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对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对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引言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魅力云南”的美誉。
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吸引着众多游客。
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云南丰富的民俗风情,成为了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展开探讨,以增加人们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1.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背景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56个民族。
这使得云南具备了非常丰富的民俗风情。
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腿独具的乐舞、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云南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形成了云南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
2.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云南作为一个旅游热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云南的民俗文化代表了云南独特的特色,是云南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通过开发和传承云南的民俗文化,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3.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尽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云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保护这些资源同样重要且紧迫。
首先,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财富,保护它们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
其次,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资源遭受破坏,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
最后,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助于延续和传承这些文化,使之能够流传下去,不被遗失。
4.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策略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需要有系统性的策略来进行。
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立法和管理。
其次,需要加强对开发商和旅行社的监管,确保其在开发过程中遵守相关规定,并采取可持续的开发手段。
同时,应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确保其传统技艺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摘要】彝族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彝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从彝族传统文化的概述入手,探讨了法律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后提出了加强法律保护的措施,并对推进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建议。
最后强调了加强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并总结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有望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彝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传承、问题分析、措施、建议、重要性、展望、发展、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包括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节日、风土人情、传统手工艺等,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彝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侵蚀,需要得到法律保护和传承。
彝族传统文化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部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本文将围绕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展开研究,通过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概况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法律保护的措施和推进传承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彝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促进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部分内容示例如下: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彝族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群体,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元素,对于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彝族传统文化,不仅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其传统文化自古便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侵蚀和破坏,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中国政府通过了许多法律措施来加以保护。
本文将就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进行探讨。
中国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199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使用。
2012年,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了《关于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意见》,要求加强对彝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要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相关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来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2006年,丽江•彝族祭祀音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丽江牦牛角琴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举措不仅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了保护,也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2007年,国家民委和文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利用,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彝族传统文化。
