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彝族传统文化在彝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小学彝语文教学浅见

小学彝语文教学浅见

⼩学彝语⽂教学浅见⼩学彝语⽂教学浅见雷波县巴姑乡中⼼校熊阿合凉⼭地区早在上世纪七⼗年代末就开设彝语⽂课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逐步发展,已培养了⽆数⼈才。

最近⼏年来,虽然各级部门重视民族语⽂的教学⼯作,但还是⼤量出现了彝⼈不会说彝话、彝⼈不懂彝族⽂化,稍懂的⼤部分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彝语⽂教学得不到家长的⽀持,学⽣不愿学,⽼师不愿教。

就像美国查尔斯(Charles F. Mckhann)在第⼆届国际彝学会上说的那样:“⼈们往往⽤汉民族的⽂化作为衡量少数民族的⽂明标杆,这本⾝就耐⼈寻味,因为这恰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中的⼀个重要⽅⾯,即‘汉化’”。

这些除了外在因素外,⾃⾝还是有问题的,要弘扬民族⽂化就加强彝语⽂的教学⼯作,从娃娃抓起,从⼩学抓起。

⼀、课程要改⾰。

综观中外教育改⾰,⽆⼀不把课程改⾰摆在突出的位置,各国都想抓住带规律性的东西,都想抓住要害和根本。

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不断改⾰。

(⼀)删掉从汉语⽂中翻译过来的内容。

现⾏的彝语⽂教材,⼤部分都是从汉语⽂中翻译过来的,这对彝语教学很多不便。

从两个⽅⾯谈这个问题:⼀是翻译作品翻译质量差⽽导致“难”,本来就很简单的⼀个词,翻译过来后让⼈看不懂,彝语教师需要翻汉语教材核对才能了解其意思。

马尔⼦(凉⼭民族研究所)所说的⼀样:“英语和汉语中的‘奴⾪’⼀词在彝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硬对译只能给彝族的历史想象增添混乱”(摘⾃第⼆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综述)。

⼆是翻译作品已在汉语⽂教学中学过,在从彝语中再次学,属于“知识重复性”过重,导致“繁”。

本来可以让学⽣多⼀些新的知识,⽩⽩浪费学⽣宝贵的学习时间。

(⼆)改变课程内容的“偏”与“旧”。

1、在低年级可加⼀些童谣,提⾼学⽣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是现⾏的彝语⽂教材⼀年级拼⾳教学⾥,除了⼏个简单的拼⾳还是⼏个简单的拼⾳。

⽤拼读的⽅法去读童谣、⼉歌会提⾼学⽣的学习乐趣;也进⼀步了解民族⽂化,保护民族⽂化,彝族的童谣除了稍⽼⼀点了⼈外,年青部分听都没听说过了。

学习彝语文_传承彝文化

学习彝语文_传承彝文化

学习彝语文传承彝文化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灿烂,悠久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族儿女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沉缅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大显风采,像一朵朵绚丽多姿的春天的花朵。

彝族在全国56个民族中是一个人员较多的民族之一,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聚居区、杂居区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世代友好。

彝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古老民族,自称是火的民族,一个生在火塘边,死于火堆上的与热火紧密相关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凉山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上的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各地语言和服饰差异,从这些差异上大致可以分为圣乍、义诺、所地三大方言区,语言大同小异,服饰各具特色。

解放前,州内各地的彝族区均处于奴隶社会,有严格的主仆,森严的等级制度,很强的地域观念,主子对奴隶进行自由交易,转手买卖。

不同等级的男女既使百倍的相恋,也不能随意如愿通婚,始终有高贵低贱之别,不同等级之间的异性无法结合,只能望而却步。

生活范围超出界线的奴隶则被视为越界,抢去换钱或让其主子出钱赎身,谁捉住就被谁占为己有,成为私有品,同样沦为下人,侍候主人。

过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痛苦黑暗的落后的非人生活。

彝族人民虽然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文字长期被禁锢,为少数有权有势的上层人士专用,无法外扬,贫民阶层无法享受。

