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牡丹诗句
牡丹题款诗句

以下是一些关于牡丹的题款诗句: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2.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白居易《牡丹》
3.锦绣垂钩对暮山,工疑绛雪迎村坞。
——皮日休《奉和鲁望四
明山九题·青瑛石》
4.最好是,龙井雨初晴。
——张炎《东风第一枝·咏茶》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6.堪夸百卉之芳,共推千古之妙。
——元好问《清平乐·咏牡
丹》
7.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米芾《登采石矶》
8.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9.莫怕长洲桃李嫉,休向沧溟洲畔取。
——白居易《新栽牡丹》
10.纵使牡丹称绝艳,到今佳气亦潜消。
——尹洙《春暮思平泉
杂咏二十首·花药栏》。
关于写花的诗句表达的情感

关于写花的诗句表达的情感寒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鹧鸪天·桂花——【宋】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桃花——【唐】元稹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客中初夏——【宋】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题画兰——【清】郑燮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朝】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紫薇花——【唐】杜牧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宋】李清照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别储邕之剡中——【唐】李白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唐】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残菊——【清】曹雪芹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牡丹诗句最出名的15首诗

著名描写牡丹的诗15首1《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红牡丹》(唐·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3《戏题牡丹》(唐·韩愈)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4《秋题牡丹丛》(唐·白居易)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
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
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
5《和乐天秋题牡丹丛》(唐·元稹)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
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
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6《西明寺牡丹》(唐·元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
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
7《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唐·白居易)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8《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唐·白居易)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
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
9《微之宅残牡丹》(唐·白居易)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
诸处见时犹怅望,况当元九小亭前。
10《惜牡丹花二首·其二》(唐·白居易)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11《移牡丹栽》(唐·白居易)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
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
12《牡丹》(唐·李商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13《夜看牡丹》(唐·温庭筠)高低深浅一阑红,把火殷勤绕露丛。
希逸近来成懒病,不能容易向春风。
14《白牡丹》(唐·韦庄)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黑牡丹题款诗句

黑牡丹题款诗句摘要:一、引言二、黑牡丹的寓意及文化内涵三、题款诗句的起源与发展四、黑牡丹题款诗句的鉴赏与解读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一直被视为富贵的象征,而在众多牡丹品种中,黑牡丹尤为珍贵。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以黑牡丹为题创作了许多题款诗句,赋予了黑牡丹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黑牡丹题款诗句展开,探讨其寓意、起源与发展。
二、黑牡丹的寓意及文化内涵黑牡丹花色独特,既神秘又高贵,被视为花中之王。
在古代,黑牡丹被视为祥瑞之兆,寓意着权威、富贵、吉祥、幸福。
同时,黑牡丹还象征着爱情忠贞不渝,与白牡丹共同组成“黑白配”,成为恋人间的爱情信物。
三、题款诗句的起源与发展题款诗句源于唐代,兴于宋、明两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题款诗句以花卉、山水等自然景观为题,融入诗人的情感与寓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黑牡丹题款诗句作为题款诗句的一个分支,历经千年演变,成为诗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黑牡丹题款诗句的鉴赏与解读黑牡丹题款诗句在形式上既继承了传统题款诗句的表现手法,又独具特色。
从鉴赏角度来看,黑牡丹题款诗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1.形式美:黑牡丹题款诗句在形式上讲究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呈现出优美的音韵之美。
2.寓意深刻:诗人在创作黑牡丹题款诗句时,融入了对富贵、吉祥、幸福等美好寓意的向往与寄托。
3.情感真挚:诗人在描绘黑牡丹时,倾注了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对黑牡丹的喜爱与敬仰之情。
五、总结黑牡丹题款诗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凝聚了世代文人的智慧与才情。
牡丹花题词大全

