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沪教版一、原文白杨树实在是不一般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功效,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假设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通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若是不是宛假设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示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或许是“雄壮”,或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是同时你的眼睛或许感觉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但是霎时间,若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屹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实在是不一般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一般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概向上,而且牢牢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滑腻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维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尽力向上进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屹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决不是一般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或许你要说它不美。
若是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可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顽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八年级全一册沪教版知识点

八年级全一册沪教版知识点八年级是初中学业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初中学业的中转站。
对于公立学校来说,在这个阶段要完成全一册的学习。
八年级全一册沪教版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影响极为重要,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语文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口头交流和文字交流工具。
在八年级全一册中,语文教材主要涵盖情感、人生、爱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1. 《山海经》:这是古代神话传说的集锦,是古代神话文化的重要遗产,它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很大帮助。
2. 《草房子》: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的长篇小说,其中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困苦和斗争。
3. 《少年中国说》:这是一篇徐秉龙所写的少年励志故事。
它通过主人公南柯一梦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有勇气、抱负和坚持。
数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生产、科学研究、现代文明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八年级全一册中,数学教材主要涵盖数学初步、图形初步、代数初步、函数初步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1. 整数与分数的加减运算。
2. 平面图形的分类及性质。
3. 代数式的简单运算,以及两个一次方程组的求解。
4. 函数及其图象。
英语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兼学科,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八年级全一册中,英语教材主要涵盖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1. 讲述生活、规则和观察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
2. 介绍地点和使用方向的能力。
3. 谈论喜爱的电影/电视节目和介绍电影或者明星的信息的能力。
4. 写一份个人简历或者参观某个著名景点的能力。
物理物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它探索物质的属性、运动、能量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八年级全一册中,物理教材主要涵盖物态及运动的性质、能量变化及其守恒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1. 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介绍物体的密度和密度的计算。
3. 讲述能量的基本概念和能量的守恒定理。
4. 介绍电路和电路中各种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化学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五篇】

【导语】以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沪教版⼋年级语⽂上册知识点总结【五篇】,供⼤家学习参考。
第26课三峡 ⼀、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
阙quē曦xī襄xiāng陵湍tuān 漱shù属zhǔ引凄异 2.解释下⾯加点的词语。
(1)夏⽔襄陵。
襄:上。
(2)沿溯阻绝。
沿:顺流⽽下。
溯:逆流⽽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飞奔的马。
疾:快。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实在。
(6)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7)哀转久绝。
绝;消失,停⽌。
(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飞漱:急流冲荡。
⼆、重点句⼦背记知识清单 1.⽤原⽂填空。
(1)写三峡连绵、⾼耸的⼭势的句⼦是两岸连⼭,略⽆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亭午夜分,不见曦⽉。
(2)写三峡夏季⽔势之⼤的句⼦是流之速的句⼦是夏⽔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以渲染三峡凄清悲凉⽓氛的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点拨:“阙”“曦”“襄”等字易写错。
2.将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午夜分,不见曦⽉。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的。
点拨:重点理解“⾃⾮”“亭午”“夜分”等词语。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的急流清波回旋,绿⾊的⽔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
点拨:重点理解“素湍”“回清”等词语。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清,树荣,⼭⾼,草盛,实在是趣味⽆穷。
点拨:重点理解“清”“荣”“峻”“茂”等词语。
(4)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空⾕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听到⾼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
(那叫声)在空⾕中回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点拨:重点理解“属”“引”“绝”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描写三峡四季景⾊的内容。
⾄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沪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

