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授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
《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叶澜教授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好课五标准讲座人:张胜杰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的五个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的五个评价的标准: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 :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 :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基本要求(3) :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

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①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叶澜教授 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一堂好课的标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①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叶澜教授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
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
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
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澜教授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基本要求(2) :有效率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基本要求(3) :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基本要求(4):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公开课、观摩课应该是“研讨课”,平实的课。
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基本要求(5) :有待完善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阅读全文(410)| 回复(3)| 引用通告(0)| 鲜花(今0昨0周1共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