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思颖2013 方言语法研究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湘方言复句研究的新成果

湘方言复句研究的新成果

湘方言复句研究的新成果【摘要】彭小球所著《益阳方言有标复句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另辟蹊径,寻找复句研究的新领域;二是注重调查,获得丰富生动的新用例;三是借助表格,统计分析发现新规律。

【关键词】益阳方言;有标;复句;书评刘祥友,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研究生,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方言,语法;邮寄地址:湖南城市学院老校区十八栋501室,413000,彭小球博士的《益阳方言有标复句研究》(2013)(下文简称《复句》),是在邢福义先生影响下首次对单点方言复句进行系统研究的新成果。

该书以益阳方言有标复句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描写方法,运用“联系项居中原则”等理论,对益阳方言各类有标复句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考察。

作者着重讨论了益阳方言有标复句关联标记的类别与作用、关联标记所处的位置与居中程度差别、跨类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以及关联标记模式等内容,并与普通话有标复句关联标记进行了比较,得出益阳方言有标复句不同于普通话有标复句的个性特征。

著作进一步完善了关联标记的判定标准,验证了部分语气词在益阳方言中也可以充当复句关联标记的特殊规律。

著作涵盖了益阳方言有标复句的方方面面,体例比较完整,内容非常丰富。

既有益阳方言有标复句的整体架构,又有特殊关联词语形成复句的个案分析。

理论与事实并重,描写与解释结合,不失为一部反映汉语方言复句研究的新力作。

一、蹊径独辟,寻找复句研究的新领域汉语共同语复句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专书的研究,也有许多单篇论文的讨论,要想在汉语共同语复句研究中再创出新意,产生新的闪光点,是非常难的。

而学界对方言复句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之前还未见过系统研究方言复句的专著。

方言复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散见于方言研究专著中,如陈泽平在《福州方言研究》中介绍了福州方言的连词系统,并对部分连词在复句中的使用情况做了初略地介绍。

二是存在于以方言语法、方言复句为题材的学位论文中,如赵秀莉在《曲阳话与普通话语法差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拿曲阳方言的条件、假设与转折复句与普通话复句进行了对比,介绍了曲阳方言中常见的表示复句关系的特殊说法。

方言语法研究问题的思考

方言语法研究问题的思考
言语 法研 究 的重视 , 也起 了推动 的作 用 , 可 以鼓励 更 多 的年 轻 同行 、 研 究生 积极 考虑投 身 于这个 领域 的研究 。由此看来 , 方 言语法研究正 朝 向一个朝气 蓬勃 的前 景 , 这是 可喜 的现 困难
方言语法研究虽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 毋庸讳言 , 也面对不少困难 , 窒碍了初学者 的兴趣 。
是少数 ( 张振兴 2 0 0 3 ) 。
除 了上述认 识方 言语 法特 点 的难处 以外 , 还有什 么具 体 的困难 呢 ?从 技术 的层 面来 考 虑 , 方 言语法 调查很 难模 仿语 音调 查 , 可 以用 调查 表搜集 大量 语料 。“ 一种方 言 的语法 现象 非常 复 杂, 很难设 计一 种像 《 方 言调 查字 表 》 那 样 周密 的统 辖全 局 的语 法 调 查表 格 。 ” ( 游汝杰 2 0 0 4:
汉语学报 2 0 1 3年 第 2期 ( 总第 4 2期 )
方 言语 法 研 究 问题 的 思 考
邓 思 颖


本文提出几个关于方言语法研究值得思考的课题 , 认 为 方 言 语 法 研 究 属 于语 法 学 研 究 的
范畴 , 比较 语 言 学 的研 究 方 法 同样 适 用 于 方 言 语 法 研 究 。方 言 极 具 学 术 研 究 的 价 值 , 可 以 作 为 研
语法 学 的理论 体系 , 又可 以通 过普 通话跟 其他 语 言 的 比较 , 找 出汉 语 的 特点 , 甚 至 尝试 通 过 比 较研 究 引介新 的语 言学 理论 , 丰富汉 语语 言学 的知 识 。
重视普 通话 的研 究 , 并 不 意味轻 视方 言 。事实 上 , 方 言对 汉语语 法 学研究 有非 常重 要 的贡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

