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旅游业对文化传承的影响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旅游业的兴起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繁荣和就业机会,同时也对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旅游业对文化传承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就旅游业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承的机遇首先,旅游业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逐渐被赋予更多的价值。
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纷纷投入资金和资源来恢复和维护这些遗产。
例如,中国的故宫、意大利的威尼斯古城等,都得到了大量的投资和修复工作,以便吸引更多游客和提升文化价值。
旅游业的兴起使得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多的曝光和关注,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旅游业使文化传承更具活力和创新性。
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文化传承得以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传统的舞蹈、民乐等文化表演逐渐融入到旅游行业中,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
这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旅游业的引领,文化传承得以在新的环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旅游业促进了文化传承的传播和交流。
旅游业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前往他国旅游,更加容易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这种文化交流和交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并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游客中开始流行,传统的中医、功夫等文化元素也逐渐受到国外游客的追捧。
而这种跨文化间的交流和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承的传播,还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二、旅游业对文化传承的挑战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文化传承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一些旅游景点或文化表演逐渐变得商业化。
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品被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和品质。
同时,过度商业化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一些传统文化表演变成了“假民俗”,丧失了真实和历史性。
发展旅游业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对传承民族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到民族地区游览,这就为当地的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会更加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为它可以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游客,也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更多的收益。
此外,当地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旅游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变,这就会促使当地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例如,当地的民间舞蹈、美食、手工艺品等都可以被融入到旅游活动中,这就会使游客对当地的文化更加感兴趣和了解。
同时,旅游业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就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从而造成文化的流失和失真。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导致当地物价上涨、房价上涨等现象,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旅游业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只有在平衡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与保护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与保护旅游业的兴旺发展给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成为了人们获取文化和历史信息、了解风土人情、享受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旅游业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兴起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更多人的到来,加剧了文物和历史遗迹的消耗和破坏。
有些地区为了应对巨大的游客流量,采用了过度开发的方式,导致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不足,受到破坏和剥落。
例如:某些旅游业集中的地区的古建筑、壁画和雕塑等受到了明显的人为破坏,甚至出现了抢占拆迁、假冒伪劣等问题。
这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也带来了隐患。
二、文化习俗和民俗活动的传承旅游业带动了当地文化习俗和民俗活动的展示和推广,但是,一些地方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已经强行对习俗和民俗进行了改造,并纳入旅游业的行列。
这样,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丧失了本真性,被仿制品和演出变成了标准化的旅游产品。
例如:有些地方的节庆活动虽然可以展示出当地的文化内涵,但是,往往过于商业化,甚至出现了恶俗和低俗的表演,遮蔽了原本的文化内涵。
三、旅游业的流行对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产生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面临着旅游消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部分人会失去传统文化认同感,接受外来文化的消费型模式。
保护当地文化的措施为保护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加强文化和景区区域的保护要完善景区的管理办法,提高文物和历史遗迹等规范化的保护,保护和修复有特定名称的文化物品。
加强管理制度,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
此外,推进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建设,开展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现象建立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防止过度开发,科学管理某些旅游景点的车辆进出、参观量和游客数量,从而降低其对当地文化带来的风险。
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旅游业的兴起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旅游开发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许多文化遗产地依靠旅游业的发展来获得资金支持。
游客的到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收入,从而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
例如,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然而,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
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个文化遗产地,可能会对其建筑物、文物和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泰国的清迈古城由于游客的涌入而面临着环境破坏和城市化的威胁。
其次,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虚假呈现。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一些地方可能会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古镇和景区可能会建造大量的商店和娱乐设施,以吸引游客,但这种商业化可能会破坏原有的文化氛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
首先,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详细的规划和管理方案,确保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
这包括限制游客数量、保护文化遗产的原貌、建立可持续的旅游模式等。
其次,应该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游客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减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同时,通过宣传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以更加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参观。
此外,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相互促进。
旅游业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例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历史文化景区旅游开发利弊分析

历史文化景区旅游开发利弊分析一、引言历史文化景区是指以具有历史或文化意义的区域或建筑物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景区。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历史文化景区已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之一。
然而,历史文化景区旅游开发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利弊两方面对历史文化景区旅游开发进行分析。
二、利1. 促进旅游业发展历史文化景区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不仅促进了景区内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周边地区的旅游业起到了带动作用,从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 保存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景区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旅游开发可以促进景区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得到广泛传承和发扬。
