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背景下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性传承
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教科书,其中包括文物、古建筑、文化遗址等,无论是历史性、艺术性,还是科学性,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其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有文化。
作为一张独特的名片,向世界展现出自身的文化魅力。
但是,在此基础之上,经济建设发展与古城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
对于巍山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应综合巍山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考虑,指出一条适合于巍山古城保护与开发的路。
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并不是一对不可调解的矛盾关系,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本身就是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在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下,合理进行旅游业的开发。
1 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古城概述1.1自然资源云南大理巍山县是设置较早的郡县之一。
地处云南哀牢山和无量山的上段,属云南省西部。
20世纪80年代末国务院把巍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0年代初林业部批准巍宝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其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烤烟、油菜、桑叶、药材等。
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也有很大的体现,其包含300多种野生植物、100多种野生禽鸟、70多种野生动物等等。
1.2 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唐初,南诏国曾在巍山古城建都,故巍山被称作南诏故都。
巍山古城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居住着彝族、回族、白族、苗族等22个民族。
小吃美食种类齐全,其中巍山扒肉饵丝、巍山蜜饯等,在云南一代颇负盛名。
巍山古城文物古迹众多,如巍山古城、拱辰楼、星拱楼等,至今仍保留着明代时期的城池结构,被御为“文献名邦”,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形,其不仅为历史文化考察者提供了调研基地,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代表,传递出巍山古城的独特魅力。
2 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存在问题2.1政府管理稍显不足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缺少指导性的政策,巍山古城开发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古城价值内涵的挖掘,没有体现出巍山古城价值的精髓。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在云南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形式多样。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云南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在高原地区,人们建造了木质结构的藏式房屋,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较大的降雪量。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了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几个座房,周围有一个庭院。
而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人们倾向于采用土石结构的简易房屋,这种房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和地震。
其次,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云南作为一个山水之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民居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比如,著名的古城丽江的民居建筑通常都是砖木结构,色彩鲜艳,屋顶上常有色彩斑斓的陶瓷装饰,与周围的山川和湖泊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此外,云南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以农田和山脉为背景,选择了悬崖上的凉台式房屋,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农民劳作,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云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比如,哈尼族喜欢修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楼房具有修长的木柱和悬臂式的平台,适应了哈尼族的田园生活方式。
而彝族则喜欢修建以竹子为材料的房屋,这种房屋通常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结构严谨。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云南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之,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多样而独特,既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的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对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的魅力。
XX省哲学科学重点讨论XX彝族文化讨论中心

9000
YZWH1604
邱婧
XX技术师范学院
当代凉山彝族汉语诗歌发展研究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05
李如海
XX省XX市委党校
乌XX彝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股份合作扶贫开发机制研究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06
吉差小明
XX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研究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07
4000
YZWH1625
董小慧
XX民族大学
当代凉山彝族绘画与民族文化认同构建研究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26
王志刚
XX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
毕摩传承与保护研究--以XX省楚雄州为例
一般项目
4000
孙载斌
XX学院
彝族节日民俗微动画创作与传播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08
王玮
西南交通大学
XX凉山彝族图案艺术特征分析及创新设计应用研究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09
