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河北省唐山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全二册)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人:校对:考试时长:150 分钟分值:150 分I 卷(选择题,共44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憎.恶(zèng)岑.寂(cán)流涎.(yán)锱.铢必较(zhī)B.目眦.(zì)攻讦.(jiān)拉纤.(qiàn)一蹴.而就(cù)C.瞋.目(chēng)绮.丽(yǐ)得逞.(chěng)昙.花一现(tán)D.折腾.(teng)帷.幕(weí)露.穷(lù)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不及不离挥豁无度珍羞美味源源不断B.抱残守却诩诩如生转瞬即逝迫在眉睫C.相形见拙烟熏火燎宠然大物屈指可数D.莫名其妙震耳欲聋猝不及防冠冕堂煌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待人接物.(物体)自鸣.得意(表示)无动于衷.(内心)B.疾.言厉色(急速)胡作非.为(不对)灭顶..之灾(水漫过头顶)C.自顾不暇.(时间)冥思苦.想(用心)一丝不苟.(苟且、马虎)D.小心..谨慎(留心)纵横交错.(叉开) 有史可稽.(考核、核查)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它们存在过,————都是传统文化。
A.不过如果只要便B.不过即使如果就C.但是不管只要便D.但是也许如果就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规范的一项()A.“你打碎了我的盘子”,她很低沉地说:“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
”B.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卓越联盟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C 【解析】文章第二段结尾和第三段表现的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是朦胧的“民族意识”,而不是“强烈的”,故错。
2、B 【解析】“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无中生有;“一直”表述不准确。
3、D 【解析】D项,“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是错误的,其作用是双重性的。
4、D【解析】A.“我”觉得世界丑陋无比的原因,不仅是丢了母牛和天气不好,更主要是对身为农夫的命运不满。
且“天气不好”是“我”的主观感受,并非实情。
B.老头儿并非是“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而与我搭讪。
C.老头自始至终都没有挑起事端的意图,“我”纯粹是因为主观感受而将怨气转至老头身上。
5、①描写了冬天冰冷的天气,凌冽的东风、恶劣凌乱的乡间景象。
②渲染出压抑浑浊的气氛。
③衬托出我恶劣糟糕的、烦闷怨怒的心情。
④为后文“我”与老头儿的交谈勾勒背景。
⑤与标题“好天气”形成对照/与后文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鲜明对比。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6、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
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
所以老头儿并不瞎。
②这句话也暗含了对“我”的讽刺和批评。
“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心灵却丧失感知美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失明的老头儿更瞎。
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要保持心灵的明亮,不仅要用眼睛去看世界,更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感知世界之美。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7.C 【解析】并非否定,也肯定了其成功之处。
8. C、E 【解析】A项“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于文无据。
B项“都是历史人物”与原文不符。
D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答对一项给2分。
两项给5分)9. 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可从游戏平台、政府、家庭等多个角度来谈。
【示例】①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
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习题

醴陵一中2017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考试时间:2017年12月21日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几千年汉字的特殊形式基础上,线条在运动中构成活泼的生命。
汉代蔡邕曾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里的“形”,包括了天地万物及人的本身。
以后的研究者都离不开这个大范围。
直到康有为,简捷地表明:“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势”是动态,进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蕴,“意”扩大了空间、时间,没有穷尽。
中国书法艺术积淀了自身的审美意味,它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的创造。
艺术家应该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面对古人、今人、世界,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善于在生活里发现美。
古人论书“万岁枯藤”“千里阵云”“惊蛇入草”“飞鸟入林”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笔法的例子。
书法的节奏与韵律,也与音乐、舞蹈相通。
杜甫说“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要重视对经典法帖碑刻的学习,还要重视在字外功夫上参悟,要“书内书外,艺道并进”。
读书与游历,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课。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黄宾虹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
知识学问的来源无外乎读书、行路。
读书与行路,不仅有增进知识的作用,更有变化气质、医俗的意义。
这里说的读书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读”书,也不是一般的“行”路。
齐白石老年时“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对其衰年变法有重大意义。
河北省承德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作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凃其他答案标号。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集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 含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部分(每题2分,共18分)1.以下加点字注音、字形均正确...的一项是A. 讪讪..(zhāozhā)桌帷.(wéi )以手拊.膺(fǔ)..(shān)嘲哳B.徒闻更九洲璎珞..(yīng luò)马嵬.(wéi )李氏子蟠.(pān)C.扪.参(mén)陈抟.(chuán)渚清沙白冰泉冷塞D.虾蟆陵(há)巉岩(chán)榫.头(sǔn) 间.或(j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是A.长久以来人事部门的管理观念是因人成事....,其核心思想是要让人与事搭配,看重的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位。
B.当地除了一个城区和一个经济强县职工医保有累计结余外,市本级和其他约10个县市区均累计亏损,很多统筹地区早已寅吃卯粮....。
C. 著名历史学家金克木是老当益壮,写文章灵感如泉,一发不可收.....,直到去世前的一个多月还给出版社寄去了一篇《倒读历史》。
D.不用讳言,从古到今,中国人眼中容得下小聪明,却容不下大智慧,容得下阿谀奉承,却容不下危言危行....。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红旗中学虽然建校不久,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第三中学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B.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C.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税务稽查领域的政府权限处于强势,政策执行中又存在着宽泛的模糊地带,这就给部分官员上下其手....提供了空间。
D.在NBA停摆期间,美国一些球星面对国外某些俱乐部开出的高额薪金铤而走险....,到欧洲、亚洲的某些球队签约赚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空间站中长出的红生菜是此前“龙”号宇宙运货飞船送来的,它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蔬菜盒子”里,是由位于美国威斯康星的麦迪逊轨道中心设计出来的。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201805041492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忖度(duó)孝悌(dì)屏气(bǐng)内帷(wěi)B.敕造(chì)悚然(sù)石栈(zhàn)跬步(guǐ)C.攒花(zǎn)喀嚓(kā)吮血(shǔn)数罟(shù)D.炮烙(luò)朱拓(tà)供养(gōng)狗彘(zhì)2.下列选项中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栗米黏液义愤填赝驽马B.饿莩庠序百无聊赖数罟C.缭草舆论鸡豕狗彘徇葬D.草巢槁曝孽根祸胎编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B.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
