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阐述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一相分权为不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断分削为弱三, 皇权不
一断分加为强三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推荐人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
是什么?
2.刘邦大肆分封诸侯,造成了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 怎样严重的后果?
为“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 3.汉景帝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
戒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 ? )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 郡国并行制度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 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 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 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 制的原因有哪些?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 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宰相专权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没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这首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本课知识结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规律:
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权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选拔,趋向严密、科学 选择方式
标准 孝廉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科举制
2、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 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 “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 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 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 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 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 伟大变革。” 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 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明代思 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2012级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2012级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1)汉初,郡国并行。 1、两汉: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节度使。 (1)军事上:禁军 3、北宋: (2)行政上:文官 通判 (3)财政上:中央掌控。
知识延伸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 弱。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教材,简述从汉至元怎样削弱地方权力、 强化中央集权?
(1)汉初,郡国并行。 1、两汉: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节度使。 (1)军事上:禁军 3、北宋: (2)行政上:文官 通判 (3)财政上:中央掌控。
行省制度。 4、元朝: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 央 集 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 阅读教材,简述从汉至元怎样削弱地方 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 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汉朝:
魏晋:
隋唐: 宋朝:
元朝: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阅读教材,从汉至元各朝代是如何解决皇 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
汉朝:侍从、秘书……尚书令、侍中-----削弱相权
魏晋: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宋朝: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阅读教材,从汉至元各朝代是如何解决皇 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考点分析一:郡国并行制(1) 汉初,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

(2)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统治。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分析二:选官制度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战国:奖励军功1、汉——(选官标准:品行)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门第)3、隋至清——(选官标准:考试成绩)(1)建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形成。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扩大,提高官员。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6、17世纪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传到西方并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分析三:三省六部制1、构成:(1)(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决策机构);(2)(负责审核政令);(3)(负责执行命令)。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考点分析四:行省制度1.实施原因:(1)元地域辽阔;(2)吸取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2.内容: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3.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

(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学以致用】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0张PPT)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史学观点评述
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所推行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国学大 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而北京大学历史 系教授张传玺却认为,在中国所实行的中 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 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 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 一。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A
• 宋代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 收了,财也收了”。其“财也收了”是指
• A.设置通判 • B.设枢密院 • C.制钱谷 • D.设三司
C
• “王沔(miǎn),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 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 是
知识归纳
汉朝
中 央 唐朝


的 发
宋朝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制其钱谷”---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
元朝 行省制度
地方制度演变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进
演进1:“汉承秦制”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相权) (2)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3)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 王和异姓王。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科举考场
评价: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 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 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 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①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②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选官、用官 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 安 史 之 乱 ” 平 定 后 , 星 罗 棋 布 的 藩 镇
思考:“安史之 乱”、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这些现象 的出现说明的共同 问题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 膨胀会导致 国家分裂!
宋太祖赵匡胤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相权一分为三)
元朝的中书省
皇帝 中书省
行使宰相权,后 来权势过大,威 胁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
选拔标准
孝廉
选拔标准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选拔标准
才能
4、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教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革【从容说课】本课的内容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是中央政治制度,二是地方政治制度。

在每一方面问题的论述中,又以时间纵线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朝等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引言是由宋太祖图像与文字两部分组成,讲的是宋太祖时宰相大臣座位被撤的故事。

可向同学提出问题: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宋时坐着议事不行了,再以后就跪受君恩了。

要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的这一特点。

第一目“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①“汉承秦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④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第二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①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

②州县两级制。

③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道及向行政实体的转变。

④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宣慰司。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概括阐释通过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问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隋唐的州县宋朝的路州县元的行省制度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及影响【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承秦制2.汉内朝与外朝3.隋唐三省六部4.宋削弱相权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2.隋唐的州县3.宋朝的路州县4.元的行省制度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重点: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难点: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

教师在并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依据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引用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用思考题的形式,有机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

【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承秦制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

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

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

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得到加强,上传下达的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内朝与外朝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

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

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

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

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怎么变呢?是感到他们权力太大,加以削弱吗?是认为他们出谋划策太多,“权移主上”,而故意搁置不用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思的兴趣,以达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目的)然后教师做一解释:否!恰恰相反,是更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

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

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

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

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

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

汉武帝动用了不同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实权被剥夺。

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了宰相的权限,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这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大权实际有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隋唐三省六部辅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及以下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启发思考: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背景材料: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

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随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述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

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

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讲述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

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

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宋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制度?(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

”(《元史·百官志》),让学生来概括元朝设立中书省的目的。

作为山东、山西、河北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

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最高地军事机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提问:西汉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与秦不同的措施?教师指出秦朝时,设立郡县,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

教师首先可以利用晁错《削藩策》中的一段史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社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引入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导致这一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汉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指出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景帝到武帝实行削番。

古代巡视制度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地方之制,正式创立于汉武帝时。

武帝继位后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同时严厉打击豪强。

他清醒地看到豪强势力之所以难以铲除,根子就在一些地方官特别是郡的最高长官太守、诸侯国的相(权位与太守相当)和县令等各级主要官员庸懦无能,或贪盗枉法、勾结豪强、助纣为虐,有的还纵容属下、子弟胡作非为,总之是吏治不好。

古人说圣君“治吏不治民”,汉武帝对此深有体悟,认为要搞好“吏治”就必须狠抓“治吏”——严管官吏,于是一面大规模选用严于执法者担任地方主要官员,一面创立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制度,即刺史巡视制度,用制度监督、管理地方主要官员。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这一制度正式问世了。

刺史巡视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央监察地方的能力,而且也在选用刺史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治国之才。

如扬州刺史黄霸,“明察内敏”,执法公平,被提拔为颍川郡太守,郡中大治,政绩考核为天下第一,后又被擢为丞相,封侯爵。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循吏”的主要代表人物,影响极大。

到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

到汉成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导致政局长期动荡2.隋唐的州县对于隋唐的州县制度稍加解释,并指出唐又设立道,设监察使监察地方。

最后指出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史权力的增大,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出现。

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挫败割据者的野心,改变分裂割据的形势,反因战胜者分赃不均,重又挑起叛乱。

唐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

3.宋朝的路州县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先作一交代:①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强化中央集权;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的形式当上皇帝的,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也必须强化中央集权。

然后设问:“假如你是赵匡胤,建立政权之后你会怎么办?”从而导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学习。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曾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如何平息战事、使赵氏天下长久的办法。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解决的办法是“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所以,宋初首先剥夺节度史的兵权,派文臣做知州,设路、州、线三级,来强化中央集权,重点就是改变唐朝后期以来“君弱里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4.元的行省制度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