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它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的规划和管理。

它是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不仅涉及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还包括城市的功能分区、用地类型、用地强度等内容。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1.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避免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保护和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同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土地资源城市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可以减少土地的浪费和破坏,保护土地资源。

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同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还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和复垦等措施,恢复和改善受损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使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

同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等,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便利性,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浅述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浅述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浅述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有关概念·土地和城市土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土地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土地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而且又是发展工业、交通、城建、旅游等整个国民经济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土地是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最基本概念。

城市土地从广义上来看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包括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及行政辖区的土地。

狭义上来看是指城市建成区因国家建设需要经过征用的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成区和城市规划控制区,具有非农性、集聚性、高投入高产出性。

本文所指是狭义的城市土地。

·土地利用和城市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各种使用活动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的过程。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都要落实到土地上,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是它的生产规模、水平和特点的集中反映。

城市土地利用就是城市土地在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不同方面和项目上的分配和使用,是人类通过一定的劳动,以城市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其特性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

它反映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内功能区的地域差异。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就是要解决固着在有限面积土地上无穷无尽、巨大纷繁变化活动的合理安排、协调和统一。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应该指城市地域上各种用地类型(主要为居住、工业、商业、文教、行政办公、绿地、交通、水域以及特殊用地等)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均质地域空间组合状况。

前者为土地利用的比例结构,后者为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按范围,可分为城市总体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各分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两种类型。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职能在城市地域上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内部各种空间结构的基础,反映着不同时期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一、引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趋向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分类、原因以及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指城市用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它是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的用途、空间布局、结构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资源保护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深刻内涵。

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分类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城市扩张型变化城市扩张型变化是指城市用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包括市区的外延扩展、郊区的城市化和乡村的城镇化等。

城市扩张型变化的原因包括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2)城市重构型变化城市重构型变化是指城市用地利用结构上的调整,包括城区的更新改造、老旧工业区的转型升级等。

城市重构型变化主要是为了提高城市用地的效益和使用效率。

(3)城市布局型变化城市布局型变化是指城市用地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包括城市中心区的重新定义、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以及城市环境的改善。

城市布局型变化主要为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4)城市序列型变化城市序列型变化是指城市用地在空间上的序列关系发生变化,包括城市中心区的向城市周边的转移,新兴城市的形成等。

城市序列型变化主要是为了实现城市用地的集约化和优化。

四、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是由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等因素导致的。

(1)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增长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用地需求也随之增加。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需求也随之增加。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城市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不可避免。

然而,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的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供给。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设住宅、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

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城市的扩张必然导致土地资源的紧缺。

因此,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1. 大量农用地被城市化: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量农用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农民生计受损。

2. 土地浪费:城市规划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很多土地被浪费在道路、停车场等低效用途上,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3. 土地污染与环境破坏:部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不符合环保标准,导致土地污染和环境破坏。

三、解决方案1.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和保护用地,减少农用地被占用的比例,保护好土地资源。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采用高密度、多功能的城市建设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土地浪费。

3.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环保监管,推动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措施,防止土地污染和环境破坏。

结论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2、1(2)城市土地利用

2、1(2)城市土地利用

高级住宅区: ①房屋建筑质量好,房屋面积大。
②配套的公共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③环境优美。 ④文化氛围浓厚,多与文化区相联系 。
低级住宅区: 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多与工业区相联系。
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豪宅位置:香港九龙塘
豪宅位置:舂坎角豪宅
36. (36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300~400 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1/6。人多地少。 材料二:香港以港立城,城市围绕港区发展。它是著名的自 由贸易港,港口设施先进,远洋巨轮可自由出入。经济 以服务业为主,与中国内地及亚太其他地区关系密切。
(2)在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中,香港岛的高级住宅 区向半山区和山顶发展,请简要分析出现这种趋 势的原因。(6分) 答案:①四周是郊野公园,环境优美,俯瞰市景、 维港,视野开阔; ②住房条件好,价格高,符合高收入者购房需求 (或房屋面积大,质量高,绿地多,配套设施完 善,生活方便); ③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每点2分,共6分)
休憩及绿 化用地
二、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行政区 文化科技区等。
2、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1)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区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2) 各功能区间无明显的界线。
工业区
中心商务区(CBD)
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商业区
(1)形态 占地面积较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2)位置 ①多位于市中心,有大量的消费人口; ②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有便捷的交通。 (3)中心商务区(CBD) ①位置 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用地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功能定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与利用的长远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与意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人口增长、土地稀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功能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与目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原则:根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自然资源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可持续发展原则: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3.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公平和谐,确保土地利用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公益性。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1.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明确各区的使用性质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各类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修复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规划的要求,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各功能区进行详细划定和规划,包括用地范围、用地结构、布局等内容。