2018年,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云南省启动了“两百项目”,其中包括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利用。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以多元的文化形态而闻名于世界,而彝族文化是其中的一份瑰宝。
自古以来,彝族人民就以“自有民族文化,自有民族世界观”为信仰,一路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灵魂。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彝族的传统服饰结构复杂且花样繁多,不仅仅是外形美观,还含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
彝族的服饰种类主要有上衣、下装、颈饰、手饰等,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地域和意义。
比如,女孩子的分家不能穿着红色的上衣,丧礼上不能穿着黑色的衣服,这些小细节都是彝族传统服饰的标志,代表着彝族人民“观念的集中表现”。
如今,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服饰逐渐被淡忘,像许多的彝族少年就只知道西服皮鞋,不知道这份传统的骄傲与精华。
然而,传承和弘扬这样一份文化遗产是我们彝族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欲了解彝族文化,传统服饰将是一扇门槛。
二、传统音乐舞蹈彝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其文化传承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在彝族音乐中,常使用许多注重韵律的传统乐器,如铜鼓、芦笙、箫等。
而且,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丰富的神话和传说色彩,均与人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密切关系。
从红军长征的胜利之路,到彝族传统婚礼的“加月亮”,从历史上诸多文化名人如唐楚峰、饶雪漫的心灵故事,到巨星歌手杨洪基等传媒文化人士相继诠释的彝族文化小品,彝族音乐以诗一般的意境留麟于世,向世人展示着生命中的美好。
三、传统文化彝族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价值观和功能体系,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医学、婚姻习俗和社会管理等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浓烈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这就是说,彝族文化的基础是敬畏自然,与之和谐共处,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彝族文化充满着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合理整合而成的生活方式。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云南省,有着43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逐渐影响着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可逆行的消亡。
但同时,也有着很多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最直观的做法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列出的概念,“文化遗产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创造、使用和传承下来的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文化范畴的表现形式。
”云南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活动,膳食文化、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认证和宣传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
很多节日被更广泛地庆祝,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喜爱少数民族饮食。
文化遗产是一份文化财富,缺乏这些宝贵资源以远古遗迹、历史事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为载体和推广。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广泛地是用于了经济领域。
对一种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并且为这个区域美学系统提供样板的建筑在经济和美学层面上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务院,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命名与扶植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每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年货集市、文化民俗表演等等,都是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人的有益力量。
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商业行为,通过传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基础上保护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它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标准已经着重强调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字、历史、风俗和美术。
彝族文化传承措施方案范文

彝族文化传承措施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彝族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沉寂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措施方案1. 教育培训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推广彝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传统技艺。
具体措施包括:- 在彝族地区的学校中增设彝族文化课程,开设彝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对彝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邀请彝族文化专家进行授课和讲座,向师生们传授彝族传统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学生参观彝族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增强文化自信心。
2. 传统节日活动增加对彝族传统节日的关注和重视,鼓励彝族群众积极参与和传承传统节日活动。
具体措施包括:- 组织举办彝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三月三、火把节、祭祀活动等,促进群众参与度和活跃度;- 组织年轻一代参与传统节日的集体活动,如熏火、舞龙、唱山歌等,让年轻人亲身体验彝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举办彝族文化艺术演出、展览和民俗游览等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彝族文化。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彝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护和传承彝族宗教、语言、文学、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独特表达形式。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建立文献档案库和数字化数据库,保存彝族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建立保护机构和队伍,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传统技艺的推广和传承,确保彝族文化得以传承;- 加强国家对彝族文化的保护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传统艺术拓展鼓励彝族艺术家创新更多融合现代元素的作品,扩展彝族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具体措施包括:- 组织彝族文化艺术交流和展览活动,将彝族优秀艺术作品推向全国和国际舞台;- 扶持彝族艺术家,提供创作资金和场地,鼓励他们进行更多艺术创新和实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数字媒体等,将彝族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整理]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
