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城市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商业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
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
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
《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
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
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
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
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
《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
”“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
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
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
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
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
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飞钱
多钱应该怎么带?他顺利买到药材,药材运 是保凭我管帖到回是国金(了手扬银相最扬头州财当早州 钱,物于的丝 不他,支银够应,收票行很取)雏,将好一或形怎货卖定信,物么,的物经于存办租提营是?在金取的他哪…,。业想…里商务扩人是?大需代回经用客益时商营州,,他可带
邸店 柜坊
问题:唐朝柜坊和飞钱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战国
隋唐
宋元
明清
概城数增括市量强指功增。出能多古等代 );中地国理城市位的置演南变移趋势、(东如移数量;、经分济布功区域能、
汉代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 筑物约占长安城的9/10,剩下供居住的仅 占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城的 1/10,而居民区约占6/10,其他面积为道 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 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
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因此,尽管徽商把生意 做得很大,却做得三心二意。从乾隆到嘉庆十年的70年 间,同样在两淮经营盐业,徽商子弟有265人通过科举入 仕,而晋商仅区区22人。
到19世纪末,当徽商所代表的封建经济没落时,正 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登陆中国之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很明显,此时只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实业,实现商业与 产业的结合才能获得新生。但“官本位”的徽商却做不 到,他们已经没有财力去投资产业了。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 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 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这种叫法一 直延续到今天。
贷财 债
商代货币“贝”
商朝商业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 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 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 介——货币。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2.图示讲解法。
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
因时间久远,学生平时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
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4.讨论法。
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具准备1.投影仪或电脑。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例2.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 “ 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 。南宋都城中的 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 “ 四百十四行 ” 。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答案
D
例11.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 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 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当时(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商业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答案
C
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
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2)表现: ①西汉: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此设市舶使。
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
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变革。
例8.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 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 宫”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对 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 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对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影 响尤为重要。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史料
我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和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 •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 贸易。 •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 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 大港。 • (5)明清: •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 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
2、政府不再直接监管
知识拓展:古代“草市”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1、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 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2、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 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 业中心(市镇),有利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诗里有不少反映草市情景的句子, 如草市迎江货、草市多樵客
2)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 反映什么历史现象?
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
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西 市
东 市
两京诸市署:令 一人,从六品上, 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 器物,……凡市,以 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 刻,击钲三百声,而 众以散。 《唐六典》卷20
繁荣: 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市场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出现柜坊、飞钱 广州 —— 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政府设 市舶使
① 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通
金融: 对外 贸易 繁荣
历史概念(结合“学思之窗”)
