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范文(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生:火烧圆明园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
这是什么战争?【讲授新课】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生:反帝爱国运动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生:帝国主义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二、经过(1900.6~8.)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2、统帅:西摩、瓦德西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
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3、廊坊大捷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
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教师出示教材p20导入框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歌谣,提问:这是有关什么历史事件的歌谣?对该事件你了解哪些知识?鼓励学生尝试回答,小结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清朝末年,我国有 4.5亿人,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有一个的赔款数量也达到4.5亿两,意在让每一个中国人赔一两。
这是哪一个条约呢?这个条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签订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寻找答案吧。
自主探究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学生在阅读课文、自主探究时,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互对探究的结论,同学之间进行互助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要求学生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划出,标记有疑问的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4)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6.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7.特点:
1)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板书设计
第3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历史发展顺序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义和团运动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辛丑条约》的影响:
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清朝官兵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他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3.初步理解旧式民族反抗的作用和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义和团所代表的旧式民族反抗的作用和局限性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性质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使学生产生“勿忘国耻”和“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结,并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4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学生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
比较历次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统。
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但列强侵①华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进入20世纪,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感知历史: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的。
时间:1898年——1900年口号:“扶清灭洋”过程:1898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廊坊,杨村组织了对侵略者的狙击战。
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就在义和团发展壮大之际,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斗争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准备导入词、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成语比喻、编演历史短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二)自主学习1、你了解义和团吗?它活跃在______的民间组织,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2、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场面还历历在目,40年后(即______年)北京再度被侵略军攻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二、教法建议1.讲述本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然后阅读课文提示,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2.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00年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课文中的小字叙述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师不必补充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另外,课文中《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插图及瓦德西的一段话,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讲述时应注意使用,使学生有较直观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3.“《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作为要求.(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4.本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1进行小结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四、问题探究动脑筋严重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练一练(A)活动与探究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2.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发挥.但应指出《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是“国中之国”,而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1-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共42张PPT)

大沽口炮台的 守军与侵略军 激战
大沽炮台被联军 炮火彻底摧毁, 守军阵亡千余人
义和团廊坊大捷
八国联军乘火车进犯北京
“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 枪炮,那么,我率领的联军必 定会全军覆灭”。 ——西摩尔
西摩尔(1840—1929) 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 军中将,八国联军前期 总司令。经八国联军及 列强驻天津领事授权, 以保护各国使馆为由, 由他率领一支2000余人 的联军于1900年6月10 日凌晨,从大沽到天津 乘火车进犯北京,在廊 坊车站遭到义和团与部 分清军的狙击,溃不成 军,狼狈逃回天津。
教师补充: 经过:八国为镇压义和团而来-----(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八国大沽 登陆—图片, 北京----列强的暴行,瓦德西的话,列强暴行图片。 问题三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内容如何(归纳),与以往的不平 等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特点?有什么巨大危害? 学生:四条(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清严禁反帝,军事上----拆炮台,列强驻 军,外交上---使馆界),特点-----控制清政府。危害----负担加重,严重损害 主权。 教师补充:列强为什么不强调瓜分中国而是控制清政府呢?讲解中国人民的反抗 对列强政策的影响,也讲解慈禧清政府的腐败。材料----瓦德西给德皇的信 (瓜分为下策),慈禧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三。归纳整理 1.要点整理 要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及影响 关键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大沽炮台,东交民巷 2.课堂练习、默写、作业 练习册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 了解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2.过程与方法: 甲午战争后引发义和团,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 团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讨论《辛丑条约》的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巨 大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八国联军侵华,认识到列强的残暴。继承中 华民族爱国反侵略的传统,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反抗是 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的危害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内容教材P20~P23,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教学目标1.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学生吟唱:“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教师介绍: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义和拳是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一种。
义和拳先在山东冠县一带展开,赵三多领导民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此后不久,义和拳又在茌平、平原、禹城一带活跃起来。
山东巡抚毓贤对义和团采取的政策是由“剿”变“抚”。
英法美等国驻华公使压迫清政府撤换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到山东站稳脚跟之后,大肆镇压义和团。
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开始北上,进入直隶,并且不断向北发展,进入京津地区。
(1)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请你说说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学生回答:抗击列强侵略。
反帝爱国运动。
教师过渡: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
八国联军借口义和团损害了他们在华的利益,发动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多媒体演示: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多媒体呈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
(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
(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
(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