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贤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发挥应用述要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作者:冯广泉来源:《科学养生》2015年第03期先生是一位48岁的壮汉,肌肉发达,身体一向不错。
这几年做出口小商品生意顺风顺水,每天忙忙碌碌,中午和晚上常常处于灯红酒绿的应酬中。
他十多年前就有胃病,近期更是胃疼得要命,吃了一阵子止疼药,开始还管用,现在不太管用了,没办法,只好去医院。
医生给做了胃透等物理检查后,觉得他是胃癌,建议家属领他到省城的大医院进一步诊治。
省肿瘤医院经过超声断层等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他已是胃癌晚期,医生责怪他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要他立即手术治疗。
家人背着他流眼泪……俗话说,“十人九胃”,可见胃病之广。
那么,如何避免胃受伤害,怎样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胃部疾患呢?笔者就此采访了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专科主任陈江教授。
作为医学博士的陈江教授,目前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脾胃病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二十余年,擅长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术后的调理。
据陈江教授介绍,在中医学里唯一被称为学说的,只有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奠基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金元时代,金元时的李杲写有专著《脾胃论》,充实于明清。
如今,脾胃理论在临床应用上涉及内、外、儿、妇产、皮肤、五官等科百余个病证。
中医脾胃学说是个多功能系统,脾胃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后天之本”,它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它的发病也十分广泛,中医有“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乃生”之说。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所供给。
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
脾主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是气血的根源,又称“气血之海”;有津液气血才能灌溉五脏六腑而生荣卫,故又称“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但水谷入胃,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故胃腑同属于脾脏。
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一、理论探讨(一)脾胃学说源流梳理1、脾胃学说渊源于《内经》《内经》除对脾胃的解剖有粗略的记述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均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对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多方面的论述:生理功能:《内经》对脾胃功能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但从总体上肯定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整体上强调脾胃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在志为思,连结的经络为足太阴与足阳明;同时通过脾胃的气、味、声、畜等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具体图示如下:脾与胃分属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
《内经》论运化的过程,大略如下表: 脾胃然而《内经》有些论述,看来较难理解,特别是与外界联系的部分。
在脏象学说中,的确有其牵强附会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扬弃。
但《内经》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脾胃建立在脏腑经络系统中,这个观点已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证明确实行之有效。
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从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观点来看,也是合于辩证法的。
至于其中有不尽不实之处,则可以批判地继承。
《内经》论脾胃不止于此,但这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基础。
病因方面,在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风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素问·气交变大沦》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又如“湿伤脾,牌恶湿”,“湿胜则濡泄”,“诸湿肿满,皆属于睥”等;七情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伤脾”,“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黄帝内经论文

从《黄帝内经》看脾胃养生李枝蔓 201450206010[摘要]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
