、巫二水汇合处,可称洪江古商城发祥之地,古时为渡口、驿站,继设墟场,开有茶馆、客栈、豆腐作坊、摊贩小店,为过往船民和前来赶集的村民服务。
到北宋熙宁年间,洪江己有许多商人在此开店铺营生,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宋,熙宁八年(1075)设置洪江铺”③,因为有便利的水路交通,这里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更多的生意人肩摩踵接、纷至沓来,人丁兴旺,如同一个村寨似的形成定居人口。
宋元佑五年(1090),洪江铺改为洪江寨,逐渐形成洪江古商城雏形。
(二)洪江古商城的逐步兴盛———明清之际的商机。
明清之际,凭借沅江水运的优越条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产自云南、贵州、广西和湘西的鸦片、桐油、木材、山货以及水银、珠砂、白蜡等矿产,大都聚集洪江,在洪江改装、加工后换成大船(商船)走沅江、进洞庭、入长江,运销长沙、汉口、广州、上海、南京及苏、浙、皖、赣等省,同时又将长江中下游沿岸及沿海各地的丝绸、纱、布、百货、瓷、铁、糖、盐、海味等运回洪江,在洪江改装,或换成小船运进贵州,或改成陆路,由镖局组织脚力、马帮,肩挑背扛车推,送至黔、桂、滇及湘西各地,洪江成了吞吐物资的枢纽,成为“大西南山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于沿海地区外最初的一株萌芽”④。
清康熙年间,江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贵州及湖南省内的湘乡、宝庆、衡阳等地商贾纷纷来洪经商、定居,洪江人口大增。
为联络族谊之情、维护同乡利益,以竞争图存,自康熙四年(1665)湖北黄州旅洪商人在城区一甲巷建成“黄州会馆”后,各客商、行帮纷纷大兴土木建会馆、宫观。
这些会馆、宫观的建立,使洪江出现了一批商业建筑群。
清朝文学家王迥形容此时的洪江为“商贾骈集,财货辐辏,万屋鳞次,帆墙云聚”,“烟火万家,称为巨镇”。
雍正年间,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政策,降低商税,鼓励商品流通,推动了洪江的进一步发展。
道光、咸丰之间(1840———1851),鸦片战争爆发于前,太平军起义于后,地丁赋银收入减少,军费赔款支出骤增,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加紧搜刮,大开烟禁,云贵鸦片大量输入洪江,转销粤、桂、浙、赣各省,居然与油木鼎立,“自开烟禁,榷税饷军,于是黔南之土药络绎于途,修业而息之,居然与木材、膏油相埒”⑤,成为晚清洪江经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同时期,洪江相继出现了20多家药行以及铁铺、称铺、钱铺、油行、粮行、山货行、机坊、染坊、布铺、盐铺等多个行业和多家油号。
至清光绪宣统年间已有“五府十八帮”商人来此经营各类行业。
至光绪十三年(1887),洪江在册的居民已有22290人,到宣统年间已近5万人口,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商贾游客聚居洪江。
⑥在洪江修建的各省同乡会馆近20个,洪江在建筑上形成了“十大会馆”鼎立的局面。
洪江,“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船衔尾而上,环货骈集,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艺之流极至而28辐辏,地窄人众,至劈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⑦。
(三)洪江古商城的鼎盛———抗战的洗礼。
民国初年,洪江一度沦为贵州军阀割据范围。
湘黔两省军阀在相继盘踞洪江期间,为了筹军饷、扩充实力,鼓励种植鸦片,并武装保护运销,把洪江推向畸形发展。
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开始后实行禁烟,才逐渐收敛。
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平均每年经洪江分运各地的鸦片达三万担之多,兴旺时期达四万担以上。
西南地区所需工业品大多以此转销。
1929-1930年最盛时期每年输出贸易总额达2千万元(银元),输入贸易额达1千万元(银元)。
1934年,洪江市场现金流通量为58万元(银元),仅次于长沙,居湖南省第二位。
⑧洪江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芦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烽火迅速燃及全国,接着南京、武汉、长沙、邵阳等地相继陷落。
由于洪江远离前线,陷区机关、学校、企业、商民纷纷迁入,使得洪江的人口由清末民初的5万余人骤增至10余万人;全国有20多个省市的商人在此开设各种庄号、饭馆、商行、作坊,1940年,全市共有大小商店千余家;同时,“爱怜医院”、“中正堂”、“耀武馆”、“洪江科学馆”、数十所中小学校和近20家报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和机构相继兴起;一时熙熙攘攘百业兴起。
到抗日战争后期,洪江已发展为湘西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其作为西南地区经济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有“小上海”、“小南京”之誉。
(四)洪江古商城的逐渐衰落。
抗日战争结束后,机关复员、人口减少,洪江战时繁荣景象逐渐消失。
继因国民党又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南京、武汉相继解放后,国民党残军溃退湘西地区,企图负隅顽抗,沅水交通复又中断,货不畅流,加以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