田晓膺
XX信息工程大学
彝族毕摩绘画与动画设计的应用研究
一般项目
4师范学校
彝族地区幼儿师范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育策略研究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11
李茂华
XX大学
彝族影视剧创作现状及其走势研究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12
邓备
西南民族大学
网路新闻报道与彝族形象建构
一般项目
4000
YZWH1613
董美宁
西南科技大学
新时代背景下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彝族传统节日活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彝族传统节日活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活动是彝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彰显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祖先的尊重,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彝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样,包括祭祀、舞蹈、音乐、赛马、射箭等各种形式,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民族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参与。
传统节日活动对彝族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些活动是彝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其次,传统节日活动是彝族人民社交交往和互动的重要场合,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促进友谊和合作。
再者,传统节日活动也是彝族人民表达喜怒哀乐、祈福祈愿的重要方式,有助于舒缓压力、增添幸福感。
彝族的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例如,每年的"三月三"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此外,彝族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尸祭节"、"拜火节"、"马拉松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不仅吸引着彝族群众的热情参与,也成为了各地旅游业的重要特色和亮点。
总的来说,彝族传统节日活动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也对彝族人民的社交互动和精神寄托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彝族传统节日活动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逐渐融入现代生活中,但它们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不会改变。
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传承和弘扬彝族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参与其中。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系统地介绍彝族传统节日活动。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并阐述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中,将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介绍节日背景、传统节日活动的意义以及具体节日活动的介绍。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OI:10.16675/14-1065/f.2021.22.066
山西农经 / 2021 年 22 期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研究
□ 张园园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辩
我国许多民俗文化品牌的形象定位比较模糊,不 利于传播与推广。此外,乡村传统习俗文化资源的开 发不能很好地与本地旅游业、工艺美术品、戏曲产业 相结合,整体比较单一。传统民俗文化濒临消亡的生 存困境,由于产业单一,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低,很多 本地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不足,难以拉动其他产业的 发展[4]。 2.4 缺乏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
证关系,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针
对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出现的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传承困难等问题,可采取挖掘、整理传
统民俗文化项目,完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人制度等对策,充分发挥传统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民俗文化;文化传承
此外, 在传统民俗文化路线和资源开发的过程 中,可与省、市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平台和当地高校结 合进行路线设计、民俗资源的 SWOT 分析,借助科研 力量和平台优势开发出项目完善的产业,通过传统民 俗文化项目基地申请程序进行申请,而后结合本地优 势开发路线。传统民俗文化有其特殊性,不易被外地 人接受,在本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民俗文化教学 与课程开发,依托网络资源进行传播,吸引更多人参 与文化建设,将传承人的身份泛化,不局限于某一代 或某一地区,丰富传承人身份,完善传承人制度[6]。 3.2 加强顶层设计, 优化民俗文化发展传承的社会 环境
中国的凉山文化遗产

中国的凉山文化遗产中国的凉山地区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多元、历史底蕴丰富的地方。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彝族。
凉山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建筑等各方面的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我将会就凉山文化遗产进行探讨。
一、传统手工艺凉山地区的手工艺历史悠久,代表了彝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
彝族手工艺以羊毛、蚕丝、竹子、木材、铜、银等天然材料为原料,蕴含了民族智慧和劳动技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就是彝绣和彝锅。
彝绣是凉山彝族女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彝绣每一个刺绣品种都有各自特有的图案、颜色、款式和寓意。
它不仅可以为衣服、帽子、鞋子、包袋、枕头巾、床被等日常生活用品做装饰,还可以被彝族人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表达情感、祝福和美好愿望。
彝锅是一种传统的烹饪用具,由黄铜或铜制成。
彝锅的特点是锅底粘锅,锅体圆润,制作精细,色泽金黄,具有致富、开心和祈福等寓意。
彝族人家中一般都有七、八个不同尺寸、不同用途的锅。
彝锅的使用和制作方法都有着一定的规矩和讲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廚房用具,同时也是彝族的文化符号和心灵家园。
