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第三章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 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空间的特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Y P(X1 ,Y1 ,Z1 ) 高
Y1
O

Z1
Z
X1
X
空间的特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要说明 喜玛拉雅山的空 间位置,就需要 说明它所处的经 度、纬度以及与 地面的距离即 (海拔)高度。
(二)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 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 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 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 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 长或短的过程。
时间的含义
1秒钟之内: 蜗牛爬行 1.5毫米; 马奔跑25米;
时间的含义
1秒钟之内: 地球公转30千米; 光波传播30 万千米;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 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在广义相对论中,空 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 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 余部分根本无关的了。物体 的几何性状和时钟的运动都 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 场本身却是由物质产生的。 爱因斯坦
地球公转
月球表面图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 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光年是 光在一年时间里 所行驶的距离, 约为1013公里。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 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二、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元论——认为世界有统一性;可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并列的同等重要的本原,物质和精神[如笛卡尔]; 多元论——认为世界有三个及以上的本原(如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统一性思想。
1、世界统一于物质—自然唯物主义的命题,承认自然界对于人类活动的优先性; 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 (1)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2)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实践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运动和发展的关系;
任何变化都是运动,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4、运动和矛盾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一)物理学时空观
1.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性:一维性极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性:三位性。四维时空
探寻宇宙之转
中国古代殷周时期的“五行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 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王充:“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古希腊自然哲学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视为万物的本原、始基、基质。 如:泰勒斯的水是万物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本原说(气稀薄化为火,浓厚化 为风、云、水、土、石头等);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哥啦:种子说;德谟 克利特的原子、虚空说。等等。 坚持唯物主义客观性原则,从自然界物质本身来寻找自然界事物的本原。 但是:[1]直观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2]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17世纪近代实验科学兴起。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元素概念,认为元素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简单的物 质。 19世纪初期,形成了分子—原子论,原子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 坚持唯物主义客观性原则,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克服了猜测性; 但是,他讲哲学物质范畴混同于物质结构理论,不懂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否定了物 质结构的无限可分性。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人类认识进入比原子更为深入的层次。 1879年,汤姆逊用实验发现电子,提出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精华版)郑正真1.哲学的含义、特点、功能:(1)含义:它是从总体上概括的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的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3)哲学的功能: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学科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人的功能:哲学的工具价值、精神武器;哲学的内在价值精神。

(4)哲学的社会功能: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哲学也是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本体论问题。

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否可以认识,认识论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为本原的,第一性的。

客观唯心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

(2)唯物主义肯定物质。

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们第二性的。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13春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

13春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

6.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 ) 。
A. 三思而后行
B. 弱肉强食
C. 趋利避害
D.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正确答案:AD
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BD
8.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
A. 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BCD
9.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正确答案:C
14.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
A. 纯粹是必然的
B. 纯粹是偶然的
C.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C
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是哲学发展的顶峰 。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 交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有两种,它们是和平交往和战争交往 。

实践的基本形式_整理11

实践的基本形式_整理11

11.【答案】C。

解析: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原理指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结合本题分析,题干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属于次要矛盾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题干是符合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要求的。

故本题答案选C。

12.【答案】C。

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每一把锁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正是反映了这个观点。

故本题答案选C。

13.【答案】C。

解析:实践有三种基本的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A项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项属于科学实验,C项属于生产实践,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项属于体育实践活动,不是实践的基本形式,故本题答案选C。

14.【答案】A。

解析:恩格斯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意味着人类有怎样程度的认识,A项正确。

B项错误,哲学的智慧并不是从人的主观情绪中产生,而是产生于实践。

CD项为无关选项,故本题答案选A。

15.【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题目中这句话意在强调运用、实践,任何认识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

故本题答案选D。

16.【答案】B。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但不能改造客观事物,AC项错误。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项错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使事物向着正确方向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不行。

故本题答案选B。

17.【答案】A。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20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 )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28、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 )。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要内容: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四、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一)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哲学上的一元论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与之相反,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答案的正确性。

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

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无法将物质和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即使是笛卡儿,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多元论:波普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三,“客观物理世界”是“世界1”,“主观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是“世界3”。

这三个世界一经形成,就是各自“自主” 的,它们都是“同等的客观实在” 。

中国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 ,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具有朴素的性质。

(二)古代和近代不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具体形态说主要观点:物质就是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且认为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变化的。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才形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他们认为自然界无限多样的事物中有共同的基础,即共同的“始基” 。

