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1936-1997)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老师领进门》课文原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老师领进门》课文原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老师领进门》课文原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老师领进门》课文原文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就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

四个班只有40人。

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

田老师执教40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今年70岁,退休已经十多年了。

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

每个一年级小学生,与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同座。

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让三年级的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轮到给一年级上课时,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首诗为内容,编出一段故事,讲得娓娓动听。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

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

”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

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当年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 8.蒲柳人家(节选)_刘绍棠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 8.蒲柳人家(节选)_刘绍棠

其次,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 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 艺术的表现手法。
《蒲柳人家》中无论一丈青大娘的大闹运河 滩,何大学问的威镇古北口,还是后来的巧计锄 奸、智斗花鞋杜四,无不出奇制胜,神乎其神, 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 林”等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 刀相助”的义举。
人物形象
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
何大学问
何满子
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机灵顽皮, 纯真稚气,聪慧灵秀,伶俐可爱, 疼爱爷爷,天真,好问好学,好动 顽劣,小男子汉。
一丈青大娘
身强体壮、泼辣胆大、性格豪爽。 爱憎分明、侠肝义胆、打抱不平。 热心善良、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何大学问
侠肝义胆, 仗义疏财, 慷慨豁 达;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 气;疼爱孙子;具有朴素的爱国 情怀。
《蒲柳人家》内容梗概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 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 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 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 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 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 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大量使用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 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 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借鉴传统小说和说唱艺术的语言。讲究 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Βιβλιοθήκη 相间,读来 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何满子 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2.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事?
1936年,也就是抗战前夕; 北京东北大运河畔。
3.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写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当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北京人。

他幼年成才,被誉为“神童作家”。

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私访记》《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集《鹧鸪天》《烟村四五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其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创作背景刘绍棠从被放逐的精神荒原上归来,便回到了他那充满了眷恋之情的运河两岸,这魂牵梦萦的故乡的热土,这哺育过他、让他难忘的童年的乡亲,这长着垂柳的河岸,这河滩旁的蒲柳小屋,无处不牵动着他的种种思绪、缕缕诗情,于是《蒲柳人家》诞生了。

三、字词解释腌臜:脏;不干净。

荣膺: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隐匿:隐藏、躲起来。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攀高枝儿: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断壁残垣:残缺不全的墙壁。

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14):以何满子为线索,引出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等传奇人物。

第二部分(15-35):主要介绍了何大学问的典型性格及其生活经历,塑造了他侠肝义胆、好说大话、爱讲排场的形象。

五、问题归纳1.“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何表达效果?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天气炎热,为何满子被爷爷拴在立柱上的情节渲染氛围。

2.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蒲柳人家

蒲柳人家

何大学问
何大学问
也是同样的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和一丈青大 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长得像关公,脾气性 格也像关老爷一样肋插刀。当然, 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好说点大话,喜欢戴高帽, 虽没有多少钱,却爱讲排场,摆阔气,每次从口 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 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因此得了个“何 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 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 不禁。
一丈青大娘性格: 泼辣大胆 性格豪爽 热情正直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淳厚朴实
写一丈青大娘“一双大脚” 有什么文化内涵?单单是表现她 脚大吗? • 旧时封建礼法要求女子裹脚,而不 裹脚者,一般是有反叛精神,不受 封建礼法约束的人。 • 这和她“一丈青”的外号是一致的。
• 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 满子……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 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 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 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 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 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 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 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 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 做好吃的去了。 • ……
何满子
点此播放视频
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 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机灵 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 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点此播放视频
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农村 小朋友的特点,极富乡土特色和 生活气息。
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以六岁小孩何满子为线索 展开情节,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 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热诚 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 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天妒英才叹早逝 乡土文学犹垂香 探刘绍棠北京故居

天妒英才叹早逝 乡土文学犹垂香 探刘绍棠北京故居

化·生活 CELEBRITY HOUSE 名人故居栏目主持:陆杨天妒英才叹早逝乡土文学犹垂香探刘绍棠北京故居刘绍棠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被誉为“大运河之子”,他1936年2月29日诞生在北京市通州的一个小村庄,今年是他诞辰77周年。

