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5年08月08日【字号:大中小】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项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
全市整体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全市经济总量在1996年跨上200亿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突破300亿。
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增长12.6%,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47.7:41.2,第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资产重组进展顺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区财政分税制改革顺利实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开始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货币化分房全面启动。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世纪之交的重要一年。
”九五”期间,我市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的大城市”的工作大局,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等多重压力,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使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各项改革推向纵深,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005年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纱
万吨
38.3
12.6
布
亿米
5.6
-3.7
化纤
万吨
11.4
-2.8
白酒
亿升
2.2
11.4
啤酒
亿升
11.5
-0.6
卷烟
亿支
1030.6
7.8
彩色电视机
万部
374.4
6.1
家用洗衣机
万台
441.8
40.9
家用电冰箱
万台
530.4
48.7
房间空调器
万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605.3
-5.0
其中:夏粮
865.2
2.0
秋粮
1587.0
-9.3
油料
270.7
-9.7
其中:花生
79.3
-16.9
油菜籽
182.3
-4.3
棉花
31.1
-20.7
黄红麻
1.9
7.0
烤烟
2.5
-9.2
蚕茧
3.1
5.4
茶叶
6.0
6.8
蔬菜
1671.2
0.9
水果
711.6
-1.1
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营造林面积75.7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82.9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0.8万吨,增长3.2%;禽蛋产量122.1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 177.6万吨,增长3.6%。
200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作者:
200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抢抓机遇,国民经济在调控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9.7亿元,比上年净增104.74亿元,增长16.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16.6%;第二产业增加297.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238.5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为9.16:50.4:40.44。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378元,比上年增加2658元。
物价总水平上涨。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3%,居住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5.6%。
宏观与微观景气指数高位运行。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趋好。
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在132.89~153.29之间高位运行,四季度达140.55;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年一直保持在140以上,四季度到达全年最高点,为153.26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约束明显存在;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农业喜获丰收。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
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
粮食产量为166.55万吨,同比增长73.1%,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夏粮产量15.95万吨,增长59.4%,早稻产量4.11万吨,增长1.2%,秋粮产量146.49万吨增长78.4%;油料产量35.24万吨,增长48.8%,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棉花产量1.62万吨,增长35.6%,为近8年以来最高增幅。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5年08月04日【字号:大中小】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遭遇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全市国民经济仍呈现出速度高、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持续较快增长。
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77.78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因灾减产,实现增加值40.81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8.33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4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比例为8.54∶49.88∶41.58。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突破10000元,达10562元,比上年增加1288元。
各项改革取得进展。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重组和中小企业“双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启动事业单位改革,首批22家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开展整体转企试点;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市直部门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国有产权挂牌交易进展较快,全市国有、集体产权进场交易额达11.15亿元。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进展顺利。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4.3%,居住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0.1%;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1.9%、2.2%、0.7%和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唯一黑马-合肥

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唯一黑马——合肥1.补充内容:如果省会当初设立在芜湖,那么芜湖跟马鞍山肯定同属一市,而南京市中心新街口距离安徽省界40公里,距离马鞍山市市中心48公里,距离芜湖市市中心88公里。
这个距离放到上海,相当于从南京西路到昆山(50公里)和南京西路到苏州市区的距离(80公里),这样的距离,相对于两个省会而言实在是近到可怕。
评论里有人说我以上帝视角阻止要素的自然流动,在中国既然行政上分处两省,两省城市必然会有竞争,贫富差距巨大的两个省,省会又紧贴在一起的情况下,必然只能加速要素从弱势方向强势方流动,也必然只能加速安徽的衰落,这明显是不符合我国发展目标和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方向的。
换言之,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国要素也不可能像现在这个比例往北上广深及沿海城市流入,安徽跟河南也不可能有耕地红线一说,建国后的豫皖两省土地会更加有效且合理的用来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皖北和河南全省,拥有巨大体量的廉价劳动力,在没有行政力量引导的情况下,建国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布局在当地。
并且南京不像上海。
上海从近现代开始发展成型,民国时期号称远东第一城,共和国建国时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现在也是以总部经济为主,换言之总部在上海的民营企业和外企,会把工厂或者其他配套设施就近放在靠近上海的苏南一片和浙北一片城市中,并且对于上海而言,能够崛起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城也是受到自古富庶的苏杭的支持,现今的上海与苏杭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互补的存在。
而单独看南京,南京的经济主体仍然是建国后留下的工业基础,这些重工业的总部在北京属于国企,工厂留在南京作为GDP制造器,不会也不可能像上海那样辐射到周边城市,单不说芜湖如果作为省会能发展如何,仅仅说江苏省内与南京接壤的镇江,同省并且接壤的亲兄弟,水平却比苏南一片低了好几个等级。
南京连自家兄弟都没照顾好,你凭什么认为南京会对别家朋友更够意思呢?而安庆作为省会的情况下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面积着实有限,截图如下,因为北侧有大龙山的阻隔南侧又有天堑长江且隔江相望的平原面积仍然有限。
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主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指标统计(1980-2018)

2005
100 44.3 55.7 100 36.5 26.8 36.7 100 5.7 45.9 48.4 100 49.3 2.3 37.7 9.4 1.3 53.5 14.1 7.9
2010
100 31.8 68.2 100 23.6 33.5 42.9 100 4.9 53.9 41.2 100 46.9 2.3 38.2 10.8 1.8 113.5 17.6 11.8
2.2018年生产总值相关数据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1990
100 74 26 100 57.2 23.5 19.3 100 28.7 45.3 26 100 66.1 1.6 29.5 2.8
16.5 13.6 6.7
摘编自《合肥统计年鉴
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指标统计(1980-2018)
第三产业
22.4
21.6
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
100
100
农业
81.9
74.6
林业
1.3
1.1
牧业
15.9
22.1
渔业
0.9
2.2
农林牧渔服务业
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
13.1
21.4
财政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
23
16.5
财 注政:1.支19出95相年当及于以生前产年总度值城比乡例人口结构数据为户籍人6.口1 中农业和非农业5人.7口比例.
