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十五中)《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案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9张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9张

【点拨】德国、美国高科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增长,说明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向,故选D项。
9.为了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新技术的特点和影响,整理了以下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探究问题。
【原子能的研发】
材料一:
图一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图二 1954年,苏联
建成世界上第一座
核电站,到1992年
故选C项。
◆知识点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5.(2015·广东中考)“互联网+”是今年大热的概念。它指的是“互联网+各 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和颠覆,促使传统行业改 造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互联网”最能反映的当前科技发展的特B点是( ) A.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B.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多个领域的革命 C.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D.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材料四:
【科技的困惑】
图五 1984年,在印度博帕尔的美国联合公司的大型化工厂发生毒 气泄漏事件
(4)材料四反映科技革命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你有何看法?
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要 趋利避害,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解决;坚持可 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等。
底,全世界共建成
400多座核电站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哪一项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它的发明产生的新 能源是什么?从图一到图二可知,这一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有何特点?
原子能技术。原子能(核能)。从用于战争到和平利用。
材料二:
【飞天与克隆】
(2)材料二中图三反映了哪一科技成就?图四反映了哪项新技术的发明?简要 说说图四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岳麓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讲义20课

岳麓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讲义20课

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5年7月16 日,人类第一颗 原子弹在美国新 墨西哥州的沙漠 中爆炸成功。
1946年,美国在太平洋比基 尼岛水下进行原子弹爆炸实验。
1954年,苏联 建成世界上第一座 核电站,开始了原 子能的和平利用。 到1992年底,全世 界共建成400多座 核电站。
核电站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 制出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最著名的空间站当属苏联1986年发射的和平 号空间站 。它在太空运行了15年,于2001年3月 23日在人工控制下葬身南太平洋。
国际空间站
由美俄等16国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是迄今 为止最大的航天器,代表了当代空间站技术的最高 水平。它于1994年开始建造,计划于2007年建成。
基因工程 是生物工程的 核心技术
1967年,我国成
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浙江秦山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1983年, 我国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 的银河-I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大研制成功,标 志着我国进入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银河-Ⅱ” 十亿次巨型机
“银河-Ⅲ” 百亿次巨型机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在科技社会化、发 展进程高速化方面,对 你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的主要是什么?
电视机遥控器和全自动洗衣机
程控电话 手机
某学校电脑房
机器人走进服务业
美国加利福尼亚 的一家餐馆里,机器 人为客人配餐。
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有人认为,苏联过分偏重发展军事科 学,科技发展极不平衡;加上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科学技术不能及时 转化为生产力,这些成为它解体的重要原 因。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小初高学习]2017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单元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 岳麓版

【小初高学习]2017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单元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 岳麓版

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近代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哪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的理论和标志是什么?教师导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讲授新课:(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催化剂”、标志各是什么?A.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B.“催化剂”(社会保证):①二战期间军事科技发展,战后军事科技迅速转化为民用科技;②相对论等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和重大突破;③科学技术社会化。

C. 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A.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术。

3.你认为对于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讨论后,教师归纳:A“克隆”是什么意思?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科学家把人工诱导生物无性繁殖的过程叫克隆。

九年级历史下册岳麓版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课件

九年级历史下册岳麓版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课件
每周有11家IT企业诞生,
谷 每天“制造”62位百万富翁 。
1998年,硅谷的总产值约有2000亿美元,大
约是中国全国GDP的四分之一,
它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神经中枢。
科技从发明到应用所需时间表
蒸汽机 电动机
电话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飞机
原子能
电脑
晶体管
激光 0
年份
2.影响
(1)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即 “知识经济时代”。 (2)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 (3)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 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 到改善。 (4)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化。这场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A )
A.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B.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 C. 原子能的广泛应用 D. 克隆技术的广泛使用
3.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D )
①火车 ②汽车 ③电子计算机 ④克隆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1973年,第一部手机在美国诞生,经过30余年 的发展,手机的功能和性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4G手机时代,快速的网络传输 能支持很多高清视频和更多应用。这种变化反映
2.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 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思考、总结第三 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3.感受科技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 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新课探究
一 探究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联系实际感知历史。

3、通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神舟九号安全返回图片: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健康出舱。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引导学生思考: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除了这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有哪些成果?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2、整体感知:本节课分成三部分进行学习:一、认知科技(主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主要成果和核心)二、感受科技(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三、反思科技(分析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3、自主学习:结合下列问题阅读教材,把握住主要信息,完成表格。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单元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导名师精编学案 岳麓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单元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导名师精编学案 岳麓版

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学习目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发,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2.科索沃战争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3.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必然性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从生活中高科技产品的使用中初步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中,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体会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积极作用,认识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它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带来了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主要在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展开。

