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八年级物理《第1章 声现象》复习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和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声现象》为主题的物理课,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魅力。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气球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一首美妙的歌曲,感受声音的魅力。
然后提问:你们能听到歌曲的声音吗?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实验探究:(1) 声音的产生:将音叉放在扬声器上,让音叉振动,产生声音。
让孩子们观察音叉振动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 声音的传播:将玻璃杯装满水,放在扬声器上,让音叉振动,观察水花的波动。
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声音的特性:吹气球,让孩子们感受气球的弹性,并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提问: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什么?3.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重点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4. 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通过实验,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传播的原理:讲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
3.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孩子们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特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教学案及练习

一、回顾与检测二、学习与解析知识点一、综合实践活动:比较材料的隔音性能1.提出问题:聆听闹钟指针走动时的“嚓嚓”声,注意它的响度和音调。
把闹钟放在一个鞋盒内,并盖上盒盖,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2.猜想假设:收集各种能够阻隔声音的材料(如衣服、报纸、锡箔纸、塑料袋、泡沫塑料等),然后和同学一起预测这些材料的隔音性能并排出由好到差的顺序。
3.设计实验:设计一种简易的方法测试各种材料的隔音性能,设计时注意:①为了保证测试合理,应设计一种能比较隔音性能的方法;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某些条件。
例1.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衣、报纸、棉花、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收音机、机械闹钟。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理由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再盖上盒盖。
他设想了三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C .将泡沫小球放在鞋盒上,比较小球弹起的距离上面的表格是为上述三种实验方案设计的,其中与方案C 所对应的是________。
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差到好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实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姓名授课教师班主任上课时间月日时—时主任审批授课标题 1.5声现象单元复习学习目标 1.复习梳理本章知识点,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3.练习完成相关习题,提升应试能力;重点难点 1.重点:梳理本章相关实验,掌握常见的实验方法;2.难点:学会常见的回声的计算。
例2.小明在观察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其材料有关。
于是找来了各种不同的琴弦,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琴弦的编号及情况如下表。
八年级物理上册1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无答案苏科版

图1-20 第一章 声现象一、学习目标:1. 巩固所学重点,学会构建知识体系;2.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提高分析、归纳、探究的能力。
二、预习交流:三、互动突破:1.《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说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 。
2.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声源分别是: 。
4.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1) ;(2) 。
5.要使二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 )A .把弦拉得紧些B .把弦放松些C .增加发声部分的长度D .用更大的力拉琴6.如图1-20所示插图,请你说出它们各自的声学原理。
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
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的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8.1738年,法国有几位科学家为了探测声音的速度,曾把两门大炮架在相距27km 的两个山头上,甲山头放炮时,乙山头上的人便测量从看见炮的火光到听见炮声所经历的时间;再由乙山头放炮,甲山头的人测量炮声所经历的时间。
这样计算出来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37m/s 。
你能设计一个测量声音在铁管中的速度的方案吗?(将所选句子前的序号填上即可)①你需要的器材是 ; ②你的方案是 ;③你的计算方法是 。
A .请一个同学用铁锤敲击铁管的一端;B .选择一根铁管,并测出它的长度L ;C .在停止敲击的时候开始计时,到听到声音的时候停止计时,记下时间为T ;D.用耳朵在另一端听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t;E.铁管 F.卷尺 G.钢尺H.秒表 J.v=L/T K.v = v0L/(L- v0t),v0是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在设计这个复习学案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听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4.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观察音叉的振动、使用麦克风捕捉声音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声现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的清晰度、如何减少噪音等。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发现学生们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重点)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
2.传播:(1)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如图,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
3.声速:(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气体<v液体<v固体。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重点)1.三特性的比较1.声的分类:(1)可闻声:频率范围为_20~20 000 Hz 的声。
(2)人耳听不见的声。
超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
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
2.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如B超,回声定位(声呐),预报地震、海啸、台风,倒车雷达等。
(2)传递能量:如声波清洗、去污、碎石等。
知识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其波形杂乱无章。
(2)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等级:声音的等级单位是分贝。
3.几个特殊值:(1)声音的听觉下限为0dB。
(2)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4)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声音不能超过50dB。
4.噪声的控制:(1)防止噪声的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知识突破】针对训练1:声音的特征(近5年考查4次)[考情分析]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辨析,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分值为2~3分.1 .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
这两个词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2. 在旅游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第1章声现象复习教案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传播条件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基本知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3.能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复习教学的内容是《第一章:声现象》。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导入(10分钟)1.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向学生介绍声音的特点和不同的声音种类。
2.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方式,如声源与物体的振动运动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概念复习(10分钟)1.复习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是一种振动传播的波动现象。