3.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加强土地信息管理: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加强对土地利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管理,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

土地征收与拆迁问题
土地利用监管问题
土地利用监管是确保土地合理利用的 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监管 不力或监管过度的情况,需要进一步 完善监管机制。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土地征收与拆 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合理补偿和安 置被征收和拆迁户是关键问题。
04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的影 响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历史保护
02
03
社区参与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土地 利用中融入历史元素,彰显城市 特色。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土地利用决策 ,实现土地利用的民主化、公开 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土地利用的实践经验
规划先行
在城市规划中,应提前规划土地利用,明确各类用地的功能和布局,以实现土 地的合理配置。
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的实践问题
土地权属问题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涉及到不同权属 主体的利益关系,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原则
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
在城市规划中,要优先保护耕地和生 态用地,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优化资源配置
在土地利用中,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 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土地利用中,要积极引导产业升级 和转型,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 升级。
保障公共利益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土地利用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管理 效率。
数据驱动决策
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土地资源 配置。
智能化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

多核心理论考虑到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 触及到了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但 是,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讨论较少,尤其 是没有深入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和在 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
对三模式的评价



1、上述理论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局部 地区城市的抽象概括而建立的,很难全部反映 现代城市的实际情况。 2、三模式所列举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空间 布局和美国的城市较接近,对其它国家不一定 适用。 3、三种模式都是平面的,忽视了城市的垂直 差异。
第九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第二节 城市中心商务区
学习重点:土地利用三模式、中心商务区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二、城市空间结构 三、土地利用的三模式 四、三模式的发展
居住用地是城市 中最为广泛的土 地利用方式
工业区一般位于 交通干线旁的城 市外缘
商业区大多呈团状和条状 分布于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评价
从动态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在宏观效果上,
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探讨城市地域 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 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情况,划带过多,注释过细, 同心圆过于规则,没有考虑城市交通、自然障碍 物、区位偏好等的作用,故运用受局限。假设条 件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 1932年巴布科克(Babcock)考虑到交通轴线的 辐射作用,将同心圆模式修正为星状环形模式 (如图),使这一理论更接近单中心小规模城市 的真实情况。
用好? 《雅典宪章》提出城市的明确功能分区 《马丘比丘宪章》提倡土地的混合利用,提出 多功能综合区。
图中所示的地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1、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 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 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 性。 – 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的作用下,城 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 存在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各种用地的区位因素是有差异的,差异愈大,
各种用地之间的分化趋向愈强,这种倾向叫做 功能的分化。 由于功能分化,形成城市某一地区只有某种单 一功能,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功能区。
在某些城市各种用地的区位因素差异不大,分
化倾向不强,呈现混合土地利用的倾向。
一个城市是明确的功能分区好还是混合土地利
三、土地利用的三模式
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925年对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后
总结出来的 。 城市地域在5种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 心、向心性离心)的作用下形成分异,产生各 种地带,加上各地带间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城 市便发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
基本模式为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
以某项特定城市职能为衡量中心,讨论地域 表现出来的相对同一性。
2、均质度 3、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P273)
– 在所要研究的市区地图上罩上大小相等的方格网。 – 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每种以一个字母表示。 – 根据航空照片,结合实地勘察资料,定出每个方格 的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的字母。 – 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职能地域职能信息图。 – 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 质地域的边界走向。 – 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
同心圆模式的发展
地 租 理 论
距市中心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 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交通通达度
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 地租越低 。
地 租以 理上 论海
为 例
各类土地利用 付租能力随距 离递减示意能力
距市中心 的距离