牡丹花题词大全"君子兰陶然独秀,牡丹花国色天香",牡丹花是古今中外非常著名的花卉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之一。
其花容雍容华贵,被誉为"花中之王",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
以下是牡丹花题词大全,让我们一同领略这朵名花的风采。
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著名诗句。
这首诗描绘出草原美景,片刻间的惊艳。
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是经典句子,用比喻的方式表现了对牡丹的赞美,让人从心底中将这盛开着、匀称丰满、高贵华丽的牡丹与狂野天地联系起来。
2.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这句诗描述的是一位文人在庭院中行走,数着牡丹花的花朵数目,同时看到一只蜻蜓飞立在玉簪上,表现了对牡丹的深情。
这两句诗虽然简短,却显示出了文人对牡丹的心醉之情。
3.红罗带,绿绮鞋,旧时相识皆成梦,唯有她,尚共我。
徽州古城文化中心馆内门前,石刻有清代诗人俞平伯题写的", 伫列古城郎东风几万回龙泉人胆寒阜阳地水来" 和"月满西楼花满庭,东风散作吴山青"两句诗,还有一幅清末民初诗人王季毓所题刻的四行小诗:"红罗带,绿绮鞋,旧时相识皆成梦,唯有她,尚共我。
"这两句诗象征了牡丹花,是徽州人民推崇和崇尚的情感和精神的象征。
4.世伯婿东家住,平应青铜马,溪沟不受破,堂上牡丹骄。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东周刊谈群英》中有这样一句诗,其中牡丹骄容易让人误解,但其实是在形容牡丹雍容华贵,令人目为之倾。
这句诗将一幅小康之景展现在眼前。
5.石竹花烂漫时,牡丹树下榴莲飘起。
唐代诗人卢群阳的《轻薄词》中,此句表达了带有惋惜和不舍之情,但是以牡丹花为背景,因此充满了节日的喜气。
这句诗摆脱了闲疏的旁观者角度,将文人身临其境的心情真实地展现在了诗歌中。
牡丹文言文

牡丹文言文关于牡丹的古文篇一牡丹赋舒元舆〔唐代〕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
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
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
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
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
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
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
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未有能赋之者。
余独赋之,以极其美。
或曰:子常以丈夫功业自许,今则肆情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州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
然吾观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赋》。
焉。
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尔,与牡丹何异哉?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吾赋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余遂赋以示之。
圆玄瑞精,有星而景,有云而卿。
其光下垂,遇物流形。
草木得之,发为红英。
英之甚红,钟乎牡丹。
拔类迈伦,国香欺兰。
我研物情,次第而观。
暮春气极,绿苞如珠。
清露宵偃。
韶光晓驱。
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
兀然盛怒,如将愤泄。
淑色披开,照曜酷烈。
美肤腻体,万状皆绝。
赤者如日,白者如月。
淡者如赭,殷者如血。
向者如迎,背者如诀。
坼者如语,含者如咽。
俯者如愁,仰者如悦。
袅者如舞,侧者如跌。
亚者如醉,曲者如折。
密者如织,疏者如缺。
鲜者如濯,惨者如别。
初胧胧而下上,次鳞鳞而重叠。
锦衾相覆,绣帐连接。
晴笼昼熏,宿露宵袌。
或灼灼腾秀,或亭亭露奇。
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希风如吟,或泫露如悲。
或垂然如缒,或烂然如披。
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
或山鸡已驯,或威凤将飞。
其态万万,胡可立辩?不窥天府,孰得而见?乍遇孙武,来此教战。
教战谓何?摇摇纤柯。
玉栏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棵。
西子南威,洛神湘娥。
或倚或扶,朱颜色酡。
角炫红釭,争颦翠娥。
灼灼夭夭,逶逶迤迤。
汉宫三千,艳列星河,我见其少,孰云其多。
弄彩呈妍,压景骈肩。
席发银烛,炉升绛烟。
洞府真人,会于群仙。
晶荧往来,金釭列钱。
形容牡丹花的诗句唯美古诗