2.复习声音的传播介质,如空气和固体等。
3.复习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步骤三:声音特性复习(20分钟)1.复习声音的频率和振幅这两个与声音特性有关的概念。
2.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复习声音的高低音、响度和音调等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与声源振动特点的关系。
步骤四:常见声音现象复习(30分钟)1.复习声音的反射现象,如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反射的特点等。
2.复习声音的吸收现象,如声音被吸收的材料和场所等。
3.复习声音的干扰现象,如噪声和共振等现象。
步骤五:实验探究(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等。
2.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对声音现象进行解释和总结。
3.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步骤六:复习总结(10分钟)1.针对本次复习内容,进行问题回顾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实验操作情况。
2.随堂测试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讲解、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声音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苏科版【学习目标】知道声音的产生的条件,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具有能量;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发声也。
振动的物体叫。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 v固 v 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4、回声是由于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原理是:5、音调:是指。
音调跟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频率越低音调。
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
频率单位符号。
6、响度:是指。
响度跟和有关。
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7、音色:由决定。
人们根据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典型例题】1、《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说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
(A)2、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B)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声源分别是:。
(A)4、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⑵ 。
(B)5、要使二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A)A、把弦拉得紧些B、把弦放松些C、增加发声部分的长度D、用更大的力拉琴声现象复习(2)【复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噪声,噪声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方法;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万HZ;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姜堰市八年级物理《第1章声现象》复习学案(无答案)姓名:
知识梳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吹笛子时是_________振动发声,二胡、小提琴是通过_________振动发声的。
蝉依靠_________振动发声,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_______在振动。
3.声音传播需要_________,真空_________(能或不能)传声。
地月球上的宇航
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是因为_____________,平常我们听到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耳朵的。
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听到的声音越来
越小。
由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的得出应用了___________(控制变量、理想模型或科学推理)的方法。
5.正要上钩的鱼被岸上脚步声吓跑,说明______可以传声,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
在一起,一同学轻敲一张桌子,另一同学将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可以听到敲打声,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可以传声。
6.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在铁管另一端敲一下,你会听到两次响
声,第一次是通过_________传来的,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速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7.声音的高低用________表示,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决定。
声音的强弱用
_______表示,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8.男低音歌手唱歌,女高音歌手在后台伴唱,则男声音调比女声______,男声响
度比女声______。
9.“闻其声不见其人”就能判断是谁在说话,是因为不同人讲话的_________不同,
铁路工人用小锤敲打钢轨,根据钢轨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不同来判断钢轨是
否正常。
10.医院用“B超”检查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传递________,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
石是声音传递传递________。
11.在①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内脏,②爆炸声将附近居民窗户玻璃振破,③利用
超声波清洗钟表零件,④利用声纳系统探测鱼群四个实例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有____________,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有_________。
12.从物理学角度说,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是噪声,从环境保
护角度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需要听到的声音产生_________的声音都是噪声。
13.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工厂的工人带防噪声耳罩是在
______处减弱噪声。
14.在学校附近设置禁止鸣号的标志,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来减弱噪声的,
在公路与学校之间植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来减弱噪声的。
课堂巩固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2.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 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 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3.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
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
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第3题图
第6题图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声音的大小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D.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5.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
微孔能吸收声音。
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
6.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
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驻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C.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求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7.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
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
8.某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他们选择了鼓(含鼓槌)做实验,除了这种器材外.至少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和_______。
(2)如图所示,甲负责敲鼓、乙负责计时、丙负责听声。
实验步骤如下,请你
将实验操作步骤D补充完整。
A.量出200米的直线距离s并做记录;
B.甲同学用力敲一下鼓,乙同学看到敲鼓的同时开始记时;
C.当负责听声的丙同学听到鼓声时立即喊“停”;第8题图
D.乙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将测得的时间t记录下来;
F.重复做上述实验两次,计算出三次测量声音速度v的大小并求出平均值V、。
(3)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测量声音速度的实验记录表格,设计的表格应体现上述实验要求。
(4)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