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1---9课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1-3课)第一课: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化石的形成不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

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

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我们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

昆虫的化石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

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

这是一块鱼化石,鱼死后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因为肉食动物的牙齿比较尖锐,草食动物一般牙齿扁平。

化石可以从中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有所不同。

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

现代马更能适应温带草原生活,主要表现在现代马体型高大,中趾发达。

更适应草原生活,牙齿更适应取食干草。

以马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规律。

是(___)的著作,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

恐龙是距今()亿年前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但最终灭绝了。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1. 生物学知识点:
- 动物:不同动物的分类、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 植物:不同植物的分类、结构特征、生长过程和生态功能。

- 生物的繁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过程和方式。

- 生物的生长发育: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生长规律和环境因素
对生长的影响。

-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和生存方式。

2. 物质与能量知识点:
- 物质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和物质的分
解与组合。

- 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 热能和能量转换:热能的产生、传递和利用方式,能量转换的
过程和形式。

- 电能及电的应用:电的产生、传导、应用和实用电器的使用。

3. 物质与环境知识点:
- 空气和水:空气的组成、特性和空气的净化与保护;水的重
要性、水的循环和水的污染防治。

- 土壤和地球:土壤的组成、土壤中生物和养分的循环;地球
的组成、形状和运动以及地貌的形成。

4. 灾害与防护知识点:
- 自然界的灾害:洪涝、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和应急措施。

- 人类的灾害:人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
重要性。

5. 科学实验与观察知识点: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规律与规律推理: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规律和进行规律推理。

以上是《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不同有所调整。

请参考您所使用的具体教材进行学习。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1——3课〉第一课化石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4、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5、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6、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答:〈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 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的〉7、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答:〈不是,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8、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答:〈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9、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答:〈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10、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答:〈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1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答:〈鱼死后〈或者被活埋〉〉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1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答:〈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因为肉食动物的牙齿比较尖锐,草食动物一般牙齿扁平〉13、化石有什么作用?答:〈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1、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2、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3、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4、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5、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答:〈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6、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更能适应,主要表现在现代马体型高大,中趾发达。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每一课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每一课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

一、化石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化石可以了解生物进化演变过程;帮助确定地层年代、地貌;找到矿产。

2、植物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植物受破坏后,被沉积的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它的上下层变成石头一样,它也变成了石头一样的植物化石。

3、鱼化石是怎样形成的:鱼在死亡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它的上下层变成石头一样,它也变成了石头一样的鱼化石。

4、第一个恐龙是食肉恐龙,因为它的牙齿长、尖、锋利;第二个恐龙是食草恐龙,因为它的牙齿扁平、短、钝。

5、现代技术复原:中华龙鸟化石、猛犸象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琥珀昆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活化石有大熊猫、中华鲟、白鱀豚、娃娃鱼、蝾螈、银杏、银杉、水杉、苏铁等。

答:这几种典型马的前肢变化特点:脚趾数从4趾进化为单趾;趾从细长进化为单趾发达、掌骨圆长;前肢从细短进化为粗长壮、蹄从小蹄不明显进化为发达。

2、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现代马比它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

表现在现代马单趾发达、掌骨圆长;前肢粗长壮;蹄发达;体型高大;适合在草原上奔跑,找食躲敌害;牙齿适应于吃干草。

3、谁能生存下来1、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答:环境变化了,喙大而强壮的地雀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生存下来,这就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小岛上生活着各种地雀,后来小岛变干旱了,使种子数量少了,很快只剩下外壳坚硬的种子,喙大而强壮的地雀能啄开坚硬的种子,适应环境能力强,生存下来了。

喙小而不坚固的地雀没能度过这场干旱而灭绝了。

2、达尔文《物种起源》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6、活化石: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5、请你论述中华龙鸟与现代鸟之间的关系。

答:中华龙鸟翼端的趾逐步退化为现代鸟发育完全的翅膀;中华龙鸟口中的牙逐步退化为现代鸟的角质喙。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6、活化石: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5、请你论述中华龙鸟与现代鸟之间的关系。