3. 提升地区知名度和形象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可以促进景区形象的提升,从而提升了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
这也能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推动地区的发展、变革和转型。
三、弊1. 损害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可能会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一定的损害。
过度开发、盲目建设等做法可能会导致文化遗产的物理结构、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破坏,甚至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2. 形成商业化景观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商业化经营可能会成为重心,形成商业化景观。
这种景观往往比较低俗,也可能给游客带来不良的旅游体验,从而使得旅游资源下降、旅游形象劣化等不良后果。
3. 非法活动增加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可能会促使未被批准的游客进入禁止区域游览,或者在景区内进行非法活动。
这些行为不仅会给景区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危害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对景区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结论综上所述,历史文化景区旅游开发在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会对地区环境、文化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应注重景区形象的塑造,提高旅游质量、服务水平和文化内涵,落实景区的环保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历史文化景区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与保护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与保护旅游业在当地文化传承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对当地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盲目发展也会对当地文化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必须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1.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旅游业能够为当地文化传承带来积极的影响。
首先,旅游业可以增加对当地文化的关注和认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当地,他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也逐渐增加。
这种对当地文化的兴趣可以激发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传承的自豪感,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其次,旅游业可以为当地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支持。
旅游业带来的游客数量增加,也为当地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例如,当地手工艺品、传统音乐和舞蹈等文化产品可以通过旅游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销售,从而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旅游业还可以激发当地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当地文化通过与不同地区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可以吸纳外来元素并进行创新。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使当地文化能够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2.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然而,旅游业的盲目发展也给当地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发展容易导致当地文化的曲解。
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和迎合市场,一些旅游景点可能将当地文化变为一种商品符号,舍本逐末,忽视了文化本身的深层内涵。
这样的商业化发展方式,会对当地文化的长远传承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也容易对当地文化遗址和古迹造成破坏。
过度开发的旅游业往往会给文化遗址和古迹带来巨大的人流压力,导致其破损和退化。
同时,过度开发还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
最后,旅游业的市场需求也可能对当地文化进行“量身定制”,忽视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一些旅游目的地可能更倾向于满足游客的审美偏好和需求,而忽视本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旅游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以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形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以旅游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也纷纷加大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以推动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好世界遗产的同时,发挥旅游开发的促进作用。
一、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1. 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世界遗产旅游业是一种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形式,它涵盖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多种类别,主要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等资源,保护全球文化和自然资源,促进这些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业的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旅游业的推广和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进历史文化,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环境的要求,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
2. 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旅游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识,同时也有益于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世界遗产旅游业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也使得更多的游客可以接受到重要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从而提高了游客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游客自身的文化素质。
3.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世界遗产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显著影响。
旅游业可以创造就业、带动营业额,推动 tourism-related产业的增长,从而为地方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对于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借助世界遗产的美誉度,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强当地的知名度,扩大旅游产业,实现战略性的经济再生。
二、如何保护好世界遗产的同时,发挥旅游开发的促进作用世界遗产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利益的增加,还意味着如何保护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如何把握好世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促进旅行者的文化素质提高,维护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和唯一性,是世界遗产旅游业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

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古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给予了文化的复兴和创新。
本文将从旅游业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文化商品化的挑战以及如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旅游业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1.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旅游业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很多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探寻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这种需求推动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例如,在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和西藏等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的艺术、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创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体验文化的需求增加。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再仅仅停留在保护和传统复制层面,更加注重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力的发展。
例如,在云南省的丽江古城,传统的纳西族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如民族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文化商品化的挑战尽管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商品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民族文化元素被过度商业化,导致原本纯粹的文化活动变为商业化的产品,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地方可能过分强调表面的文化符号,忽略了文化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
