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第六章-相似理论
第四版传热学第五、六,七 八 章习题解答

第五章复习题1、试用简明的语言说明热边界层的概念。
答:在壁面附近的一个薄层内,流体温度在壁面的法线方向上发生剧烈变化,而在此薄层之外,流体的温度梯度几乎为零,固体表面附近流体温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这一薄层称为温度边界层或热边界层。
2、与完全的能量方程相比,边界层能量方程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答:与完全的能量方程相比,它忽略了主流方向温度的次变化率σα22x A ,因此仅适用于边界层内,不适用整个流体。
3、式(5—4)与导热问题的第三类边界条件式(2—17)有什么区别?答:=∂∆∂-=yyt th λ(5—4))()(f w t t h h t-=∂∂-λ (2—11)式(5—4)中的h 是未知量,而式(2—17)中的h 是作为已知的边界条件给出,此外(2—17)中的λ为固体导热系数而此式为流体导热系数,式(5—4)将用来导出一个包括h 的无量纲数,只是局部表面传热系数,而整个换热表面的表面系数应该把牛顿冷却公式应用到整个表面而得出。
4、式(5—4)表面,在边界上垂直壁面的热量传递完全依靠导热,那么在对流换热中,流体的流动起什么作用?答:固体表面所形成的边界层的厚度除了与流体的粘性有关外还与主流区的速度有关,流动速度越大,边界层越薄,因此导热的热阻也就越小,因此起到影响传热大小5、对流换热问题完整的数字描述应包括什么内容?既然对大多数实际对流传热问题尚无法求得其精确解,那么建立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字描述有什么意义?答:对流换热问题完整的数字描述应包括: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及定解条件,定解条件包括,(1)初始条件 (2)边界条件 (速度、压力及温度)建立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字描述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对流换热中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每一种关系都必须满足动量,能量和质量守恒关系,避免在研究遗漏某种物理因素。
基本概念与定性分析5-1 、对于流体外标平板的流动,试用数量级分析的方法,从动量方程引出边界层厚度的如下变化关系式:x xRe 1~δ解:对于流体外标平板的流动,其动量方程为:221xy u v dx d y u v x y u ∂+-=∂∂+∂∂ρρ 根据数量级的关系,主流方的数量级为1,y 方线的数量级为δ则有2211111111δρδδv +⨯-=⨯+⨯ 从上式可以看出等式左侧的数量级为1级,那么,等式右侧也是数量级为1级, 为使等式是数量级为1,则v 必须是2δ量级。
传热学第七版知识点总结

传热学第七版知识点总结●绪论●热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产生条件●有温差●有接触●导热量计算式●重要的物理量Rt—热阻●热对流●牛顿冷却公式●h—表面传热系数●Rh—既1➗h—单位表面积上的对流传热热阻●热辐射●斯蒂芬—玻尔茨曼定律●黑体辐射力Eb●斯蒂芬—玻尔茨曼常量(5678)●实际物体表面发射率(黑度)●传热过程●k为传热系数p5●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温度场●t=f(x,y,z,t)●稳态导热与非稳态导热●等温面与等温线(类比等高线)●温度梯度●方向为法线●gradt●指向温度增加的方向●热流(密度)矢量●直角坐标系●圆柱坐标系●圆球坐标系●傅里叶定律●适用条件:各向同性物体●公式见p12●热导率●注意多孔材料的导温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式●微元体的热平衡●热扩散率●方程简化问题p19●有无穷多个解●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几何条件●物理条件●导热过程的热物性参数●时间条件●也叫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已知温度分布●第二类边界条件●已知热分布●第三类边界条件●已知tf和h●第二章:稳态导热●通过平壁的导热●第一类边界条件●温度只沿厚度发生变化,H和W远大于壁厚●第三类边界条件●已知tf1和2,h1和2●通过复合平壁的导热●具有内热源的平壁导热●通过圆筒壁的导热●公式见p37●掌握计算公式及传热过程●掌握临界热绝缘直径dc●通过肋壁的导热●直肋●牛顿冷却公式●环肋●肋片效率●通过接触面的导热●了解接触热阻Rc●二维稳态导热●了解简化计算方法●形状因子S●第三章: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类型和特点●了解过程●了解变化阶段●无限大平壁的瞬态导热●加热或冷却过程的分析解法●表达式及物理意义●傅立叶数Fo●毕渥准则Bi●集总参数法●应用条件●见课本p69●物理意义●见课本p70●半无限大物体的瞬态导热●