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八上《枣核》word教案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枣核》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枣核》教案范文

《枣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枣核》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类似的故事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枣核》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设计类似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枣核》的PPT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枣核》。
(2)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或黑板展示课文《枣核》的。
(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过程中所收集的传统节日的资料。
(3)提问:你们对传统节日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枣核》也与传统节日有关,大家猜猜看,课文讲述的是哪个节日的故事呢?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枣核》,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补充并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如枣核、母亲等。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角色有哪些特点?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这些特点?(3)教师总结并板书:勇敢、善良、聪明、乐于助人等品质。
《枣核》教案(3篇)

《枣核》教案(精选3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巧设悬念的手法。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
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导拨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
(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投影出示问题)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枣核教案设计

《枣核》教案
教学目标: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难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
二.听读枣核露真情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2.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揭示主旨的句子。
三.寻觅枣核见真情
思考:小小的枣核寄托着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思乡之情,你从哪里看得出她“这么依恋故土”的?
提示:从枣核入手,文中几次出现了枣核?
四.重回枣核入真情
思乡的物象俯拾皆是,为何“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非要枣核来弥补呢?
提示:1.你能挖掘这些事物的什么内涵?(与思乡是否相关)
2.你觉得枣核和这些事物有什么不同?
五.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实战演练
大:“感动”,“母爱”
小:“缺口陶瓷碗”,“柿子树”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民族————故土
依恋
旧时同窗————枣核
1。
《枣核》教案六篇

《枣核》教案六篇《枣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
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
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
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出示相关句子: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
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枣核》八年级语文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枣核》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迷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言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朴实的叙说,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手腕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古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经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方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古代诗《月之故乡》,我们经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甚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
古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以下字词吗?2、看看哪一组能精确解释以下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全体感知课文读一读、找一找:1、自在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本文的次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经过气势磅礴的严重事情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经过甚么来表现?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线索:枣核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求1、作者的旧时同学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甚么关系?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学心中的地位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次要经过她倾诉思乡的心思活动,特别是安慰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成绩: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甚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甚么?(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思北海泛舟的情景)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七)语文活动1、海外游子还可以经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3. 分析并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2. 难点:理解枣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与思乡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枣核》。
2. 新课呈现(20 分钟)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认真聆听。
-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如“蹊跷”、“嫣红”、“山坳”等。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课堂练习(10 分钟)
-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感受。
- 选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4.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人物情感等。
5. 课后作业(5 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家乡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1.3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示范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故事情节分析4.1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课文主题。
第二课时1.人物分析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1.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2.课文主题探讨2.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3.重点句子分析3.1学生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
3.2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象征意义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3.1教师提供其他文学作品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2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成果。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萧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1听写字词
2梳理课文结构
3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