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

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

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

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

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

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第六小组论文选题

第六小组论文选题

参考资料:
公共标识用语翻译常见错误 标识研究院 /news-show-76.html
简· 奥斯汀小说婚恋观
梁月英E1301
选题背景
简· 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 有喜剧性冲突。由于奥斯汀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乡村, 加之家境殷实,所以生活圈子很小。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于普 通乡绅的女儿恋爱结婚的故事当中,而她的作品也从某种程度上反 映出了封建势力的观点。作品主要通过淑女绅士们的社会交际,日 常对话来反映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使得奥斯汀的作品很长一 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通俗读物。但是,1923年,她的小说上升到 “严肃文学”的殿堂,从此对她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不同的学 者,通过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视角,可以把她的作品诠释成完全不同、 甚至相反的东西:文化保守主义、女权主义、反女权主义、讽刺中 产阶级的虚伪、同性恋、甚至说最喜爱她作品的人就是她最仇视的 人。奥斯丁先后发表了六部小说,它们分别是《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曼德菲尔德庄园》、《爱价值,即有较强的实用性。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被广泛运用于公共场合,公共标识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且受众很广,因此强调常见公共标识语的翻译错误并研究其翻译技巧能 直接对人们的错误翻译意识产生影响,继而有直接的使用价值,能够减少 外国游客的困扰且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四、论文调研的主题简单易懂,读者能用较少时间阅读并从中受益, 因此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选题意义
简· 奥斯汀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现实主义女作家 之一,曾被福斯特誉为“女性中的莎士比亚”。在她短暂的一生,共 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篇篇经典。 她的作品都是以从爱情到婚姻的 全过程为主题,表明了爱情是幸福婚姻的基础,但也应以金钱财富为 前提。如果婚姻中既有爱情又有经济保障,那么就能进入完美的婚姻 状态。在简奥斯汀看来,幸福婚姻意味着爱情与财富的统一。具有爱 情的婚姻才是幸福美满的婚姻, 但爱情又是有条件的, 是以性格、财产、 背景为基础的。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婚姻,简奥斯汀小说中的爱情与婚姻一 直以来被奉为经典。通过简· 奥斯汀小说婚恋观的研究,以便更好地 反思当今社会的婚恋观,建设幸福美好家庭。

方言语法研究的思考

方言语法研究的思考

方言语法研究的思考――兼评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眸 子壹方言(指“地域方言”)是与共同语相对待的概念,但就语言结构来说,它也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子系统构成的。

对这三个子系统都进行研究,才能称得上全面的方言研究。

但是,我国的方言语法研究却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其原因大抵是:汉语是形态变化较为缺乏的语言,语法规律多呈隐性状态,对隐性规律的认识难度较高。

而西洋语言形态变化一般都较为发达,语法规律多呈显性,所以西方语法学建立较早,成果较多。

中国古代只有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语法的论述散见于小学的各个部门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

直到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汉语语法学才算建立起来。

就语言的发展规律而言,口语先于书面语;但就语言研究规律来说,对书面语的认识却早于口语。

方言是以口语形式存在的,中国古代虽不断有关于方言的论述,但严格意义上的方言研究到20世纪初叶才开展起来。

汉语语法学虽然在1898年建立起来了,但是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书面语,口语语法的研究直到今天仍很薄弱。

方言间的差异在感知上以语音、词汇最为明显,语法差异几被公认为比语音、词汇的差异小(?),因此方言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在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汇上。

汉语的特点、口语的性质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术传统,从客观上决定了方言语法研究的滞后性。

此外,学术分工愈来愈细,影响了不同语言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语言学工作者的研究领域比较狭窄,不利于打破方言研究中数十年所形成的学术惯性。

这也是影响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个因素。

然而,方言语法的研究价值很高。

王均先生指出:“汉语法科学体系的建立正是要在汉语方言语法细致深入的观察、分析、归纳、综览的情况下,才有坚实的基础。

”(见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序言》)张振兴先生最近也指出:“在汉语方言的研究中,方言语法的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丰富汉语语法学,又能发展汉语方言学。

”(见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序》)的确,汉语方言语法是难得的语言学宝库,对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方言,有利于把握汉语的整体面貌,推进汉语方言学和汉语语法学的进展。