其他形状物体的瞬态导热●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第四章:导热数值解法基础●建立离散方程的方法●有限差分法●一阶截差公式p91●控制容积法●根据傅立叶定律表示导热量●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节点方程的建立●热平衡法●勿忽略边界节点●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显式差分●勿忽略稳定性要求●隐式差分●第五章:对流传热分析●对流传热概述●流动的起因和状态●起因●自然对流●受迫对流●流速快强度大h高●状态●层流●紊流●采用较多●流体的热物理性质●热物性●比热容●热导率●液体大于气体●密度●黏度●大了不利于对流传热●液体●温度越高黏度越低●气体●温度越高黏度越大●定性温度●流体温度●主流温度●管道进出口平均温度●容积平均温度●壁表面温度●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的算数平均值●流体的相变●相变传热●传热表面几何因素●壁面形状●长度●定型长度l●粗糙度●流体的相对位置●外部流动●外掠平板●外掠圆管及管束●内部流动●管内流动●槽内流动●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对流传热过程微分方程式●见课本p116公式5-2●第一类边界条件●已知壁温●第二类边界条件●已知热流密度q●连续性方程●质量流量M的概念●p117公式5-3●二维常物性不可压缩流体稳态流动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微分方程式●动量守恒方程式●p118公式5-4●N- S方程●注意各项的含义●能量守恒微分方程式●四种热量●导热量●热对流传递的能量●表面切向应力对微元体做功的热(耗散热)●内热源产生的热●方程式p119公式5-5●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流动边界层●层流边界层●紊流边界层●层流底层(黏性底层)●会画分布规律●热边界层●也称温度边界层●会画分布规律●数量级分析与边界层微分方程●普朗特数Pr的概念●外掠平板层流传热边界层微分方程式分析解简述●熟记雷诺准则●努谢尔特数Nu含义●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两传类比见p132内容较多●动量传递●掌握雷诺类比率●热量传递●掌握柯尔朋类比率●相似理论基础●三个相似原理●同类物理现象●同名的已定特征数相等●单值性条件相似●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几何条件●物理条件●对流传热过程的数值求解方法简介p145 ●第六章:单相流体对流传热●会用准则关联式计算h●p162例题●确定定性温度,定型尺寸●查物性参数计算Re●附录2●选择准则关联式●p160公式6-4●第七章:凝结与沸腾传热●凝结传热●形成和传热模式的不同●珠状凝结●膜状凝结●了解影响因素●了解关联式的应用●沸腾传热●了解换热机理●掌握大空间沸腾曲线●影响因素●计算方法●热管●了解工作原理●第八章: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基本概念●理解●热辐射的本质●热辐射的特点●掌握概念●黑体●灰体●漫射体●发射率●吸收率●热辐射的基本定律●重点掌握●维恩位移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漫灰表面发射率等于吸收率●第九章:辐射传热计算●任意两黑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量●角系数●用代数法进行计算●空间热阻●封闭空腔法●三个黑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掌握热阻网格图●灰表面间●辐射换热●基尔霍夫定律计算●掌握三个灰表面●有效辐射●掌握概念●表面热阻●绝热面重辐射面●遮热板工作原理及应用●气体辐射特点●第十章:传热和换热器●通过肋壁的传热●了解计算方法●复合传热时的传热计算●传热的强化和削弱●了解措施●换热器的形式和基本构造●了解分类●平均温度差●掌握LMTD方法●换热器计算●对数平均温差法●掌握传热单元数法p305 ●换热器性能评价简述。
传热学第六章对流换热

6个未知量::速度 u、v、w;温度 t;压力 p;对流 换热系数h
6个方程:换热微分方程式、能量微分方程、x、y、z 三个方向动量微分方程、连续性微分方程
1 能量微分方程 微元体的能量守恒: ——描述流体温度场 假设:(1)流体的热物性均为常量,流体不做功 (2)无化学反应等内热源 由导热进入微元体的热量Q1 +由对流进入微元 体的热量Q2 = 微元体中流体的焓增H
2t 2t 2t 微元体导热热量:Q1 x 2 y 2 z 2 dxdydzd
微元体对流换热收支情况:
在d时间内, 由 x处的截面热对流进入微元体的热量为
' Qx c tudydzd
在d时间内, 由 x dx处的截面热对流流出微元体的热量为
由连续性方程知此项为0
t t t Q2 c u v w dxdydzd x y z
在d时间内, 微元体中流体 温度改变了(t / ) d , 其焓增为
t H c dxdydzd
能量微分方程