从”五藏别论” 中更能看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的基本原则。
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
收集整理古今有关文献,从四时气候与脾胃的关系、四时四脏与脾胃的关系以及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入手,提出四时饮食调理脾胃的养生法则,并对四时饮食调理脾胃的常用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 黄帝内经;脾胃;中医文化;阴阳别论;养生;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素问·五藏别论》中知:脾与胃共居中焦, 脾为中央土, 以灌四傍,胃者, 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 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现代养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 “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 脾胃属土, 脾为阴土, 胃为阳土, 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而胃主受纳水谷;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通过受纳、运化、升降, 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 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脾胃者, 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 “脾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五藏者, 皆禀气于胃。
胃者, 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 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 乃至于手太阴也。
”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
在此基础上, 后世李东垣进一步认识到若胃气一虚, 脾无所禀受, 则四脏及经络皆病。
教材脾胃学说

第七章脾胃学说第一节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及其源流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它奠基于《内经》、《难经》,两千余年来通过历代各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验证并不断总结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系统理论并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说。
该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等的问世为标志。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一)脾胃的解剖形态《内经》缺乏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在《难经》中有部分描述。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胃重二斤二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1]。
(二)脾胃的生理《内经》、《难经》中有关脾胃生理方面的论述,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1.脾胃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四肢、百骸之功能首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是腐熟水谷,二是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分别输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周身。
其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其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全国名老中医李玉贤妙用黄连汤医案举例

共 7齐 0 日一 剂
李玉 贤主任 医 帅是 第 五批 全 阳 名老 中 医药 擘家学 术 绛验 继 承 T作指 导 老师 , 临证 4 O余载 , 存 巾医 内科 、 妇科 、 儿科 以及 外科 方 而有较 深 的造诣 , 先后 师 从新疆 中医名 家乐德 行 、 张询邦 存 临 床 下作 巾 , 李玉 贤主任 医 师善 于 处理 疑 难杂 症 , 在 学 术上 善 于总 结, 擅 长 中医外 感 、 内伤 及各 科 杂病 的 治疗 , 尤擅 治 疗 脾 胃病 , 疗 效深 受患者 的好 评 。笔者跟 师学 j 』 , 蒙 师悉 t L , 教诲 , 获 益 良多 学 生不揣 愚陋 , 特将 李 玉贤 主任 医帅运 用 黄连汤 加减 治疗 睥 胃痫 的 经验 介绍 如下 , 以飨读 者 。 黄 连 汤来 源 于张 仲景 的 《 伤 寒论 》 , I { 1 炒 黄连 、 十姜 、 炙I r 草、 桂枝 、 人参 、 半夏 、 大枣 组 成 , 其 功用 为平 寒热 、 和 胃降逆 ; _ 丰治 胸 巾有 热 而欲 呕吐 、 胃巾有寒 而 冲痛 , 为 和解 之 剂, 寓 意类 似小 柴 胡汤。 黄连 汤在 治疗 睥 胃病 方 面 , 尤 其在 中 医诊断 胃痛 、 医诊 断 慢 性 胃炎方 面 , 显示 出较好 临床疗 效 。 李 玉 贤老师学 术 崇 尚先 贤 , 师法 仲景 , 博采 古今 医 家之 长 , 形 成 了[ { 己独到 的学术 解 , 脾 胃病 的治 疗方 而 , 他 认 为 临床 就 诊的脾 胃病 患者 表观 为单纯 的寒 证或 热 证 ,虚 证或 实证 不 多 , 而 更 多 的则 为上 热下 寒 或 上寒 下热 , 虚 中央 实 , 实 巾兼 虚 的寒热 错 杂, 虚 文兼夹 证 。 而 黄连 汤正 如工旭 高 所说 : “ 不 问 上热 下寒 、 』 寒 下热皆l 】 『 治之 。” 