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例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3

合集下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摘要】目的:评价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病例收集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从我院收治的使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选出60例进行调查,主要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品剂型等,统计患者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哪些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结果:经研究调查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多于低龄人群,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产生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选择中成药治疗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此反应与患者年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等因素相关,因此临床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给药,严格、规范用药行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不同特殊工艺加工而制作出的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常见的剂型类型是药丸、膏、胶囊、丹和散等,由于中成药是中药制作而成,药材按照治病原则的配方制成现成药品,故其不良反应相比西药轻,但是随着中成药的使用率不断频繁,应用范围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明显,为了确保临床患者能安心、放心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必须要明确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干预[1-2]。

故下文对纳入的60例中成药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其原因及防护措施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取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调查对象为在我院服用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统计出60例全部接受调查,分析其病历资料。

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6~78岁,平均(47.26±4.26)岁,BMI指数19~28kg/m2,平均(23.72±1.25)kg/m2。

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和用药品种等,参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中的标准判断,分析计算各个因素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部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部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13 丹参 注射液具有活血 化瘀 、通脉 养心 、保肝 、抗衰 老 . 等多种 功效。随着该 药广 泛应 用 ,其 不 良反应 报道 日益 增 多 ,据统计结果 :皮肤及 其附件 损害发 生率 为 2 1 % ; .7 神经 系统损 害发生率 为 0 9 % ;消化 、骨 骼系 统损 害发 生 .3 率为 0 6 % ;泌尿 系统损 害发生率为 0 3 % 。 .2 .1 14 心通 口服液致过敏性皮疹 1 . 例 该药 系以黄芪 、麦 冬 、葛根 、丹参 、海 藻等 为主 要成 分 的心血 管 系统疾 病用 药 ,文报单服 此药期 间,背部 、手 掌及 手背 出现 鲜红 色 药
敏发 生率增 大。因此 ,对 于 中药 制剂 静脉 给药 ,应 注 意过 敏 反应发生 ,临床 中应 重 视该 问题 的重要 性 ,以便在 问题 发生 时 ,能给予正 确处 理 ,另 一方 面 中药注 射剂 必须 经过 药理研究 ,保 证用药 的安全有 效性 。 22 毒性 成分 的存在 因药 物 中毒性成分 的存在 ,个 体代 . 谢能力 的差异 ,长期 服 用具 毒性 成分 中成 药 ,造成 蓄积 性 中毒 ,也 是中药制 剂不 良反 应发 生 的原 因之一 ,对 于含 有
汪 兆 云 山东省沂南县 中医 院,山东 沂南 2 60 73 0
【 关键词 】 中成药 ;不 良反应 ;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6. 993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8 1 (00 3— 05 O 07— 57 21 )1 06 一 1
随着 中成药制 剂的发展 ,中成药在 临床 上的应 用逐年 递增 ,中药汤剂 调 配处方 相应 减少 。 中成 药便 于服 用 ,便 于携带 ,使其在处方 用药 及非 处方 用 药 中占有相 当大 的 比 例 。但是 ,在人们认 识 到 中成药 的有 效 、服用 方便 ,应用 广泛等优越性的 同时 ,人 们却 忽视 了 中成药 制剂 存在 不 良 反应的方面 。中成药 制剂 的不 良反 应 近年来从 报 道情 况看 是不容忽视 的。 1 中成 药 不 良 反应 的 病 例 报 告 1 1 双黄连粉针致过敏性休 克 1例 双黄 连粉针是 由金 . 银花 、连翘 、黄芩三种 中药提 取制成 ,临床用 于清热解 毒 , 抗感 染。泌尿 系 统感 染 ,静 脉 点滴 给药 发 生过 敏 性 休克 。 双黄连注射液在 临床 应用 中引发 猩红 热 药疹 3例 J ,3例 均为静脉点滴 给药 ,临床症 状 ,体表 出现 弥漫 性鲜 红 色丘