二、传统音乐凉山地区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代表了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音乐是以民间传说、历史事件、生活场景、民族格调、意境抒发等为依据创作出来的。
彝族音乐的特点是以“半音阶”为基础,暗示着其音乐具有神秘、动听、辽阔、豁达的特点。
彝族音乐又分为多种不同的曲调,包括舞曲、颂歌、斗牛歌、法师歌、婚礼歌、丧葬歌等。
彝族音乐是彝族文化独特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建筑凉山地区的传统建筑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彝族人民在建筑设计和制造上的创造力和智慧。
彝族传统建筑大都采用“三进四合院”的结构,由中央封闭的“主室”和两旁开放的“客厅”组成。
彝族传统建筑在形态、建筑结构、艺术装饰、房梁、檩、竹作和砖雕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给人一种安逸、美好、舒适、温馨的感觉。
彝族年策划活动方案

彝族年策划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为了弘扬和传承彝族的文化,增强彝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次活动将以彝族年为主题,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彝族的文化风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目标1. 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增进各族群众的交流和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3. 提升彝族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活动主题和日期1. 主题:彝族年——传承彝族文化,共享幸福年。
2. 日期: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四、活动内容1. 开幕式(1天)- 举行盛大的彝族年开幕仪式。
- 进行彝族舞蹈、歌曲等表演。
- 邀请彝族长者讲述彝族年的传统习俗和历史。
2. 彝族年民俗展览(7天)- 展示彝族年的民俗艺术品、手工艺品、服饰等,向游客展示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 举办彝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展示和体验,让游客了解和参与其中。
3. 彝族年庙会(5天)- 在彝族地区的主要庙宇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
- 展览彝族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食品。
- 举办彝族传统竞技项目比赛,如踩高跷、射箭、投壶等。
4. 彝族年文化讲座和学术交流(2天)- 邀请彝族文化专家和学者进行彝族年文化讲座,介绍彝族年的起源和发展。
- 举办彝族文化艺术论坛,促进彝族文化的研究和交流。
5. 彝族年传统演出(5天)- 邀请彝族舞蹈团队、音乐团队等进行彝族传统演出。
- 展示彝族传统歌舞、曲艺等表演形式,让观众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
6. 彝族年体育赛事(3天)- 举办彝族年体育赛事,包括足球、篮球、田径比赛等。
- 促进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提升身体素质和民族团结意识。
7. 彝族年美食节(7天)- 举办彝族特色美食展示和品尝活动。
- 邀请彝族厨师进行传统菜肴的制作和演示。
- 组织彝族年美食比赛,推选出最具特色的彝族年美食。
8. 彝族年摄影比赛(7天)- 面向全国征集彝族年相关主题的摄影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背景下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性传承调查研究——以凉山州美姑县四吉村为个例西南民族大学邱建英彝学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1]王菊教授林晓华副教授中文摘要:随着旅游文化热潮逐渐兴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进行,富有彝族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面临着被同质化或完全现代化的危险境地。
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彝族传统建筑文化,并与当地的旅游开发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论文以凉山州美姑县四吉村为个案,对当地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性传承和其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调查研究。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对策思考,即合理保护和利用彝族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对四吉村进行合理地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英文摘要:With the rise of tourism culture upsurge,the nation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s in full swing,an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ith yi nati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facing the danger of being homogenized or completely modernized.How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and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 studying. Taking siji village of meigu county,liangshan prefecture as a cas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otectiv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culture of the yi nat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the countermeasures are considered,that is,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yi nationality should be reasonably protected and utilized to develop tourism resources in siji village an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culture.关键词:凉山四吉村;传统建筑文化;旅游开发一、引言(一)研究缘起凉山州美姑县由于地处凉山彝族的核心区域,受外界影响非常小,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凉山彝族民居建筑的本土文化特征。
随着文化旅游热的兴起,凉山州美姑县成为凉山州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美姑县四吉村的传统建筑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因此对其进行保护性传承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甚多,国内外的学者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彝族传统文化做了纵深化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学术论著。
而建筑领域对彝族建筑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才有“起色”。