刘绍棠13岁就以“神童作家”的美名登上文坛,备受文化界和读者的关爱。

不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蒙受了20余年的冤屈与磨难。

新时期的到来,刘绍棠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写出数百万字的乡土小说。

刘绍棠一生都生活在北京,北京见证了他大起大落的悲喜人生。

文:陆杨刘绍棠(1936-1997),中国著名作家,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

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1956年夏,刘绍棠与潞河中学好友游颐和园1948年7月,12岁的刘绍棠投考北平22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大运河畔的童年生活刘绍棠出生在通州区大运河畔儒林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儒林村在通州东南部,大运河东岸的沙滩上,形成于清朝初年。

村名“儒林”,并不是因为村中出过儒学大师或著名学者,恰恰相反,贫困的小村几百年也没出过一个有学问的人。

刘绍棠从小就出奇的聪明。

当时村里有一个小饭铺,开得很红火,却一直没有名字。

一天,饭铺老板请了外村两个教书先生给饭铺起名。

两人酒足饭饱后抓耳挠腮仍想不出好名字,这时在门口玩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两个先生和店中人都极为惊讶。

后来饭铺正式起名“柳香居”,还请人写了匾额。

这一年春节,刘绍棠又为饭铺写了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这一年刘绍棠不满7岁。

柳蒲人家

柳蒲人家

刘绍棠: 文坛奇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 发表短篇小说。 • 1951年(15岁)到河北文联工 作。 • 1952年(16岁)发表短篇小说 《青枝绿叶》,并选入中学语 文课本,被称为“神童作家”。 • 1954年入北大中文系。 • 1956年入中国作家协会。 • 1957年划为“右派”, 中断 写作22年。 • 进步或激烈者称为"左派","倒 退"保守者称为"右派"。
一丈青扈三娘
蒲柳人家里面也有这样的一个人物 那就是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 • 一个老奶奶,怎么能有这样的绰号 呢? • 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呢? • 请阅读有关章节得出自己的答案
一丈青原是《水浒传》 中扈三娘的绰号。她是 梁山第一女将,武艺高 强,一双刀神出鬼没, 更有用绳套的绝技,阵 前用绳套捉人十分厉害 一丈青大娘


• 1、预习《变色龙》 • 2、课后阅读《水浒传》《说岳 传》等
语言
泼辣大胆、爱打抱不平
• 旧时封建礼法要求女子裹脚,而不 裹脚者,一般是有反叛精神,不受 封建礼法约束的人。
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 口……一阵风冲下河坡……手戳着他 们的鼻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 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 的河柳……挥舞起来……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 风风火火, 骂不住声……
• 赞颂的是哪一类人的什么品 质?
赞颂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热诚 正直的感情(一丈青大娘),以 及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 见(何大学问)的美好品格和高 尚情操
• 通过一个人的可以把本文的其他人物联系 起来,那就是? • 何满子 • 他就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作家刘绍棠的资料

作家刘绍棠的资料

作家刘绍棠的资料刘绍棠(1936-1997)男,汉族,著名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

1936年2月29日出生。

1948年参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1997年3月11日病逝。

终年61岁。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

青少年时代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

这时期的作品清新、淡雅,把土改后的农村写得嫩苗遍野,生机盎然,受孙犁作品深刻影响,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

后遭波折,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12部《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这个年月》、《十步香草》、《敬柳亭说书》、《野婚》、《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孤村》、《村妇》(第一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余部。

另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0卷)出版。

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出版《乡土与创作》、《乡土文学四十年》等9部散论、随笔集。

全部著作共60种,约700万字,被公认为是高产、优产、稳产作家。

他还提出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今昔交叉,城乡结合,自然成趣,雅俗共赏"的乡土文学理论。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预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预习知识点总结

《蒲柳人家》预习知识点总结预习须知一、作品简介“蒲柳”指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课文中以“蒲柳人家”代指普通贫苦农家。

《蒲柳人家》通过一个六岁儿童何满子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冀东北农村的深入开展,生动地描述了一批中国农民的栩栩如生的形象,以及他们在运河滩这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英勇斗争的事迹。

