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必修3导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高中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班级: 姓名: 2011-8-2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自学过程】 一、区域的含义 1.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它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 划分出来的。
2.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背会)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背会)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 ,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有等级性)。
(背会)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 、 、 等。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C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2.(2011·安徽合肥二摸)读我国局部地区略图,回答下题。
有关A 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河以南地形完整开阔,以北地形破碎B.该河以南煤、铁丰富,以北有色金属丰富C.该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以南雨季较长D.该河以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以南为常绿硬叶林(2011·试题调研)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下图回答3~5题。
3.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生长期较长B.降水较少C.大陆性较强D.高温多雨4.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A.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5.丁省与丙省相比()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阅读下述材料,完成7~9题。
必修三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 油等矿产资源
5.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熟制 工业类型
5.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耕作方式 熟制 工业类型
长江三角洲
水田耕作 一年两——三熟 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旱作农业 一年一熟 重化工业
6.地理环境对生活活动的影响
请看课本P4“活动”:
比较内容
差异: 1 地理位置 2 气候条件 3 土地条件 4 矿产资源条件 5、其他:河流 植被 地形 影响: 1 农业 2 工业
比较
1.地理位置差异: (1) 在中国的位置
1.地理位置差异: (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
2.气候条件差异
3.土地条件差异
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表
用案例说明: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 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 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 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 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腹地,东靠长白山地,西接科尔 沁草地,北枕大小兴安岭,南至辽河干流以北,跨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共辖53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9.5万 平方千米,1990年年末人口3466万,分别占东北区的 20.4%和34.6%。
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 开发早期 发展方向 发展水平 区域 不同 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商业
工业生产
工商业社会 内涵和特征
干旱 区 半干 旱区
半湿 润区
必修三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学案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巩固练习】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2.关于松嫩平原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地势平坦,沼泽分布广泛C.矿产资源贫乏 D.河网密布,湖泊众多3.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季风气候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C.长江三角洲的水稻种植一年三熟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紫色土为主4.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水源不足 B.光照不足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5.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其原因是()A.冬季严寒,病虫害少面性 B.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C.春季积雪和冻土融化,土壤墒情好 D.地势低平,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6.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便利条件;黏重的土壤则使人们开垦困难B.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C.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D.多水而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7.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穿衣比较厚重,而南方穿衣相对较单薄。
下列关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表述错误的是()A.饮食方面南米北面 B.建筑方面南尖北平C.历史交通方面南船北马D.气象灾害方面南旱北涝8.下表是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两省分别是()A.内蒙古、江苏 B.广西、黑龙江 C.湖北、甘肃 D.河南、新疆读下图,回答9--13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什么是区域:【自主学习1】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问题探究1】区域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主学习2】1.区域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等存在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同:都是____ ____(地形)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_________ ______。
(2)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差异气候条件差异土地条件差异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生产活动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交通运输【问题探究2】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释疑解惑】(针对问题,教师点拨)【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 )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2.关于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C.区域一定都有明确的界线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 )A.长江三角洲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少B.长江三角洲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C.长江三角洲气候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D.长江三角洲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少4.关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东北南部B.水热条件不如长江三角洲C.石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D.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成的黑土,肥力较高5.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优越性表现在()①地理位置②气候条件③土地条件④矿产资源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④【整理提高】(学生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
必修三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学习重点、难点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读教材第3、4页的内容,完成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条件:___________气候;地势______;平原上________________分布较广;土质_______。
2.长江中下游开发早期,____________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___________使人们开垦困难。
3.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是我国___________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__________ 和__________生产基地。
合作探究读教材3、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要点精析1.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不同的影响。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时,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反而为扩大___________提供__________。
而早期黏重的土壤被改造成肥力较强的_________土。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组合较好,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但今年来粮食商品率却不断下降的原因?巩固精练1.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2.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有()A.雨热同期的气候 B.稠密水系的阻隔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地势平坦3.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4.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规模大 B.机械化程度高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D.粮食商品率极高总结拓展。
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1.区域概况(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划分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3)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差异性: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层次性;可变性。