t t t t 2t 2t 2t u v w 2+ 2 2 x y z c x y z
boundary layer)
由于粘性作用,流体流速在靠近壁面 处随离壁面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降低; 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移状态。
流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与主流区 边界层区:流体的粘性作用起主导作用
主流区:速度梯度为0,τ=0;可视为无粘性理想流体
u , 牛顿粘性定律 y
2)热边界层(Thermal boundary layer) 热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 温度边界层 热边界层厚度t (温度边 界层):过余温度(t -tw ) 为来流过余温度(tf - tw ) 的99%处定义为t的外边 界
传热学作业——精选推荐

传热学作业第一章绪论能量平衡分析1-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与B,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答:B:杯子的保温质量好。
因为保温好的杯子热量从杯子内部传出的热量少,经外部散热以后,温度变化很小,因此几乎感觉不到热。
导热1-10 一炉子的炉墙厚13cm,总面积为20m2,平均导热系数为1.04w/m.k,内外壁温分别是520℃及50℃。
试计算通过炉墙的热损失。
如果所燃用的煤的发热量是2.09×104kJ/kg,问每天因热损失要用掉多少千克煤?解:根据傅利叶公式每天用煤Q??A?t1.04?20?(520?50)??75.2KW?0.1324?3600?75.2?310.9Kg/d4 2.09?10 1-12 在一次测定空气横向流过单根圆管的对流换热实验中,得到下列数据:管壁平均温度tw=69℃,空气温度tf=20℃,管子外径d=14mm,加热段长80mm,输入加热段的功率8.5w,如果全部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空气,试问此时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多大?解:根据牛顿冷却公式q?2?rlh?tw?tf? qh??dtw?tf=49.33W/(m2.k) 所以热阻分析1-21 有一台气体冷却器,气侧表面传热系数h1=95W/(m2.K),壁面厚?=2.5mm,??46.5W/(m.K)水侧表面传热系数h2?5800W/(m2.K)。
设传热壁可以看成平壁,试计算各个环节单位面积的热阻及从气到水的总传热系数。
你能否指出,为了强化这一传热过程,应首先从哪一环节着手?解:R1?111?0.010526;R20.0025?5.376?10?5;R31.724?10?4;h1h25800?46. 5K?则111h1h2?=94.7W/(m2.K),应强化气体侧表面传热。
第二章稳态热传导平板导热2-2 一冷藏室的墙由钢皮矿渣棉及石棉板三层叠合构成,各层的厚度依次为0.794mm.,152mm及9.5mm,导热系数分别为45W/(m.K),0.07W/(m.K)及0.1W/(m.K)。
传热学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珠状凝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凝结 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珠状凝结时, 所形成的液珠不断长大,在非水平的壁面上,因 受重力作用,液珠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就沿壁面滚 下。在滚下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合相遇的液珠, 合并成更大的液滴,另一方面也扫清了沿途的液 珠,更利于蒸汽的凝结。凝结液只是局部隔断了 蒸汽与壁面间的换热,因此其热阻要远小于膜状 凝结。
层的导热热阻是主要热阻这一特点,忽略次要因 素,是分析求解换热问题的一个典范。 Nusselt膜状理论:凝结换热系数h只决定于膜的 厚度。
合理简化假设: 1)常物性; 2)蒸汽静止,汽液界面上无对液膜的粘滞应力; 3)液膜的惯性力可以忽略;
4)汽液界面无温差,界面上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tδ=ts;
7.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纯净水蒸气凝结表面传热系数很大,凝结侧热阻不是主要部 分。若实际运行中有空气漏入,则表面传热系数明显下降。
对制冷剂凝结,主要热阻在凝结一侧,必须对凝结换热进行 强化。方法:
(1)用各种带有尖锋的表面,使在其上凝结的液膜减薄; (2)使已凝结的液体尽快从换热表面排泄掉。 (3)对水平管外凝结,可采用各种类型锯齿管或低肋管冷凝
亦适用。实验表明:当膜层Re<1600时为层流。
2.湍流膜状凝结换热实验关联式
Nu = Ga1/(
Prw Prs
)
1 4
(Re
3 4
−
253)
+
9200
式中:Ga — 伽里略数,Ga = gl 3 .
