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视角的产业价值链创新及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演变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产业的竞争、合作、创新和发展。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从而指导政府和企业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受到需求和技术变革的影响。
政府和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相关技术创新,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仔细分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找准转型升级的突破点。
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
二、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产业集群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指的是相互关联的产业企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形成的一种产业区域。
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府和企业应该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政策和战略上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和引导。
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动。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平台,引导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产业集群。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下,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材料一: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
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2017 广州市社科 立项

7 王和勇 华南理工大学
8 赵元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9 吕立才 华南农业大学
10 刘建进 广州商学院
11 刘鸿优 华南师范大学
12 刘晓斌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13 宾宁 广东工业大学 14 滕宏庆 华南理工大学 15 吴菊华 广东工业大学 16 王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 17 田新朝 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18 闫埔华 暨南大学 19 欧江波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20 郭文伟 广东财经大学 21 李红锦 华南理工大学 22 李超锋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3 左晖 广东工业大学 24 赖伟娟 华南理工大学 25 朱殊洋 广州市委党校 26 孟凡强 广东财经大学 27 吴强 广州商学院 28 孙辉 广州大学 29 何亦名 广东金融学院 30 庄德栋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31 程风雨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32 范兆斌 暨南大学 33 毕凌燕 华南理工大学 34 于大川 广东金融学院 35 王红丽 华南理工大学 36 颜海娜 华南师范大学 37 李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38 贺勇 广东工业大学 39 彭思喜 华南农业大学 40 张树旺 华南理工大学 41 林学军 暨南大学 42 叶文晖 广东财经大学 43 华幸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44 刘石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1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都在不断推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对贫困地区进行改善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其内在联系程度也非常紧密,而现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些重要政策,并分析其内在联系以及未来的应对策略。
一、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而精准的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有效的救助和帮扶。
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目的,首先是要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这一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综合运用“贷、担、保、富”等多种金融扶贫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各类展业用的财务权益,支持其产业发展和创业致富。
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财务支持,促进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加强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城乡差距。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设新型乡村,推进和细化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特别是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扩展和产业升级,建立起新的城乡相融、产供销对接、人才交流共享的发展机制。
同时,金融手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金融机构可以支持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的就业和创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政策等途径,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增强发展财富和各项权益的一种发展理念。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成就共同富裕必须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并通过优秀的制度机制,实现全民受益,共享发展成果。
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创新驱动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支东,张运华,罗小芳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创 新 驱 动 视 角 存 在 价 值 定 位 与 主 张、价 值 创 造 及 价 值 传 递 创 新三条技术路径。为使供给主体循行创新驱动之路,当辅以国企创新体系建设、知识 产权 保护 及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制度供给,优 化 政 策 机 制,形 成 适 应 及 激 励 创 新 的 制 度 与 政 策 环 境。当然,改革毕竟是系统工程,还涉及一系列的政策框架,其中,核心仍在于推进市 场经 济体 制改革。改革任重道远,可先从改革地方政府间基于竞争式的发展模式入手,配套收 入分 配和 社 会 综 合 保 障 及 消 费 环 境 等 方 面 的 改 革 ,着 力 促 进 供 需 结 构 性 平 衡 。 关 键 词 :供 给 侧 ;改 革 ;创 新 驱 动 中 图 分 类 号 :F4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6604(2018)04-0072-07
2018 年 7 月 第 20 卷 第 4 期
江 苏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ofJiangsu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D OI:10.133 17/j.cnki.j dskxb.201 8.049
Jul.2018 Vol.20 No.4
收 稿 日 期 :2018-02-20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71601087);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15YJC630088) 作 者 简 介 :李 支 东 ,副 教 授 ,管 理 学 博 士 ,从 事 技 术 创 新 及 管 理 研 究 ;张 运 华 ,副 教 授 ,管 理 学 博 士 ,从 事 科 技 管 理 与 政 策 研 究 。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探讨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要素禀赋,推动产业升级。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实证分析,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文章概述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