2.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区域(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训练】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2.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B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4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3.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D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4.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据此回答5—6题。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学年:高二学科:地理编号:B3-1-1-1 编制人:王海锁审核:高二地理组班级:姓名:小组:一、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联系生活的城市,归纳区域特征。
2、通过比较分析长三角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分析长三角和松嫩平原发展的差异;形成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导学过程】【预习导航】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________,它是人们在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____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__________特征.(2)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形状和边界;(3)内部的__________相对一致。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位于30ºN附近,我国___________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大致位于43º~48ºN,地处我国__________中部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河湖密布______________,雨热同期,但___________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土地条件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______,多________,人均耕地_____,较______为肥沃的_____,多_______,人均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矿产资源贫乏____________等资源丰富2、长江三江洲和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人类活动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植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__等作物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物.作物熟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备注__________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____________工业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________基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梳理归纳】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2.特征(1)具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条件,并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答案】地理差异指标方法空间单位区位特征边界地理环境区位发展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位置的差异(1) 位于北纬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的入海口.(2)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的中部.【答案】长江三角洲 30度长江松嫩平原东北地区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要素气候气候条件气候【答案】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水稻土水田低于黑土旱地高于贫乏石油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答案】水田畜牧业油菜大豆综合性工业发达重化工业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技术水平: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自然条件: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______限制: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水稻具有单产高的优势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人口南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我国的、和棉花生产基地3.工商业发展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破碎,使粮食商品率____,“粮仓”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花生产比不上________和华北平原.【答案】黏重耕作农业劳动力粮食桑蚕低新疆南部【思考导读】1.地理位置和地理区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骑楼”是在楼房前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环境的什么特点?3.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条件有哪些?【参考答案】1.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见,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2.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3.长江三角洲水热充沛,雨热同期,符合水稻生长所需的条件;人口稠密,地块较小,而水稻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满足水稻精耕细作的需要;水稻单产较高,可以满足较多人口生活需要.【尝试练习】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良,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1~2题.1.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2.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重灌溉农业的发展【答案】1.D 2.B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3~5题.3.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A.洪水泛滥B.坡地开发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4.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 )A.网状分布B.“之”字型分布C.点状分布D.环状分布5.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光照C.水源D.土壤【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聚落迁往高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水源,下游水源减少,是荒漠化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梳理归纳】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条件,并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答案】地理差异指标方法空间单位
区位特征边界地理环境区位发展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位置的差异
(1) 位于北纬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的入海口.
(2)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的中部.
【答案】长江三角洲 30度长江
松嫩平原东北地区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要素
气候气候条件
气候
土地条件
为主,多
为,人均耕地面积
全国平均水平
为主,多
为,人均耕地面
积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有丰富的等矿产【答案】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水稻土水田低于黑土旱地高于
贫乏石油
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
区域
方式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农业耕作类
型
耕作业、水产
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
物
水稻、、棉花玉米、、春小麦作物熟
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落后
工业
重要的
基地
基地
【答案】水田畜牧业
油菜大豆
综合性工业发达重化工业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
技术水平: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自然条件: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______
限制: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人口南迁提供了丰富的
成为我国的、和棉花生产基地
3.工商业发展时期
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破碎,使粮食商品率____,“粮仓”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花生产比不上________和华北平原.
【答案】黏重耕作农业劳动力粮食桑蚕低新疆南部
【思考导读】
1.地理位置和地理区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骑楼”是在楼房前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环境的什么特点?
3.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见,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2.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
3.长江三角洲水热充沛,雨热同期,符合水稻生长所需的条件;人口稠密,地块较小,而水稻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满足水稻精耕细作的需要;水稻单产较高,可以满足较多人口生活需要.
【尝试练习】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良,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1~2题.
1.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2.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重灌溉农业的发展
【答案】1.D 2.B
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3~5题.
3.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4.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 )
A.网状分布B.“之”字型分布
C.点状分布D.环状分布
5.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光照
C.水源D.土壤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聚落迁往高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水源,下游水源减少,是荒漠化导致的。
第4题,读图可知交通线呈环状分布。
第5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源。
【答案】3.D 4.D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