那些掌握着文字的黑心肠,为了不让文字广泛流传,有意在文字中加入一些除本人能辩认而他人无法读懂的符号代替文字,成为无法理解的天书。

因此文字被封锁千年,无法普及,流入民间,彝族文字濒临失传。

这是固步自封,不思上进的万恶的奴隶社会下的产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凉山各地相继解放。

广大彝族人民彻底砸碎了长期套在脖子上的枷锁,摆脱了千年奴隶制的束缚,奔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祖国母亲,庆祝自己的翻身解放,赞美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简议彝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简议彝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简议彝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作者:邛莫曲枝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4期摘;;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1980年8月1日,国务院批准了《彝文规范方案》起,彝语文正式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

1984年,全省彝文教学工作会议在西昌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彝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并根据彝族不同地区群众的语言基础、要求以及办学条件,确立了两种教学模式并举的方针,并决定逐步推进。

一是在汉语基础差的少数小学(主要是指聚居地区)进行“以彝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教学模式,简称一类模式;二是在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彝族地区(主要是指散杂地区)推行“各科用汉文教学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的教学模式,简称二类模式。

2018年,凉山州教育局发文,把课程设置安排为:小学每周开设4课时,初中、高中各3课时,州内各学校在高中阶段新生录取时,一类模式学校把考生的彝语文成绩100%计入总分录取,二类模式学校把考生的彝语文成绩按50%折算计入总分进行录取。

经过这么多年,两类教学模式的规模越办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目前凉山州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课堂教学的学校有643所,接受双语教学的在校生有31.4167万人。

其中一类模式中小学校26所,在校生1.1268万人。

二类模式中小学校617所,在校生30.2899万人。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简议彝语文一、四川大小凉山彝语文课程开设简况乐山市民族地区彝语文教学开始于上世八十年代,当时纯彝区的极个别小学或中學以兴趣课或校本课的方式来开设,县级层面没有统一的检测考试,也没有教学大纲。

到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停止开设了。

直到2013年,乐山市教育局和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文,明确要求从当年秋季开始开设二类模式彝语文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是小学四年级,彝族聚居区乡镇中小学和民族中、小学以及各区县的高三年级都必须开设彝语文课,课时每周不少于2节。

2018年乐山市教育局又下发文件规定,从2018年秋季开始,凡是彝族学生占50%以上的学校都从起始年级开始,把彝语文课当作一门主科开设,每周不少于2课时,并安进学校总课程表。

浅谈如何促进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

浅谈如何促进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

浅谈如何促进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浅谈如何促进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

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少数居住在平坝和河谷地带。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近900万,其中云南最多,有500万多人。

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巍山县总人口近31万,其中彝族人口近10万。

要建设和谐、文明、幸福的巍山,不仅要抓好政治、经济、文化,更重要的要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彝族作为巍山的主体民族,抓好彝族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从重视文化因素、情感因素、艺术因素、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课文诵读和典范性语言材料的积累等方面,就如何促进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教育,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文化因素汉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往往具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形象特征;字形中充溢着鲜活的诗意;汉语的字(词素)可以轻易组成丰富多彩的词汇,词组又铺排成千变万化的句子;汉语重文意、重精神。

象形的文字,叮咚的诗句,丰富的意象,悠久的文化,是诗,是画,也是史。

我们要在教学中,带领、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美丽,感受汉语背后深广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数,民俗文化中的剪纸、灯谜,民间文化中的传说、神话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把内陆一些带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东西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去。

同时,我们还可把精彩的社会生活搬到语文课堂上来,把学生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

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我们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内陆的诸如“红头绳”、“粽子”、“乌篷船”等一些东西,当他们和这些东西来一次“亲密接触”的时候,学生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反过来,我们要让彝族学生学好汉语文,也必须尊重和了解彝族的文化。