ν2
Prw — 以tw为定性温度的 Pr Ga、Re 、Prs — 以ts为定性温度
4.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西安交通大学《传热学》第六章期末考试拓展学习8

西交《传热学》第六章单相对流传热的关联式前言各位同学,以下是西交《传热学》第六章单相对流传热的关联式的,单相对流传热试验关联式,这个标题提醒了我们这一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单相状态,对流传热,试验,关联式。
单相是指没有相变的发生,怎么理解呢,就是在传热过程中传热的双方的状态没有变化,比如说在一块冰融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状态的变化。
试验,每一个理论的产生和技术的应用都要经过研究人员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因此试验是一种的重要的研究手段,从实验中可以推算出该项试验现象遵循的试验方程式即试验关联式。
主要介绍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结果,本章将按内部流动、外部流动、大空间自然对流及有限空间自然对流的顺序展开讨论。
为了通过有限次数的实验测定而得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换热规律,在进行实验以及整理实验数据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相似原理。
本章将先对相似原理进行较深入的介绍基础上,再逐一介绍各类具体的实验关联式。
一、微细尺度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及纳米流体换热简介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机械、电子、控制与能源领域,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迅速崛起。
这里的所谓“微”是指工作部件的特征尺度在1毫米(10-3 m)到微米(10-6 m)的尺度范围。
目前微型热交换器、微尺度作用器、微尺度控制器件、微尺度生物芯片等不少已经成为商业产品。
在这样微细尺度的通道内,流体的流动与热交换出现了许多与常规尺度通道中的流动与传热过程不同的特点(统称为尺度效应,size effects)。
微细尺度传热学的研究也成为传热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重要分支领域。
气体在微细尺度通道中流动时,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λ与通道的特征尺度L(对圆管取为直径)之比称为Knudsen(努森)数,是表征流动区域的重要参数:KnLλ=根据Kn数大小的不同,可以将气体的流动划分为以下四个区域连续介质区(continuum region):0.001Kn≤根据Kn数大小的不同,可以将气体的流动划分为以下四个区域连续介质区(continuum region):0.001Kn≤速度滑移与温度跳跃区(velocity slip and temperature jump r egion):0.0010.1Kn<<过渡区(transition region): 0.110Kn <<自由分子区(free-molecular region): 10Kn ≥Navier -Stokes 方程与能量方程以及无速度滑移(即固体壁面上流体速度等于当地的固体表面速度)与无温度跳跃即(固体壁面上流体的温度等于当地的固体表面的温度)边界条件仅适用于Knudsen 数小于 的连续介质区;在 0.0010.1Kn <<的范围内,上述控制方程仍然适用,但必须采用速度滑移与温度跳跃的条件;在过渡区与自由分子区基于连续介质假定而导出的Navier -Stokes 方程与能量方程不再适用,对流动与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需要采用基于分子动力论的有关原理与方程。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1 “三个W§ 1-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3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有哪些热量传递方式和环节)。
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
本章重点:1. 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热量的传递速率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 .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
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
傅立叶导热公式:(2) .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牛顿冷却公式:(3) .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电磁波只育請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咅盼才能发生辐射换热。
黑体热辐射公式:实际物体热辐射:3. 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则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
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4. 传热学研究的基础傅立叶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牛顿冷却公式+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四次方定律本章难点1. 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串联或并联)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
2. 热阻概念的理解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1. 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
为什么?2. 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 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
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 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5. 夏天,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液氮贮存容器放在一起,一个表面已结霜,另一个则没有。
传热学-第六章5

二. 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并存的混合对流 在实际对流问题中总是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相混合。 在实际对流问题中总是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相混合。 因为有温差才能换热,而有温差就有自然对流, 因为有温差才能换热,而有温差就有自然对流,因 而受迫对流中必然存在自然对流。在分析计算时可 简化。 简化。 强制对流,主要是惯性力起作用;自然对流, 强制对流,主要是惯性力起作用;自然对流,主要是 浮升力起作用,在处理问题时, 浮升力起作用,在处理问题时,是否忽略自然对流或 强迫对流取决于浮升力与惯性力的比值 取决于浮升力与惯性力的比值。 强迫对流取决于浮升力与惯性力的比值。 3 2
Ra < 108
Ra = Gr ⋅ Pr > 109
——层流 层流 ——紊流 紊流 ——过渡 过渡
108 < Ra < 109
在本课程中用Gr数判别流态。 在本课程中用Gr数判别流态。 Gr数判别流态
一. 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1)由实验可知:气体自然对流关联式为: )由实验可知:气体自然对流关联式为: ( P r )
算h,再校核假定值。 ,再校核假定值。
空气在横圆柱外自然对流的统一关联式: 5)空气在横圆柱外自然对流的统一关联式:
Nu=
0 . 3 6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定性温度为: 定性温度为:
Gr + 1 0 6 1 . 3 1 01 3 Gr = − → × ( ) / 2 tm = tw + ∞ t
2、自然对流的特点:a)如图竖直放置的热壁与冷流体 自然对流的特点: 如图竖直放置的热壁与冷流体
接触, 接触,在近壁处会形成温度边界层和速度边界层且
δ =δt在贴壁处由于粘性的作用,速度为零,在边界 在贴壁处由于粘性的作用,速度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