方言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贡献_以恩施方言为例

方言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贡献_以恩施方言为例
邓毅带着村庄上路就连小夫妻晚上在被窝里亲热温存的时也没有巴心巴肠的情话只有切切实实的行邓斌黄连苦黄连香彭承忠牟鸭客浪漫夏夜全家老小都不敢沾惹他只有读初一的幺儿子不识时务仗着平日的骄纵巴到他脚跟连尖山顶上叶子长这些句子里的巴大都含有贴近亲近深切之意指关系密距离近情意深真切地反映了土家族人对巴的特殊情感
收稿日期 : 2009- 09- 20 基金项目 : 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 恩施方言与土家文化 ( 编号 HBM Y 200715) 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李莉 ( 1970- ), 女 , 湖南双峰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民族民间文艺。
103
门。方言是保持地方 文化的纯洁性 和趣味性之摇 篮 , 在传统语言与现代语言的交融与碰撞中赋予语 言新鲜感和姿态美。 恩施州 8 个县市的方言在不断交流融合中 , 形 成同中有异、 异中趋同的格局, 组成新的恩施方言。 其活泼形态与美学意义在语言文化调色板上占有重 要一席。 例 1 普通话里的动词 去 , 在恩施州的不同 地方有不同读音。鹤峰与部分建始人读 替 [ t ] , 声母为 ; t 巴东话读 克 [ k i] 或 [ k ], 声母为 k; 建 始话读 切 [ q i ] , 恩施市读 砌 [ q ] 或 [ q ], 声母 为 q 。这几种读法中, 声母差异很大, 只有州府恩施 话与普通话接近 , 但韵母都有一个共同的 i音, 声调 都是去声 (第四声 ) 。这是很典型的一字多音 , 调同 音不同现象。 至于把 q读成 k , 恩施州内非常普遍。 巴东虽 僻处深山 , 而语言韵彻 , 颇似中原, ∀∀后四里去县 较远, 间有吐音重拙转入别韵。如呼黄为环 ∀ ∀又 有两字互易, 如呼府为虎 , 呼虎为府, ∀∀又有齿舌 之间出 字 不真 , 如 呼 提为 奇 , ∀∀ 媳 妇 谓 之 奇互 ∀∀ 巴东地处恩施州的东北端 , 横跨长江两岸 , 其读音与官话最接近, 古音遗留的标 志非常明显。

汉语语法研究的思考

汉语语法研究的思考

汉语语法研究的思考一引起思考的原因1 50年代关于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是以施受关系定主宾;一种是以位置先后定主宾。

前一种关系也可称为一个语法形式内部成分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后一种关系也可称为一个语法形式内部成分间的句法结构关系。

[ 詹按:我们对一个句子(或任意的语法形式)进行分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确定主语、宾语干什么呢?对人学习语言(母语或外语)来讲,无非是为了用来说明学生造出的一个句子是对还是错,或者当一个句子太长、太复杂的时候,借助主宾语这些概念,可以帮助理解这个句子。

50年代的讨论是在承认有“主--谓” 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寻找确定“主语”(以及“宾语”)标准的努力。

]2 70年代关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认为汉语是主题明显的语言(topic-prominent),而英语则是主语明显的语言(subject- prominent)。

日语是主题跟主语并显语言(both topic-prominent and subject-prominent)。

菲律宾语是主题跟主语都不明显语言(neither topic-prominent nor subject-prominent)。

Keenan, E. L.(1974) The Functional Principle: Generalizing the Notion 'Subject of', in Papers from the Te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P.298-309.Keenan, E. L.(1976) Toward a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Subject'. in C.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 詹按:据曹逢甫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Keenan提出了“主语”的定义,即“主语”有三十多个特征,这些特征在各种语言中是普遍的。