彝族群众的名字里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的崇拜,对子孙的祈福。

(二)重视情感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将“爱”投诸学生,使师生间的情感火花碰撞起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照亮其稚嫩的心扉,则可以改变民族学生后天的不足,产生直接的期望效应。

彝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彝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彝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彝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彝族的语言教育,对于维护和传承彝族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彝语教学质量,我参加了一次彝语教师培训,并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启发。

这次培训主要分为彝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在理论方面,我们学习了彝族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彝族语言的历史演变。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彝族语言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语言,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体系。

同时,彝族语言也受到汉语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我加深了对彝族语言教学的认识,并更加清楚了如何有效地教授彝语。

在实践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角色扮演。

这些活动旨在让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加深对彝语教学的理解和掌握。

在一个活动中,我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教师和几个学生的角色,通过模拟教学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这些实践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此外,培训还邀请了一些彝族语言专家和资深教师进行讲座和研讨。

他们分享了自己多年从事彝语教学的经验和教学方法,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老师讲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的动力。

他说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通过游戏、歌曲、动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经验和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彝语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

作为一名彝语教师,我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彝语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彝族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

浅谈彝族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

浅谈彝族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民族中学的语文老师,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民族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尤其艰难,彝族学生因为长期生活在母语——彝语的环境中,由于彝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语法习惯,使许多学生的习作语病多,表达不通畅,甚至文不对题。

因此,作文教学成为制约我校学生语文成绩的瓶颈之一。

我们知道,写作源于生活。

相对而言,城里的学生和普通中学的生活内容与活动空间显然要比民族学生的丰富宽广得多,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得心应手。

相反,民族学生的生活内容和活动空间显然相对要闭塞和狭窄得多。

作文的材料价廉物美似乎缺乏得多。

因为他们的生活相对而言是落后而闭塞的。

我根据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开发。

1引导学生多留意自己生活环境的独特之处,开发资源,发现生活之美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反而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厌弃,尤其是它又恰好在世俗的眼中不被看好时。

在当今的社会,彝族学生生活的地区相对偏远、闭塞,而这些地方往往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如果以“家乡”为话题作文,他们眼前立刻浮现的是城市繁华的生活,而不是家乡的实景。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真实理想,他们百分之八九十会说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走出大山,以后再也不回去了。

你再让他们谈谈对父母的认识与感情,他们虽然心疼与体谅父母,但也不乏抱怨与对他们生活的不屑。

彝族学生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他们的价值取向已在不自觉中受到了社会的扭曲,对学习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趋同性。

一个对自己固有的生存方式心存反感的小小少年,你是难以要求他用真情实感去讴歌和赞美他最熟悉的生活的。

当学生抛弃了对他最熟悉的生活的守望时,作文所要求的写真情抒真意就成了一句空话。

针对此种情况,老师首先是引导学生去留意其生活环境的独特之处,开发资源,发现山村之美。

只有这样,他才会有话可说。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山村之美有所认识和发现呢?首先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课文中去寻找与自己生活环境相关的痕迹。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学科分类:中学彝语文课题名称: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课题类型:省综合研究类重点科研课题立项与承办单位:喜德县职业民族中学课题组负责人:木帕什哈课题组组长:吉布呷呷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彝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千百年来不断的繁衍生息中,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而彝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文化载体,彝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弘扬都依赖于彝语文。

所以,彝语文教学也应该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任务。

近年来,随着各项民族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初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给传承彝族传统文化与开展彝语文教学工作迎来了绝佳时机。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外来文化、各种传媒以及彝语文学习无用论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教学模式的滞后,致使彝语文教学工作变得举步维艰,彝族传统文化也因为受到不断的冲击而逐渐消失殆尽。