136例胸腺肽不良反应分析

136例胸腺肽不良反应分析

136例胸腺肽不良反应分析作者:陈霞金剑来源:《上海医药》2011年第04期摘要目的:分析胸腺肽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检索文献资料,查阅各类医药期刊,对胸腺肽相关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结果:检索的文献资料所涉胸腺肽相关不良反应共计136例,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和过敏性休克最为突出和典型。

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当重视胸腺肽的不良反应,了解其发生规律,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使之临床用药更为安全、合理。

关键词胸腺肽药品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7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4-0183-03胸腺肽(又名胸腺素、胸腺五肽,英文名为thymosin)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主要活性成分是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胸腺肽-α1,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 T 细胞缺陷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并可用于肿瘤辅助治疗[1]。

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胸腺肽过敏反应报道日趋增多。

笔者汇总2001-2009年国内发表的136例胸腺肽导致的不良反应,对其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来源与方法通过网上检索和人工查找相结合的方法,对2001至2009年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文医药期刊上有关胸腺肽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病例报道进行统计,按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方法、ADR出现的时间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2.1检索结果检索相关中文医药期刊,其中使用胸腺肽所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所涉病例共计136例。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报道共57篇,《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报道35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全文库》报道23篇,《天津医药》报道2篇,其余19篇系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等期刊报道。

2.2年龄与性别分布136例ADR中,男性74例(54.41%),女性62例(45.59%)。

中成药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56例分析

中成药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56例分析

中成药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56例分析摘要:目的:对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研究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

方法:依照中成药ADR报告表,按照中成药ADR发生的年龄分布、药物类别及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结果:中成药所致的ADR与给药途径、剂型、以及年龄等多因素有关。

结论:对中成药引起的ADR应给予高度重视,合理安全用药。

关键词: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2月间我院中成药ADR报告表56份,其中,男31 例,女25 例;年龄最小者12 岁,最大者84 岁,其中16 ~60 岁者40 例,60 岁以上者16 例。

合并用药者39例,占总数的69.64%。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 38 例,占总数的67.86%。

1.2 方法依照中成药ADR报告表,按照中成药ADR发生的年龄分布、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果2.1 ADR病例给药途径分布表1所示:2.2 诱发不良反应药物剂型与例数表2所示:2.3 引起较严重的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表3所示:3 讨论(1)中成药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从表1可看出,56例ADR中,静脉注射居首位,占67.86%,口服位居第二,占28.57%;原因可能是:①中药材所含的植物蛋白或有机质在人体内形成了半抗原[1];②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缺乏肝的首过效应,故药物浓度较高,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强;另外,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缓冲液、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易发生不良反应[2]。

因此,建议在保证疗效前提下,尽量避免使用注射剂。

(2)中成药ADR与剂型的关系。

从表2可看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 占总数的75%,其比例相当高;中药不良反应与剂型的关系较大,在所有的中药不良反应中,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位居第一[1]。

造成原因主要是中药材所含的植物蛋白或有机质在人体内形成半抗原。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摘要】目的: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析患者不良反应报告。

结果:119例患者不良反应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高,其中112例(94.12%)为静脉滴注给药,7例(5.88%)为口服用药,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以恶心、呕吐、胃不适、胸闷、皮肤潮红、瘙痒、畏寒、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由此可见,中成药在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时应尤为注意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结论:中成药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皮肤疾病,临床用药时应重视药物使用合理性,提高中成药用药规范性,降低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成药主要将中草药加工浓缩制成方剂,相较于常规中草药,中成药配方已固定,无需煎煮,随时可服用,方便携带,异味小,可准确控制剂量,见效快,且效果更好。

近年来,我国在传统医药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中成药使用率明显提升,不良反应随之上升,中成药安全性和合理用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研究表明[1-2],中成药合理用药涉及方面较多,包括用法用量、用药途径、禁忌证、合并用药等,一旦以上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119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57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8.5±5.3)岁。