1943年11月28日,国民党政府所发行纸币已被拒用,市场以银元、大米及其它实物为交换媒介,银元利息高达20%—30%,依赖货款的商户,因利息高昂,周转困难,纷纷歇业倒闭,市场极度衰落。
这个曾经兴盛了300多年的商业山城逐渐归于沉寂。
二 洪江古商城发展变迁的内外条件洪江是在明清时期崛起的西南“一大都会”,它虽无西安、开封、洛阳、扬州等中国许多城市那样悠久的历史,也未曾像北京、南京等地做过富丽堂皇的都城,但却在短短的300年间迅速崛起,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特殊的时代背景、商业的繁荣与商人力量的强大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洪江地处沅水、巫水汇合之处,由于沅江汇纳了黔东南和湘、桂边陲的清水江、渠水、朗江、巫水等许多河流,经洪江下贯长江,故经洪江可上达滇、黔、桂、川,下达沪汉、荆扬。
在交通闭塞时代,沅江是西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和东南沿海联系的唯一通道。
西南地区丰富的木材、桐油、药材、山货等资源均须经此水道外销,同时,散往西南地区的食盐、布匹、百货等日用品亦须经沅水从东南沿海购回。
洪江扼居沅水上游,是商旅往返必经之地和来往货物集散之处,这就为洪江的崛起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区位条件。
(二)特殊的时代背景。
自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后,至明末清初之际,我国东南部的商品经济已发展繁荣起来,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起来后的东南部广大地区,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来继续支撑经济的发展。
这样,具有丰富的资源而又仍处于待开发状态中的西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木材、桐油、药材、山货等物资需在洪江集聚、加工后销往东南部广大地区,而且其所需要的从东南沿海地区购回的大量生活日用品亦需经洪江散往西南各地。
这样,在洪江便诞生了大量的商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人来此经商淘金。
此外,清末民初,军阀混战,相继盘踞洪江的湘、黔两省军阀,为了搜刮钱财以扩充自己的实力,相继在洪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和保护鸦片贸易等,推动了洪江的畸形繁荣。
继之,抗日战争时期,洪江因远离前线,沦陷区大量的机关、学校、企业、商民纷纷迁入,促成了洪江的战时繁荣。
(三)封建统治的相对弱化。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城市是以政治、军事统治中心为主要功能而产生的,其发展受到封建统治势力的严格控制。
在这种环境中,特别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压制,而在民国以前,洪江一直未出现过政治行政统治机关,此间,虽然先后设立过洪江巡检司(1687年)和保甲局(1874年),但是它们均仅为地方治安机构,并不对洪江行使统治权,洪江是由官方(会同县衙)委托给当地的民间团体进行管理的,因而洪江没有像其它城市那样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严格控制。
这就为洪江的发展保留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四)商人力量的壮大。
洪江城市的发展繁荣,与该地商业的发展和商人力量的壮大有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末以来,随着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省商人纷纷进驻洪江,使得洪江商业获得奇迹般的增长,洪江一跃而为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洪江商人的力量也一跃而居西南地区之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显得极为活跃。
与此相伴随,洪江商人逐渐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文化性格,并在很大程度上对周边地区商人文化的发展变迁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
三 几点启示(一)重商主义的城市文化是洪江古商城发展和繁荣的核心要素。
1.洪江城市文化属典型的商业文化。
洪江的崛起,有些像中世纪欧洲所产生的某些城市,靠商业起市和维持生存。
其城市文化,则是伴随着商业和商业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为之服务的,具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因而属典型的商业型文化。
洪江城市文化的这种商业性,集中体现在:洪江人具有“重利”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竞争、诚信意识;在社会生活规范中,工商组织(尤其是会馆)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一度(在清朝)代行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商业占居主体地位;在城市形态上,商业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城市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