湘语语法研究述评

湘语语法研究述评
2 基金项目 : 中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资助 湘语语法比较研究 ( 中博基字 [ 2004] 13 号 ) 作者简介 : 卢小群 ( 1964 ) , 女 , 湖南华容人 ,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
125
2007 年
一、 湘语语法研究的回顾
纵观 20 世纪的湘语研究 , 自 2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没有 一 篇有关湘语语 法的 研究论 文 , 自 80 年 代初 始湘 语语 法问 题 的研究才开始为人所关注。 最早对湘语语法 进行探 索的 有 : 谢一枝 试 论衡 阳方 言 中的虚词 答 ( 衡阳 师专 学报 , 1980) ; 李永 明 衡 阳方 言 子尾词的构成和子尾的作用 ( 湘 潭大学 学报 , 1981) ; 徐 慧 < 山乡巨变 > 中 益阳方 言的 语法特 点 ( 益 阳师 专学报 , 1983) 。此外 , 1983- 1985 年由湖 南省 方言 学会主 办 , 湘潭 大 学学报编辑的 湖 南方 言专辑 , 在 40 篇文 章中 收录 了 8 篇 有关湘语语法研 究的 论文 , 分别 是 : 李永 明 长、 衡方 言中 某 些有特色的 形容词 ( 1983) 、 衡阳方 言中人 物称谓 的词及 其 构词标志 ( 1985) ; 崔振华 益阳方言的 几个词缀 ( 1983) 、 长 沙方言中的 起 ( 1985) ; 曾少达 湘乡话 的 唧 ( 1983) ; 谢 伯端 辰溪话中 的语气 助词 在 ( 1983) ; 张大 旗 长 沙话 的
特殊语序现 象 ( 1985) ; 彭 逢 澍 娄 底 方 言 中 的 四 字 格 ( 1985) 。在上述这些论文中主 要以谈构 词法为 主 , 谈句法 的 仅只 1 篇。 80 年代中后期 , 发表在刊物上有关湘语语法研究的单 篇 论文寥寥无几 , 屈 指可 数的 是张 大 旗 长 沙话 得 字研 究 ( 方言 , 1985) 、 谢伯端 辰 溪方 言 中的 叠字 物 体名 词 ( 湘 潭大学学报 , 1985) 两篇。张大旗 的 长沙话 得 字研究 是 湘语语法研究领域中 的一 篇重 要论文。 全文 长达 2 万 4 千 余字 , 共分七个部分。作者全面细致地 描写了 得 字在长 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 2 年 开始 , 国际汉语 方言语法学 术研 讨会 隔年 在不 同 的高等 院校 举 行 , 不 仅 凸显 了学 界 对方 言语法研 究的重视 , 也起 了推动 的作 用 , 可 以鼓 励更 多 的年轻 同行 研 究 生积 极考 虑投 身于这 个 领域 的研 究 由此看来 , 方言语法研究 正朝 向一个 朝气蓬勃 的前景 , 这是 可喜 的现象
以把 比较 语言 学 的基本 概念 套用 到方 言语 法研 究 中 (邓思 颖 200 3 )
语法 学 的研究 , 正 是希 望通 过一套 科 学 客观 的工具 , 让我 们 了解 词和 短语 的组 合规 律 , 描 绘语 言 的结构 , 认识 语 言 的共性 , 并寻 找造 成语 言差 异 的原 因 织 , 也希 望进一 步窥 探形 成差 异 的原 因 , 了解汉 语 的发展 既然 方言 语法研 究作 为语 法 学研 究 的一个 范 畴 , 我们 就 该 用语 法 学 常用 的方 法 来 研 究 问 题 , 例 如通 过 内省 法 , 按 照 调查 目的的需 要 , 自造 例子 , 凭母语 者个 人 的语 感判 断来 搜集 大 量 的语料 , 并 以 田野调 查 和语 料库做 补充 除 了基 本 的语 言学训 练 以外 , 我们 当然 要 系统 地 学 习 在传 统 至于 学 习 语 法学 的 知识 , 包括 传统 的语 法学 框架 和 当代 的句 法学理 论 , 做 好语 法 学研 究 的准备 问题 , 比较 各家 的异 同 , 并尝 试 了解异 同 的结果 , 从而加 深对普通话语 法特点 的认识 从语 法 学 的角度 思 考方 言 的特 点 , 目的就是 了解方 言 真实 的面貌 , 为 方言 正确 定位 , 证 明方 言跟其 他语 言 一样 , 拥 有严谨 的组