1.2方法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对给药途径及相应症状进行统计。

2结果2.1中成药不良反应科室构成比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别分布于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脾胃科、风湿科、老年病科、妇产科、内分泌科、妇科、乳腺科、肾病科、肿瘤科、儿科、呼吸病科、儿童康复科,由此可见,各科室均存在中成药不良反应,其中又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为集中,其具体分布详见下表1。

136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136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途径 给药 的有 15 , 2 例 口服给 药的有 1 例 , 具体 药 品分布情 况见 表 2 1 。
2 3 16 A R 报告 中 ,发生 A R 的 类型 、临床 表现 及发 生频率 . 3 例 D D
生率 较低 , 明老年 患者 的免疫 能 力降低 , 说 机体 对药 物 引起的变 态反
1对 象与方 法 本 文对象 来源 于 20 至2 0 年我 院 医务人 员呈 报的 16 A R 06 07 3例 D
报告 , 利用 描述 性研 究方法 , 发生 A 对 DR患者 的一般 情况 、用 药方 法 、 临床 表 现 等 项 目进 行 统 计分 析 。 2结 果 2 1 3 例 AD 报告 中 ,男性 7 . 1 6 R 2例 ,女性 6 4例 。年龄 最小 者 为
起 来进 行科 学锻 炼 。 然后对 患者 的适 应性 和疗 效进行 阶段 性评估 , 不
断调整 , 完善 运动 方案 , 经观察 , 好 的运动 类型 为有 氧运动 , 快 最 如 走 、 泳 , 乒乓 球 、 车等 , 游 打 骑 锻炼 时人体 以有 氧分 解代谢 为 主 , 使 血 浆胰 岛素 减少 , 制三 酰甘油 合成 , 抑 促进 脂肪 分解 。 科学 的运动 方 式 有利 于脂 肪肝 患者 的好转 , 别是 单纯性 脂肪 肝患 者 , 特 恢复 的更快 些。 而对 照组 由于缺 乏系 统性 、 续性 的健康 教育 , 明确 的 目标 , 持 无 不 能持 之 以恒地 保 持 良好 的生 活 习惯 ,其 好转 率较低 。
可 以使 其逆转 , 脂肪 肝 患者从 控制 饮食 人手 , 不能 吃得 太饱 , 更不 能 暴 饮暴 食 , 餐 吃八 成饱 即可 。 以减轻 体质 量为 原则 , 每 要 注意饮 食 营 养 的合理 搭配 , 提高 蛋 白 、 低糖 低脂 饮食 , 吃或少 吃动 物脂肪 肝 及 不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中成药)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中成药)

4、 典型病例: (1)一女性患者,28岁,因上感,给予5%葡 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穿琥宁40ml静脉滴注, 约10分钟后,患者感到胸闷,憋气,继而出 现口唇子绀,大汗淋漓,意识丧失,四肢厥 冷,脉搏数不清,血压测不到。立即停止输 液,吸氧,肾上腺素肌注1mg,地瑟米松静 注10mg,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阿拉 明30mg,多巴胺40mg等抢救,5小时后,病 人恢复正常。
3、典型病例: (1)患者,女性,1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莪术油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滴注 10ml左右,患者自觉胸闷,随之出现呼吸 困难,面部、四肢青紫。立即停止输液,平 卧,吸氧,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患者 逐渐好转。 (2)患者,男性,12岁,因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莪术油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患者 出现头晕,口舌麻木,口周及全身发绀,晕 厥。查体:血压70/40mmHg。经治疗痊愈。
4、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控制适应症,用药过程 中避免给药过快,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对此 药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禁忌与头 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庆大酶素、 速尿配伍使用。厂家加强此产品上市后监测, 进一步开展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
十、莲必治注射液
1、成分或组成: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 2、功效: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用于细菌性痢 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
4、建议:临床应用时加强用药监护,严格按照 本品适应症范围使用,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 敏体质的患者、年老体弱者、心肺严重疾病 患者避免使用。静脉输注不应与其他药品混 合配制,并避免快速输注,以防止严重不良 反应的发生。
四、龙胆泻肝丸
1、 成分或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 (炒)、泽泻、关木通、车前子(炒)、当 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2、不良反应:肾损害