故其 治疗脾 胃病 多 以此方 加减 化裁 , 疗效 啦著。 方叶 1 黄连 苦 寒 , 上 清 胸 中之 热 , 十姜 、 桂 枝 辛温 , 下散 胃 r f 1 之 寒, 二者合朋 , 辛 开 苫降 , 寒热 并 投 , 上下井治 , 以复 巾焦 升 降 之 职; 更 以半 夏和 胃降逆 , 人参、 甘草 、 大 枣益 胃和 叶 1 。合而 用 之 , 能 使 寒散 热 消 , 巾焦得 和 , 阴『 ; [ { 升 降复 常 , 痛呕 [ J 愈 。『 人 参 为名 贵 药材, 价格 昂贵 , 药物 缺稀 , 故 李 老 师常 以党参代 之 。 党参 、 大枣 补 巾益气 , 共 奏扶正 以驱 邪之 功 可为佐 , 甘草 调 和诸 药而 为使 。 医案举 例 案一 : 佶 J 某, , 4 9岁 , 汉族 , 中医 诊断 : 胃痛 、 肝郁脾虚; 两 医诊断 : 1 .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 2 . 十二 指肠 球部 溃疡 症状 : 脉 弦缓 , 舌红 , 苔薄 , 纳后 嗳气 , 胃脘 闷胀疼痛 , 腕胁胀满 , 嗳气频作 , 恼怒痛 重, 纳呆 , 胸脘痞 闷 , 善太息 , 便 日一次 , 不成形 。 治则: 疏H F 解郁。 健 脾 止泻 、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不生病的具体方法)》 第1节 易读.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不生病的具体方法)》第1节易读《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不生病的具体方法)》第1节作者: 仙学传人武国忠工作之余,我喜欢来天涯里逛逛。
近两年来,我发现大家对健康养生的话题比较关注,很多朋友在这里写下了自己对养生的感受与心得。
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中医师,我非常希望能把自己从医这么多年学到的、感悟到的真正对我们有用的养生方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是当代仙学泰斗、著名中医家,针灸大师胡海牙先生的入室弟子。
追随先生多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重点研习仙学养生、丹道中医、武当古法太极拳、道家针灸等。
也是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之女——著名养生大师,宫廷指科传人——王玉芳的入室弟子、义子。
我跟随王玉芳先生研习意拳养生及宫廷导引养生术,并得到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的悉心传授。
曾得到过峨嵋丹医学派大师周潜川先生弟子廖厚泽先生的传授,学习丹道医家的“大方脉”。
三上贵州寻访高真观廖复阳传人彭显光先生,学习丹家外丹的炼制法,访得丹道家梦寐以求的融阴阳丹法于一炉的浑圆丹法秘传。
于四川得到乐天子的毒龙丹秘诀炼制法,精通丹道医家丸散膏丹的制作及使用。
学医之初,老师曾对我说:“从学医的角度来讲,我这个老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病人才是你真正的老师”。
不知不觉,做“大夫”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今天的我,对老师的这句话又有了新的感悟,因为有很多东西确实是临床上总结出来的,我珍惜与每一位患者结缘的机会,感谢患者对我的信任,使我在医学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地提高。
这些年,除了追随老师和以患者为师以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另一个老师——书籍。
二十多年来,书籍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遇有棘手的疑难杂病我都会向这位老师请教,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里,对《黄帝内经》一书尤为偏爱,用功尤深。
工作之余,我愿意把这些年随师学习的心得和实践,结合对《黄帝内经》的研习感悟如实地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祛病延年。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中医传统意义上脾的生理功能1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
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
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脾胃论派”。
1. 脾的解剖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从古典文献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
脾不仅有其具体的位置,还有重量、大小、色泽等记载。
《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
考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
《图书编》说:“脾者,土官也,掩太仓,在脐上三寸。
”《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
“刀镰”的描绘与“胰”极相近似。
关于脾的色泽,《医贯》、《图书编》皆云脾之色如“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颜色。
至今俗称猪胰为“血脾”,可资一证。
然《内经》据五行学说,认为脾色黄,《三才图会》亦附和说:“脾……色如缟映黄。
”其实此处“脾色黄”并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气色”。
如云:“肾色黑”亦然。
“胰”在现代认识中,它是一个具分泌机能的腺体,故称“胰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裘 诗庭 . 裘 吉 生临证 医案 [ M ] . 北 京: 中 国中 医药 出版 社 ,
2 0 0 8 : 1 62 —1 6 6 .
[ 2 ] 张琦 , 李贵娇. 浅谈从肝论 治崩漏八法 [ J 】 . 中国中医药信 息
杂志, 2 0 1 1 , 1 8 ( 5 ) : 8 5 — 8 6 .