经典 的 的 字研 究 , 就 是利 用方言 语料 , 通 过方 言 比较 , 发 现 了新 的现象 , 解 开 了困惑汉 语语 法 学界 多年 的难 题 在 大 三角 的理论框架 下 , 方言与普通 话 古代近代汉 语鼎 足三立 (简称 普 一 自 方 一古 ) , 作 为汉语语法 学研究不可或缺 的一角 , 起着举 足轻重 的作 用 (邢福义 2000 , 4 1 )
研 究独 有 的 , 而是语 法学 研究 的共 同 问题 三 解 决 方 言语 法 研 究 的 困 难
总 而言之 , 这些
要 解决 上述 所 提到 的方 言语 法研 究的难 题 , 最根 本 的方 法 , 就是要 正 确地 为 方 言语法 研究
定位 , 意识 到 比较方 言语 法 的方法 跟 比较不 同语 言语 法 的方 法基 本上 是 一致 的 , 而方 言语 法研
出 : 汉语 方 言语 法 的调 查研究 工作 , 比起语 音 词 汇方 面 要薄 弱得 多
比如说 , 19 79 年至 20 02 年 方 言 有 关
在 语法 的论 文 当 中 , 词法 占 了大 多数 , 句 法 只
除 了上述认 识 方言 语法 特点 的难 处 以外 , 还 有什 么具 体 的 困难 呢 ? 从 技术 的层 面来 考 虑 , 方 言语 法 调查 很难 模仿 语音 调查 , 可 以用调 查表 搜集 大量 语料 10 6 ) 一种 方 言的 语法 现象 非常 复 (游 汝 杰 20 04 , 目前 我们 还 缺乏 成 杂 , 很 难设计 一 种像 方 言调 查 字 表 那 样周 密 的 统辖 全 局 的语 法 调 查 表 格 比起语 音 词 汇来 , 语法 处 在语 言结构 较深 的层 次 , 因而 也较 为抽象
算是 不 同 的语 言 , 这 个 往 往 受 政 治 上 的分 支 的情 形 来 分 , 与 语 言 的本 身 不 是 一 回事 儿 , 他 (ZOO Za , 8 4 )最后 总结 认 为 , 在 中国 , 全 国方 言 都是 同源 的语 言 的 分 支 , 虽 然 有 时 候 分歧 很 厉
害 , 我 们 认 为是 一个 语 言的不 同的方 言 由此 可见 , 有关方 言 的定义 , 所 考 虑 的判别 标 准 主要
因此 , 方 言语 法 的调查 客观 上有 一定 难 度 熟 的语 法调 查 表格
(李 小 凡 项 梦 冰 200 9 , 102 )
李 如龙 (20 07 : 2 1 7 一2 18 ) 更 详 细地罗 列 了方言语 法研 究 的五 点 困难 :一 调 查 量大 ;二 调查语 法 材料 必 须先 有方 言语 音 和词 汇的对 应规 律 ;三 语法 规 律是抽 象 的 ;四 不 同 的方 言 的语法 范 畴 的形 式 和意 义不 一定 是一 对一 的 ;五 还 有许 多理论 方 法上 的 问题没 解 决 问题是 方 言语 法研 究所 面对 的 困难 , 也是令 人却 步 的原 因 不 过 , 值得 我们 深思 的是 :同样 的问题 会 出现在 其他语 言 的语 法研究 吗 ? 以普 通话 语法 研 究 为例 , 虽 然 我们对 普通 话有 一 定 的认 识 , 但语 料数 量之 多 , 来 源之 复杂 多变 , 搜 集 合适 的语 料 用来 做 分析 研究 不 见得 容易 至 于语 言 比较 的研 究 , 例如汉 英语 法 比较 , 我 们更 难 为此设 计一 因此 , 这些 问题 不 光是 方 言语法 份 简单 的语 法 调查 表格 , 期望 在短 时 间之 内穷尽 语法 的语料
究实 际 上就 是语 法 学的研 究 按照 方 言学 一般 的理 解 , 方言 是 同一个语 言 的地方 变体 , 特 别是语 音 方 面 , 往往 是其 他地 方的人 觉得 难 于 听懂 的 (袁 家弊等 20 0 1 , 1 ) 沿 着这种 思 路 , 不 同 的方 言仍 属 于 同一种 语 言 , 既然属 于 同 一种语 言 , 方 言的差 异 只不过 是一 种语 言 不 同 变体 的差 异 , 并 非 不 同语 言 的差 异
方 言极具 学术研 究 的价值 , 可 以作 为研
方 言语 法 应 该 是 构 成 汉 语 语 法 学 研 究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基 础 香港粤语

