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湖北云学新高考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考试时间:01月09日14:30~17:05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关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去掉原核细胞的细胞壁B.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C.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时,不需要进行染色D.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2.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病原体在高渗溶液中能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该病原体同时占据细胞和个体两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C.该病原体的遗传物质组成单位有8种D.该病原体的蛋白质合成需要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参与3.下列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核酸、磷脂和胆固醇的组成元素均为C、H、O、N、PB.蛋白质、核酸、淀粉和脂肪都是多聚体C.微量元素是指细胞中含量低于万分之一以下的化学元素D.动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不一定是蛋白质4.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类重要的有机物。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中的胆固醇可参与血脂的运输、细胞膜的构成B.脂肪只存在于动物脂肪细胞中,而植物细胞中没有C.二糖水解后才能被细胞吸收,水解产物均为葡萄糖D.多糖的差异与其单体的种类、排列顺序密切相关5.下列关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B.高倍镜下视野偏暗时可以调节遮光器或反光镜使视野变亮C.需要高倍镜下才能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D.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6.下图所示为对刚收获的小麦种子所做的不同处理方式,下列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A.残留物丙中主要是无机碳B.丙在细胞中主要以分子态的形式存在C.晒干和烘烤过程使小麦种子失去的化合物相同,它们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相同D.甲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一般能萌发7.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在感染人体时均识别肺泡上皮细胞上的受体(ACE2),起识别作用的关键蛋白均为二者包膜上的S-蛋白,但二者的S-蛋白有部分氨基酸存在差异。

疟疾常识

疟疾常识

疟疾常识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我国经过大规模防治工作,近年发病率已大为降低。

典型症状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

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

“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古罗马人就意识到应避开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

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而是由不流动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罗纳德·罗斯在1892年怀疑的那样。

在疟疾患者体内发现了一种大小如红细胞的寄生虫。

它是如何侵入人体的?罗斯设法追踪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

它先存在于蚊子的胃内。

在那儿繁殖后,这的幼虫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内。

当蚊子叮人时,唾液中的寄生虫随之进入人体的血液中。

几周之后,被感染的人就会出现疟疾特有的发热和寒战而病倒。

这种发热呈一过性,并且反复发作。

罗斯的研究并没有治愈疟疾。

一旦找到疟疾的病因,人们就能够设法消灭在沼泽里繁殖的蚊子。

疟疾和青蒿素跨学科案例分析

疟疾和青蒿素跨学科案例分析

疟疾和青蒿素跨学科案例分析何为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寒热病。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疟疾的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

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疟疾的孢子体经蚊虫叮咬进入人体皮肤进而移动到肝脏,侵入肝细胞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肝裂殖体破裂释放裂殖子进入血液,开始无性繁殖。

其中一些可以发展进化为有性繁殖的配子体,进而形成合子。

寄生于蚊子的卵囊,卵囊破裂释放出孢子经迁移至唾液腺,叮咬后进入人体内。

如下图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我国主要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

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极有可能是感染了疟原虫。

在患者寒战发作时采血,用血涂片方式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

疟疾感染患者主要出现4个时期:潜伏期、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

WHO预计2000-2010这10年间,全球疟疾感染率上升17%,死亡率为26%。

目前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关于青蒿素青蒿素是中国药学工作者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其中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天然药物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提取温度超60度之后,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分解失效。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的沸点为34.6度),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95%到100%,这一方法对证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疟疾

疟疾

疟疾文章目录*一、疟疾的概述*二、疟疾的典型症状*三、疟疾的病因病机*四、疟疾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疟疾的并发症*六、疟疾的防治方案疟疾的概述1、定义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全身。

4、传染性有传染性。

5、高发人群小孩和孕妇及非疟区的人进入疟疾流行区后。

6、科室感染科。

疟疾的典型症状1、疟疾的典型症状 1.1、前驱期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

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

随后转为典型发作。

分为三期。

1.2、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1.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

顽固呕吐。

患者面赤。

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

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

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

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1.4、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

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

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

此刻进入间歇期。

疟疾定义

疟疾定义

2011年泥凼镇卫生院疟疾培训会内容为加强我镇疟疾防治能力建设,进一步促进我镇消除疟疾工作,根据我市2011度疟疾防治工作计划,结合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要求,特对我镇医院所有职工及村卫生室人员进行此次培训,培训内容如下:疟疾定义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症状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

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病原学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l)和卵形疟原虫(P.ovale)。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开始有性增殖和在蚊体内进行有性增殖与孢子增殖。

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传染源: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

人群易感性: 人对疟疾普遍易感。

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

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
导语:说到疟疾很多人都非常陌生,因为疟疾在国内并不常见,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疟疾。

这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发展成恶
说到疟疾很多人都非常陌生,因为疟疾在国内并不常见,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疟疾。

这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发展成恶性疟疾时死亡率极高,以周期性规律发作为主要症状。

1.疟疾概念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2.症状
(1)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相当于肝细胞内的疟原虫(裂殖体)发育成熟裂殖子释入血流,但因周围血内的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2)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h,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3)发热期:一般持续3~4h,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发热期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疟疾 - 简介

疟疾 - 简介
4. 重症疟疾治疗:用青蒿琥酯钠或咯萘啶或蒿甲醚或二盐酸奎宁注射作抗疟治疗,以及输液,补充维生素并作辅助治疗和对症治疗。
疟疾 -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按蚊
3.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监测
疟疾是国际监测的传染病之一。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疟疾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资料,对疟疾的发生、分布和趋势进行连续观察,并将资料及其分析反馈给有关人员,对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疟情报告系统以提高监测的质量。疟疾监测的内容包括疟疾病例的侦查、治疗、分类和追踪观察;疫点的调查和处理;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测定;媒介种群数量、吸血习性和对杀虫剂敏感性监测等。
2. 病原诊断 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在玻片上涂制厚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见疟原虫。这是目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3. 血清学诊断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疟疾 - 治疗原则
1.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氯喹1.5g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以上均为成人剂量,儿童酌减,下同。
疟疾 - 简介
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1]

疟疾的症状治疗及预防知识

疟疾的症状治疗及预防知识

疟疾的症状治疗及预防知识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症状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

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

“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古罗马人就意识到应避开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

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而是由不流动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罗纳德·罗斯在1892年怀疑的那样。

在疟疾患者体内发现了一种大小如红细胞的寄生虫。

它是如何侵入人体的?罗斯设法追踪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

它先存在于蚊子的胃内。

在那儿繁殖后,这的幼虫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内。

当蚊子叮人时,唾液中的寄生虫随之进入人体的血液中。

几周之后,被感染的人就会出现疟疾特有的发热和寒战而病倒。

这种发热呈一过性,并且反复发作。

罗斯的研究并没有治愈疟疾。

一旦找到疟疾的病因,人们就能够设法消灭在沼泽里繁殖的蚊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