我院2010年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论文

我院2010年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论文

我院2010年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

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13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36例adr中男性89例(65.44%),多于女性47例(34.56%);60~94岁为adr多发人群;adr主要有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涉及14大类药品共52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adr例数最多;136例adr治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

结论应重视临床adr 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994.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326-03adr case reports of our hospital in 2010:an analysis of 136 caseszhang qi(dept. of pharmacy, zhuzhou people’s hospital in hunan province, zhuzhou 412000,chian)【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occurred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136 adr cases collected 2010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 age and sex ,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 categories of drugs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etc. results of total 136 cases of adr , male cases of 89 accounted for 65.44% while 47 female cases 34.56% . adr cases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group aged from 60 to 94 . adr was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ip infusion .52 kinds of drugs in 14 categories were involved , in which antimicrobial drug took dominate place including . 136 cases were cured and improved without death case.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dr monitor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use of drug.【key words】adr rational use of druganalysis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药物依赖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应学院医学院毕业论文题目:135例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告分学生姓名:李志均专业:药学班级:07药本学号:2071821103系(部):药学系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赵莹助教起止时间: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〇一一年四月135例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本院中成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08-2009收集的13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13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到药品68种。

ADR患者相对集中在20到40岁,占比例的56.30%。

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占比例的53,11%。

结论临床医师应辨证论治,合理使用中成药。

医院应加大中成药知识的宣传,纠正患者对中成药无毒,无副作用的观念。

关键字: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Analysis of 135 example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untoward effect report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s characteristic which and rule this courtya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toward effect (ADR) occurs,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reasonable use, thus reduces ADR the occurrence. Method: Uses the review research technique, carries on the classified statistics to this courtyard 2008-2009 collection's 135examp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toward effect reports. Finally: in 135 examp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toward effect report, involves to the drugs 68 kinds. The ADR patient concentrates relatively in 20 to 40 years old,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56.30%. The main untoward effect implicates the system - organ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for the skin and the appendix harm and the digesting system,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53,11%. Conclusion Clinician shoul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asonably. The hospital should enlarg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the propaganda, corrects the patient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n-toxic, non-side effect idea.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untoward effect;applies drugsreasonably目录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1 研究资料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2)2.1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2)2.2 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的药物及其构成比 (2)2.3 ADR发生与用药途径的关系 (2)2.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 器官及临床表现 (3)2.5 联合用药情况 (3)2.6 ADR状态及转归 (3)3 讨论 (3)3.1 结果分析 (3)3.1.1 患者因素 (4)3.1.2 涉及药物本身 (4)3.1.3 ADR的与给药途径关系 (4)3.1.4 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4)3.1.5 联合用药分析 (5)3.1.6 ADR状态分析 (5)3.2 中成药不反应的预防措施 (5)3.2.1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 (5)3.2.2 加强对中成药知识的宣传纠正大众思想 (5)3.2.4 加强中成药基础研究 (6)4小结 (6)参考文献 (7)致谢 (8)135例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作者姓名:药学系07药本、李志均指导老师:赵莹、助教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1]。

中成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中成药的记载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书中现存医方为283首,其中收载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药剂型。

东汉末年(公元142"219 年) ,医圣张仲景撰成( 伤寒杂病论》,收载中成药数十种,含丸、散、膏、丹、栓剂、灌肠剂、洗剂、烟熏剂等多种剂型,疗效显著,沿用至今,奠定了中药制剂的基础[2]。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成药逐步走向成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中药剂型发生了质的飞跃,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剂型,现在针剂、粉剂、冲剂、滴丸等新剂型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新亮点[3]。