2018
100 25 75 100 13 34.9 52.1 100 3.2 36.9 59.9 100 51.6 4.5 26.3 15.5 2.2
16 11.7
单位:%
合肥市主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
合肥市2005年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05年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是“十五”最后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坚持用改革的思路探索新形势下劳动保障工作的新机制,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职能转变,创新机制,完善体制,进一步规范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举措,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加强源头治理,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就业和再就业2005年底,全市统计口径内职工人数4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
其中:在岗职工39.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1.6%,比上年末末增加2.7万人;离岗职工3.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4%,比上年末减少1.2万人。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28万人,比上年末末减少1.4万人,下降4.8%;城镇集体单位1.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万人,下降29.6%;其他所有制单位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万人,增长41.3%。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2%。
2005年,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98万个,累计发放8.56 万个,进一步发挥再就业优惠政策的拉动效应,全市有83064人次先后享受了优惠政策,共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行政性收费263万元,减免税收5308万元,落实岗位、社保、培训、职介补贴3101万元。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8万个,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6万人,安置“4050”人员1.1万人,发放小额贷款714.3万元,累计发放2409.9万元。
各类职业介绍机构36个,其中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公共职业介绍机构8个。
全年共办理各类人员求职登记51687人次,提供就业岗位7.4万个,免费提供职业介绍1.7万人,新增劳务输出3.3万人,办理档案托管34729份,办理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累计达126572人,办理个人参加医疗保险累计达52522人。
全年有2.8万名下岗和失业职工参加了免费再就业培训,有1047人参加了创业培训,培养新技师429人。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2006年3月11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投资为本,发展为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3.57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全省增幅7和5.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2.50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2.6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8.38亿元,增长16%。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0元(折合2315美元),比上年增加2584元,同比增长14.5%。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提升到1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0:44.0:46.0变化为6.2:44.8:49.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和投入仍然不大,工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6年03月14日【字号:大中小】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投资为本,发展为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3.57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全省增幅7和5.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2.50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2.6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8.38亿元,增长16%。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0元(折合2315美元),比上年增加2584元,同比增长14.5%。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提升到1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0:44.0:46.0变化为6.2:44.8:49.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和投入仍然不大,工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农业生产保持增长态势。
2005年,在取消农业税、对良种水稻给予资金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仍保持扩大之势。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3.8%;油菜籽播种面积扩大2.2%;蔬菜播种面积扩大3.7%。
但是受气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主要农产品产量与2004年丰产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全年粮食产量153.93万吨,减产7.6%。
其中夏粮产量16.59万吨,增长4%,秋粮产量137.34万吨,减产8.8%;油料产量33.86万吨,减产3.9%;棉花产量1.34万吨,减产17.6%;蔬菜产量70.84万吨,增长1.3%。
养殖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年肉类总产量31.34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猪肉增长1.9%,禽肉增长9.6%;禽蛋8.45万吨,增长3.9%;牛奶产量2.38万吨,增长5%;水产品产量11.63万吨,增长3.8%。
总体看,2005年我市农业仍为丰收年。
粮食产量为2000年以来第三个丰产年;油料产量为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2004年的高产年;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9 亿元,同比增长0.8%。
农业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普及。
200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3.56万千瓦,同比增长3.9%。
拥有农用拖拉机12.03万台,增长4.3%;农用运输车1.01万辆,排灌动力机械2.66万台,比上年分别增长3.9%和0.7%。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7.95万吨,增长8.9%。
农村用电量3.40亿千瓦时,增长6.6%。
全年有效实灌面积达21.49万公顷,新增1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92.16亿元,按2000价计算,同比增长17.2%。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43.09亿元,实现增加值263.74亿元,增长23.5%(按缩减指数计算),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34.51亿元,增长17.3%。
集体企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31.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8.12亿元,增长2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96.05亿元,增长17.8%。
轻工业增加值106.33亿元,增长29.6%;重工业增加值157.41亿元,增长19.6%。
重点企业、行业带动作用明显。