陋
无所不诵之陋
56
会
1垓下之会
2会宾客大宴会
57
更
更有小说家言
58Hale Waihona Puke 遗犹不遗忘(《勉学》)
59
决
1舍问,其奚决焉《问说》
2孔子不能决也
60
病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5—8单元)文常、主旨归纳
篇目
文常
(出处、作者、朝代)
主旨
(道理、启示;人物形象)
《孔孟论学》
1、
2、
3、
2读《异》至韦编三绝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7
致
1不专心致志
2家贫难致
38
使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使与书俱
39
俱
虽与之俱学//使与书俱
40
尽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1
去
1今日存明日去
俸去书来
2委而去之
3西蜀之去南海
42
假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43
业
若业为我所有
44
异
1姑俟异日观
2水土异也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45
观
4、
5、
6、
《黄生借书说》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17
从
1七十而从心所欲//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战则请从//隶而从者
18
信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9
故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有所览辄省记
2公问其故
20
作
1而后作/一鼓作气
八年级沪版所有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沪版所有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考试分数比较重要的一年。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八年级沪版的知识点,本文将对所有
知识点进行总结。
数学
1. 整式的概念与简单应用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3.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方程
4. 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
语文
1. 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2. 古诗词文学常识与运用
3. 修辞与文言语法
4. 写作基本技能与方法
英语
1. 语法知识的掌握
2. 知名人物传记阅读
3. 中考英语写作基础
4. 听说读写能力的素养提升
物理
1. 理解压力与力的大小及计算方法
2. 了解声音与光的基本原理
3. 电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4. 物理实验方法与结论
化学
1. 基本的化学概念与实验技能
2. 认识元素周期表
3.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的写法与应用
4. 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
生物
1. 细胞的组成与功能
2. 遗传的规律与田间实验
3. 植物与动物的生长发育
4. 生物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总之,八年级沪版的知识点很多,但通过耐心的学习和复习,相信同学们能够轻松掌握所有知识点,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整理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整理沪教版一、作者资料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诞生在一个思想观念很是新颖的家庭里,从小同意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二、闻名作品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闻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三、写作风格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一辈子”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慢慢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可是不管观念的转变如何,他都牢牢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
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伐,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偏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术的探讨,积存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体会。
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利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增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奉献。
四、人物评判茅盾制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
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切挖掘,制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
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漠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期的线索排列组成了社会的纪年史。
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各阶级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人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五、小练习《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八年级上沪教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沪教版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学期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一年,学生需要全面掌握各个科目的知识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对八年级上沪教版的各个科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语文语文学科中,需要学生掌握词汇、阅读理解、写作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词汇方面,学生需要注重积累生词,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注重阅读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并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如寻读、推测等;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掌握基本的写作格式,如作文的开头、中间、结尾等。
数学数学学科中,需要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如数与代数表达、图形与三角形、比例与倍数等。
此外,学生也需要掌握解答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解方程、化简分式、求平方根等。
英语英语学科中,需要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常用词汇、听说读写能力等。
在语法方面,学生需要了解英语的基本句型和语法规则,并在练习中掌握其运用。
在词汇方面,学生需要积累常用词汇,理解词汇的使用和含义。
在听说读写方面,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培养自己的口语与听力能力。
物理物理学科中,需要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如物理量与单位、电路图与基本电路等。
学生也需要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与规律,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化学化学学科中,需要学生掌握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并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规则。
同时,学生也需要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生物生物学科中,需要学生了解人体生理、生态与环境保护等知识。
在人体生理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
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学生需要了解生态平衡、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方法。
总之,八年级上学期是一个全面积累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各个学科中认真学习和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第30课诗四首

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诗人王维。
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朝,(朝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爱国诗人陆游。
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一、第一单元:战争记忆1、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单元:爱的旋律1、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2、掌握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掌握每一个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背影》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并写出对重点语言的理解。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说明文知识点:一、说明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等。
1.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3.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
7.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二、说明的顺序在确定了说明的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才能说得条分缕析,中心突出。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条理性的。
写说明文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
比如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块浮雕的说明,显然是首先考虑到了它所反映的历史过程,按时间先后一一说明的。
2.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是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特点和一般人参观它的规律,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的。
3.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如《食物从何处来》,先从“——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论,再由这个理论引出“如何获得食物”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对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在说明“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⑴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⑴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⑵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1、基础知识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