这种商业化的行为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的挑战,必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在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来说,可持续旅游的实践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关键词:旅游业,纳西族传统文化,影响Key word:tourism,Naxi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culture,influence序言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59亿元。
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
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
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接待地。
可以说传统文化在丽江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业的兴旺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旅游接待地传统文化的变迁所施加的正负影响,并分析其演化的内在动因,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近年来,旅游业促进了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步伐,丽江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是举世闻名,成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游点之一。
但旅游业对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随着成千上万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得到复苏,并已融入旅游市场,得到了重构和新生。
例如:许多人文景观得以修复;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的保护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东巴造纸技术被恢复;打铜、打银、制陶等传统手工业获得新生;民间的传统饮食凉粉、发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颇受游客喜爱的风味食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巴文化,作为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涵盖了纳西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但随着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急剧变迁,自20世纪50年代后东巴文化便逐渐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机之中。
直到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形势的日趋好转,尤其是当地旅游的开发,给东巴文化的恢复带来了契机。
原本仅限于学术界研究而被人们视为神秘深奥的东巴文化,现已飞速步入市场,成为当地一道最为亮丽的人文景观,发展为推动丽江旅游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当地居民在享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消除了过去面对所谓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来越倍加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了维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传统文化正以各种方式得以保护和传承。
如丽江的地方政府、民众、企业通过旅游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游收入返还于古城修复、文化保护和抢救、整理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还有在纳西族知识精英大力呼吁和倡导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为东巴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建立的学校。
如纳西族知名学者郭大烈先生在黄山镇宏文村开办的“东巴文化传习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乡组织的“纳西文化研习馆”以及东巴文化博物馆和东巴文化学校等等。
1999年、2001年又先后成功举办了99中国丽江国际文化艺术节和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旅游节,更使东巴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重新焕发璀璨的光芒。
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一样。
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较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进而将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随着旅游的发展,在异质文化的强力冲击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风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衣着、建筑及生活方式到语言文字等都与外来者日益趋同,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冲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变形”。
[1]如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
由于旅游所引发或加速的“文化一体化”进程,其功能在不断地被减弱,并逐渐走向消亡。
与10年前相比,现在丽江城区和坝区,讲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从小就教小孩学说汉语已成为风气。
约70%的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说纳西语。
在街头巷尾或公共车上,随处可听见父母之间讲纳西语,而父母同子女之间却讲汉语的怪现象。
如今,讲纳西语已不是“纳西族”的识别标志,而成了“农村人”的一个识别标志,就是在那些会讲纳西语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纳西语词汇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现了“用母语能妙语连珠地向后代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辈,现在只能与仅会讲汉语的孙辈结结巴巴对话的况”。
[2]旅游的开发使大批游客持续不断地长期涌入,每个游客所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旅游目的地民族——纳西族人来说,每天都在接待游客。
因此,这种接触与冲击是持久的。
“一般而言,来自文化强势地区的旅游者对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区的接待地居民会起一种示范效应,其所带来的思想及文化由于成为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争先效仿的对象。
而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在改变了他们的日常行为及价值观,从最初仅在装束打扮及娱乐方式上的盲目模仿,发展到后来的刻意追求,并开始对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到厌倦,以至发展到最终的完全抛弃”。
[3]如世居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是当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
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其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随着旅游的开发,古老平静的摩梭社会也发生了震荡,汉化现象逐渐严重。
他们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穿着轻便灵巧的汉族服装,操着普通话,古朴苍劲的摩梭民谣与现代流行的汉族歌曲同时回荡在泸沽湖上。
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遭到冲击,外出打工的人愿意在外安家,摩梭少女也愿意嫁出村寨。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旅游接待地中,建筑、服饰、语言、饮食、节日甚至风俗习惯等汉化现象日益严重,“令人直把边寨当杭州”。
(二)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在旅游市场上,因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而不顾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的特性,进行完全趋从于旅游者口味的运作,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传统的舞台艺术化、商品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
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
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
大多数旅游者对接待地发生兴趣往往不是真正的关注那种文化的价值,而是受猎奇心理驱使。
对游客来讲,有新鲜感的、令人称奇的、来之不易的、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
他趋近什么,购买什么,就在它们中间选择。
“接待地内但凡一切能吸引游客的事与物均被标上价格‘待价而沽’,传统文化也仅仅只是简单地为经济服务,而真正的内涵却常常被人为地肢解、阉割甚至伪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价值完全被商业价值所取代,出现了一个个专为迎合旅游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谓‘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礼俗’等,原本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及场合,并按传统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各种礼仪、礼俗,屡屡应邀打破规矩而频频登台亮相,一切都变得那么有模有样,气氛热烈甚至场面壮观,但从实质而言已毫无特殊意义与价值。
仅仅只是一种舞台化、程式化、商业化的表演而已”。
如放河灯本是纳西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民俗形式。
现在已被改造成许愿寄托美好祝福的游戏,天天给经营者带来财富。
从表面上看,接待地传统文化依然存在,至少在外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其存在的目的与过去已有了根本的区别。
就拿纳西族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东巴文化的复兴来说,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东巴文化的恢复。
昔日的以东巴教为重要载体的东巴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纳西族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构筑着纳西族的精神世界,是纳西族神圣的灵魂所在。
而现在的东巴文化的复兴,已不再是为了满足纳西族精神生活的需求,面向的是形形色色的国内外游客,而游客并不信仰东巴教,只是想了解东巴教,甚至有的游客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