方 言 语 法 研 究 的重 要 性
目前 全 球华 语研究 的焦 点往 往集 中在 现代 汉语 共 同语 , 也 就 是 普通 话 的研 究 文 , 具有 一定 的代 表性
二 方 言 语 法研 究 的 困 难
方言语法研究虽然越来越受 到学界 的重视 , 毋庸讳言 , 也面对不少 困难 , 窒碍 了初学者 的兴趣
本文的部分 内容 曾在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 中心 (Zo n 年 n 月)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20 1 2 年 n 月)等专题演讲报告过 本研究获 国家社 科基金重 大项 目 全球华 语语 法研究 和 香港特别行 政 区研究资助局优配 研究金 ( G en eral R eseareh F u nd ) 项 目 O n the D i seon ti n u ou s C o nstrueti o ns i n C anto ne se ,,
汉语 学 报 20 13 年 第 2 期 (总第 4 2 期)
方言语法研究 问题的思考
邓 思 颖


本 文提出几个 关于方言语 法研究值得思考的课题 , 认 为方言语 法研究 属于语法 学研究 的
范畴 , 比较语言学 的研究方法同样适 用 于方 言语 法研究
究方言语法理论 的窗 口 关键词 方言 方 言语 法 句末助词 标准 中文
(编 号 :C U H K 5 49 3/ IO H ) 的 资 助 , 特 此 一 并 致 谢 20 13 年 第 2 期
从 认识 的角度 来看 , 相 比其 他 的语 言 , 方 言语 法 特 点 往往 不 太 显 著 , 容 易 被忽 略 (198 2 : 8 0 )曾经 指 出 : 方 言 的差别 最 引人 注意 的是 语 音 , 划 分 方 言也 是 主 要依 据 语 音 等于 不管 语 汇上 和语 法 上 的 差 别 至于 语法 , 在 所 有汉语 方 言之 间差 别都 不大 , 如果 把 虚词算 在语 汇 一边 的话 的差 别或 大 或小 , 语 法方 面也 有大 同 中的小 异 在方 言 学 界 , 方 言语 法 研 究 相对 不 发 达 确 实 是一 个 事 实 然 近年 比较 重 视 , 但 在方 言学 界 中还 是属 于 少数 派 语法 的论 文 只 占 2 % (包括 词法 句 法和 其他 ) 是少 数 (张 振 兴 2003 )
两 种 语 言 ;按 照非语 言 的因素 (例 如政 治 社 会 地 理 文 化等 方 面 )考 虑 , 广 州话 和 苏 州 话 是 一 种语 言 的两 个 变体 , 即两 种 方 言 由此可 见 , 所谓 语 言 与 方 言划 分 的 问题 , 只是 划 分 标 准 的不 同 广州 话 既可 以理解 为汉 语 的一个 方 言 , 又 可 以理 解 为一个 独 立 的语言 , 这种 想法 并 没 有 矛盾 既然 我们 可 以把方 言理 解 为拥有 完 整系统 的语 言 , 方 言 比较 也就 是语 言 的 比较 , 普通 话 的研究 有它 的重要 性 , 这 是 无可 厚非 的 , 学 界也 普遍 认 同把普 通话 视作 标 准 中 在 学术研 究 的层 面 , 我们既 可通 过普 通话 语法 的研 究 , 建 构现 代汉 语 语 法 学 的理论 体 系 , 又 可 以通 过普 通话 跟其 他语 言 的 比较 , 找 出汉 语 的特 点 , 甚 至 尝试 通 过 比 较 研究 引 介新 的语 言学 理论 , 丰富 汉语 语言 学 的知识 重 视 普通话 的研究 , 并不 意味 轻视 方言 献 事 实上 , 方 言对汉 语语 法学 研究 有非 常重 要 的贡 朱 德熙 (198 0 ) 方 言语 法 现象 丰富 复杂 , 跟汉语 的发展 息息 相关 , 正是 语法 学研 究 的宝库
吕叔湘 这不
事 实 上 凡是 语 音 的差 别 比较 大 的 , 语 汇 的差 别 也 比较 大 不 少方 言学 者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