答:中华龙鸟翼端的趾逐步退化为现代鸟发育完全的翅膀;中华龙鸟口中的牙逐步退化为现代鸟的角质喙。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華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农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 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r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样坚唤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OOzi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1---9课复习资料
1、什么叫化石?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研究化石的作用?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是怎样形成的?①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

②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

③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④挖掘化石。

(能推断鱼化石怎么形成?)
4、化石有哪几种?①实体化石,如桫椤叶化石。

②模铸化石,如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

③特殊化石,如琥珀昆虫化石。

④遗迹化石。

⑤化学化石等种类。

5、图1是肉食性恐龙,因为它的牙齿又尖又锋利;图2是草食性恐龙,因为它的牙齿很平整。

6、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7、从50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马的前肢变化有什么特点?脚趾数越来越少,中趾越来越发达,逐渐变成了蹄。

8、课本第8页小资料。

(1至5段)
9、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现代马比它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因为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应在草原上奔跑,牙齿也适应于取食干草,所以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

10、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喙大而强壮的地雀,能咬破坚硬的种子,吃到食物,适应环境,生存了下来。

喙小而不坚固的地雀,不能咬破坚硬的种子,吃不到食物,不适应环境,不能生存下来。

11、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1831年,他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环球旅行,历时5年,观察和搜集了动物、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2、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他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13、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化、演变着。

14、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有颈短的,都有食物吃。

②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地处的食物都吃光了,只有高处的食物。

③长颈的长颈鹿能吃到高处的
食物,生存了下来,而颈短的吃不到高处的食物,死去了,所以现在只剩下长颈的长颈鹿。

15、恐龙灭绝的原因?课本11页小资料。

16、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
17、月球表面高低起伏。

我们看到月球表面比较明亮的地方是高原,比较阴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

18、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其中大的环形山直径达235千米。

观察发现,环形山的形状很像火山口和陨星坑。

19、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20、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最低温度可降到-183℃。

21、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可能是①月球多次发生火山爆发形成的。

②多次发生陨星撞击月球形成的。

22、大力士在地球所举起的重物,为什么小学生在月球能举起?因为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23、月球上有风雨雷电现象吗?没有,因为地球上各种天气现象实际上是大气和水循环的结果,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自然不会产生风雨雷电现象。

24、月球上有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吗?没有,因为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必须有空气和水,而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

25、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东向西移动,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没有变化;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在不断变化。

26、我们在北半球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对月球进行观察,应选择从农历月初开始,上半月在日落时定时观察,下半月在日出时定时观察。

27、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的变化,月相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周期是29.5天。

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新月”。

农历初二、初三在西部天空露出的像峨眉一样的月亮叫“峨眉月”;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上弦月”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满月”。

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天空的月牙叫“残月”。

28、21页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
(凸亏月)(下弦月)残月
29、当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是新月;当地球处于太阳与月亮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是满月。

30、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发生的,当月
球围绕地球公转时,我们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不断发生变化,形成月相变化。

3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不停的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32、课本24页小资料。

(一、二、五段)
33、上月球考察,必须携带哪些物品?并简要说明携带的理由。

①氧气、水。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②食物。

因为月球上没有生物。

③通信设备。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④穿特制宇航服。

既能御寒又能防热,因为月球上昼夜温差大。

⑤防护设备。

因为月球上引力小。

⑥科研设备、考察设备。

因为要对月球进行研究。

34、有关月球的诗句?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35、观察太阳的方法?①用电焊护目镜片观察太阳。

②在一盆清水中滴上墨汁,使其均匀散开,观察墨汁水中的太阳。

36、安全警示:注意不要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

37、课本30页小资料。

38、简要说一说在植物的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太阳起了哪些作用?太阳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光照和温度,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使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促进水在植物体内循环;使植物形成自己的发育节律。

39、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没有太阳,植物就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也不会形成发育节律,就没有植物的生命活动。

40、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影响?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光照和温度,日照长短和温度有周期性变化,影响动物的生活和生长发育,如动物的迁徙等。

41、有人说,因为有太阳,地球上才具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这句话是对的。

因为太阳为地球上的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光照和温度,没有太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也不会形成发育节律,就没有植物;没有植物,就没有植食动物,也就没有肉食动物,于是就没有地球上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