柜坊和飞钱出现的时代: 唐朝时 柜坊: 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最早的银行雏形。 飞钱: 类似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有何作用: 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热点一山东地方史1.政治山东:(1)西周封邦建国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定都奄,即今曲阜);主要诸侯国还有齐国(定都临淄)。
(2)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
秦在山东设琅琊郡。
(3)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山东有济南、平原等郡,同时有高密国、胶东国等。
(4)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5)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6)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修筑了胶济铁路。
(7)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
(8)1918年因为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国内掀起了“五四运动”。
(9)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共“一大”;山东成为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
(10)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建立起鲁西、鲁南等抗日根据地,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就发生在山东境内。
(11)1947年5月,华东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取得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2.经济山东:(1)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后,弃官到陶(今山东定陶),经商致富。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
(3)西汉时期,商业发展,临淄已经是重要的商业城市。
(4)19世纪60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
(5)19世纪末山东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
(6)19世纪末清政府较早在济南、武昌等地开办商埠,发展工商业。
(7)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烟台、青岛。
(8)1992年第二批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有山东威海。
3.文化山东: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管仲、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孔融、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鲁班、氾胜之、贾思勰、扁鹊等。
4.关于山东的重要结论(1)历史悠久山东是古代主流思想的发源地、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
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表格式整理(人教版必修2)

清 广州“十三行”
古代商业的发展 金融 时期 商人 交通运输 货币 商 春秋 战国 秦汉 “商人” 地位、 资产 西汉海陆 丝绸之路 限制 大运河 汉五铢 开元通 宝、飞 钱 西汉“九 市” 东西二市 柜坊 农村集市 发展 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 中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城郊 和乡 村 元 大运河 出现数十座 较大市镇, 著 名者四:汉 口、 佛山、 景 德、朱仙 大都、泉州 机构 各地商品 市场 市: 一、设置 二、用途 三、范围 四、监管 五、时间 市场 贸易范围 城市 国内 世界 备注
地位资产战国一设置西汉海陆西汉九二用途秦汉汉五铢三范围西汉长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丝绸之路市四监管开元通东西二市唐代长安洛五时间隋唐限制大运河宝飞柜坊农村集市阳扬州成唐广州市舶使钱发展都朝贡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同东南亚南亚贸易中开封临安阿拉伯半岛非洲城市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几十国贸易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宋交子较大市镇著城郊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名者四
西汉长安 唐代长安、 洛 阳、 扬州、 成 都 开封、临安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隋唐
唐 广州 市舶使 同东南亚、南亚、 阿拉伯半岛、非洲 几十国贸易 朝贡 贸易
城市 宋 交子
“草市”更加普遍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 重要财源
泉州成为世界第一 大港
明清
“商帮” (徽商、 间 长途贩 运发展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主要讲述了西汉与东汉两个朝代的历史发展,重点阐述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等方面。
2.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对秦汉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高中阶段,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汉朝的历史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研究史料,了解汉朝的历史事实,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3. 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地位,明确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4. 历史解释:教授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
2. 教学难点:分析汉朝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朝的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等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历史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5.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和灭亡。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前 206 年间,由秦始皇嬴政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城市商业发展
城市的商业区称“市”。
汉代长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这里的商业市场相当繁荣,市场类型也多种多样。
从文献记载看,除普通的市肆外,还有所谓直市、狱市、肉市、槐市、草市、宫市、关市等。
从经营时间上分,有夕市、朝市、夜市等。
由于海内为一,汉初“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汉代商业空前繁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就列举了许多天下名都,这些名都一般都不只一市,就是一般县也至少有一市。
汉代“市”区的建立,基本按照王制的规定,区划在城内的固定地点,大小城市基本上照此规划来确立。
这个原则就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一般建立在城内的北部地区,位于宫庙之后。
长安各市“二百六十步”,“凡四里一市”。
各市虽不一定如此齐整,但划有特定的区域,与一般的住宅(闾、里)分开是肯定的。
汉代城市区划已突破了《周礼》的有关规定,不仅城内立市,城外也立市。
长安九市中,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究竟是哪九市,学者们争论不休,本人认为刘运勇先生说的“长安四市应在城内,其余五市大多设在城外”,是有道理的。
汉代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为了控制城市的秩序,方便城外的贸易需求,设一些市在城外是有可能的。
东汉洛阳的马市、南市也都建在城外,只有金市在城内。
汉代南越国城和其它一些城市也不乏有城外立市的例子。
据《三辅黄图》载,长安各市平面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
《西京赋》说长安九市“通阛带阓”,崔豹《古今注》曰:“阛,市垣也;阓,市门也”。
市门定时启闭。
市内除于四周设肆,供交易之用外,还在市的适中地点建立市楼,作为市政官吏的治所。
史载:“市楼皆重屋”,又“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注曰:旗亭,市楼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
可知市政官舍都是楼房,并立旗于上,以为标志。
《西京赋》云:“旗亭五重,俯察百隧”,则市楼系高五重,可眺望全市。
从四川新繁出土的市井图砖看,市区三方设门,门面三开,市门东西相对,市内有隧,中央相交如十字形,即市内的通道。
隧两旁夹以陈列商品的列肆(亦称“市列”)建筑,商肆皆分列成行,井然有序。
靠市墙有堆放货物的店,即“邸舍”或“廛”。
城市发展史课程作业林铭祥20142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