二、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

其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蛾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长篇小说《京门脸子》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梆bāng:方言,敲打。

腌ā臜za:弄脏。

乍zhà蓬péng:秋天原野上翻飞的蓬蒿。

捯dáo气:临死前急促、断断续续地呼吸。

文中指喘息。

到了liǎo儿:到最后,最终。

荣膺yīng:光荣地接受或承当。

腻nì歪wai:①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觉厌烦。

②厌恶。

③无聊。

④干一些情侣之间比较亲昵的事,说一些亲昵的话。

在北方方言中意思是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觉厌烦。

熏xūn陶táo: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如坐针毡zhān:好像坐在插了针的毡子上。

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二、主题概述《蒲柳人家》全篇共12节,课文节选了小说的前两节。

本文节选的部分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北运河边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主要表现了何满子的聪明伶俐、顽皮淘气,“一丈青大娘”的豪爽泼辣、爱打抱不平、刚正不阿以及“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仗义轻财。

作者热情歌颂了这些劳动人民的淳厚朴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谷鸟叫声给了他灵感
这一年放暑假时,他又回到家乡。那时村里搞了互助组,引起他的兴趣。 他了解情况,进行艺术加工,产生了创作冲动,可是从何入手,一时捉 摸不定。夏天晚上很热,他就在村外找个风凉空地,躺下睡,可是怎么 也睡不着,他浮想联翩,苦苦思索小说的开头。这时,河边的树林里布 谷鸟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那声音清脆悠远,动人心弦,更使 他夜不能寐。突然,布谷鸟的叫声给了他灵感,从这里开头不是很有意 境吗?于是,小说的开头就写男女主人公在布谷鸟叫声中相识河边。 《青枝绿叶》写成后,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被编 进了高中课本。刘绍棠又以此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并因 此一举成名。那年,他只有16岁。 1954年他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刻苦读书,文学修养日深,作品更 有力度,在写作上他更加投入。他的文学欲特别强,写小说时,一动了 笔就融进自己作品的情境中,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甚至痛哭失声, 跟“跳大神儿一样”。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
扎根乡土, 扎根乡土,不懈创作
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剥夺写作权力,先是在京郊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劳动, 后来回到家乡当社员,一去就是20年。他扎根于芬芳的泥土中,收集材料,体 验民情,不停地写作。家乡人民同情他,保护他,抚慰他,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 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 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他值 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在大地颤拌时,他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 停挥。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当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 写作之中,人们招呼他才醒过梦来,持笔挟书从房门跑出来。他对于创作就是这 样痴情投入。 他曾写诗曰: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弄文违世情, 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试 目看,花开二度春。 这诗写出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 他绝不自甘沉沦,依然埋头写作。他说,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 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三十年。他把自己 的笔伸向普通的农家。 1979年重返文坛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 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 的作品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优美,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
重新从21岁开始 重新从 岁开始
他常说,作家要想到老百姓,别故意玩深沉,玩让人看不懂的东西,要 写就写识字人爱看,不识字的人爱听的。所以他的作品有个性,老百姓 爱读。从1984年到1988年,他先后写了《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 丝》、《十步香草》等七部长篇小说。 1988年8月, 由于他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经抢救治 疗,除他的左半部身体有一些不听使唤外,他的大脑和言语功能,以 及用来握笔的右手,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大病之后的刘绍棠凭着自 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又开始写作了。 1991年 7月,国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 家”称彰他为祖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他说,我 要重新从21岁开始,一刻不敢懈怠,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
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北京 人,作家.
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 刘绍棠
作者简介: 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 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 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 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 派”, 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 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 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 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 风》、《小荷才露 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 《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 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 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 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扎根乡土, 扎根乡土,矢志不移
刘绍棠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 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 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 创作的洋洋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不少被 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 各国广泛流传。
从13岁开始写作 岁开始写作
刘绍棠1936年2月出生在大运河岸边的儒林村一个普通农家。他从13岁 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 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他那时就 想过一辈子肖洛霍夫式的田园生活,住在家乡写乡土小说。他以自己的 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 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 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中央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在团 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 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 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 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 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