c l i n i c a l r t e a t me n t a n d ma d e a d i f e r e n c e . T h i s p a p e r s u mma r i z e d L I s e x p e ie r n c e s , f o r b e  ̄ e r ui g d i n g he t t r e a me t n t o f
钱半, 仙 鹤草三 钱 , 三剂 [ 1 ] 。 按 此 为血 分瘀 热之 证 , 患者血 色深 红 , 月事
[ 3 】 张克克. 叶天士调摄奇经法在崩漏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J 】 . 国医
论坛, 2 0 1 4 , 2 9( 2 ) : 4 2 — 4 3 . 【 4 】 周 克兰. 化瘀 畅流 止崩漏 【 J 】 . 浙江 中医杂志 , 2 0 0 7 , 4 2 ( 8 ) :
J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o fC h a n ii g H u i Au t o n o m o u s P r e f e c t u r e o f Xi n j i o  ̄ g U y g u r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 ,
瘥, 再 当调摄 。处 方 : 生 地黄 四钱 , 生黄 芩 一钱 半 ,
裘 氏治崩 漏 之 医 案 , 他 喜用 丹 参 一药 , 《 日华 子本 草》 云: 其 可“ 破宿血, 补 新 生血 ; 安生 胎 , 落死胎; 止 血崩 带下 , 调 妇 人 经脉 不匀 , 血邪心烦 ” r , 裘
[ 摘 要]李玉贤主任医师诊治内 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 将( ( 黄帝内经》 脾胃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收效 较好 , 凝炼李玉 贤主任 医师对 ( ( 黄帝内经》 脾 胃学说的继承 与发挥 , 以期更好地指导 中医脾 胃病之治疗。 [ 关键词] ( ( 黄帝 内经) ) ; 李玉贤; 脾 胃学说 ; 临床经验; 述要
A b B 匐 t L I Y u x i a n . a n a  ̄ e n d i n g d o c t o r wi t h p l e n t i f u l e x p e ie r n c e i n t r e a t i n g mi s c e l l a n e o u s d i s e a s e s o f i n t e r -
i 仑 坛 ・ 术传承
。 m 啪 0 厂 乃 。
d 2 0 J 6 。 L 2 9 Ⅳ 0 . J 0
窗旦圈旦倔匾卿 ( ( 食0国缉) ) 四日学明 蜉应届图目
杨舒淳 ’ , 辛小红 z , 李 樊, , 王艺颖 a 指导 : 李玉贤 1新疆 昌吉州中 医医院, 新疆 昌吉 8 3 1 1 0 0 ;2新疆 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3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 学院
n a l me d i c i n e , wh o i n h e it r e 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he t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d o c t r i n e o f Hu a n g Di Ne i J i n g nd a u s e d i t t o g u i d e
胃, 转化为精微和糟粕 , 及精微输布 以营养周身等 的全 过程 。如 , 生 理方受 承化 物 、 泌别 清 浊 ; 大 肠 主传 化 糟 粕 ; 脾 主 运 化、 输布 精微 , 四者功 能上 密不 可分 。 胃 、 小肠 、 大 肠 均 以降 为和 ; 脾 转 化 精微 , 以升 为健 , 但 其 离 不 开 小肠 的泌 别清 浊 。因此 , 胃主 通 降还 包括 小 肠 、 大肠 的功 能; 脾主 升清 还包 括 胃腐 熟水 谷 、 小肠 化 物、 泌别 清浊 的功 能 , 脾 的升清 功 能是 胃和 小肠 功 能的延 续 。中医 关于脾 主运 化 、 主统 血 、 其气 主 升
收稿 日期: 2 0 1 6 - 0 4 - 2 4
基金项 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编号2 0 1 1 F X Q 4 D 0 6 4 ) ; 河南 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 项 目( 编号 B S J J 2 0 1 O - 1 7 ) ; 河 南中医 药大学研究生教育教 学研 究项 目( 编号 2 O 1 3 Y J X 0 0 9 ) 。
二脉 , 治冲任 损伤 , 而后 治其 腑 , 深得 古人“ 病 在奇
经, 而治在 脏腑 ’ ’ 之 旨, 同时擅用 炭药 , 止 血而 不 留 瘀, 对 后世 治疗 崩漏有 着重 要 的借鉴 意义 。
参 考 文献
生 白芍 二钱 , 焦 山栀 二 钱 , 阿胶 珠 三 钱 , 棕榈 炭 三 钱, 藕 节 四钱 , 川续 断一钱 半 , 蒲 黄炭 三钱 , 广 郁金
C h a n ii g 8 3 1 1 0 0 , C h i n a ;
2 X i n ii g a n gMe d ca i l U n i v e r s i t y I n s t i t u t e o fT C M; 3 C o l l e g e o f Ac u p u n c t u r e&Mo x i b u t i o n a n d T u i — n o , H NU C M
o n Ap p l y i n g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Do c t r i n e o f Hu a n g Di Ne i J i n g
Y ANG S h u c h u n l , XI NG Xi a o h o n g 2 , L I Y a n ,WANG Y i y i n g z Di r e c t o r : L I Yu x i a n
作者简介 : 王浩浩 ( 1 9 9 4 -) , 男, 学生。 △通讯作者 : 刘文礼 ( 1 9 8 2 一) , 男, 博士学位 , 讲师 。研 究方 向: 历代名 医学术思想与・ 临床 经验研究 。
_ \ \5 2
两部仲 I 盖: 2 0 1 6 年 第 2 9 卷 第 J 0 期
t h e s p l e e n nd a s t o ma c h d i s e a s e s i n TC M.