![[整理]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b94adb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0.png)
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一、彝族支系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
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
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
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

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引言: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要民族的地方。
在这个地区,彝族民间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探讨彝族音乐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三弦跳歌的概述三弦跳歌是景东彝族自治县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三弦跳歌中,歌手用彝语演唱,伴随着三弦(一种乐器)的和弦。
歌手通常是年轻的女性,身着传统彝族服装,手持三弦,转动身体,随着歌曲的旋律进行舞蹈。
这种形式的表演通常在婚礼、节日和其他重要场合中进行。
二、三弦跳歌的文化表达三弦跳歌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方式。
首先,三弦跳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歌手能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其次,三弦跳歌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彝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都融入到了这种音乐艺术形式中,通过代代相传,保持了彝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再次,三弦跳歌是一种弘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方式。
歌词中的内容常常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友情的珍贵和人们应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种方式,彝族人民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并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
三、三弦跳歌的社会功能三弦跳歌在景东彝族自治县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许多社会功能。
首先,它是彝族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共同欣赏和参与三弦跳歌的表演,人们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亲近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其次,三弦跳歌是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
在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和节日,歌唱者通过三弦跳歌来表达他们对这些重要时刻的喜悦和祝福。
这不仅会让参与者感到欢乐,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社会认同的感觉。
再次,三弦跳歌还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
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三弦跳歌往往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观众,他们能够通过欣赏三弦跳歌的表演,了解彝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姓名罗中玲函授站景东站点年级2011级学号118580429指导教师王燕职称(学历)副教授2013年12月10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制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罗中玲摘要位于滇西南中部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民俗文化。
这里的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等就像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样丰富着景东的历史,并构成一幅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景东文化。
景东彝族婚俗、跳秋歌、唱牛歌和跳菜是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
如何传承与保护景东彝族民俗文化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艰难课题。
关键词景东彝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和信仰文化等。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
面临如此严峻形势,加强我国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景东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源。
为实现景东由民俗文化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我们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门,东与楚雄州的楚雄、南华、双柏三县(市)接壤,南与我市镇沅县毗邻,西隔澜沧江与临沧市临翔区、云县遥江相望,北与大理州南涧、弥渡山水相连。
全县总人口37.9万,国土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4.5%。
有彝、汉、回和傣等25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彝族占总人口的39.5%,是一个多民族融和的山区农业县②。
景东是滇西南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沃土上生息繁衍;秦以前景东均属西南夷地;唐代南诏时期,设“银生节度”;宋代,景东属大理国辖地③。
正是这悠久的历史背景下,景东民俗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
为了景东民俗文化不被时代所消融,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
一、景东彝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概述(一)景东彝族婚俗景东彝族举行婚礼时男方和女方家婚期各不相同。
男方家一般为期三天,女方家一般为期一天半。
景东彝族举行婚礼时男方和女方家都要搭青棚。
搭青棚这天晚上,女方家在青棚里跳歌欢庆,并选吉辰在堂屋里举行装箱仪式。
装箱,必须要请一个懂规矩、会念祝辞的长辈人来装。
祝辞如下:“一装箱,地久天长;二装箱,富贵荣华;三装箱,三元及第;四装箱,四季发财;五装箱,五子登科”④。
男方家要请喇叭匠。
在搭青棚这天黄昏喇叭匠到达男方家。
进门时吹《开棚调》,示意婚礼由此开始。
男方家正席的清晨到一切准备妥当时,喇叭匠就吹《开饭调》,催促讨亲队伍饭后去接亲。
途中,就吹《过山调》等。
到新娘家门外,吹大号报信。