接着,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的现状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包括要素禀赋对产业升级的直接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要素禀赋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要素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要素配置、加强创新驱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等,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也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谋求更高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总量和结构。
这些要素禀赋的差异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土地等,可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需要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这就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本和技术要素。
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

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三链协同是指在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优化和价值创造。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这一重要的研究框架,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1. 产业链的理解产业链是指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从而实现资源、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产业链的研究需要从行业关联、资源配置、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形成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2. 创新链的重要性创新链是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关键,包括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
创新链的畅通和高效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造更大的附加值至关重要。
通过创新链的建立和优化,企业可以不断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 供应链的关键作用供应链是指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计划、生产调度、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供应链的畅通和高效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客户的满意度。
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产业链和创新链良好运作的前提条件。
4. 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构建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既需要充分考虑各个链条之间的关联和依存关系,又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在实际研究中,可以从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一个有机的三链协同体系,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总结回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研究框架构想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摘要:本文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和建议。
总体来说,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产业结构优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企业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措施是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一、背景介绍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所需的所有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的利用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态势,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在2012 年后开始下降,尤其是2015 年之后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具体而言,从2012 年到2016 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3%,远低于2002 年到2011 年的年均增长率(5.4%)。
这表明中国目前面临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1.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缺乏自主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科技投入有所增加,但是整体上来看,中国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仍然较低,技术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弱。
这导致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迅速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因此,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是当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够优化,以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相对较缓慢。
这导致中国产业结构不够灵活和多元化,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3期科技和产业V o l. 17,N o. 3 2017 年 3 月 Science T echn ology and Industry M ar.,2017基于供给侧视角的产业价值链创新及有效供给研究闵静静,胡登峰(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供给侧改革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对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的合作开展研究,认为核心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仅仅为了合作过程中一般的期望收益,更是从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价值链价值实现等战略目标出发来获得份额保证,本文认为合作关系依赖于合作双方信任度,同时认为合作时间长短、创新保护、组织模式和能级差异等都是直接影响合作效率高低的因素。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价值链;合作博弈;核心企业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807(2017)03—0005 —06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高 速发展,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5年 三季度中国G D P增速仅为6. 9%,实体经济面临诸 多困难。
当下产能过剩、经济供需不匹配已经成为制 约中国经济产能转型的一大包楸,产能过剩占据大量 资源,使得产业成本居高不下。
在2015年的中央财 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 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 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习近平 的讲话显示出中国经济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
供给 侧改革的思路就是要从供给端,生产端着手,更有效 地重组生产和市场。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强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企业有效 供给能力,加强现代组织方便变革,通过产权制度改 革、科技与金融等手段,加强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升 级,带来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重心从需求侧 刺激向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转移,表明政府开始下决心 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中国经济的转型,从供给角度看,关键在于实现 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提高产业发展的质 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于创新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 化。