形容牡丹花的诗句唯美古诗《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 “芍药”:一种草本花卉,花朵艳丽。
这里说它“妖无格”,是指芍药虽美却格调不高。
2. “芙蕖”:即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里说它“净少情”,是说荷花虽洁净但缺乏情致。
3. “国色”:形容牡丹的美丽为一国中最美的。
二、赏析:这首诗先抑后扬。
前两句贬低芍药和芙蕖,说芍药过于艳丽而缺乏格调,芙蕖太过洁净而缺少情韵。
然后笔锋一转,盛赞牡丹是真正的“国色”。
一个“真”字强调了牡丹的独一无二。
“花开时节动京城”,生动地描绘出牡丹盛开时的轰动效应,整个京城都为之惊动,可见牡丹的魅力之大。
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牡丹的高贵不凡。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逛花卉展览。
朋友看到芍药就大喊:“哇,这芍药好漂亮啊。
”我却不以为然地说:“你看这芍药,就像那种徒有其表的人,虽然艳丽但没什么格调,你再想想那牡丹,那才是真正的美呢,就像绝世佳人,花开的时候整个城市都为之疯狂,就像刘禹锡诗里说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朋友听了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开始期待看到牡丹了。
《牡丹》原文: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一、衍生注释:1. “锦帏初卷卫夫人”:这里以卫夫人来比喻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卫夫人是春秋时的美女。
2. “绣被犹堆越鄂君”:把牡丹比作鄂君绣被簇拥的样子,越鄂君是古代传说中的美男子。
3. “垂手”“招腰”:都是形容舞蹈的姿态,这里用来形容牡丹随风舞动的样子。
立夏牡丹题目

立夏牡丹题目
1.立夏三朝看牡丹
2.牡丹花
3.牡丹之歌
4.人间富贵花
5.国艳
6.牡丹富贵说
7.花中之王
8.花开时节动京城
9.国色天香,花中之王
10.落尽残江姶吐芳
11.名花倾国两相欢
12.中国国花
13.国艳天然
14.赏牡丹
15.竟夸天下无双艳
16.千娇万态破朝霞
17.绿艳闲且静
18.天下真花独牡丹
19.绝代只西子
20.一丛深花色
21.夜看牡丹
22.独占人间第一香
23.白牡丹
24.扇上画牡丹
25.观江南牡丹
26.戏题牡丹
27.众芳惟牡丹
28.红白牡丹
29.忆牡丹
30.十户中人赋
31.雨中看牡丹
32.残牡丹
33.赏牡丹应教
34.看牡丹
35.惜牡丹花
36.庭下牡丹
37.牡丹落后感想
38.立春牡丹有感
39.牡丹芳
40.洛阳观花
41.牡丹花尽叶成丛
42.牡丹吟
43.气暄困妍姿
44.洛阳胡花似血
45.天子欲求真绝色
46.青翠一片国色真
47.花开富贵
48.洛阳牡丹甲天下
49.夜题牡丹
50.咏牡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牡丹刘灏清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
~~~白居易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徐凝《题开元寺牡丹》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天下真花独牡丹。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姚黄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花。
——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徐凝《题开元寺牡丹》唐代吟咏牡丹诗歌赏析在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唐代社会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的社会局面。
由于以诗赋取士和诗歌自身传统的影响,使唐诗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各种题材无不在唐诗中得到反映,产生了许多描写自然的作品,尤其是涌现了不少吟咏牡丹的诗篇。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
"(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
"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
"(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
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
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
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
其诗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
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
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然。
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
"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
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
"(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
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
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
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
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
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
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
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
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
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
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
二、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
《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
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
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
唐代五十多位吟咏牡丹诗歌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唐以后的诗人。
他们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势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受到新乐府运动的影响,继承了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形象。
咏花讽时之作中的劳动人民形象以白居易《买花》诗中的田舍翁为代表,成为唐代诗人塑形象群中的一个典型,不可磨灭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咏花抒怀之作中的赏花人形象,不因所吟咏的对象都是牡丹花而使这一形象出现雷同化。
"看遍花无胜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
"(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们只要透过赏花人的神态,就可以感到这一形象的生动和鲜明。
"情愿扛壶入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具有一种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具有一种内向性格赏花人。
有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赏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
"(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
"(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
"(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作者把赏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态描写的越充分,那么诗中的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
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更会使人物的形象神态俱出,惟妙惟肖。
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
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
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触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见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
牡丹花的风姿神韵,使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如描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孙鲂《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写牡丹的芳香"蕊堪灵凤琢,香许白龙亲";(徐夤《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万里,天上、地下。
为了状摹出牡丹的姿态,诗人们运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徐凝《题开元寺牡丹》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
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
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