进家后,喇叭匠吹《开亲调》。
认完亲,吹响《隔娘调》上路。
女方家在女儿出嫁后,婚礼宣告结束。
婚礼队伍到新郎家门外,要举行退喜神仪式。
进家后,要到堂屋里举行拜堂仪式,喇叭匠吹《拜堂调》。
拜完堂后喇叭匠吹起《上菜调》,宴席开始。
晚上,男方家在青棚下跳歌,通宵欢庆。
最后一天,男方家在喇叭匠吹奏的《谢相帮调》等乐曲声中,拆除青棚,婚礼结束。
(二)景东彝族的跳秋歌景东彝族跳秋歌从每年立秋当天开始,为期三天。
据说跳秋歌的兴起,是因彝族祖先对自然现象不能科学认识,认为在立秋那天下地下田,会把庄稼碰“秋”(枯萎),没有收成。
所以,立秋这天就在家休息。
勤劳聪明又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就利用这天时间来举行娱乐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秋歌,并一代又一代沿传下来⑤。
每到立秋,人们穿着盛装,怀着喜悦心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跳秋歌。
一边进行物资交易,互通有无,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同时又进行娱乐,欢庆丰收。
跳秋歌的场面很大,很壮观,人山人海。
跳歌场上,你唱我和。
内容从天上到地下,从古到今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多数青年人在唱情歌,互倾衷肠,表达爱慕,唱着唱着,成双成对,离群隐去……。
跳歌场上,随着葫芦笙、大小三弦、竹笛等发出的音乐旋律,人们时而跳起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特征的舞蹈,如《孔雀摆尾》、《苍蝇搓脚》等等;时而跳起表现人类生产生活的舞蹈,如《三跺脚》等。
(三)景东彝族的唱牛歌牛歌即耕夫唱给牛听的歌。
牛歌分为“五部曲”:第一曲为《开圈歌》。
歌词大意是:“吃苦耐劳的牛啊,不知你吃饱了没有,要是吃饱了,就请辛劳一天罗……”。
唱完便将牛牵出。
第二曲为《出犁歌》。
歌词大意是:“阿哥和阿牛同下地,把土地共同犁翻起……”。
第三曲为《架担歌》。
到了地头,边驾牛边唱:“吃苦耐劳的阿牛啊,犁地时你要乖乖朝前一直走,到了田边地角你要转回头……”。
第四曲为《驶牛歌》。
边使牛边唱:“阿黄牯子拽着些!我一家老小望靠你,不打不骂拽着些,再犁几转就放你,回家好好慰劳你。
阿黄牯子,小揸角,小角哪个弯弯转回来”。
第五曲为《解担歌》。
是收工时卸下牛弯担时唱:“我俩犁了一天的地了,你我都辛苦罗,共同回去养精神……”⑥。
牛歌内容丰富,自由发挥。
(四)景东彝族的跳菜跳菜起源于景东的安定乡。
它是由男性在宴席上出菜时跳的一种民间舞蹈。
跳菜可是一种力气活和技术活。
它要求单手三个指头托一盘菜(八至十二碗之间),且还要翩翩起舞。
跳菜,彝族蒙化支系语称“吾多哈”,汉意为出菜。
它的伴奏乐器以大号、长号、唢呐为主,配以小鼓、小钹、海锣、竹笛、小磬(铜制的打击乐器),敲打节拍和演奏花音⑦。
表演跳菜前,先要摆好桌子与板凳,并在桌子上摆放花心(酒)。
到开宴时,由号班师傅先吹大号,后吹长号。
接着上菜,开始表演跳菜。
上菜人右手掌举着掌盘,左手挥毛巾,并与下菜人密切配合,翩翩起舞。
跳菜时,号班有4人,舞班少则4人,多者不限,但须成双对,表演最长时间达10分钟。
二、景东彝族传统民俗文化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景东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
景东彝族婚俗、跳秋歌、唱牛歌、跳菜等习俗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现代的景东彝族青年在结婚时正向着都市化的进程迈进。
婚期由原来的三天改为了一天或一天半。
搭青棚也只有在少数农村地区可以看到。
青棚下做跳歌场的人家少了。
女方家的装箱仪式也很少有人会做了。
婚礼中吹喇叭的习俗大多被现代的录音、放音设备替代了。
过去的彝族青年在结婚时必定会穿着本民族的艳装。
但如今会做彝族服装的人已寥寥无几。
喜欢穿着彝族服饰结婚的青年男女几乎看不到了。
西方的西服是当今男青年的首选;西方的婚纱又是当今女青年的首选。
景东的安定乡、大街乡的平地村还少有保留彝族民族婚俗。
这些婚嫁习俗文化的变迁既是时代的进步,又是民间魂宝的沦失。
这里充满了矛盾。
我们是要现代化,还是要民族的精髓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我们的许多年轻人,正在盲目的追求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没有真正体会到本民族婚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们反而把本民族的婚俗文化当做了一种陈规旧纪、一种陋习。
由于人们思想意识上存在着误解。
景东彝族婚俗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跳秋歌也是彝族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过去的秋歌为期三天,歌场设在宽阔的草皮地上。
歌场就是市场,进行农副产品的交流。
歌场上进行山歌对唱和几千人的集体跳歌。
这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场所。
以前景东的跳秋歌场以花山乡秀龙村的小街为代表。
秀龙村位于景东东部的哀牢山麓,这里民风淳朴、民族众多,以彝族为主。
一片宽广的天然草场就是每年举行跳秋歌活动的场所。
有句俗话说“弦子一响,脚就痒”。
每年立秋,各族人民穿着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赶来。
有来自同乡同县的,也有来自双柏、楚雄等县的。
有的来看热闹;有的来跳歌;有的来进行物资交易;有的为了找对象而来。
整整三天三夜后,人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而如今,景东花山乡秀龙村小街那块绿绿的大草坪不见了。
在商品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地方建起了楼房;有的地方成了茶园;有的地方成了烤烟地。
大规模的跳秋歌场面很难看到了。
能唱能弹能跳的人也渐渐少了。
能唱能弹能跳的人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中年人或能唱,或能弹,或能跳。
青年人很少会这些活动了。
物资交易活动也冷清了。
景东的跳秋歌民俗也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接着说说唱牛歌。
牛歌是耕田的农夫唱给牛听得歌。
过去在田间地头不时还会听到牛歌声声。
农夫边劳作、边歌唱,自得其乐。
牛歌内容丰富,借题自由发挥。
好似牛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牛被人格化了。
这些原生态的耕夫歌唱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景东民间画卷。
当今会唱牛歌的只有景福乡、安定乡的少数耕夫。
他们也大多上了年纪。
在大街乡、花山乡一带,过去也曾在田地间听到过动听的牛歌,近几年来未曾听到过了。
年轻人大多认为这种歌唱形式很可笑,简直是“对牛弹琴”。
如今的年轻人喜欢唱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不再喜欢什么牛歌。
我想若干年后,景东民间的唱牛歌民俗文化将不会重现。
最后再说一说景东的跳菜。
跳菜这种民间文化现象在景东的安定乡还能看到,但用这种方式出菜的筵席已不多了。
“跳菜之乡”的美誉已不再是景东的安定乡,而变成了与安定临近的南涧县了。
景东的民间民俗文化有着过去的灿烂与辉煌。
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景东民俗文化正黯然失色。
正处于发展与衰落的转型时期。
如果民俗文化的保护再得不到落实,就谈不上什么传承。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民族的精髓,我们失去的将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与经济。
其它县市有许多有远见的有识之士已越来越认识到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保护本地域的民俗文化也就是保护本地域的民族经济。
只有保护本地域的民俗文化,才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本地域的民族经济。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民俗文化越丰富和发展的地方,他们的经济越是腾飞。
例如:丽江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带动了丽江旅游经济的腾飞。
再如:大理的白族民俗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蒸蒸日上。
景东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县,民族民俗文化的衰落将会让我们失去的更多。
三、景东民俗文化衰落的原因分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丰富民俗文化,几千年来被世世代代传承着,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穿透人生、代代相传。