商业区



距市中心 的距离

区位 市中心
通达 度 最高
租金 最高 较高
从中心延伸 较高 出来的主要 公路的交汇 点 远离公路的 较低 地区
较低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P277)
1939年,美国经济学家H· 霍伊特(H.Hoyt)
运用美国64个中小城市的房租资料,后又加 上几个大城市的资料,研究了美国城市住宅 区的发展趋向和地域结构的延伸变化,提出 了城市地域的扇形理论。
自内向外作环状扩展,共形成5个同心圆用地 结构 。
Ⅰ Ⅱ Ⅲ Ⅳ Ⅴ
中心商业区 过渡性地带 工人住宅区 中产阶级住宅区 富人居住区
伯吉斯对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式进行的动态分析,
仍然是从生态学“入侵和承继”的观点出发。 他认为,当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 时,第一个内环地带必延伸并向外移动,入侵 相邻外环地带,产生土地使用的演替。 如商业中心区的进一步发展,入侵过渡地带, 吞没贫民的住房,迫使住在这里的低收入居民 不得不向外环地带转移,致使高收入居民把其 旧的住房转给低收入居民,搬入新的高档住宅 中。 英国城市经济学家巴顿(K.J.Button)将此现象 称为“渗透”;伊文思(A.W.Evans)则称为 “过滤”(Filter Down)。
土地利用信息图明确地表 示了工业区内的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中南部的用地类型比较单 一,主要是对外交通用地、 工业用地和政府/团体/社 区用地以及未利用的山区 土地; 北部用地类型复杂多样,斑 块比较破碎,但仍具一定的 空间规律:工业用地主要集 中在两大组团,居住用地也 形成几个较大的分布区域。
二、城市空间结构
四、三模式的发展

1、曼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

伯吉斯和霍伊特两模式的综合 二元经济 两组不同的商业中心

2、麦基的模式


3、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视了城市的 垂直差异。

以易达性和付租能力来衡量,中心商业区的底层是 城市最有吸引力和易到达的地方。
课后思考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布局
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 的比例。

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城市三维形状和外在 表现。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生态学派
城市生态学派也称为城市社会学派或芝
加哥学派,奠基者是美国的帕克、麦肯 兹、伯吉斯等。 城市生态学派的理论核心有以下两点: 一是用生态联系来类比城市的内部结构, 强调城市内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二 是认为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地域的分化。
评价


霍伊特的扇形理论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 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前进 了一步。 但该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只凭房租单一指标来 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忽视了城市同其他 因素的关系,影响了模式的典型性。
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伯吉斯、霍伊特的城市内部结构模式均为单中
心,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 郊住宅区的出现。 哈里斯和厄尔曼通过对美国各种类型城市地域 结构的研究,于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 模式。
1、城市核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的分异是在诸如区位、
集聚、离异、地价房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再 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 地域产生了多极核心。 2、城市中心区(CBD)是市内交通的焦点,在实际城市 中并非居于城市几何中心,常偏向一方; 3、批发业和轻工业区; 4、重工业区 5、低级住宅 中、高级住宅 6、郊外住宅区和郊外工业区。


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 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 线支撑的扇形组合,市中心仍然是中央商务区 (CBD)。 住宅区向四周沿交通线呈放射状延伸,高级住宅区 位于一个或多个城市一方的扇面上,处于城市周边 位置,呈楔状自市中心向市郊延伸;中级住宅区趋 向高级住宅区的内侧,处于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 区之间;而低级住宅区常常位于高级住宅区的另一 侧,其间还夹有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
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
1、概念 –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 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 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 – 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城市 内部空间结构。

2、三要素

密度
密度表现了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 也是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度的反映。 城市土地利用的密度一般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