2.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

此后,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70年代以来,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

3.“二战”后,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并引起激烈的空间竞争。

苏联在1957年用火箭把人造卫星送上太空后,又于1961年成功地进行了宇宙飞船载人太空飞行。

70年代,生物工程形成,基因工程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现在,人类已成功地掌握了克隆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在海洋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4.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是技术革命群体性、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调整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

5.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

湖南省益阳市益师艺术实验学校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 岳麓版

湖南省益阳市益师艺术实验学校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 岳麓版

第19课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学生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以强化学生对科技革命的感受和体会,或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1.近代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哪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的理论和标志是什么?比较项目时间理论标志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牛顿力学蒸汽机的广泛运用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磁学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2.教师导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二、新课讲授(一)背景学生看书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八单元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课件岳麓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八单元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课件岳麓版
第三页,共32页。
新课探究 (tànjiū)
一 探究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xīngqǐ)和发展
第四页,共32页。
1.时间(shíjiān):20世纪四 五十年代。 2.主要领域(lǐnɡ yù):原子能、航 天技术、
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
第五页,共32页。
一个铀235原子 的现代(xiàndài)模型
原子能
第七页,共32页。
恩利克·费米(fèi mǐ)
人类(rénlèi)第一座核反应堆 CP-1
第八页,共32页。
拍摄(pāishè)于1945年7月16日下午5点30分
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 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实验室 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 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威力为2 万吨TNT的原子弹。并用于二 战. 1951年,美国首次(shǒu cì)实验原子能能发电。
AB..科 手技 机C的 的各 应个 用领普域及之间相互渗透
C.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D.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第三十页,共32页。
5.工业与科技革命催生了新的职业。以下职业按
出现(chūxiàn)先后进行排列,正确的一A 组是
() A. 火车司机——汽车司机——网络工程师 B. 汽车司机——火车司机——网络工程师 C. 火车司机——网络工程师——汽车司机 D. 汽车司机——网络工程师——火车司机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yuánzǐ) 弹爆炸时的景象
第九页,共32页。
采用枪式法的“小男孩”(投向(tóu xiànɡ)广岛)
世界(shìjiè)上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情景
采用内爆法的“胖子”(投向(tóu xiànɡ)长崎)
第十页,共32页。
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 这是人类(rénlèi)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益阳市十五中)《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岳麓版九
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学生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以强化学生对科技革命的感受和体会,或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近代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哪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的理论和标志是什么?
比较项目时间理论标志
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牛顿力学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磁学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2.教师导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
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学生看书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

这场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社会保证……
教师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方面。

(1)社会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的爆发使人类认识到高科技的威力,但战后如果再将科技用于战争领域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于是就有人将科技用于非战争的民用领域,以推动经济发展。

战后各国以及各国内垄断组织为了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这就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也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社会条件。

(2)理论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老师副板书的表格,从分析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方面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后一个背景。

(3)技术基础
前两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兴起的标志领域又是什么?
2、时间:20世纪40、50年代
3、标志(填表)
原子能核电站……
计算机等
航天:美国登月、中国神舟系列…
生物:克隆、转基因…
刚才大家介绍的都很不错,那么这次的革命与前两次的技术革命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大家根据书本相关知识和老师补充的两个表格来分析一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技革命转换成生产力的周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84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动机65年
第三次科技革命雷达10年
原子能6年
移动电话4年
激光2年
电子计算机每2年甚至半年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
5%—10% 60% 80%
1、速度快
2、范围广
3、作用大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呢?
1、生产空前发展
2、世界格局多极化
教师引导:这可以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我们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回答:信息时代
教师设问:大家有没注意到无论是标志领域、特点或是影响,刚才大家讲的都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么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全部都是好的影响吗?我们以前学习过要全面地评价一个和或事应该用什么观点?
学生:看两面性,一分为二的观点。

有同学能看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吗?
学生思考后作答:环境污染、学生网瘾、太空垃圾、克隆人问题等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动脑筋”栏里的内容: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克隆人涉及到人权和伦理道德问题克隆技术应用法律手段限制其应用的领域,特别是克隆人类的领域。

那么从刚才的讨论大家发现科技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用一个次来形容科技,大家会用什么词呢?
学生回答:双刃剑
作业:
指导丛书
板书设计: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兴起
1、背景
(1)社会条件(2)技术基础(3)理论基础
2、标志
原子能、计算机、航天生物
二、特点
(1)速度快(2)范围广(3)作用大
三、影响
1、生产空前发展
2、世界格局多极化
四、评价:双刃剑
参考文献
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

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

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1950~1972年高达6.1%。

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 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

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

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

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

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

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