时'
Hu a n g Di Ne i J i n g ; L I Yu x i a n ;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d o c t r i n e ;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i r e n c e ; r e v i e w
李 玉 贤 主 任 医 师 为 国家 第 五 批 老 中医 药 专 家, 在 内科疑难 杂 病诊 治方 面 临床 经 验丰 富 , 其注 重研究 《 黄 帝 内经》 理论 , 尤其重视研 究 《 黄帝内 经》 中 的脾 胃学说 和后世 医 家之 脾 胃学说 , 通 过 对 “ 脾 胃为 仓廪 之 官 ” 的论 述 , 李 玉 贤 主任 医 师 提 出 “ 脾 虚诸 病不 愈论 ” , 在 诊治 中 以“ 培 土取 法 ” 治之 ; 在代 谢 异常性 疾病 成 因方面 主 张 “ 脾虚 生浊 论 ” ,
4 5 9 -4 6 0
多行 , 血分 有热 , 迫血 妄行 , 故裘 氏灵 活辨 证 , 不拘 于崩 漏 多 虚 证 , 用清 热 凉 血之 法 , 药用 生地 黄 、 黄 芩、 山栀 子清 热 凉血 , 瘀 热扰 心 则烦 躁 不寐 , 清 热 的 同 时用 石 决 明平 肝 , 郁 金疏 肝 , 丹参 活 血 , 使 肝 郁得 去 , 疏泄恢 复 正常 , 血 归 常道 , 烦 躁 自解 , 同时 亦 合炭 药凉 血止血 。 二诊 经漏 略瘥 , 故又加 血见 愁 凉 血止血 、 仙 鹤草 收敛止 血加 强止血 之 力 。 三诊 经 漏 已瘥 , 此 时为防 留瘀不 可再 重用 凉 药 , 故 去鬼 见 愁及 石决 明, 加 白芍 、 阿胶 柔肝 养血 调 理愈 后 。观
氏用之 亦针 对冲 任而 言 , 其 效显著 。
综上 所 述 , 裘 氏在 治疗 崩漏 时先 定位 于 冲任
焦 山栀 二钱 , 丹参 三钱 , 赤芍 二钱 , 蒲黄 炭三 钱 , 血
见愁三 钱 , 藕 节 四钱 , 生石 决 明四钱 , 棕榈 炭三 钱 , 广 郁金 一钱 半 , 仙 鹤草 三钱 , 三剂 。三 诊 : 脉和 , 经 漏 已瘥 , 宜清养法 。处方 : 生地黄 四钱 , 丹 参三 钱 ,
[ 中图分类号]R 2 4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4 — 6 8 5 2 ( 2 0 1 6 ) 1 0 - 0 0 5 2 — 0 3
Sum m a r y o f At t e nd i ng LI Yu x i a n s Ex pe r i e nc e
的论述 , 特 别是脾 胃为人体 气血 化 生之 源 、 全身 五 脏 六 腑十 二经 络 皆禀 气 于 脾 胃 的论 述 , 涵 盖 了西
医关 于肝 、 胆、 胰、 脾 等 多 脏器 的功 能 , 还与神经、 内分泌 等系 统 的功 能有联 系 。西 医学认 为 肝 、 胆、 胰 等脏 器 功能异 常 , 影响 胃肠 消化 功 能等 , 均 与 中 医脾 的运 化 和 升 清 功 能异 常 有关 , 贫 血和 各 种 慢 性 出血 等 与脾主 统血 功 能异 常有关 。 据此 , 李玉 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