2005年,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19家,比2004年增加4家,19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525.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2.3%。
汽车、装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8.83亿元,实现增加值206.75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8.2%和78.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8.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汽车和叉车分别增长16.1%和26.8%;彩色电视机增长26.1%;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增长39.6%和50.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继续向好。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7.18,比2004年提高39.8个百分点。
产品销售收入791.11亿元,增长19.4%;实现利税93.21亿元,增长21.5%,其中利润总额52.78亿元,增长31.1%。
工业品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
全年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90.53亿元,同比增长32.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5%。
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02.18亿元,增长34.4%。
其中装修装饰产值21.07亿元,增长21.3%;在省外完成产值53.54亿元,增长25.4%。
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31.26万平方米,增长25.4%,其中新开工面积1804.45平方米,增长26.8%。
全年建筑业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2.3万元,增长31%。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较高基数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同比增长36.4%。
其中城镇投资480.04亿元,增长35.8%;农村投资15.23亿元,增长58.9%。
“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4.61亿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长30.5%。
各产业投资均较快增长。
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最快,总量为3.24亿元,增长1.46倍;第二产业投资90.24亿元,增长48.2%,其中工业投资达89.46亿元,同比增长48.4%,为“九五”以来工业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投资401.79亿元,增长33.6%。
房地产开发投资势头强劲。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0.29亿元,增长36%;商品房销售面积594.98万平方米,增长49.4%,实现销售额179.37亿元,增长80.8%。
重点项目进展加快。
全市“1346”投资项目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共完成投资额191.04亿元,是年计划的123.1%,其中“861”项目完成79.5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3.4%。
其中:安能热电二期扩建工程、国风塑业BOPP、BOPET薄膜、江汽铸造有限公司汽车铸件和合肥烟厂技改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城乡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合六、合淮阜高速公路建设及二环路改造稳步推进;芜湖路、飞龙路、铜陵路桥等路桥工程竣工;蔡田铺污水处理厂和二里河上游综合改造正式启动;环城水系中水回用基本实现全线贯通;完成了瓦埠湖蓄洪区一、二期工程和丰乐河18公里河段整治;改造小街巷106条,新增园林绿地213块;三国遗址公园建设进展较快,包公园、徽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
五、交通和邮电通运输业稳定增长。
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1.5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9%,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8.59亿人公里,增长15.3%。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交通货运量6133.68万吨,增长6.4%。
其中,铁路1128.15万吨,增长15.6%;公路4363万吨,增长4.4%;水运641.26万吨,增长5.1%;民航1.27万吨,增长6.0%。
完成旅客运输量7120.4万人,比上年增长5.1%。
其中,铁路773.31万人,增长10.3%;公路6274万人,增长4.4%;民航73.09万人,增长20.8%。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2.64万辆,比上年增长16.9%。
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5.10万辆,增长32.5%。
到2005年底,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为1.94万辆,增长30.2%。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44.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8%。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1.53亿元,增长35.9%;邮政业务收入2.76亿元,下降3%。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为153.19万户,增长8.1%。
其中城市电话户数73.59万户,增长5.7%;农村电话户数42.21万户,增长11.4%。
移动电话户数为184.79万户,增长12%。
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
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49.50万户,比上年增长16.8%。
六、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39亿元,同比增长15.1%。
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87.1亿元,增长15.2%;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亿元,增长14.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83.69亿元,增长15.8%;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39.99亿元,增长10.8%;其他行业零售额0.71亿元,增长1%。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食品类零售额增长58%,建筑装饰材料类零售额增长8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9%和31%,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增长1.25倍。
“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海关口进出口额41.83亿美元,增长19.2%。
其中出口27.94亿美元,增长27.6%;“十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150.62亿美元,其中出口97.1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16%。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1家;合同利用外资3.45亿美元,增长29.7%;实际利用外资4.07亿美元,增长28.7%。
旅游业增长较快。
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5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005.81万美元,增长20.5%;接待入境游客6.62万人次,增长14.5%;接待国内外游客676.42万人次,增长9.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财政收入越过三个10亿元大关,达到130.88亿元,增长24.2 %。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64亿元,增长28.3%。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41.5%,营业税增长40%;企业所得税增长24.7%。
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政府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