产业链的升级又将进一步的推动产业价值提升。
很多学者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应当从鼓励创新、淘汰落 后产能及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理解供给侧改革。
更加深人地分析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挖掘潜在的非常重要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价值链管理角度看,供给侧关键就在于加 大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合理需求,真正实现“产品——商品”惊险一跳,实现产品价值。
价值链管理在提高 产业质量,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有着重要 的作用。
有效的价值链管理,是按照产业组织方式,实现产品的商品价值。
在提升产业有效价值问题引 导下,核心企业对产业价值链作用问题研究更显突 兀,但是核心企业如何发挥作用的机制依旧存在较多 的研究空间,这也是为供给侧改革在产业层面上的实 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文献综述1.1产业价值链概念及价值创造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波特[1]基于传统的制造企 业背景下提出的。
他的价值链模型表明,企业如果想 要比竞争对手更具竞争优势,必须以更低的成本执行 这些活动,或以不同的方式导致产品的差异化,形成 企业产品新价值。
后来Peter H ines™把波特的价值 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他把顾客对 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副产 品。
以上的定义更多强调微观主体竞争优势获取。
对于产业价值链,则是侧重于从单一企业竞争优势获 取扩展到整个产业价值创造、传递、分配等活动中,价 值管理和价值增值。
因此,产业价值链管理已经成为收稿日期:2016 —10— 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C J Y028)。
作者简介:闵静静(199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创新管理;胡登峰(1971—),男,安徽庐江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与产业网络。
5科技和产业第17卷第3期从单纯企业价值管理过渡为整个产业价值管理范畴。
在产业价值链管理方面,与产业价值链直接关联 的是价值模块化和界面管理问题。
余东华[3]提出企 业价值网络集聚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不同组 织模块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使成员企业共享模块 化经济、增强自生能力。
价值链模块化本身仍是从单 个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塑造价值模块,但 从产业价值关系来看,不同的模块或者不同企业必须 通过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提升模块效率,因此整个产 业价值链价值管理必须是模块价值管理与如何协调 和组织好界面来实现整个产业价值链管理。
界面管 理必然涉及到不同模块价值如何创造以及如何分配 过程。
杜义飞[4]采用博弈论分析从价值创造视角分 析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王延青[5]等在分析了 产业价值链在创新中,特别是产学研合作中如何有效 实现创新价值分配问题,特别是郑伟[6]围绕产业价值 链方面提出了产业价值具有分布不平衡、动态运转和 整合协同效应等特点。
产业价值链本身具有非平衡 性、动态性,也决定了产业价值链形成和发展是演变 过程,受到政策因素、企业因素影响,特别是产业价值 链是以纵向产业关联[7]为主现实决定了这种由相互 分工关系而连结的价值,受制于产业价值链不同企业 主体行为影响。
1.2核心企业及其作用核心企业,国外主要集中于leading firm s、leader firm s、focal firm s、core firm s,在国内翻译成领导企 业、龙头企业、焦点企业、核心企业等。
虽然翻译表述 不同,但基本对其定义,特征,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及角 色的界定确是大同小异。
学者们主要从四个视角对 核心企业进行界定,即核心企业的地位与作用,核心 企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核心企业的能力与行为等。
相关研究关于核心企业作用更多强调于在网络关系 的领导作用[8]。
国内对核心企业的研究一方面集中 于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网络关系中讨论核心 企业作用,另一方面试图研究核心企业如何发挥“核 心”作用,对核心功能及社会影响开展研究。
孙晓 庆[9]从产业价值链动态调整的角度上分析了核心企 业的功能,界定了核心企业具有功能和特征,程李 梅[1°]从价值整合角度阐释了核心企业应从企业内部 资源整合、产业网络资源整合和产业政策激励效应三 方面发挥作用,并建立了一系列观察指标。
核心企业 如何在发挥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关学者主要集中于竞 合分析视角。
如项后军[11]站在核心企业的视角对产 业价值链的竞合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竞争关系强度 6大于合作关系。
陈雨田[12]研究价值网络中横向竞合 关系和纵向竞合关系这两种不同结构的竞合关系,认 为在影响竞合关系的重要因素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 同,包括了动机、关系目标、价值创造和价值分割的互 动过程等方面。
竞合关系的视角不仅仅成为相关学 者产业价值链企业之间关系基础,也成为协同创新分 析中一个重要的视角,例如万幼清M在剖析协同创 新系统中创新模式时,也认为竞合关系是创新系统的 基础,决定了企业创新方式的选择。
综上文献所述,学者们对产业价值链上企业之间 关系主要集中于竞争合作视角做了较多的研究。
从 产业价值关系来看,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主要在于如何 有效改进产业价值实现模式和方式。
本文在综述前 人研究基础上,摒弃竞争思维,核心企业在合作过程 中不仅仅是合作过程中一般的期望收益,更重要在于 市场份额,以及这种份额如何从产业价值链提升、产 业价值链价值实现等战略目标出发所获得份额保证,这与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和方向高度一致。
2核心企业与产业价值链合作合作的优势是通过资源共用、信息共享达到整个 产业链的规模经济,并能够形成风险共担能力,最终 实现产业价值链上价值实现。
合作不是自然的,必须 建立在市场机制或者一定的行为目标基础上的,必要 的价值链合作文化、行为人的自觉意识及核心企业创 新溢出有助于实现合作,因此产业价值链一方面能够 通过核心企业与其他之间合作实现了价值创造(有效 价值创造),例如创新溢出效应发挥作用[14];另一方 面通过价值分割(利润分享或者价值分享)形成共 存[15]。
核心企业与合作企业的合作博弈中,一方面 核心企业会为了实现一定的产品价值和遵循价值链 价值递增原则,要求产业链配套期间按照核心企业规 定的标准开展材料采购、生产及开展活动,目标是实 现整个产业链上产品价值或者说社会期望的价值,具 体过程包括制定产业链上合作标准(产品链配套标 准),并监控合作企业是否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合作,这 样就形成内部协调一致[16]。
当核心企业的配套标准要求较高的时候,产业链 其他合作企业可能会选择较浅的合作或者拒绝合作。
与此同时,针对合作企业的策略行为,核心企业也会 调整自己的合作准人门槛,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达到 整个产业链的均衡为止。
围绕合作行为,我们提出假 设①:核心企业既要考虑对产业配套标准所带来的收 益(形成稳定产业链供给关系,企业收益以及良好社 会形象等),也要考虑监测过程中监测成本、机会成本和潜在损失等。
价值链企业间的有效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形成降 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按照预期目标实现产业 链创新价值,并促进整个产业链形成自觉意识行为。
核心企业的作用在于降低产业链合作企业,特别是参 与产业价值链其他企业不一致行为发生,特别是因为 资产专用性等原因而诱致非道德行为发生,同时通过 创新溢出等效应加强对企业间界面形成有效渗透,提 高企业之间行为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产业链上其他 合作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其自 身生产函数的约束下,企业会选择决定是否遵守核心 企业的配套标准并与之进行合作,进而双方按照各自 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围绕是否按照核心企业要求 的标准进行博弈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策略。
根据产 业价值链形成特征,特别是核心企业对产业价值链贡 献和企业自身利益以及对产业价值链创新效应的关 注,因此我们提出假设②:合作企业不仅要考虑遵守 配套标准的合作成本与合作收益,还要考虑参与合作 所带来额外收益,如规模效应、产业效应和良好的社 会声誉。
根据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 角色定位,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规律,我们可 以对模型作出以下的假定。
1)我们假设是否合作,只有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 两个博弈方,我们分别用民和r 2表示他们的效用 函数。
2)假设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都是理性人,都关心自己的目标利益,核心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整条产业价 值链价值最大化,而各合作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其自身 利润最大化,双方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决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