C.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打破“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式,对待工作既不凑合也不麻痹,恪尽职守,力图做到曲突徙薪。
D.各种品牌的汽车展销商津津乐道自己的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向人们展示、讲解这些因环保要求和技术创新而出现的新款汽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了解。
B.“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一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C.迪士尼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2017-2018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1.【答案】A【解析】B项,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不一定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C 项,“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如识点”没有依据。
D项,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并非缺一不可。
2.【答案】C【解析】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
3.【答案】D【解析】知识型阅读只要有疑问、对比或联想三种阅读方式其中之一,便可发展成为研究型阅读。
4.【答案】B 【解析】文章并未介绍“我”服装店生意冷清的原因,另外“我”不愿给老夫妇倒水,主要是生意不好,内心烦躁。
5.【参考答案】依据:情节发展。
(2分)好处:清晰地反映了“我”帮助的对象范围的逐步扩大,为“我”生意逐渐变好以及“我”心灵的净化,提供清晰而合理的依据。
(3分)6.【参考答案】①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②暗指“我”的生意逐渐变好,以及“我”助人为乐,为人送去春天般的温暖;③揭示互帮互助就能营造如春天般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这一主题。
(每点2分)7.【答案】D【解析】原文正确断句为: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
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一日之间至者万计。
8.【答案】A【解析】“文中指侍从宾客”错,从上下文看,閤门宣赞舍人是官名。
9.【答案】C【解析】“无论皇帝、守将还是众人,都没有人听从他的建议”错,从文中看,张叔夜、孙傅是听从他的建议的。
10.【参考答案】吴革就穿上铠甲骑上马,来到咸丰门,四周都是范琼的党徒,欺骗吴革进入帐内,就(立即)抓住了他,并胁迫他顺从。
(得分点:被甲、绐、胁以从逆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吴革字义夫,是华州华阳人,是宋初的功臣吴廷祚的第七代孙。
从小爱好学习,喜欢谈论军事。
两次到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就加入泾原部队,作为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
金人向南入侵,他率兵解除了对辽州的包围。
出使粘罕部队,在庭堂上见到他,只作揖不下拜,斥责他贪图利益毁坏盟约,言词刚直气势强劲。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
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
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在儒、道、佛“三教”中,儒教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
确实,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间学说。
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这一派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
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
但是,秦汉以后的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即它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
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
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
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道路上来。
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
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
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2B将笔答题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卷Ⅰ阅读题(共60分)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李捷①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
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②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
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
③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
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
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
④“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
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
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
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
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⑤“义”是为人的要领。
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
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
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
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⑥“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理。
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
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
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
⑦“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
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
⑧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精神家园。
《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
有删改)1.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B.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C.乡愁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
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
D.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
B.②段紧承①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
C.③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④⑤⑥⑦⑧段。
D.④⑤⑥⑦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
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B.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
C.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
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D.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
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材料二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材料三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
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6分)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生命力。
D.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
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
入太学..,有声一时。
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
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
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
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
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