始基是可以变化的,万物由始基产生。

万物死亡和毁灭后又归于始基。

比如某种“原始物质” :水、气、土、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是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 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 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 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4)社会形态时空。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中,时空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在以 “物的依赖性”为主的第一阶段,决定人的活动 价值的是劳动时间;在以“人的依 赖性”为主 的第二阶段,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凝结的商品价值 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 度;而在“人的自 由个性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自由时间将成为 衡量财富的尺度。
• (3)马克思始终是把时空问题放在资本主 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 察的。他没有局限于“物质—运动—时 空—规 律”的形而上学公式,而是抓住 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 在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的考察的基础 上,从时空角度考察三大社会形态,形成 了社会 形态时空理论
(四)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
• (1)社会的时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社会的时间结构就是满足 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 整个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它 决定着人类发展空间的广度和深度。 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空间大小的是自由时间的多少。自由 时间在量上与必要劳动时间成 反比,与剩余劳动时间成 正比。因此,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个人和 社会 的发展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发展生产力,提高劳 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 自由时间,扩大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活动的时间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而变化的 。
参考文献】
• [1]刘奔.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空初探[J].哲学 研究,1991,(1). [2]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3). [3]楼慧心.人类个体的发展及其可能性空间[J].浙江大 学学报,1996,(1). [4]余静.自由时间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5,(6). [5]江秉国.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新论》的一点看法 [J].哲学研究,1997,(1). [6]王锐生.唯物史观的时空观[J].人文杂志,199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一)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客观规律性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规律性
表现: 、客观物质性; 、合规律性; 、可认知性。 表现:1、客观物质性;2、合规律性;3、可认知性。
(二)人类社会发展又是体现人的自觉活动的过程——主体目的性 主体目的性 表现: 认识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表现:1、认识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一)物理学时空观
1、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性:一维性极不可逆性; 、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性:一维性极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性:三位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性:三位性。四维时空 2、特点: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特点: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马克思: 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第一版序言 年第一版序言
•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 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 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 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 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 的痛苦。 的痛苦。”
(二)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性活动和人的存在方式
人源自于动物又高于动物) 1、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源自于动物又高于动物): (1)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 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 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 (3)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 (2)有无社会性不同; 有无社会性不同; 继承方式不同。 (4)继承方式不同。
3、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区别和联系的中介环节
工具—客体之间的分化关系 区别:实践使人与自然成为主体—工具 客体之间的分化关系(主奴关系); 区别:实践使人与自然成为主体 工具 客体之间的分化关系(主奴关系); 联系: 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联系:(1)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的基础; (2)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 (3)实践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世界的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追求,经久不衰富有魅力。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追求,经久不衰富有魅力。
人所特有:正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导致了世界的分化和统一, 人所特有:正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导致了世界的分化和统一,人的思维努力 在于从分化、流变、杂多的世界中寻求统一、不变和一致。 在于从分化、流变、杂多的世界中寻求统一、不变和一致。 表现:语言学、哲学、神学、物理学(牛顿三大力学定律、 周期表) 表现:语言学、哲学、神学、物理学(牛顿三大力学定律、E=MC2、元素周期表) 凡是配称为哲学的东西,无不以绝对统一为基础” 黑格尔语) “凡是配称为哲学的东西,无不以绝对统一为基础”。(黑格尔语)
2、实践的涵义、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涵义、特点和形式:
涵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和人的存在方式; 涵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和人的存在方式; 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 形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交往实 科学实验。 践;科学实验。
(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时空观的新探索
马尔库塞:把现代人日常生活时间分成两部分:劳动时间与自由闲暇时间; 马尔库塞:把现代人日常生活时间分成两部分:劳动时间与自由闲暇时间; 阿尔都塞:提出“历史时间”概念,认为马克思的历史时间有质的差异, 阿尔都塞:提出“历史时间”概念,认为马克思的历史时间有质的差异,反对时间的 同质性。 同质性。 古尔德: 劳动是时间的起源 既是人类时间意识的起源;又是时间测量的起源。 劳动是时间的起源, 古尔德:[1]劳动是时间的起源,既是人类时间意识的起源;又是时间测量的起源。 [2]时间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有质的不同。前资本主义 时间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有质的不同。 时间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有质的不同 前资本主义——劳动的使用价值 劳动的使用价值 时间; 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产主义社会: 时间;资本主 义: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 的时间。 的时间。
•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1-102页,人民出版社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选自 卷 页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年版。
二、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认为世界有统一性; 一元论——认为世界有统一性;可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有统一性 可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并列的同等重要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如笛卡尔 ; 认为世界有两个并列的同等重要的本原, 如笛卡尔]; 二元论 认为世界有两个并列的同等重要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如笛卡尔 多元论——认为世界有三个及以上的本原(如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认为世界有三个及以上的本原( 多元论 认为世界有三个及以上的本原 如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统一性思想
自然唯物主义的命题, 1、世界统一于物质—自然唯物主义的命题,承认自然界对于人类活动的优先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唯物主义的命题 承认自然界对于人类活动的优先性; 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2)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实践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第三节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统一性
一、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产生的原因: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原因: 1、《圣经》——神创论; 神创论; 、 圣经》 神创论 2、达尔文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恩格斯 劳动实践论。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实践论。 劳动实践论 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 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 1、人手的形成; 、人手的形成; 2、人脑及语言、意识的产生; 、人脑及语言、意识的产生; 3、社会关系的形成。 、社会关系的形成。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一条)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是 : 对事物 、 现实 、 感性 ,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 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 当作实践去理解 ,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 结果竟是这样, 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 ,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 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 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 、 感性的活动 本身的。 本身的。”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选自 54页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95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时空观
1、时空与物质生产实践的关系,把人类实践活动作为考察时空学说的出发点。 、时空与物质生产实践的关系,把人类实践活动作为考察时空学说的出发点。 出发点 如把时间划分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如把时间划分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生 产实践和流动时间等。 产实践和流动时间等。 2、时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认为争取人的自由时空是社会时空的价值内涵。 时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认为争取人的自由时空是社会时空的价值内涵。 价值内涵 马克思把自由活动时间看作是人的发展空间,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成果 马克思把自由活动时间看作是人的发展空间, 就是盗取工人的劳动时间。 就是盗取工人的劳动时间。 3、时空与社会历史演变的关系,认为时空特性具有历史的异质性。 时空与社会历史演变的关系,认为时空特性具有历史的异质性。 历史的异质性 自然经济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时间节奏十分缓慢,空间活动范围狭小; ):时间节奏十分缓慢 自然经济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时间节奏十分缓慢,空间活动范围狭小; 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时间节奏加快,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节奏加快 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时间节奏加快,时间就是金钱,空间大大拓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产品经济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失控主要用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失控主要用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产品经济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失控主要用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2、社会规律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 、社会规律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 3、人能够认识并驾驭社会规律。 、人能够认识并驾驭社会规律。
(三)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