50年代中国前建筑科学院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住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60年代重庆建筑工程学徐教授曾深入凉山州美姑县和昭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201710656038)[1]作者简介:邱建英(1995-)、女,四川西昌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4级,文学应用研究方向。
县等地的彝族民居进行了田野调查。
2015年重庆大学博士生温泉运用类型学、传统营造学等方法,积极运用建筑学的专业知识研究了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著有《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三)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建筑史学常用的三种基本研究方法。
一是参与观察法,通过现场田野调查、拍摄研究对象等方式,获得一手材料。
二是访谈式调查法,与当地的居民、工匠进行了交流,了解当地传统村落的起源与变迁和村落的社会组织。
三是彝族志、地方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为开展研究与论述做好准备。
[1]二、四吉村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独特资源四吉村位于美姑县境东南部,也属于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四吉村的山区梯田沿着等高拾级而上,随地形有规律的弯曲形成的特有韵律,极具审美价值。
四吉村是当地至今还保留着最为传统的彝族传统建筑—“皮依”亦是瓦板房的村落之一。
这里的民居建筑是彝族传统建筑中的生土木结构,传统民居的文化保留的较完整。
图1、美姑四吉村(一)建筑特点1.居住形式四吉村彝族传统建筑类型多为瓦板房。
当地的瓦板房分为两种框架结构异同的类型,他们的坡屋顶都为夯土木结构,采用杉木作为木板盖房,生土作为外墙,唯一不同的在于内部结构:富人家用木拱架结构,而平民家较为简朴,仅仅用几根圆木柱及几根柱子简单搭接而成。
一种是以前的地主阶级富人居住的豪华房—搧架结构,另一种则是平民家庭的穿斗承重结构。
[2]还有一部分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又被称为“泥巴房”,与藏族的石楼非常相似,都是平顶的,并且都很结实。
图2、凉山彝族住居形式发展2.结构形式四吉村彝族传统住房系土木结构,俗称榫卯结构。
它利用杠杆平衡原理,从多个方向向中央层层挑出,减少室内主柱,增大空间跨度,既环保又实用且美观。
房屋的屋顶不用瓦、草,而用木板铺上两层,下层铺满,上层则在两板处相砌处放一板。
这种木板是用刀把杉木剖开,以便雨水顺着木板纹路流下。
并且在拼接木板时不用任何铁钉,只在木板上横置小木条,再用大石压覆在上面。
因为木板起瓦的作用,故称瓦板。
[3]图3、榫卯结构瓦板房内部3.建筑色彩彝族人尊黑尚左,黑色就身份高贵和的象征意义。
也喜欢红色和黄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热情;黄色象征着太阳、光明。
四吉村彝族民居外围墙的色彩是材料本身的颜色-土黄色,还有屋顶原木色和石块的青灰色。
在装饰大门、房檐的穿枋时大多用红黄黑三色。
屋脊的中部及其两端也会设计简易的起翘和起拱,像牛羊的角,彝族居民常在上面挂玉米、麦秆、辣椒等食物和农作工具。
图4、房檐的穿枋结构(二)文化内涵1.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的思想精神基础是“祖界论”和“三魂论”。
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有三个灵魂,并且它们各有不同归宿。
一魂守坟,一魂回归祖先发祥地,一魂守护灵牌,它们三个融为一体,在冥冥中影响着彝族祖先后代子孙的福祸兴衰。
[4]灵魂,四吉村彝族人称“玛都”。
彝族民居的中柱是不能抚摩和依靠的,因为彝族人认为中柱是通天地神人的阶梯,同时又是划分祖先层次的空间分界。
[5]2.火塘崇拜四吉村彝族人在火塘边煮饮、取暖、睡觉、议事,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汇集和室内毕摩仪式活动的中心。
锅庄设置在彝族传统民居的客堂,以石头镶刻而成,石条上刻以各种花纹。
火塘两边会放竹席,进门的左边为客位,右边为主位。
三锅庄四周也很讲究,上方是主人和长辈的位置,左方是客人们的位置,右方是炊事活动的位置。
图5、彝族传统火塘四、美姑县四吉村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性境遇1.建筑民俗文化内涵的简单化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影响下,修建民居的人减削中堂的面积,把中堂设计为竖向修长空间,给民俗活动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建设者在设计过程中让其形式和汉式民居钢筋混泥土的砖房相契合,简单粗暴的忽略了彝族居民的传统信仰。
原乡民居住在用土坯围墙,瓦板盖房,原木筑架的瓦板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如今更多的是整齐划一,贴上彝族标签,画上彝族符号的五颜六色的汉式建筑,彝族传统土木结构、红黄黑三色的装饰建筑不复存在。
2.建筑风格形式复杂化凉山彝族的建筑风格实现了厨房和中堂分开,彝族人信仰的火塘和中柱也不得不“移居”,甚至有的没有了火塘的踪影,很多彝族乡民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这种没有火塘的生活方式,煮饮用电锅,取暖用电暖,议事在客厅,既干净又便捷。
但这也意味着彝族人对火塘崇拜的感知越来越淡薄,在不久的将来,火塘可能只会留在彝族人的记忆里。
3.选址和形成聚居模式的矛盾化过去凉山彝区的居民是大分散,小聚居的模式,现在受到新寨建设政策的影响,有的从高山搬迁到河谷地带,形成聚居的模式。
集中安置的住房如出一辙,丝毫没有文化特色可言,彝族传统乡村的风貌已经无处可见。
五、发展旅游视角下四吉村彝族传统建筑保护开发的对策思考(一)保护性地传承四吉村彝族传统建筑文化建筑材料本土化:修缮传统民居建筑尽量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木料或土料。
也可考虑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对水源林进行保护,材料的外观要模拟原木肌理和色泽。
部分过于老旧,存在危险的用钢筋混泥土材料作为受力结构。
[6]功能布局舒适化:彝族人家的神龛、火塘、三锅庄不能被改变或消灭。
为防止整个屋子炊火时乌烟瘴气,可将厨房和客厅隔开。
考虑把人和畜分离开来,可以在民居的住处附近另外选择一个适合的地方,用于圈养牲畜、家禽和存放杂物。
在民居不远处选择隐秘地将卫生间进行合理布置。
建筑色彩自然化:以原木色和夯土色为主,另可用彝族传统三原色进行简单润色,追求朴素大方,与周围的森林、梯田的大背景相协调,突出当地的整体和谐感。
[7]完善四吉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对水源进行安全检测,并在指定地点设置饮水标识;定期对电缆进行监测,保障旅游环线的电能充足;完善当地的完全、保卫系统等。
还要完善四吉村的旅游上层设施:安排固定的住宿设施供游客休息,住宿环境要突出自然特色,要与当地的彝族民风民俗相融合,突出民族风格。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四吉村为试点区,通过四吉村相关政府部门对此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制定合理可行的保护措施,在保留和修缮传统民居等方面提供专项的资金扶持。
联合民族类专业院校的艺术、建筑、民族民俗等相关系部,在四吉村建立学术研究基地或写生实习基地,由此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把保护传统民居与开发旅游经济相结合,让其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大加开发。
(三)促进游客的可进入性在四吉村道路施工技术上,可采用挖土填方的方式进行道路的修筑;对村内的联户路和主要的景观道路进行适当的衔接;在陡坡或有风险的路段,添置必要的防护栏和安全警示标牌,完善线路上的附属设施,达到顺通无阻的效果。
(四)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在民居保护与改造过程中,应鼓励居民参与,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