因而,古老的文明在现代彝人的眼中变得越来越陌生,其灿烂的文化也正从,在当今拜金主义思想过于盛行又多元文化并存的转型社会中,迷失了方向的彝人的视线内渐渐流失。

因此,为了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更为抢救、传承与弘扬彝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审时度势提出了“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认为:将彝族传统文化整合在彝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实现彝语文教学工作理念的创新、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对提高学生彝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健全人格,激发师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等诸方面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本课题所说的“彝族传统文化”是指彝民族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各种优秀文化。

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我们认为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健康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以及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各方面的内容。

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张兴沙【摘要】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leve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proposal to explore curriculum resources for Chinese teaching, the trend highlights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concerning ethnic culture. The Yi nationality in Liangshan has a long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plentiful literary works in diverse genres and distinctive folklore. In this case, we should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ce of Yi culture and introduce it into Chinese teaching, enriching the curriculum resource. Thus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can be reached, a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enhanced and national unity promoted.%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计划的实施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概念的提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凉山彝族拥有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成分引入语文教学中,拓宽语文的课程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灵活多样化和特色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最终促进民族团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彝族传统文化在彝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彝语文教学,而彝语文教学又促进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繁荣,提高学生对彝语文的学习兴趣与彝族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彝族;传统文化;彝语文;教学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彝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彝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彝语文教学。

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高考制度、外来文化、各种传媒以及彝语文学习无用论的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彝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不断的冲击,甚至于逐渐消失,彝语教学工作举步维艰。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传承、抢救彝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彝语文教学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

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彝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翱翔,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创新。

一、对彝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彝族聚居地绝大多数属于彝汉杂居,受汉文化、传媒以及高考制度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重视汉语文而轻彝语文,致使彝语文教学举步维艰;教材上跟不上时代,教材内容不齐,教师教参少得可怜;
教师往往努力教,却收效甚微。

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厌学,彝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很多传统文化在现实中逐渐消失,自己作为彝语文教学工作者深表痛心。

因此我认为把传统文化与彝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对彝语文的兴趣与素养的彝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在彝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施
1.实施“走近彝文经典,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积淀传统文化,吸收经典营养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可以开展“走彝文经典,走进传统文化”活动,在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

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落实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为背诵一首经典彝文,第二轮讲解一句彝语名言警句,第三轮讲述一个彝族民间故事。

每周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举办一次彝文经典的鉴赏活动,交一篇以彝文经典为内容的书法习作。

每月要求任课教师上一堂有关彝文经典阅读的专题讲座(《玛木特依》、《勒俄特依》等),举行一次彝文经典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文名句填空比赛、尔比尔吉表演赛、书写经典文比赛等);办一期以“走近彝文经典,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黑板报或手抄报;举办一次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彝文经典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
萃、彝文经典书法展、彝语文成语汇报表演等;每一年编辑一本“走进彝族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教材。

建立“走近彝文经典,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记入档案。

此项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诵读,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起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趣。

2.营造彝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彝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

因此,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彝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彝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特有的甜味与魅力。

⑴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在教室里张贴彝族特有的画像和彝语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彝族文化快餐”一角等方式,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创设良好导入情景。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彝族音乐
语言有利于把彝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创设优美的音乐情景。

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彝族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创设身临其境的影像情景。

⑵探索“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创设情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创设导语、音乐、影像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

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提出问题: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书,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彝语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课外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传统文化在一堂堂散发着浓浓民族文化气息的彝语文课上展现出来,使学生受到彝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⑶开发《走进彝族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丰富彝族传统文化与彝语文教学的内容。

在开展“走近彝文经典,走进彝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具体操作可以如下:
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

力求浓缩精华、体现彝族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

搜集内容包括:“彝族神话传说人物”、“民间故事”、“尔比尔吉”、“名人事迹”、“彝族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开学初,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老师汇编成册。

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科任教师教师可以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
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走进彝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彝族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热爱自救民族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彝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民族地区更需要适合、适宜民族地区实际的建设人才,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资源,实施彝族传统文化与彝语文教学相融合,构建“创设情境-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使彝语文教学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服务。

收稿日期:2012-1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