因其疗效确切、用途广泛、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中成药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面对中成药品种繁多、用药频繁,加强对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既有利于药品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药品质量,也有利于医务人员选择使用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价格合理的中成药制剂[4]。

近年来,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上报道也逐年增加。

笔者对本院2008年—2009年度收集上报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其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1.1研究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到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135例。

均经过我院专家评审通过并上报至药品不良反应中心。

1.2讲究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发生ADR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ADR类型与用药途径及涉及的药品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组资料中,男性35例,女性100例,男女比例为0.35:1。

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82岁。

表1 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组(y)男女例数构成比% 11~20 2 5 7 5.1621~ 40 18 58 76 56.3040~ 60 10 26 36 26.67>60 5 11 16 11.85合计35 100 135 1002.2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的药物及其构成比135例ADR报告中共涉及68种中成药,其中ADR主要涉及的药物见表 2占总不良反应的44.44%表2 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的药物及其构成比药品名称ADR例数构成比%痰热清13 9.63血塞通13 9.63鼻炎宁9 6.67灯盏细辛 6 4.44刺五加注射液 5 3.7花蛇解痒胶囊 5 3.7舒血宁注射液 5 3.7丹参酮 4 2.962.3 ADR发生与不用的给药途径的关系表3 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给药途径ADR的例数比例%静脉滴注62 44.92口服66 48.89外用 6 4.44含服 1 0.742.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 器官及临床表现根据资料统计共反正ADR177例次,其中由药物引起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有54例,其次是消化系统,共有40例。

表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临床表现例次(n)百分率(%)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皮肤瘙痒、各类皮疹、红斑、局部肿胀54 30.51全身性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苍白、热潮红13 7.34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耳鸣、烦躁不安、失眠26 14.69心脑血管系统反应心悸、胸闷、心律异常、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16 9.04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腹部胀痛、腹泻、反酸、食欲不振40 22.60呼吸系统反应呼吸困难、干咳、哮喘、胸闷 4 2.26神经系统反应麻木、颤抖、抽搐8 4.52其他静脉炎、眶周水肿16 9.042.5联合用药情况135例中成药ADR中,存在联合用药情况的有48例,占总数的35.5%;其中采用2种药物联用药的有40例,占总数的29.63%;采用3种药物联用的8例,占总数5.92%。

2.5 ADR状态及转归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的标准判断ADR的状态,其中新的严重的2例,占1.48%,新的一般98例,占72.59%,一般35例,占25.93%.本组病例ADR 的转归为: 治愈105例,占77.78%;好转30例,占22.22%无死亡病例。

3 讨论3.1结果分析3.1.1 患者因素在135例ADR报告中,男性占25.93%,女性占74.07%。

女性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一般情况下,妇女生理素质和营养状况不及男性,对药物较敏感,特别是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及更年期,对有毒药物的耐受力都较差[3]。

从年龄分布看,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21到40,占比例的56.30%,其次集中在40到60,占比例的26.67%。

这与文献报到不相符,这可能原因是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中青年的生活压力较大,而且深圳的人口构成比较年轻化,造成这年龄段发生的ADR比例较高。

3.1.2涉及药物本身135例ADR中共涉及药物68种,而发生率前8位的药物报告的ADR总数达60例(44.44%),由此看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对集中。

主要的8种药物分别是痰热清,血塞通,鼻炎宁,灯盏细辛,刺五加注射液,花蛇解痒胶囊,舒血宁注射液,丹参酮。

这可能原因是制备中成药所用中草药品种、采集季节、药用部位不同,提取精制的工艺不一等问题,这是造成质量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中,一些中药成分的毒理学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复方制剂配伍后毒理学、药效学、药动学尚未阐明[6]。

临床医师缺乏判断的依据,这大大增加ADR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